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 全3册 中西书局2012
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 全3册 中西书局2012
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 全3册 中西书局2012
《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PDF电子书共3册,由中西书局2012年出版。
《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套装共3册)》为十六开本,煌煌九卷三大册,是在抗战胜利后为向日本追讨自甲午(1894年)以来被劫夺珍稀文物和要求战争赔偿,于1946年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京沪区办事处组织编制的,因为种种原因几乎散失殆尽。在曾参与本目录编纂工作的中国文物界元老—谢辰生的帮助下得到了一部珍贵书稿油印本最终这部被冷落了66年、流散日本的中国珍贵文物目录终于得以公开出版。
《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套装共3册)》收录了一万五千余件被日本劫掠的中国珍贵文物的资料。
书名: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套装共3册)
价格:980.00元
作者:顾延龙 等;徐森玉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47504147首部由中国学者编成的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目录——《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出版座谈会9月15日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来自全国文物、历史、出版界的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主持。唯一健在的编纂者,原国家文物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年已92岁高龄的谢辰生先生讲述了当年编纂该书的历史背景和艰苦坎坷的编纂经过。中西书局常务副总编辑徐忠良介绍了《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出版情况。
《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为十六开本,煌煌九卷三大册,是在抗战胜利后为向日本追讨自甲午以来被劫夺珍稀文物和要求战争赔偿,于1946年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京沪区办事处组织编制的。京沪区代表徐森玉主编,上海合众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承担编纂任务的则是谢辰生、吴静安、程天赋。徐森玉、顾廷龙、谢辰生先生等前辈学者满怀爱国热情,克服重重困难,倾注巨大心力,多方收集日本公、私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图谱和目录,以及张政烺等中国学者的研究著作共122种,收录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丝绣、书画、写经、拓本、杂物、古籍等类中国文物15245件,大部分器物标出了高度、重量、口径尺寸、藏处以及所依据图谱的书名简称、页码等资料。编制了详细索引,方便各界读者使用。
这部流散文物目录自编成以后,历经坎坷,1981年国家文物局曾组织写刻蜡板,油印100部,分送国内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和设有文博专业的大学,但几乎散失殆尽。中西书局听说有这样一部珍贵书稿油印本存世后,立即拜访当年的实际编纂者,我国文物界元老谢辰生先生,得到了谢老的热情支持,打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这部被冷落了66年的流散日本的中国珍贵文物目录终于得到了公开出版。
参与当年编纂工作的谢辰生先生是我国文物界元老,曾主持起草了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很多重要文物法规。他指出该书在延宕66年之后由中西书局公开出版,意义非凡,作为当年的实际编纂者,看到这部书,想起了当年参与这项重要工作的徐森玉、顾廷龙先生和短暂参与编纂工作的吴静安、程天赋先生为之付出的巨大心力,非常激动。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对目录的正式出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目录的出版,是我国文物研究工作中的大事,也是追寻海外流散文物的一项扎实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指出从甲午到抗战胜利,正是中国遭受日本欺凌、劫掠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大都是通过劫掠、抢夺等非法、非正常途径;其次,这些文物等级很高,均为高品级的珍稀文物。更有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在即将迎来甲午海战120周年纪念和“九·一八”纪念日的时候,将这样一部依据清晰、考订详尽、器物确凿的流散文物目录,在延宕66年之后公开影印出版,并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出版座谈会,非常重要,意义非凡,并表示这是一段中华民族不可遗忘、不能遗忘、不该遗忘,必须永世牢记的惨痛历史。近年来,追讨中国流失于海外文物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也常传出在欧美拍卖的中国文物价格屡创新高的消息。在大多数人眼中,这些“寄人篱下”的文物似乎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但现实或许并非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中国文物流落于世界上47个国家,其中最庞大的流落地,很可能是一水相隔的邻国——日本。其中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不乏绝世佳品,仅宋元时代绘画,就有李生的《潇湘卧游图卷》、李迪的《红白芙蓉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和因陀罗的《寒山拾得图》4幅作品获得“日本国宝”称号。
日前,首部由中国学者编成的流入日本的中国文物目录《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首发,这是该目录编成66年后首度公开出版。该目录收录了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被日本劫夺的中国甲骨、石器、铜器、刻石、陶瓷、古玉、丝绣、书画、写经、拓本、杂物、古籍等类中国文物15,245件,大部分器物标出了高度、重量、口径尺寸、藏处以及所依据图谱的书名简称、页码等资料,是追寻海外流散文物的一项扎实成果。
流失文物目录再现骇人事实流失文物中有一部分是日本自隋唐以来以中国为师而传入日本的。在古代,中国文化曾居于亚洲中心位置,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各国产生了强烈影响。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乐器就已传入日本。据《后汉书》记载,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对当时的日本国王赐以金印,这枚金印是中日外交史上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在隋唐时期到来。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大批遣唐使和僧人来到长安交流学习。学习的内容兼容并蓄——从制度文化层面的律令制度到精神文化层面的佛教、建筑、雕塑、诗歌、音乐等,甚至模仿长安建成了古都京都,这样的古建筑在当今中国已难觅踪迹了。
文化输入使日本对大唐的仰慕不断加深,日本皇室鼓励遣唐使和留学僧众“多得中国文书宝物”。日本人“尽市文籍浮海而还”,带回的古籍占隋唐宫廷藏书的一半,达1800多部1.8万余卷,其中一个僧人就带回5000卷佛书。
隋唐时期流入日本的文物中,最为有名的是唐摹本王羲之《丧乱帖》。此帖流落日本一千多年,一直藏于深宫之中。
除了文化交流的传入,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掠夺,以及长期存在的非法走私买卖等原因也是文物流入的一大原因。鸦片战争以来的百余年间,多场侵华战争使中国大批国宝级文物被掠夺,至今流失海外,而在列强之中,日本是最盆满钵满的一个。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日军将司令部设在北海静心斋,大肆抢掠北海文物,万佛楼内大小1万尊金佛被悉数掠走。敦煌发现的4万件古代文书,其中约一千卷流入日本。
《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这本书唯一健在的编纂者、年过九旬的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曾表示,在抗日战争打响前,日本人就派遣了各种探险队搜集中国文物,譬如天龙山佛像的头部就被日本人敲走了。战争期间日本更是大肆掠夺,如洛阳金村墓葬出土的大量铜器、古籍,宋代百善楼200个宋代版本的善本书等等。
1937年,日军自踏上中国领土之日起,就轰炸中国文化机关,抢劫中国文物,直至日军战败投降,其以轰炸、焚烧、抢夺为主要手段的破坏中国文物的罪恶活动一刻也未停止过。战时中国公私文物损失十分惊人。
全面抗战爆发前,全国比较有影响的博物馆37家。战事起后,故宫博物馆所藏之文物珍品多迁至四川、贵州各地保藏。国立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也迁四川李庄继续筹备。但各省设立的博物馆则以战事影响,或迁移,或停办。如广西省立博物馆三度改名,文物四度迁移,损失严重。1944年全国仅存博物馆18家,较战前减少一半以上。其他如附设于学校或图书馆中的博物馆则有四分之三被毁。
江苏无锡县立博物馆有金石、雕刻、书画等各类文物,两千多件文物于1939年11月被日军洗劫一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文物、标本多次遭到日伪劫掠,历史文化部损失最多。1938年5月,日本飞机轰炸南阳,河南省图书馆运藏该地的部分图书、文徵明书画及明代地图两箱被炸毁。河南省立博物馆被日军占驻,馆内文物、设施遭到破坏,日军强索暗劫,文物和拓片碑刻被掠夺难以计数。
类似于这样的事件数不胜数,据1945年8月31日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致国民政府教育部呈文所附《我国历年被日本掠夺文物清册》记载,日本公开收藏掠夺来的中国文物的公私机关即有东京帝室博物馆、东方文化研究院京都研究所、御影嘉纳白鹤美术馆、东京细川侯爵府、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陈列室、东京大仓集古馆、关东厅博物馆、伊势征古馆等63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文物即有氏编钟、战国式铜壶、殷墟出土的白陶、彩陶、居庸关石刻等各种文物501类,日本公私收藏者收藏的大量文物,实为“我国家博物馆……无上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