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全82册 中国书店2014 高清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全82册 中国书店2014 高清

¥125.00Price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全82册 中国书店2014 高清
  •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全82册 中国书店2014 高清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PDF电子书共82册(含总目和史略2卷),由中国书店2014年出版完成,由翁连溪李洪波主编,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佛教版画作品结集。


    图书资讯

    书  名:《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出  版  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

    开  本:8开

    册  数:全82册

    装  帧:布面精装

    定  价:98000.00元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简介:

     佛教版画,是佛教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自隋唐以降直至清季,王朝交替如走马,世事兴废若转轮。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佛画家运丹青于尺幅,木刻家操刀笔于梨枣,创造出了难以数计的美轮美奂的版画艺术珍品,成为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版画中的佛教世界,我们不妨称之为“版画般若”,如果说佛陀的法身舍利大藏经中遍藏文字般若,那么,版画全集所承载的,便是蕴含着无上智慧的版画般若。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然经藏浩瀚,真正深入者,古来几人?《中国佛教版画全集》的面世,带给我们一条抵达智慧海的“终南捷径”。佛陀的故事、观音的故事、美不胜收的极乐世界、苦难充盈的地狱变相……佛陀和他的弟子通过文字无法表达尽然的,在这里,完美呈现。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多历年所,沉溺于断简残编,孜孜于千经万典,访求于公私藏家,搜罗于名山古刹,所得历代雕版佛画达三千余种,三万五千余幅,勒为一编。是书出版,使得佛教版画千年精品汇于一巨帙,实为佛教版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结集,其中世所罕见,各类版画史图集未收之本达十之八九,不但使人饥目得饱,而且第一次为研究佛教版画的渊源流变,提供了完备详明的史证。

      

    同一尊佛菩萨,在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的手中,有着全然不同的面目。何为本来面目?哪是最究竟处?不可说,不可说,雄伟浩瀚的佛教版画艺术大典,一切尽在微妙之中。

      

    年湮代远,典籍浩繁,编者以六年之功,引经据典,追根溯源,力图精准解读每一幅图画。读者无需广求博寻,可放心使用。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为忠实原作尺幅,《中国佛教版画全集》采用国际流行八开本印刷。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影录古籍原件,毫厘不爽。不仅开本硕大,且用纸考究,采用纯木浆制纸,色度温和,无酸无味,力图“纸寿千年”。硬面精装的外封及得体函套,均用天然亚麻纤维布料裱衬,施以现代印刷工艺,保证了成书的品质。是书五十巨册完美呈现版画千年风貌。典雅大方,器宇非凡。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可以说是对中国图像艺术遗珍一次历史性的抢救。《中国佛教版画全集》是迄今为止收录最为全面,著录最为清晰,最具收藏价值和史料价值的一部佛教版画集成。对于研究佛教史,中国古代版画史、绘画艺术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各大图书馆、佛教寺院、研究机构不得多得的收藏佳品。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多历年所,沉溺於断简残编,孜孜於千经万典,访求於公私藏家,搜罗於名山古刹,所得历代雕版佛画达两千余种,三万五千余幅,勒为一编。是书出版,使得佛教版画千年精品汇於一巨帙,实为佛教版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结集,其中世所罕见,各类版画史图集未收之本达十之八九,不但使人饥目得饱,而且第一次为研究佛教版画的渊源流变,提供了完备详明的史证,其於释家,亦有光焉。

    年湮代远,典籍浩繁,为考只字片纸之出处,本书编委会历时九年有余,引经据典,追根溯源,力图精准解读每一幅图画,以无愧於读者。

     

     

    在中国雕版艺术发展史上,佛教的影响至为关键,雕版印刷术最早大量用于佛经佛画的刻印,国内现存雕版印刷早期的产品,以佛教经像为多。这也印证了宗教宣传的需要,是促使雕版印刷技术定型的首要动力。由于佛经版画对于弘法传教的重要功用,宋元以后迄明清,凡刻印佛经,几乎没有不附佛画插图的。本文所述及的佛经版画,就指这类佛经木刻插画,不包括其他独立于经文存在的佛教画像。佛经版画雕刻精细,构图严谨,庄严素美,大多出于版画名家之手,是中国雕版艺术与印度佛教文化共同浇灌出的一朵奇葩,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文化意蕴,并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蔚为大观的书籍上所附木刻插图,成为中国欣赏性版画的鼻祖。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出版说明:

    版画是我国文化艺苑中的瑰宝,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以直观的形象语言,与文字语言相配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促进我国的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它出现以来,思想敏锐的文化传播者们就迅速把它应用到自己的文化领域,充分发挥这种令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思想,鼓吹文化。其中利用最广泛,取得成果最突出的当属佛道教,尤其是佛教。佛教利用版画传道布教的历史与版画产生、发展、繁荣的历史相始终。所以研究中国的版画艺术与版画历史,佛教版画都是绕不开的一大重镇。但是众所周知,这些佛教版画收藏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藏书机构,研究者要想搜辑齐全这些版画非常不易,这就给佛教版画研究造成一大障碍,非常不利于研究的发展。我们出于方便研究、保存善本的目的,筹划编纂《中国佛教版画全集》一书,始于二○○五年,由专家起草目录初稿,按目录初稿搜集各图书馆及私人收藏之各类型版画资料,亦有各类古籍经营机构及寺院所藏之法宝图像,其中世所罕见、各类版画史图集未收之本达十之八九。

    搜辑到版画资料后,我们用专业图版复制工具将版画一一复制,之后由专业的制版专家对图片一一修整,力求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使图版清晰。二○一一年,该项目列为中国书店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并申报国家出版基金,按照当时的规划,该书为八开五十册,计划二○一二年四月印制出版。在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后,我们在资料的收集、版画年代的认定以及版式的制作等方面,都更为严谨和精益求精。在进行排版、编辑的同时,我们继续搜集海内外珍稀资料,于二○一一年年底又陆续搜集到了台湾及国外的一批版画资料,并得到相关专家的论证。随着资料搜集的更加全面造成版面的增加,从五十册扩充为六十册,又扩充为八十册,使得本书的最终印制时间不得不屡次延迟。经历八年的资料收集和制作过程,共搜集近三万幅版画,文献近三千种。

    本书所收文献,上起北周,下至民国。编排体例基本按年代排列,力求能较全面地再现中国佛教版画史的发展脉络。刊刻年代以文献中所体现的版刻最末时间为准,主要依据牌记所题的刊刻时间、序跋的撰成时间、文献所收内容的最末时间等。如无明显时间线索则按照版画的时代风格特征或根据史料考证其大致年代,以求每种文献都有其刊刻年代,方便学人参考研究。为使读者对全书框架有较全面的了解,编委会特制作一简明目次,列于后: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一卷,北周、唐、五代、宋初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二卷,宋初至宋末的佛教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三卷,辽、西夏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四卷,金、元代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五卷,明洪武、建文、永乐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六卷,明洪熙、宣德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七、八卷,明宣德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九卷,明正统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十卷,明景泰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十一卷,明天顺、成化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十二卷,明成化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十三卷至十六卷,明成化本《释氏源流》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十七卷,明成化《释氏源流》版画加彩本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十八卷,明本《万像水陆》《水陆道场神鬼图像》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十九卷,明弘治、正德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二十卷,明大兴隆寺本《释氏源流》及嘉靖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二十一卷至二十三卷,明嘉靖本《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二十四、二十五卷,明嘉靖本《释氏源流》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二十六卷,明隆庆、万历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二十七卷至第三十卷,明万历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三十一至三十四卷,明万历本《释氏源流应化事迹》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三十五卷,明泰昌、天启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三十六卷,明天启、崇祯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三十七卷,明崇祯年间及南明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三十八卷,清顺治、康熙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卷,清康熙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四十二卷,清雍正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四十三卷至四十八卷,清乾隆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四十九卷,清乾隆年间《三百佛像集》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五十、五十一卷,清乾隆年间《满文大藏经》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五十二、五十三卷,清嘉庆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五十四、五十五卷,清嘉庆本《释迦如来应化事迹》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五十六卷,清道光、咸丰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五十七、五十八卷,清同治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十九至六十三卷,清光绪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六十四、六十五卷,清光绪本《佛祖统系道影》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六十六、六十七卷,清光绪七年本《释迦如来密行化迹全谱》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六十八、六十九卷,清光绪三十三年本《释迦如来应化事迹》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七十卷,清宣统年间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七十一、七十二卷,民国时期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七十三卷,民国本《佛祖道影》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七十四卷,《般若八千颂经》及历代单张佛、金刚、菩萨像等藏传佛教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七十五卷,《佛陀十二宏化图》《释佛十五神变图》以及藏传佛教历代宗师像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七十六卷,藏传佛教《五百佛像集》及陀罗尼、吉祥符等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七十七卷,藏文经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七十八、七十九卷,历代民间佛教故事版画

    中国佛教版画全集 第八十卷,《玉历原始》《玉历钞传警世》等版画

    为使普通的版画爱好者了解版画历史,我们还收录了周心慧先生的专著《中国佛教版画史略》,编为一卷,此外,为方便检阅,我们制作了以经题及收录内容为搜索词的总目录一卷,加上正文八十卷,共八十二卷。《中国佛教版画全集》集千年佛教版画之大成,是系统地了解中国佛教版画艺术和版画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佛教及中国传统文化亦具有重大意义。

     

    佛经版画的起源

     

      佛经版画完全是中国化的,其产生与“三宝”崇拜、佛经供养及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等有密切关系。

     

      1、“三宝”崇拜与佛经供养的需求

     

      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约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人的礼仪习俗融合在一起,其具体表现就是印度佛教中的皈依三宝,逐渐中国化为三宝崇拜及佛经供养。“佛、法、僧”三宝中之“法”宝即佛教经典,白化文先生说:“供养经卷是汉传佛教在译经过程中慢慢地自己摸索出来的一种供养。它带有中国固有的重视图书的内在影响。1(p22)至唐五代,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的善男信女,将抄写佛经、绘制佛像作为对佛的一种功德,以捐献数量多少为虔诚程度的标志。

     

      另外,印度佛教中的“法舍利”最早是将泥塑佛像等放置塔中,作为供养,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记载,义净在印度看到,不仅有“拓模泥像”,还有“或印绢纸” 的印钤佛像作为法舍利放置塔中。据郭鲁柏《西域考古举要》,印度流行的佛像印章,“模型做自中国”。2(p406)王国维先生在五代雕印的佛画《大圣毗沙门天王像》题记中说:“古人供养佛菩萨像做功德,于造像、画像外,兼有制版,盖自唐时已然”。

     

      正是由于中国佛教徒对佛经及法舍利的大量需求,促使可大量生产的刻本佛经及捺印、雕印佛像代替费工费料的写本佛经和泥塑佛像舍入塔中作为礼敬之物。如果说中国寺庙石窟造像、壁画、雕塑等,有着来自印度佛教艺术的明显影响,钤印、雕印佛画的产生则完全源于中国化的供养方式的需求。

     

      2、中国传统石刻技艺的成熟

     

      汉画像石、画像砖,南北朝至隋、唐的石刻线描佛画等中国传统石刻技艺在隋唐时期的发展成熟,也促成了佛经版画的诞生。

     

      中国以刀镂版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发展到汉画像砖、画像石,其构图独立完整,布局严谨,本身已是艺术上相当成熟的版刻图画。三国、两晋、南北朝日渐兴起的石刻线画,被广泛应用于寺院、佛塔门楣、佛像台座及有背光的纹饰,也用来雕镌大型佛画。至隋唐时,日趋成熟,与佛教版画的产生大抵同时。石刻线描佛画第一次把佛教内容图画,用镌刻的方式再现于平面的石板上。它对版画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最古老的版画作品,几乎全是佛教内容,应该说和石刻线描佛画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3、印章技术及雕版印刷术的推动

     

      捺印佛像大约盛行于南北朝、隋唐时,是利用了中国原有的印章及肖形印技术。即将佛像刻在印模上,依次在纸上轮番捺印。印模图案多种多样,既有在莲台上结跏趺而坐的佛陀,也有头戴宝冠,偏袒扶膝而坐的菩萨。20世纪初,在敦煌、新疆发现了很多晚唐时期的“捺印”佛像,这些印在纸上的佛像,大多是图像重复的“千佛像”。郑如斯、肖东发先生在《中国书史》中说:“这种模印的小佛像,标志着由印章至雕版的过渡形态,也可以认为是版画的起源。”3很难说雕版印刷术与佛教孰为因孰为果,雕版印刷术一经发明,就为佛教的寺院与信徒运用作为弘法的工具。雕版印刷方法实际上是从玺印的捺印法和石刻的拓印法发展而来。据文献记载,早在初唐时期(约645-664年 ),玄奘法师曾以“回锋纸”大量刊印“普贤菩萨像”,分送信徒。所印普贤像今虽不存,但四川、甘肃、新疆、浙江等地,有许多晚唐五代的“上图下文”形式的单叶印经印像传世。

     

      4、“经变图”与佛经刻本的结合

     

      自东汉历经六朝,直到唐五代,供养佛经均为“写经”,极少数附有绘写佛像。而同时的石窟与寺院中,则有许多塑像或者壁画,以图像的方式来表达佛经义理,或者图解经文的故事,这一类的艺术形式,称为“佛经变相”或“经变图”。可见佛经与经变图像是各自发展的。唐代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佛经”与“经变图”方有合流的趋势。由于雕版印经促成了佛经的普及化,加之佛经附插画,把“经”文“变”为“图”像,以图解文,利于弘法,遂使原来属于壁画传统的经变图,在佛经中寻到了新的出路。所以,我国佛经刻印甫一开始,就是 “文图合一、书画并重”的。

     

      二、佛经版画的内容及种类

     

      佛经版画的内容主要为佛传图,即绘写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事迹的图。或以多幅连续表其一生,或选画其中某一事迹,如说法图之类;还有经变图:根据佛经经义绘成的图,专门描绘某一经中全部或某一段所说的内容,对经义带有图解性质;以及故事图:根据佛经记载的故事所绘成的图,往往以长篇连环画的形式绘制。

     

      依据版画在佛经中的位置,大致有三种:

     

      1、扉画,冠于经文之前引首处。这是佛经版画中最多的种类,源于佛经在唐五代及以前,多采用卷轴装帧形式,其插图以卷首扉画最显要、最醒目、也最方便。在佛经出现经折装以后,仍保留着这个特点。引首图有单折,亦有多折的。南宋刻本《妙法莲华经》卷首扉画就长达七折。佛经扉画的内容,多数是概括全经大意的“说法图”,传统的为“三尊”样式,中央为释迦牟尼,左右配迦叶、阿难两尊者。如宋代《佛本生集经》卷五十的扉画;南宋刊《妙法莲华经》引首扉画“灵山说法图”,描绘中央宝幢下释迦牟尼端坐讲法情景,诸天神、菩萨汇聚于宝幢两旁,下部立日宫天子、月宫天子、纪王、帝释等众,全图繁而不乱,井然有序,烘托出佛祖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地位。人物上部,皆在方框内书写名号,以标明其身份,这也是宋代版画最常见的手法。又如宋淳化间杭州龙兴寺刊《大方广佛华严经》卷首扉画“七处九会图”,描绘了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在七个地方分九次讲完《华严经》的情景。第二类是同时表现“说法”又图解特定经文“故事”的,甚至以榜书文字,配合说明。如北宋刊欧体字《妙法莲华经》,引首“佛传图”,既有说法画面,又绘写了释迦牟尼自降生、修道、成佛、传法直至入灭的一生事迹。区区尺幅之内,再现出佛传故事波澜壮阔的画卷。还有一种卷首图,是将一幅图版竖分为几段画面,各表现一个故事情节,演绎宣教内容。如雍熙二年(985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端拱元年(988)《金光明经》及崇宁年间《陀罗尼经》都是这种形式,有的每段画面各有文字说明。

     

      2、经中插图,即“左图右书”、“上图下文”、“内图外文”等形式,有的不规则插入,形式多样,目的都是为了形象通俗地解释经中故事,这种形式是在佛经改卷轴为经折装后出现的。其中连续性插图堪称版刻佛经连环画。迄今所见最早的,是宋刊《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为临安贾官人经书铺所刻,版式为上图下文,图版内容上下连接,循序渐进。绘写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指引下,依次参礼五十三位善知识,修菩萨道法门的故事。另如清嘉庆时期(1796-1802年)所刻《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此本左图右文,版面阔大。全书刻图208幅,用版画的形式,再现了释迦修行、传法、宏道的全过程。图中人物衣冠、什物、宫室、城郭、舟车等,皆从中土景观习俗。

     

      但历代图解本最多的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唐、五代本未见,宋及西夏皆刊有上图下文本。元至顺二年本始以一段文字配整版图一幅。其后明洪武本、宣德本、清康熙本,皆据以摹刻,唯衣冠服饰等略有改异。清道光初叶成亲王府所刊《观世音应化灵异图》,亦即《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此本分两部分,其中救难部分十三图,系据明洪武本翻刻,应相三十二图则为自创,绘镌精美。

     

      3、拖尾画,全卷之尾,经文之后的附图,一般是“护经天神”的位置。显教的经典,通常由韦驮天及四大天王来护持。如元代刊行的单行本《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形制基本上为前冠佛说法图,中间刻绘现身说法变相及救苦救难灵验图数十帧,末绘护法神韦驮像。明代修补版《碛砂藏》经文之末尾也绘有英姿焕发的韦驮天。明《永乐南藏》卷尾也都加装韦驮像。

     

      一般而言,佛经图像的绘制者很少留名。敦煌发现的五代(947年)“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下方题记有“匠人雷延美”之名,这是传世佛教版画最早的刻工留名记录。宋代《法华经》扉画,有刻工“秦孟”、“边仁”之名,雕在画幅的边栏处。早期的佛经插画刻、画往往为一人所兼,随着刻画人的分开,其插画更富艺术性。宋元《碛砂藏》中,有的扉画在边栏内两端刻有“陈升画”、“陈宁刻”,元代《法华经》插画是界画名家王振鹏的弟子朱宝所绘,其姓名记录在卷尾的牌记内。明代参与佛经插画创作的画家更多,如丁云鹏、张琦等,一般都留款识。明代仿赵孟頫写本的《心经》,是明四大家之一的仇英所绘,仇英在画像边,以画家的身份与惯例落了款。

     

      佛经版画从刻印形式上,则可分为单刻佛经版画、大藏经版画两种类型,在艺术上也有其不同特点。

     

      1、单刻佛经版画

     

      单刻佛经版画多为民间寺院或家族等私人募资印施的私刻本、坊刻本。单刻佛典中的插图或扉画为一经一画或数画,在构图上较之大藏经版画有更大的自由发挥余地,艺术性较强。

     

      现存最早记有款刻年月的佛经版画,即举世闻名的唐咸通九年(868年)《金刚经》扉画,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经是雕版印刷术渐趋成熟时期的产物,系士民王玠为二亲祈福施印。卷子形式,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扉画为“释迦牟尼说法图”,描绘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情景,弟子须菩提跪拜听讲。释迦左右前后有护法神及僧众、施主十八人,上部有幡幢及飞天。构图复杂,线条丰富,布局疏密有致,其刀法峻健,墨色均匀,表现出相当成熟的版画技艺,4(p53)题款格式渊源于北魏造像,5图中人物形象、服装及饰物、法器等,皆为中国风格,表现手法亦具中土画风。说明佛教版画在兴起之初,就是中国化的,这更适合它的传播与流布。后代许多扉画,如西夏佛典扉画、《赵城金藏》扉画,都显而易见受到这种风格影响。

     

      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弘俶所刻《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开宝八年(975年)等三种版本都有扉画,构图各不相同。

     

      辽代刻经,目前仅有山西应县木塔、内蒙古巴林右旗、河北丰润等几处发现。根据整理报告,丰润天宫寺塔发现的十多种经卷,其中卷轴装“佛说阿弥陀经”卷首有护法神像,蝴蝶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扉叶有释迦佛法会及八金刚、四菩萨画像。

     

      宋代佛经版画遗存,以单刻佛典中的扉画、插图为最多,代表了宋刊佛经版画的最高成就。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文沼雕印的《大随求陀罗尼轮曼陀罗》,八臂菩萨坐于法轮中心,四周环绕十九层梵文佛经,四周满绘各种佛教吉祥图案,繁而不乱,体现出精湛的雕印技艺。佛经插画中《妙法莲华经》是版本最多的一种。《妙法莲华经》通称为《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经。经中收录有很多诗偈、故事,最富文学价值。全经分二十八章,第二十五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主要叙述观世音菩萨功德,这一品后来成为独立一部经,常为人们当作《观音经》读诵。附刻版画,就其表现内容来看,大致分为二类:一是绘刻释迦牟尼佛在灵山说法情景,这也是佛经插图中最为常见的内容;二是“变相图”、“经变图”。《妙法莲华经》所绘的净土变相,凡以全经诸品为题材的,多为大型组画,即把众多的内容,通过对版面的分割,集中表现在一幅图画中。如北宋建安范生刊《妙法莲华经》引首扉画,右半部绘释迦如来说法,左半部则绘写人间礼佛诸生相,上部绘写观世音菩萨现身于南海上,并通过流动的云霞、炽盛的佛光、繁缛的纹饰,把一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极乐净土和尘世众生紧密地联系起来。

     

      元代刊行的《妙法莲华经》,如元至顺二年(1331年)嘉兴路兴县顾逢祥、徐振祖舍资施刻的该经,扉画风格又与宋代不同。镌刻极为工致,画面右半部绘刻佛说法图,祥云婀娜,佛光炽盛,宛然佛国世界,左侧则绘刻“尘世”佛法隆盛的情形,有向僧侣参礼的,有拜问吉凶祸福的,有匠人在建造寺庙的,把佛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巧妙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佛菩萨的造型,也一改常见的庄严、端肃,而是在慈祥中着意营造平和、亲切的情感色彩,是一幅颇具艺术感染力的名作。6

     

      元代还出现了最早的雕版彩印版画,即元至元六年(1340年)中兴路(湖北江陵)资福寺刻无闻(思聪)和尚注《金刚经》,卷首扉画为一老僧坐着讲经,卷尾注经图,桌前地面上生出几枝灵芝草,灵芝草用朱墨两色套印,经文朱印,注解墨印。但也有研究者从每页仅几个红色大字推断为一版涂两色印成。

     

      明代单刻佛典插图本精品更多,明代是中国古版画史上的全盛期,佛经版画在此也发展至巅峰。其绘镌之精丽巧湛,已达无以复加的化境。如永乐元年(1403年),由三宝太监郑和主持刊印,姚广孝作跋的《佛说摩利支天经》扉画,绘刻护法神摩利支天,戴宝冠,饰耳环、璎珞、宝带等,头上方呈半圆形分布五座毗卢遮那佛宝塔,正面如朝阳,极尽慈祥之态;左面为猪容,獠牙吐舌;右面为童女相,鲜艳若莲花,构图富丽堂皇,绘镌俱精,堪称永乐时版画的代表作。

     

      清代单刻佛典扉画中突出的杰作,有清同治八年(1651年)鲍承勋刻《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扉画绘佛说法情景,但一反灵山法会的传统样式,而是将佛置于翠柏祥云中,结跏趺坐于石基的台座上,格调清新别致。鲍承勋的镌刻,如行云流水,自然顺畅,大至人物造型的刻画,小至衣纹云样、山石草木,皆精雕细琢,毕见功力。该画虽出自徽派名工之手,但因鲍承勋主要在苏州操剞劂之业,亦具有苏派版画隽秀清丽的特色。

     

      2、大藏经版画

     

      “大藏经”又称“一切经”,即将自印度和西域传译的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汇编而成的大型丛书。唐至五代所刻的佛经只是单张零卷,全部大藏经的雕版印刷,从宋初开始,北宋《开宝藏》、《崇宁藏》、《毗卢藏》、南宋《思溪藏》、宋元之间《碛砂藏》、元代《普宁藏》、《元官藏》、明代《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清代《大清龙藏经》等,其中扉画,题材多为佛说法内容,画面追求图案装饰效果,镂刻精细,纸墨用料上乘,具有鲜明的时代、地域特点,堪称佛经版画中的珍本。

     

      宋代《开宝藏》是我国第一部官刻佛教大藏经,宋太祖开宝四年(约971年)开雕于益州(今四川),又称“蜀版大藏经”,卷轴装。目前所知存藏的《开宝藏》零卷仅十余件而已,其中《佛说阿惟越致遮经》卷首扉画,风格上承晚唐五代,直接影响到后世《碛砂藏》、《赵城藏》的卷首扉画形式。而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所藏《御制秘藏诠》卷第十三,卷中的四幅版画不同于传统佛经附图以佛、菩萨等人物图像为主体,全部是山水图,僧众的活动场面成为点缀。画中群峰连绵,意境清远,宋代僧侣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卷题下钤有“绍明印”墨记。这四幅山水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版画。

     

      金代大藏《赵城金藏》,金皇统八年至大定十八年(1148-1178年)雕印于山西解州天宁寺,为《开宝藏》的覆刻本。国图藏有四千余卷,为卷轴装,每卷经首加装释迦说法图一幅,图右上角刊“赵城县广胜寺”六字,整幅扉画线条流畅有力,构图严整而疏朗,特点是图中袈裟以粗黑线条表示贴边,使线条富有变化,增强了衣纹转折感和立体感。代表了北方版画雄浑豪放的风格。据研究,该扉画雕刻在元代时期,为元代修补经版时在赵城县庞家经坊加配。后于敦煌发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残片,研究确认为崔法珍募缘刊雕的《赵城金藏》原版,经折装。卷首扉画残存一个半页,为大毗卢遮那佛说法图,图中人物有旁题标注“善财童子”、“采访大王”、“眉间胜音菩萨”等。残片反映出画面布局的恢弘和人物线条的精细,风格上承唐《金刚经》扉画。

     

      宋元《碛砂藏》是杭州碛砂延圣寺刊雕的私版大藏经。开雕于南宋理宗嘉定九年(1216年),刻迄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是已知大藏经中装有扉画最多的一种,其中成宗大德六年(1302)以后的扉画,属于“西藏-尼泊尔”的“梵式”,与汉地传统迥然不同,显示了西藏佛教南下苏杭对于江南版画的影响。其时杭州众安桥杨家经坊承担印刷并装帧《碛砂藏》,7杨家经坊掌握着一批著名的画工刻工,如画工陈升,刻工陈宁、袁玉、孙佑。这些工匠的作品——碛砂藏扉画,成为元代版画艺术风格的代表。八幅版画轮番施印于各卷引首,其构图饱满,纹饰繁密,人物造型富于变化,各异其趣,镌刻工巧精细,纸墨亦精良,是佛经版画中不同凡响的巨制。周芜先生评论说:“若取佛画之灿烂,当观此图。”8明代补修的《碛砂藏》中还发现有另外几种完全不同的扉画。

     

      元《普宁藏》,元十四至二十七年(1277-1290年)刊雕于杭州普宁寺。据戴藩豫先生《中国佛典刊刻源流考》一书所述,此藏有扉画七、八幅,轮番施印于各经卷首,画风受西藏影响。藏于山西崇善寺的《普宁藏》本《解脱道论》卷一,卷首扉画占四个半页,两个半页是佛说法图,另两个半页反映元初在大万寿寺校刊藏经的情况,扉画四周边框为蔓草纹,是《普宁藏》中极少见的版画精品。有的扉画在听法众人当中,有一位旁边,刊雕着几个小字“总统永福大师”,即宣授江南释教都总统永福大师杨琏真佳的形象。同《碛砂藏》元初所刻扉画结构类似。

     

      明代三部官版大藏经,以《永乐北藏》为典型。该藏由明成祖敕令在北京开雕,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刊毕。每函首页有佛说法图,人物形象精确完美,是明代版画杰作。图末附龙纹牌记,上刻“御制”二字,末页有韦驮像,风格古朴浑厚,线条粗犷劲挺富于变化。是经卷帙宏富,开本阔大,印刷精美,装潢考究,呈现出鲜明的明代官本特色。9也是历代大藏经中制作最精细的版本。

     

      明《嘉兴藏》开刻于万历年间,是唯一用线装形式装订的大藏经,图版因而成单面形式。由于多收入地方名僧著述,卷首扉画出现构图明快、刻画质朴的僧人写经图,《嘉兴藏》中的经首佛像有不少出自明代画家丁云鹏及明末清初画家张琦之手,堪称明代版画艺术的精品。10

     

      清代官版大藏经《龙藏》的刊刻,始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毕其功,经卷前冠佛说法图,绘镌精细,纸墨上乘,堪称清前期北方佛教版画的代表作。但刀刻细致有余,神韵不足,整体布局片面追求庄严、肃穆,却没有明刊大藏经扉画恢弘博大的气象、曼妙华美的氛围。

     

      清代佛经版画偶有佳作,但总体上已呈现衰败迹象,除民生凋敝、佛事不振外,西方石印技术传入引起的图文印刷方式的变革,是更为关键的因素。石版印刷方法的传入和普及,宣告了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技艺的终结,佛经版画作为其衍生物,同样不能免于最后的衰亡。

     

      三、佛经版画整理出版现状

     

      佛经版画衰亡之日,就已完成了诞生时所担负的宗教使命,但它在中国古代版画史及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已越来越为今人所重视。

     

      郑振铎先生是近现代有功于中国古代版画搜集、出版与研究的前辈,他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致力于版画搜集,主要为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版画,其中包括部分佛经版画,在此基础上出版的《中国古代版画图录》、《唐宋元明清版画选》、《中国古代木刻画选辑》,收录有较多佛经版画,计三十余幅;另外还有周芜先生《中国古代版画百图》,《中国美术全集?版画卷》也收有佛经版画;葛婉章女士《妙法莲华经图录》,收录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宋元刊《妙法莲华经》所附版画,近年又主持出版《佛经附图》多媒体光碟,收录院藏佛经图绘。李致忠先生在《中国古代书籍史》和《古书版本鉴定》等著作中都有专门一节论述“古代书籍的插图版画”,还有《中国美术全集?版画卷》所收王伯敏《中国古代版画概观》,也都涉及佛经版画。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佛教版画全集》可说是佛教版画的集大成之作,图集收录佛教版画六百余幅,涉及唐至清末民初佛教经图版本近三百种,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佛教版画作品结集,对于研究及欣赏佛经版画无疑具有重要贡献。

     

      敦煌莫高窟中被英、法、俄、日等国人劫购的大量早期佛经版画,件件堪称国宝,至今流藏域外,其中隐藏着佛经版画的历史全貌,我们期待着这部分敦煌经卷早日公之于世,为佛经版画的研究提供更完整的素材。

     

     

    今天是粽子节后第一个工作日,说实话,小编还沉浸在屈原前辈给我们争取来的假日里无法自拔,直到几个出版界朋友的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中国佛教版画全集》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有些吃瓜群众可能比较晕,不知道什么是“中国出版政府奖”,下面就由小编为群众们解答一下:

     

      简单点儿说就是这个奖项是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您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出版界里的“奥斯卡”,每三年评选一次(三年啊!您要知道2016年一年我国出版的图书就有319147种,何况三年!),旨在表彰和奖励国内新闻出版业优秀出版物、出版单位和个人。 评奖标准为参评出版物必须出版一年以上,质量优秀,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内容健康向上,对于传播、积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较大贡献。

    2.社会效益显著,在本学科领域、本行业或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3.深受读者喜爱,有一定的市场占有量。

    4.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或者文化艺术价值。

    5.获奖的印刷、复制品应代表我国印刷复制技术最高水平。

    6.装帧设计新颖、美观、有创意,代表装帧艺术先进水平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