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十国春秋 全4册/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2010高清

十国春秋 全4册/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2010高清

¥12.00Price
十国春秋 全4册/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2010高清
  • 十国春秋 全4册/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 2010高清

    《十国春秋》PDF电子书全4册,由中华书局2010年出版,为《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十国春秋》是清代吴任臣编撰的记录五代时期十国史事的纪传体史书。
      
    《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十国春秋》共114卷,计吴14卷,前蜀13卷,南唐20卷,后蜀10卷,南汉9卷,楚10卷,吴越13卷,闽10卷,荆南4卷,北汉5卷,另有十国纪元表、十国世系表、十国地理表、十国藩镇表、十国百官表等。吴书充分吸收了清以前有关十国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广采博取,是十国史研究的基本参考书。
     
     
     
    《十国春秋》前言:
     
    從公元九〇七年前後到九六〇年前後,在中國歷史上稱作「五代十國」時期。這是一個分裂割據的時代。在這五六十年的時間内,戰争頰繁,朝代更迭迅速,封建王朝的統治極爲短促"所謂「於此之時,天下大亂,中國之禍,篡弑相尋,1(歐陽修《新五代史》卷六一《世家》)。五代夾在唐、宋兩個朝代中間,给人們的印象,似乎只是一個由統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過渡階段.而在這半個世紀之内,軍閥混戰,政治腐敗"社會動盪不安,生産力受到極大破壞,似乎這個時代只是一片黑暗。由於這些原因"過去對五代史的研究,好像詞是詩之餘這種傳統説法那樣,只不過在研究唐代之後附帶加上一節而已,用力是很不够的,而對於十國的研究,比起中原地區的五代來,則更顯得薄弱。
     
    關於五代十國史事的記述,北宋前期是一個髙潮。對於北宋人來説,五代是近代史,不少人對此是記憶猶新的。他們有濃厚的興趣,用多種文體,如紀傳體、编年體、筆記小體,以及用碑誌傅狀的形式"從各個方面記載那一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動。但這一高潮很快就過去了,除了南宋還有少數幾種史書以外"在這之後的很長歷史時期内,就再也没有五代十國史研究的髙潮。連正史之一的薛居正五代史、也長期淫没無聞,終至散佚,直至清代修《四庫全書》“才從《永樂大典”内輯集其殘存的部分。
     
    關於十國史的記載,宋初倒有不少種,但它們大多只記一個國、一個地區;如&南唐近事^、《江南野史》、《江表志”、《蜀樁杌》、《錦里耆舊傳、《吴越備史》、《三楚新録\《湖湘故事》;閩書》,等等,很少把十國作爲總體,加以系统的記述。宋無名氏有^五國故事三一卷,記吴楊行密、南唐李舁、前蜀王建、後蜀孟知祥、南漢劉巖、閩王知審事。所謂五國,是合前後蜀爲一“應當算是六國。但卽使如此,也只不過六國“而且數量單薄,不足以自成.一書〔清鮑廷博刻入《知不足齋叢書》〕。北宋真宗時,路振著《九國志、才是有關十國的總體史書。《九國志》以吴、南唐、吴越、前蜀、後蜀、東漢〔卽北漢〕、南漢、閩、楚爲次,後來路振的孫子路綸增入荆南髙氏;合爲十國。摅公宋史’藝文志^和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的記載,其書共五十一卷,此後卽散佚。今傳十一一卷本是清人邵晉涵從公永樂大典^中録出,並經周夢棠重加编次而成的。正因如此,各國的記載就極不均衡,如吴有三卷,南唐則僅有周本一傅。另外,新舊《五代史》是記有十國的歷史的;但编撰者以中原的五代爲正统,視十國爲旁支,如^舊五代史^把向中原政權修歲貢、奉正朔的荆南、楚、吴越列入「世襲列傳」,而將獨自立國的吴、南唐等七國列爲「僭僞列傳」新五代史^則一律列之爲「世家,都含有襃貶之意。
     
    今天我們從歷史發展的實際出發,應當抛開封建的正统觀念,把十國提到應有的地位。十國的範圍,除北漢偏於山西一隅外,其他九國佔有西起四川、東至江淮、南達兩廣的廣大地區,它們的總面積:不比五代的實際统轄區小,恐怕還要大11些。如果從當時南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對比來看,則十國的重要性就更加顯然。道一點,范老《中國通史簡编》第二一編有些話説得非常精辟,他説:「唐末和梁、唐、晉、漢四朝,黄河南北廣大地區遭受嚴重的戦争破壞。唐末楊行密割據淮南;阻止北方的戰亂波及長江流域,南方諸國得以穩定内部,發展經濟,雖然不免也有戰争和暴君,比起北方來,却顯得較爲安寧。全中國政治统一是符合人民基本利益的好事,但在五代大亂的情況下,南方立國分治,並不是壞事。南方民衆受统治者的禍害輕一些,這就是諸國暫時存在的理由,一切以廣大民衆的利益爲標準,不能單憑统一與分治的形式來判断好壞。」(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六月版第四八三頁)在另一虚范老又説:「從此以後,南方人口超過北方,經濟和文化的重心也確實轉移到長江流域。」(同上第五一七頁)當時在經濟上,南方的繁榮富庶與北方的蕭條貧困形成鮮明的對照。如果從文學上來看,就更爲清楚。五代文學的代表,是新興的詞,五代詞在中國韻文學發展上是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的。而當時詞的創作,主要是在西蜀和南唐;花间詞的綺魇繁縟和南唐詞的清秀俊逸,一直爲後代的詞人所艷稱。這種風格的詞不可能在當時戰亂頻仍的黄河流域産生,其道理是十分明白的。
     
    正如清初古文家魏禧在爲《十國春秋》所作的序中説:「歐陽修《五代史》亦於事爲略,至十國尤不備。任臣生七八百年之後,傳聞闊絶,書籍散亡,毅然起而補之,其功甚鉅,事亦最難。」我們從五代史書编撰的歷史,以及十國本身經濟文化的發展來看,吴任臣的這部《十國春秋》確實應受到今天研究者的重視。
     
    吴任臣,字志伊;一字爾器,初字征鳴,號託園,浙江仁和人。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應博學鴻儒試;列11等(見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一一十七〕。由内閣中書王榖振薦舉,授檢討〔見秦瀛6己未詞科録》卷一一)。充基修《明史》官。據《清史列傳》卷六十八的記載,《明史丨暦志》卽出於吴任臣之手。他精於「天官奇壬之術,射事多中,時人比之管、郭”亦精樂律」〔王啤《今世説》〕。在北京時,他與當時的一些學人交往,友人中有李因篤、毛奇齢、吴錦雯等(見《文獻徵存録》卷一一)。顧炎武是清初著名的學者,他在《廣師》一文中"曾就其「同學之士」,「輙就所見評之」,其中就有吴任臣,説是「博聞強記,羣書之府,吾不如吴任臣」〔見四部叢刊本《亭林文集》卷六〕。顧炎武在當時號稱淹博,而他却對吴任臣的博聞強記至爲傾倒。另外,吴任臣與黄宗羲也有交誼,爲了寫作《十國春秋》;他還特地寫信給黄宗羲,商借當時已極難見到的薛居正《舊五代史》。《南雷文定》附録收有吴任臣的書札一通,其中説:「拙著《十國春秋》,專竣薛居正《舊五代史》畧爲校簪,遂爾卒業。前已承允借,今因仇滄兄之便,希慨寄敝齋,一月爲期,仍從滄兄處璧上,斷不敢浮沈片纸隻字。」雖然全祖望曾説黄宗羲未將薛史借吴(見《鲒埼亭集》外编之《二老閣藏書記》及《移明史館帖子》)“但李詳《媿生叢録》不同意全祖望的説法;認爲「夫南雷自定其文,既附吴札於後,必經借與吴者」。
     
    吴任臣的著作有《周禮大義補》、《禮通》、《春秋正朔考辨》、《山海經廣注》、《字彙補》、々託園詩文集》“以及這部《十國春秋》。《十國春秋》和《山海經廣注》都曾收入清朝的《四庫仝書》。當然,在他的多種著作中,仍以十國春秋》爲,名;他的史才在當時卽爲人所稱道,《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潘耒傅》中説:「當時詞科以史才稱者,朱彝尊、汪琬、吴任臣及耒爲最著。」他的史學才能與朱葬尊相並提,可見當時人對他的推許。
     
     
     
     
    《十國春秋》共一百十四卷,計吴十四卷,南唐一一十卷“前蜀十三卷,後蜀十卷,南漢九卷,楚十卷,吴越十三卷,閩十卷;荆南四卷,北漢五卷,最後則是《十國紀元世系表》一卷,《地理表》一一卷,《藩鎮表》一卷,《百官表》一卷。這樣的篇幅^已遠超過宋人的《五國故事》和《九國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