上海考古精粹 全1册 2006彩图清晰
¥6.00Price
上海考古精粹 全1册 2006彩图清晰
上海考古精粹 全1册 2006彩图清晰
《上海考古精粹》PDF电子书全1册,由上美出版社2006年出版。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1949年建国前地下古代遗迹仅知金山区戚家墩一处,年代为春秋战国至汉代。建国后经过全面文物普查,迄今发现了古遗址28处,年代上溯到距今六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经过考古发掘,其中闵行区的马桥遗址在中国考古学上作为一处夏商时代南方的典型文化遗存,命名为马桥文化:青浦区的崧泽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另一典型文化遗存,命名为崧泽文化,并被评为20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青浦区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台墓地——福泉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证实上海并非无古可考,而是同样蕴藏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遗产。为配合城市建设工程,保护文物和开展科题研究,至2003年年底,上海已对其中14处遗址进行了三十余次考古发掘,并清理了历代史迹与墓葬六百余处(座),出土了玉、石、陶、瓷、铜、铁、竹、木、漆、骨等文物六千余件,文物的考古年代,从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及至宋、元、明、清,未见间断空缺,可以构成一部上海的古代实物史,成为本图集的选录基础。最早居住在上海的古人,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人,测定年代为距今6000年前后,他们居住在海相堆积层之上,是随着上海成陆移居于此地的。他们用石器斧、锛进行生产,用陶釜作炊器,这种釜的肩部有一圈宽沿,颈上有双耳,可以搁置在灶坑上使用,这是马家浜文化器物的主要特征。他们已经能够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猪,考古发现了他们种植的籼稻和粳稻谷粒,以及陶家猪模型。还发现了用于祭祀的高上台与灰坑,以及中国最早的水井。他们主要从事渔猎与农耕生产,处于女性当家作主的母系氏族社会。图录展现了他们使用过的各类器物。五千多年前生活在上海的是崧泽文化古人,崧泽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农业生产工具中出现了翻土的石犁,生产技术较早从耜耕进入犁耕:制陶也开始使用快速旋转的陶辁拉坯成形的轮制方法,器形匀称优美,器表作镂孔、压划、彩绘等艺术装饰。意识形态上有了燎祭和死者口内含玉的习俗。无论是经济或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诸文化类型中,都处于发展的前列。四千多年前的上海良渚文化,开始进入文明时期。福泉山遗址是动用上万人工堆筑的显贵高台墓地,其中发现∫人殉和人牲,并岀现了象征地位身份的礼器——玉钺、玉琮、玉璧,以及神像纹象牙器等,在陶器上还发现了中国年代最早的古文字。同时出土的一批玉器,玉质之精,雕琢纹饰之细,堪称一绝:而陶器形制之优美,纹饰之精工,也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所罕见。三千多年前的上海马桥文化已进入了青铜时代,有了小件青铜器削和镞,文化内涵包括来自浙南闽北的肩头弄文化和来自中原的一里头文化等,这是南北文化影响本地区的时期。陶器的主要特征是拍印各种竹编纹的印纹陶,属于百越文化的一支。倒了战国晩期,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要特征的吴越文化,为楚文化所取代。在上海发现多座楚国官吏的墓葬,出土的楚式鼎、豆、盒方壶以及玉璧、泥质郢爱、与史载上海属于楚相春申君的领地相合,是上海简称为“申”的佐证。至秦汉时代,上海出上的器物形制与其他地区一致。进入唐代,上海的港口贸易逐步发展,当时的港口位于今青浦区的青龙镇。青龙镇和松江区的唐建华亭老县城内,都出土了来自浙江越窑和湖南长沙窑的精美瓷器。宋元时期,由吴淞江河道变迁,青龙港衰落,位于今黄浦区十六铺的上海港口兴起,并且上海地区的煮盐、酿酒、织布诸业也有较大发展,随人口密集与经济繁荣,于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7年)已经有了上海镇的建置。到了元至元一十八年(公元1291年)正式设置上海县。这时期遗留至今的文物数量大增,如上海地区著名的13座古塔中就有10座始建于此时。建国后修缮古塔时,在多座占塔的大宫与地宫内发现了大批铜、玉、陶、瓷等文物,其中松江区始建于元代的西林塔,出上玉器一项就达数百件,可见当时上海经济之富饶。明清时期,上海已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称,地下出土这一时期的文物,更为丰富多彩,是江南民间工艺精品的聚集地上海出上的文物,不仅是上海具有悠久灿烂古史的佐证,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的一份珍藏,如一件崧泽文化的双层镂孔黑衣灰陶壸,造型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圆形和弧边三角形组成的图案,犹如现代陶瓷工艺中的双层转心瓶,精巧华美,是新石器时代陶工艺术的杰作:良渚文化的细刻神像鸟纹青玉琮,玉质透明滋润,刻纹细如亳发,近似微雕,在尚无金属工具和放大镜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工艺也令人难以想象。其他如釉色温润、青碧如玉的南宋龙泉窑炉,元代的多层透雕玉炉顶,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小松款、刘、阮入天台神话故事竹刻香熏,明代文人书斋的优雅文具摆设,反映明代官吏出巡的木刻仪仗俑,以及家具模型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与鉴赏价值。图集特作精选辑录,以供研究上海历史和爱好古代艺术的读者参考。《上海考古精粹》出版说明:上海考古走到今天已经70余年。70余年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先后发现了江苏武进的奄城遗址和上海金山的戚家墩遗址1935年末,金祖同著《金山访古记》,以石印形式出版,这是上海第一部考古著作,也是上海考古的开始。随后以上海为中心,掀起了寻找江南地区占代遗址、了解长江流域古代文化的高潮。1936年8月30日在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吴越史地研究会。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上海考古随之中断。从1958年开始确定了现在的上海市行政管辖范围,恢复考古工作,开始发现了一批古代遗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浦崧泽遗址,将上海的人类发展史前推至6000千前的马家浜文化。20世纪70年代后半叶,中国考古学术界确立“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的命名,对其在环太湖地区考古学中的重要地位达成共识,上海古代文化的时空分布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初步构建起自马家浜文化为始,经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至马桥文化和商周时期文化的年代学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上海考古进入新阶段,瞄准重点课题,先后在青浦福泉山、闵行马桥和松冮广富林等遺址开展有计划的发掘。通过一系列田野工作,确立了良渚文化的分期,发现了广富林文化,第一次提出马桥文化的分期,从而使环太湖地区的年代学框架更加完备,并从一个新的视角关注上海地区的文化谱系。福泉山与中国文明起源、良渚文明进程的研究;广富林与上海早期移民文化的追寻;马桥与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变迁相互关系的探索等,成为近20年来上海考古的三大支柱。春秋战国、两汉以后遗存的发掘清理不仅使大批珍贵文物出土面世,而且是上海城镇文化兴起与繁荣的见证。上海最早的人类足迹2004年春,青浦崧泽遗址岀土了上海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先人的第一个头骨,人类的足迹第一次展现在这块土地上。先民们以石块制作生产工具,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的谋生手段。1961年在崧泽遗址发掘出土了马家浜文化的稻谷颗粒,有籼、粳两个不同品种,这是当时中国出土的年代最古老的实物标本,为研究水稻起源,开展农业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先民们对饮用水已相当讲究,在崧泽遗址发现了二口中国最早的水井,开创了中国挖凿水井汲水的先河。福泉山与良渚文明进程。福泉山考古发掘是良渚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在中国考古界引起轰动良渚文明的发展程度很高,有严密的社会组织,不同等级的贵族统治管理着良渚社会,他们的权力标志物是玉钺,即权杖。福泉山的贵族大墓中出土了两套完整的玉钺,由冒、钺身和镦组配而成,配置完整,持有者就是当时上海地区的最高统治者。良渚文化时期上海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已经十分明显,福泉山就是社会上层显贵人物的墓地,在金山亭林和闵行马桥等地发现了社会中下层人物的墓地。良渚文明建立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礼制,用以规范社会各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基本上是由他们各自同神灵的亲疏远近和同神灵沟通的操作形式所决定的,为此而设计岀各种形制的礼器,玉琮是礼器之首。福泉山遗址发现了多件玉琮,除M40随葬了一件被分割为两段的长琮,其余都是短琮。良渚文化玉器,尤其是玉琮和雕刻在玉器上的神像纹,有非常深刻的意识形态内涵,蕴含着超乎自然的精神力量。良渚社会的治理建立在对玉器的占有和使用之上,良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玉器。良渚人同神灵沟通的形式相当复杂,福泉山发现的祭祀遗迹可能仅是其中的一种。福泉山还发现了用人殉葬或祭祀的现象。M39墓主的随葬品中有12件钺,脚端埋葬屈身侧卧一女子,当为殉人;M45墓坑外另有一小坑,坑内埋葬侧身二人,一为女子,一为少年,皆双臂反缚作挣扎状,为人牲祭祀。福泉山还以岀土形制多样、精巧绝伦的陶制礼器堪称良渚文化之最,如器形奇特的黑陶鸟形盉、红褐色彩绘的髙柄蓋陶罐,细如发丝的乌首蛇身盘曲纹和飞鸟纹等,它们不仅反映了良渚文化杰出的制陶工艺,也是古代艺术品的巅峰之作广富林与上海早期移民文化的追寻。自1900年起,连续多年在广富林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发现了非本地文化传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常见陶器冇垂腹釜形鼎、细高柄浅盘豆、直领瓮、带流翯和竖条纹筒形杯等。纹饰有压印的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刻划的方格纹、菱格纹,叶脉纹、错冋斜线纹等,还有围绕器物堆贴的附加堆纹。因为具有鲜明的特征,我们当时暂称之为“广富林遗存”。以后的几年中,类似的文化遗存相继在江、浙两省的多处遗址发现,提出“广富林文化”的命名条件已经成熟。广富林文化的陶器特征同黄河淮河之间豫鲁皖地区的“王油坊类型”相似。王油坊类型延续发展了数百年后,大约在距今4000年时在豫鲁皖地区消失。考古发现表明,距今4000年前后是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洪水大爆发时期,王油坊类型所在地区是黄河与准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在洪水泛滥时首当其冲,因此洪灾很可能就是王油坊类型在当地消失的原因。王油坊类型的先民经过漫长的迁徙,在长江流域开辟新的天地,创造了特殊的移民文化。目前关于广富林文化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这一新文化类型同当地文化传统的差异与联系,外来移民与原住民的相互关系等,是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的新课题。广富林文化的发现是上海考占一个新的亮点。马桥与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变迁相互关系的探索人与环境的和谐是永恒的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科学硏究的主旋律,也是考古学的重要硏究课题。人类既要依赖自然环境而生存,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改变环境。20世纪9年代马桥遗址的发掘,对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作了积极的探索。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地理、动物、植物等学科的硏究者在田野第一线密切合作,运用植硅石分析、磁化率分析、动物计量统计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跨学科硏究,在环境考古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首先是掌握了遗址的分布规律。马桥遗址坐落在一道被称为“竹冈”的贝壳砂堤之上,遗址沿砂堤和紧靠砂堤的东西两側,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宽带状分布。这种遗址分布同自然环境有紧密关系,对将来分析同类遗址具有借鉴意义。从更大的范围看,马桥文化遗址分布也具有显著特点。根据地理硏究者的复原,3000年前上海的沉积环境可分三个区域:西部地区、泻湖沉积区和砂堤沉积区。在泻湖沉积区尚未见到成片分布的马桥文化遗址:砂堤沉积区的马桥遗址面积最大,其他区域的遗址面积小分布散。类似的分布情况在环太湖地区比较普遍,由此说明,马桥文化确实生存在一种比较特殊的环境之中:」水域范围明显扩大,森林草原的覆盖面积大为增加。环境变迁在马桥先民的生存方式上也得到反映.人们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食物在生活来源总和中占有相当比例。例如,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规模小于早先的良渚文化和以后的唐宋时期,而肉食资源中,则以生长在沼泽草原的各类鹿科动物居多。马桥遗址是研究自然条件、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变迁互为因果的杰出个案。春秋战国至明清考古 上海城镇文化兴起与繁荣的见证春秋时期,上海是吴国的领地,松江凤凰山出土了一件青铜尊,表明吴国上层贵族曾经在这里活动。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后成为越人和楚人的统治区域,青浦重固、金山戚家墩和嘉定外冈的墓葬就是他们留下的遗迹。近年又在距凤凰山不远的广富林发现了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的大型遗址,发现瓦和地砖等较高规格的建筑材料,显露出上海早期城镇的雏形。唐代在上海置华亭县,元代设松江府并新立上海县治。此后,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城镇文化兴起并逐渐繁棐,考古发掘的水闸、墓葬和古塔地宫以及从中出土的珍贵文物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繁荣景象。200年发现的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施工考究,规模宏大,是本世纪初中国水利工程的重要考古发现。七百多年前,伴随着发达的内河航运,上海水利工程比较发达,有力地保障∫城镇的发展。宝山区宋代谭氏夫妇合葬墓、青浦区元代任氏墓群和卢湾区的明代上海大族潘氏墓随葬品都非常丰富,金银饰件和漆器、瓷器等造型典雅,工艺精湛,为宋元明文物中的精品,是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緊荣的真实写照。城镇的兴起与繁荣在上海留下了不少佛教建筑,经发掘清理的有松江“方塔”地宫、李塔地宫、西林塔地宫和天宫。嘉定法华塔塔心室下有元代和明代两个地宫,其中元代地宫筑于厚1米多的毛石条塔基础下,尤为奇特。这些古塔中保癥的鎏金器银器、铜器、水晶和玉石雕等各类珍宝,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图集精选汇集了70年来上海地区考古发掘的400余件文物精品,不仅做工、造型、装饰俱佳,有的甚至是稀世珍宝,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物见证了上海6000年历史。从文物了解考古,从文物探索历史,是我们编写图集的初衷。《上海考古精粹》目录:前言序一 陈燮君序二 黄宣佩前言 宋建上海古文化遗址与海岸遗迹分布图上海古代墓葬与遗迹分布图崧泽遗址全景福泉山遗址全景马桥遗址全景广富林遗址全景上海地区古遗址地层示例——福泉山遗址第九发掘坑北壁剖面马家浜文化1 方梯形石斧2 凸弧刃石斧3 玉玦4 玉琀5 双耳宽檐陶釜、陶炉箅6 宽檐直筒腹陶釜7 牛鼻耳陶罐8 双耳陶盆9 陶盆10 陶猪崧泽文化11 舌形石斧12 环弧形石斧13 带镦石斧14 石犁15 弯条形玉璜16 半环形玉璜17 长条形玉璜18 鱼鸟形玉璜19 鱼形玉璜20 半璧形玉璜21 半璧形玉璜22 半璧形玉璜23 鸡心形玉琀24 饼形玉琀25 璧形玉琀26 玉玦27 小玉璧28 玉镯29 骨指环30 象牙镯31 折角足盆形大陶鼎32 M纹釜形陶鼎33 出脊扁足盆形陶鼎34 带盖釜形陶鼎35 扁凿足大陶鼎36 环把陶盉37 扁凿足陶甗38 侧足带盖陶甗39 叠鼓形把陶豆40 镂孔勾连纹陶豆41 曲折把镂孔陶豆42 浅盆形镂孔陶豆43 剔刺纹镂孔陶豆44 盘底划纹镂孔陶豆45 红黄彩绘碗形陶豆46 高颈球腹陶壶47 动物形符陶壶48 八角星符瓦棱腹陶壶49 双层镂孔陶壶50 镂孔高圈足陶壶51 带盖花瓣足陶壶52 竹节形陶瓶53 曲腹陶杯54 猪形陶匜55 陶澄滤器56 三口陶器57 竹编纹带盖陶罐58 勾连纹划花四系陶罐59 缠索纹陶罐60 红彩宽带纹陶罐61 带盖折肩折腹陶罐62 叠鼓腹陶罐63 折肩折腹四系陶罐64 大陶缸良渚文化与广富林文化65 大孔石斧66 石钺67 石钺68 红彩有肩石钺69 大石凿70 有段石锛71 双孔石镰72 有槽石镰73 双孔石刀74 三角形大石刀75 凸底石犁76 凹底石犁77 石耘田器78 象牙器79 湖绿色透光玉钺80 冒镦组合玉钺81 冒镦组合玉钺82 梯形玉斧83 双孔玉钺84 梯形玉钺85 圭形大玉钺86 圭形玉钺87 神人兽面纹玉琮88 神面纹玉琮89 神面纹玉琮90 凹弧边刻符玉璧91 环形小玉璧92 玉璧93 玉璧94 玉璧95 玉梳背96 玉梳背97 玉梳背98 橄榄形玉锥形器99 橄榄形玉锥形器100 双孔玉锥形器101 玉锥形器102 套柄玉锥形器103 神人兽面纹玉锥形器104 神像纹玉锥形器105 神像纹玉锥形器106 重圈目纹玉锥形器107 玉锥形器108 玉锥形器109 玉柄形器110 神人兽面纹琮形玉镯111 神人兽面纹圆筒形玉镯112 戒形玉镯113 半环组合玉镯114 环形玉镯115 方直边玉镯116 圆筒形玉镯117 玉带钩118 玉鸟119 半球形玉琀120 锥形玉琀121 圆柱形玛瑙管122 圆柱形玉管123 方柱形玉管124 神人兽面纹琮形玉管125 绿松石珠126 牛鼻穿球形玉珠127 兽面纹扁核形玉坠128 猪形小玉坠129 锤形玉坠130 垂珠形玉坠131 垂胆形玉坠132 组合玉项链133 组合玉项链134 兽面纹柱形玉管135 扁轮形玉管136 杖端玉饰137 玉钻138 绿松石白玉饰片139 弧曲把陶鼎140 四系T字足带盖陶鼎141 双耳鱼鳍足陶鼎142 蟠螭纹镂孔足带盖陶鼎143 T形足陶甗144 红黄彩镂孔陶豆145 禽鸟蟠螭纹陶豆146 椭圆浅盘高柄陶豆147 带盖双层陶簋148 带盖三鼻陶簋149 带盖陶簋150 短颈圆鼓腹双鼻陶壶151 带盖双鼻陶壶152 红彩绹纹双鼻陶壶153 狭带填刻纹双鼻陶壶154 云雷纹双鼻陶壶155 禽鸟蟠蛇纹双鼻带盖陶壶156 鸟首蛇身纹双鼻陶壶157 浅浮雕双鼻陶壶158 鱼篓形贯耳陶壶159 细刻纹阔把陶壶160 带盖阔把陶壶161 鸟形陶盉162 矮足小陶盉163 实足陶盉164 带盖实足陶盉165 兽把陶盉166 袋足陶鬶167 袋足陶鬶168 彩绘盖矮足陶匜169 阔把圈足陶匜170 双阔把翘流陶匜171 网格纹阔把圈足陶匜172 三联陶匜173 细刻麋鹿纹陶尊174 细刻鸟纹陶尊175 大口圈足陶杯176 竹节形刻文阔把陶杯177 带把陶杯178 鱼纹陶盆179 星纹陶盆180 竹节纹带盖陶熏炉181 带盖陶罐182 红彩高柄钮陶罐183 小盖三鼻刻文陶罐184 菱形纹大陶缸185 彩陶背壶186 三角形侧足陶鼎187 绳纹红陶大罐188 平底陶盆189 灰陶豆190 平底鬶191 灰陶大盆192 石犁马桥文化193 有肩石钺194 有槽石锛195 有段石锛196 横柄石刀197 直柄石刀198 半月形石刀199 长方形石刀200 条形石刀201 斜柄石刀202 斜柄石刀203 鹤嘴形石锄204 石镰205 石镞206 石镞207 石镞208 石镞209 石矛210 绳纹舌形足陶鼎211 绳纹凹弧形足陶鼎212 绳纹圆锥形足陶鼎213 绳纹圆锥形足陶鼎214 绳纹舌形足陶甗215 叶脉纹圆锥形足陶甗216 条格纹陶罐217 叶脉纹陶罐218 方格纹叶脉纹高领陶罐219 折线纹陶罐220 云雷纹陶簋221 云雷纹陶簋222 圆珠纹陶簋223 弦纹陶簋224 云雷纹陶豆225 云雷纹陶豆226 云雷纹陶豆227 原始瓷豆228 花瓣口陶觯229 菱形雷纹陶尊230 弦纹陶觚231 云雷纹多节陶觚232 云雷纹带把陶觯233 菱形雷纹陶觯234 云雷纹陶觯235 云雷纹陶觯236 菱形云雷纹陶觯237 方格纹三足陶盆238 云雷纹陶盆239 雷纹小陶盆240 云雷纹小陶盆241 楔形纹陶钵242 云雷纹鸭形陶壶243 竖条纹鸭形陶壶244 竖条纹鸭形陶壶245 席纹鸭形陶壶246 竖条纹鸭形壶247 鱼鸟纹陶片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和楚文化248 印纹硬陶罍249 印纹硬陶罐250 “S”形纹原始瓷鼎251 芒刺蟠螭纹青铜尊252 原始瓷碗253 原始瓷碗254 “S”形把印纹硬陶罐255 双尾龙纹青玉璧256 琉璃璧257 附耳陶鼎258 带盖陶钫259 高把陶豆260 带盖陶盒261 陶杯、勺262 陶俑头、俑手263 陶郢称汉、唐、五代文物264 釉陶鼎265 釉陶瓿266 釉陶盒267 釉陶壶268 青黄釉陶香熏269 铜套印270 石砚271 青釉瓷罐272 青釉四系瓷罐、瓷碗273 长沙窑乐伎执壶274 长沙窑椰枣雄狮执壶275 青玉圆雕大象276 越窑荷花尊宋、元、明、清文物277 青铜鎏金卧佛278 青铜泗洲大圣像279 越窑莲花尊280 越窑荷花罐281 越窑瓜棱执壶282 龙泉窑鬲式炉283 越窑执壶284 龙泉窑瓜棱执壶285 龙泉窑长颈瓶286 官窑长颈贯耳瓶287 官窑垂胆瓶288 官窑兽耳炉289 影青长颈贯耳瓶290 青玉罗汉291 玉舞女292 青玉独角兽293 石雕道教神像294 如意仙道插屏295 龙戏牡丹金发簪296 松鼠石榴金簪297 动物石榴金簪298 童子牡丹金簪299 龙首金簪300 金额带饰301 执荷童子金耳坠302 连珠纹金镯303 鎏金松鼠耳坠304 卧狮鎏金银链饰305 鎏金鸳鸯戏荷霞帔坠饰306 瓜棱形银盒307 漆碗308 漆碗309 漆盘310 漆盘311 漆盒312 二龙戏珠石函313 双凤穿牡丹石函314 双狮滚绣球石函315 铜熏炉316 佛教祖师铜像317 鎏金石菩萨坐像318 青田石阿閦佛319 寿山石弥勒佛320 寿山石居士坐像321 墨玉母子猴322 青玉莲鹭纹炉顶323 青玉“秋山”炉顶324 青玉双螭衔灵芝炉顶325 灰白玉云龙纹带饰326 白玉鹅327 白玉鱼形佩328 玉鱼329 青玉双螭纹方体圆角环330 青玉“秋山”带饰331 白玉灵芝善财童子饰332 水晶兔333 水晶蝉334 龙凤纹荷叶盖青瓷罐335 枢府窑双龙纹高足碗336 莲瓣形漆奁337 陶渊明东篱赏菊图雕漆盒338 长方形带盖澄泥砚339 戏台铜镜340 阿育王铁塔341 铜罗汉像342 银片佛坐像343 银片佛坐像344 银片菩萨像345 银片地藏菩萨像346 德化窑观音坐像347 德化窑观音坐像348 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349 青花人物缠枝莲纹套盒350 青花锭形套盒351 鎏金银丝发罩352 鎏金银质虾形发簪353 银丝发罩354 鎏金铜丝发罩355 额带饰356 金镶玉蝴蝶357 鎏金银龟358 金镶玉莲花童子耳坠359 金镶白玉镂孔葫芦耳坠360 翻面金戒指361 双龙连珠纹金对戒362 芙蓉石弥勒佛363 青玉卧童364 白玉婴戏三人挂件365 白玉持荷童子佩366 白玉执荷童子扇坠367 白玉双体鸟扇坠368 白玉双鱼形扇坠369 青白玉婴戏纹带饰370 螭纹玉牌饰371 青玉幻方372 青玉螭凤纹佩373 鎏金白玉花鸟纹银霞帔坠饰374 六边形霞帔坠饰375 白玉荷鹭纹炉顶376 白玉龙首螭纹带钩377 白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发簪378 白玉螭虎纹蘑菇头发簪379 红木嵌玉犬镇纸380 红木嵌螺钿镇纸381 红木嵌螺钿印盒382 紫檀笔架插屏383 青瓷笔架384 紫檀木螭虎纹镶银丝瓶385 紫檀笔筒386 朱小松竹刻香熏387 永乐款剔红花卉漆盒388 漆骨洒金士人郊游图折扇389 红木扇骨泥金山水画折扇390 泥金几何图折扇391 明成化说唱本392 纸道教度牒393 乌纱帽394 鸂鶒补子395 松江布服装396 木尺397 蓝印花布被面398 木仪仗俑399 暖轿400 显轿401 木成套家具冥器402 青白玉八骏扳指403 玉带钩404 白玉双鹅戏莲摆件405 陈曼生自铭紫砂竹节壶406 江西方宝407 山西银锭408 吉祥语银锭上海地区考古资料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