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南方民族考古 第1-11辑 全11册 1987-2015高清

南方民族考古 第1-11辑 全11册 1987-2015高清

¥23.00Price

南方民族考古 第1-11辑 全11册 1987-2015高清

  • 南方民族考古 第1-11辑 全11册 1987-2015高清

    《南方民族考古》PDF电子书全11册(第1至11辑),由科学出版社1987至2015年出版。

     
     
    《南方民族考古》书目:
     
    南方民族考古  第1辑
    南方民族考古  第2辑
    南方民族考古  第3辑
    南方民族考古  第4辑
    南方民族考古  第5辑
    南方民族考古  第6辑
    南方民族考古  第7辑
    南方民族考古  第8辑
    南方民族考古  第9辑
    南方民族考古  第10辑
    南方民族考古  第11辑
     
     
     
    《南方民族考古》复刊辞:
     
    经过多年的期盼与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停刊多年的《南方民族考古》今天终于复刊了。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没有太多的激动与兴奋,却有着几分沉重与不安。
     
    《南方民族考古》是由四川大学前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先生主持创办的一份以研究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民族学和考古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学术丛刊,它创办于1987年,先后共出版五期,后来因故停刊。这份学术丛刊创办的宗旨和方针,在童恩正先生为本刊所撰写的创刊词中有过明晰的表述:“以中国南方为中心,兼顾东南亚地区的研究,以民族学、考古学为主题,重视相邻学科的配合和边缘学科的开拓;注重资料的翔实和科学性,但与此同时也欢迎新理论、新方法的探索。作者不分中外,论证无分南北。鼓励新颖见解,坚持百家争鸣。”刊物问世以来,由于其明确的办刊宗旨和鲜明的办刊特色,加之以当时国内外一批著名考古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的大力支持,很快便以其独具一格的学术视野与新颖敏锐的文章风格开一时之风气,成为当时除《考古》、《考古学报》、《文物》三大传统考古文物类学术期刊之外为数不多的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术刊物之一,所产生的长久而深远的学术影响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
     
     
     
    《南方民族考古》先后出版的五期刊物所刊发的文章从总体上讲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的特点:首先,它立足于中国南方,但却放眼中原,俯瞰世界,将中国南方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始终置之于一个极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当中来加以对比考察,力图通过不同文明区域之间的比较研究从而寻找南方文明独特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其次,它勇于理论创新和真理探索,不囿前说,不畏权威,在许多当时尚被视为“学术禁区"的领域(如对摩尔根古代社会理论模式、对古代文明起源过程中从'酋邦制"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渡、对“中原文明中心论"的讨论,等等)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学术讨论,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第三,它鼓励和倡导新方法、新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运用,让中国考古学界充分认识到张光直先生所提倡的“理论多元化、技术国际化、方法系统化"的真谛所在,引领着时代的潮流。这些特色,在当时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之下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尤其还要提到的是,《南方民族考古》通过前后五期的组稿和发行,还形成了一支中外学者相结合、民族学家与考古学家相结合、中青年学者与老一辈学者相结合的作者与编者队伍,他们彼此之间秉承学术平等、实事求是的良好学术风气,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从研究理论、研究资料到研究手段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风格与学术流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天,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绿了祖国大江南北,我国文物考古学界无论从理论、方法、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已经面向世界,以博大的胸襟走向开放的时代。当我们缅怀前辈学者所经历的风雨岁月、所创造的不朽业绩,更是倍感这份学术遗产的珍贵与厚甫,也倍感要继承这份遗产之不易。
     
    在《南方民族考古》复刊之际,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学术环境更加开放、学术资源更加丰富、学术视野更加开阔的新的历史时期。与当初《南方民族考古》的创刊时期的情形相比较,世情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如果说当时《南方民族考古》还是学术界仅有的几种文物考古类学术刊物之一的话,那么今天各地区、各研究机构、各
    高等院校的文物考古部门都纷纷创办了自己的学术刊物,在祖国大地上犹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这些各具特色、富有生气的学术刊物有些已经办出了相当的学术水准,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对于我们这份长期停刊而又刚刚复刊的学术刊物而言,既为能够重返这个学术大家庭而感到可喜可贺,同时也更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今后无论是在稿源、作者与学术资源的竞争,还是在对刊物学术质量、特色、影响力的竞争上,无疑我们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们有信心继续办好这份刊物。这是因为,这份刊物承载着无数老一辈学者的期盼与关心,如果没有他们自始至终对这份刊物的厚爱和支持,我们实难鼓起这份复刊的勇气,这是因为,这份刊物的背后,有许多海内外中青年学者作它的坚强后盾,他们不为名利,满怀对真理和学术追求的赤诚之心,为本期提供稿件的作者,还有那些不计报酬、默默奉献的编者,以及更多的为本刊的复刊做出了诸多贡献的“无名英雄"。我们有信心办好这份刊物,还因为这份刊物诞生于四川,作为中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省区之一,这里曾经产生过不朽的一史学名著,形成了优良的史学传统。我们的身上,继承着巴蜀先贤哲人们的流风余韵,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资腐帛于顛墙之下,求余光于从尘之中",愿以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作为己任。
     
    作为一代学术新人,我们没有前辈们那样丰富的办刊经验,更没有专业的编辑人员,所有的编辑工作都是由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人员兼职承担,他们往往是在繁重的教学科研、田野考古工作之余挤出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甘为他人做嫁裳",所有的艰辛与劳苦唯有心知。现实社会中充满着诱感和欲望,虽然星空灿烂,却很少有人能够真心仰望。温家宝总理曾经满怀深情地讲过:“我希望我们这个民族能多一些能够遥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就会有希望。"面对各种困难和压力,我们愿以最真诚的学术理念,来支撑起浩的星空之下《南方民族考古》这片纯净的蓝天,这里将没有浮躁和虚假,这里将没有名利的追逐,唯有信念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奋力向前。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辑 目录:
     
    童恩正先生的学术贡献 罗开玉(1)
    香港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研究 吕红亮(21)
    成都金沙遗址船棺葬的分析 陈云洪(45)
    试论姜维城遗址史前文化遗存的分期?年代及文化属性 何锟宇郑漫丽(61)
    成都东御街出土汉碑续考——碑石的埋藏层位与“党锢” 张勋燎(75)
    略论三台后底山崖墓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易立(99)
    诸葛亮南征“渡泸”前路线问题再探 赵德云(111)
    重庆彭水县郁山镇盐业考古发现与研究 牛英彬白九江(125)
    安岳卧佛院北岩宋代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浮雕图像辨识 张雪芬(153)
    四川石窟分区与分期初论 雷玉华(193)
    川西石棺墓中的铁器 施劲松(221)
    广西贵港六穴岭汉代冶铁遗址初步研究 黄全胜 李延祥 陈建立 龚 海(231)
    韩国古代炼铁炉与冶铁技术的复原研究 金京镐著 李玉牛译(239)
    先秦两汉钢铁技术发展与传播研究新进展 陈建立(251)
    中国宋元时期的高炉 华道安著 杨 盛译(263)
    重庆忠县崖脚西汉大墓发掘报告 北京大学三峡考古队(283)
    重庆忠县石匣子东汉大墓发掘报告 北京大学三峡考古队(297)
    重庆忠县崖脚遗址试掘报告 北京大学三峡考古队(325)
    忠县临江二队炼锌遗址发掘简报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345)
    合川李家坝遗址发掘简报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合川区文物管理所(369)
     
    《南方民族考古》第九辑 目录:
     
    试论高坡遗存&江章华
    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问题——埋藏年代、性质、主人和背景&孙华
    东南亚青铜时代的起源&查尔斯·海汉姆 托马斯·海汉姆罗伯特·强南
    凯特莉娜·都卡安朋·科京曼 费罗拉·瑞斯玻利著 董红秀译 吕红亮
    写实与虚构——汉画“射鸟”图像意义再探&陈长虹
    汉代“大官”铭文考——从邛崃羊安汉墓M36出土“大官”漆器谈起&索德
    有关前蜀永陵之物质性的几点思考&黎婉欣
    宋代考古初探&理查德·C·鲁道夫著 李玉牛译
    考古学家的小说情怀——童恩正“考古小说”释读&施劲松
    中国近代第一份研究华西边疆的珍贵文献——《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
    &周蜀蓉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出土部分青铜器的金属学和铅同位素比值再分析——
    对三星堆青铜文化的一些新认识&崔剑锋 吴小红
    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同盟村遗址M7出土玉石器分析研究&杨颖东 陈云洪
    云南祥云县清华洞遗址2010年试掘报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大理白族
    自治州文物管理所 祥云县文物管理所
    1984年度茂县撮箕山石棺葬发掘报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阿坝藏族羌
    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 茂县羌族博物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安岳县圆觉洞摩崖石刻造像调查报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
    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安岳县文物局
    西方的亚洲考古研究动态——以76届美国考古学会议为例&安可 著 张正
    为 译
     
     
    《南方民族考古》第八辑 目录:
     
    成都天府广场东御街汉代石碑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天府广场出土汉碑略考&冯广宏
    《李君碑》、《裴君碑》初探&罗开玉
    “裴君”当为东汉度辽将军裴晔——成都市区新近出土汉碑碑主考证&方北辰
    成都天府广场出土汉碑的初步研究&宋治民
    成都天府广场出土二汉碑考释&何崝
    成都东御街出土汉碑为汉代文翁石室学堂遗存考——从文翁石室、周公礼殿到锦
    江书院发展史简论&张勋燎
    汉王朝影响下的石寨山文化社会转变&江柏毅
    南越王墓玉器——楚、汉、越文化交汇、融合的见证&杨建芳
    魂兮归去:从贵州惠水仙人桥岩洞葬棺画论中国西南系统岩画&李飞
    从图像学角度探讨成都南朝佛像与犍陀罗、秣菟罗、笈多佛像造型艺术流派的关
    系&胡文成胡文和
    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发掘报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昆明市文物管理
    委员会 宜良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云阳李家坝遗址Ⅳ区汉六朝墓葬发掘简报&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重庆市云阳县文
    管所
    夜郎时代考古的重大收获:《赫章可乐二○○○年发掘报告》读后&罗二虎
    附录
     
     
    《南方民族考古》第七辑 目录:
     
    川西马家窑类型彩陶产源分析与探讨&洪玲玉 崔剑锋 王辉 陈剑
    东南亚青铜技术起源新论&乔伊斯·怀特 伊丽莎白·汉密尔顿著 陈玮译 吕红亮校
    东山文化的若干问题再检讨&林永昌
    三星堆启示录&王齐 施劲松
    蜀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宋治民
    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桥文化变迁的相关问题——从金沙遗址兰苑地点谈起&于孟洲 夏微
    中国西南游牧考古刍议&罗伯特·强南 墨哥里劳·奥里柯利著 卢智基译 吕红亮校
    关于岷江上游石棺墓的两个问题&江章华
    名相之辨:四川盆地青铜“钺”研究&代丽鹃
    夜郎地理位置解析——以滇东黔西战国秦汉时期考古遗存为主&张合荣
    六朝早期俑的地域特征和相关问题&韦正
    四川地区宋代墓葬研究&陈云洪
    我国南方宋明墓葬出土墓券堪舆罗经图和有关方位文字考说——兼论堪舆与道教的关系&张勋燎
    成都市博物馆新址出土北宋权范及相关问题的探讨&何锟宇
    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1999年度发掘简报&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重庆市云阳县文物管理所
    重庆云阳李家坝巴文化墓地1999年度发掘简报&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重庆市云阳县文物管理所
    四川昭觉县城北乡谷都村的汉代遗址和墓葬&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昭觉
    县文管所
    2009年四川德昌县董家坡遗址发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凉山州博物馆 德昌县文管所
    评《中国道教考古》&渡部武著 霍巍译
     
     
    《南方民族考古》第六辑 目录:
     
     
    现有考古学体系的反思——2001年4月8日在四川大学考古系的演讲&俞伟超
    专业化与生产:若干基本问题以及中坝制盐的讨论&傅罗文 著 吕红亮译
    世界体系理论观点下的巴楚关系&陈伯桢
    四川成都商业街大墓的初步分析——成都商业街大墓发掘简报读后&孙华
    公元前5—前2世纪成都平原的社会认同与墓葬实践&孟露夏 著 祁 郁 译 吕红
    亮校
    云南树皮布民族学调查的启示&邓聪
    边疆和边界:汉帝国的南部边陲&安赋诗 著 赵德云译
    东南亚青铜时代的断代: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查尔斯·海汉姆 著 王剑雄 钟
    治 译 吕红亮校
    北朝道教造像再研究&张勋燎
    金沙太阳神鸟金箔制作研究&王仁湘
    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出土青铜器分析报告&崔剑锋 吴小红 周志清 江章华 刘 弘
    唐亮
    四川西昌马道出土的一株东汉摇钱树&刘弘
    海外藏几件西王母题材汉代艺术品&王苏琦
    成都平原区域考古调查(2005—2007)&成都平原国际考古调查队
    地球物理技术在成都平原考古工作中的应用&提莫西·郝思利 著 陈伯桢译
    四川马尔康县哈休遗址2006年的试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 成都文物考
    古研究所 马尔康县文化体育局
    四川昭觉县古文化遗存的调查和清理&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昭觉县文管所
    中印边境古寺热尼拉康与普日寺考古调查简报&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四川大学
    考古学系
    2007年四川都江堰玉堂窑遗址17号窑包试掘简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都江堰市文
    物局
    东山文化研究的反思:读范明玄《东山文化的一致性与多样性》&卢智基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