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 全2册 彩图照片版 2009高清
¥7.00Price
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 全2册 彩图照片版 2009高清
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 全2册 彩图照片版 2009高清
《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PDF电子书全2册,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文件为彩图照片版,非扫描,高清。[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译注。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埋藏和完整保留中国古代文明样本,以及亚欧大陆其他古代文明样本最为丰富之地。这个区域引起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瞩目的起因,便是20世纪初斯坦因的和田沙漠绿洲考古发掘。和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腹心以及昆仑山中段主体,迄今仍然保留有亚欧大陆数量最多、也最为经典的沙漠绿洲文明遗迹。和田这个丝绸之路关键区域出土的数量和品质惊人的亚欧大陆古代文物,俱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之见证。本书以近百万字的篇幅和300多幅图片及地图,详细介绍了斯坦因第一次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古探险的全过程,他的发现直观告诉我们塔克拉玛干绿洲历史上曾经的辉煌。斯坦因《古代和田》的出版标志着20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古研究和昆仑山地理勘测的正式开始,其成果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社会价值。《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出版说明:斯坦因于公元1862年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但是却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因为他父亲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这样做会使小斯坦因能够融人主流社会,拥有接近外界财富的机会,从而前途光明斯俎因没有让父母失望,他的确获得了探险时期以来最大的文化财富,成为一位在地理探险和考古探险两方面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人。他一生一直坚守信仰,]943年,当他在阿富汗准备再次进行中亚探险考察时,病重不治,临终之前要求一个英国教会为他举行葬礼。受西方地理探险时期所宣扬的各种社会成功人士典型事例影响,斯坦因从小到老所向往的都是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和中国唐代大和尚玄奘经行的旅程。他花费生命中很大部分时间学习中西亚各种语言和文化、潜心研究历史和地理、用心编织人际关系,而后用其余的时间去探察希腊人连同希腊艺术进人中亚的路线,考察汉唐远征军西进道路和古战场,追寻玄奘经行遗迹。因此,他越过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要隘进一步研究希腊艺术,唤醒了沉睡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文化宝库,第一个接触到延伸进人大沙漠的汉长城,首先叩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诸多举措,震惊世界。斯坦因在1900年~1901年、1906年~1908年、1913年~1915年、1930年先后四次到中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第一次探险出版了《古代和田》(考古报告,两卷,1907年)、《沙埋和田废墟记》(通俗本,1904年。1994年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中译本)。第二次探险出版了《西域考古图记》(考古报告,五卷,1921年。中译本于1999的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沙埋契丹废墟记》(通俗本,两卷,1912年`〕中译本于2004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三次探险出版了《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考古报告,四卷,1928年。中译本于2004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四次探险因中国学术界的抵制和反对而中途夭折,最后他综合四次探险写了一本《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名为《斯坦因西域考古记》;1987年中华书局和上海书店联合再版;新译本亦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此外,斯坦因还出版了一些其他著作。在上述论著中,《古代和田》、《西域考古图记》和《亚洲腹地考古图记》是斯坦因的代表作。其中《古代和田》以近百万字的篇幅和300多幅插图、图版及地图,详细介绍了他第一次到中国西部,即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古探险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和资料性。同时这部著作的出版还标志着20世纪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古研究和昆仑山地理勘测的正式开始,其成果至今仍然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斯坦因的三部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室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其中以大量的文字和图版将上述地区古代各种遗址及其丰富而精美的遗物展现于世人面前,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化面貌和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神秘面纱。此外,书中还详细地描述了深居亚洲腹地的新疆和河西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山川、大漠、戈壁、雅丹、盐壳等地貌种种奇妙的景观。斯坦因用他的鸿篇巨制为人们打开了此前“未知世界"的大门,因而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于是那些馋涎欲滴的列强学者们和形形色色的探险家也紧随其后,纷至沓来。斯坦因在编写三部代表作的过程中,邀请并集合了当时欧洲各有关领域的一流学者,对各种难度较大的课题进行了长期的专题和综合研究。然后斯坦因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研究成果为基础,总其大成,编撰成书。因此,这三部代表作既是斯坦因的专著,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研究水平。从学术角度来看,虽然现在不难发现其中的错误和瑕疵,但其主要酬究成果至今仍有重要学术价值或参考价值。《沙埋和田废墟记》、《沙埋契丹废墟记》和《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主要是陈述相关各次探险经历,将探险中“所见、所闻、所思告诉普通的读者"。这三本通俗读物以较短的篇幅、简明的文字,清晰地勾画出各次探险的概况、主要发现、重要收获,以及正式考古报告中未载的一些细节和趣闻轶事等,是读者了解斯坦因的探险活动、主要发现和收获,以及其人其事的捷径。斯坦因著作等身,成绩斐然,现在一些人基于其声誉,对斯坦因大加赞美。殊不知斯坦因的业绩,乃是当时列强垂涎并染指中国新疆的产物。因此,有必要以斯坦因著作中反映出的问题结合《近代外国探险家新疆考古档案史料》(新疆档案馆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年),以及他自己的著作,对斯坦因诸多声誉背后的所作所为作一披露,以正视听。第一,斯坦因是肩负英国政府政治使命的学者。新疆地处战略要冲,故英国和其他列强“久有觊觎窥伺之心”。为此,他们处心积虑地将魔爪伸向新疆。所以四世纪末20世纪初之后,列强诸国负有政治使命的各种探险家纷纷闯人新疆,斯坦因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坦因“奉印度政府之使命"(时印度政府受英国控制),在印度勘探局、大英博物馆和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等官方机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在新疆进行四次探险活动,对此斯坦因在其著作中从不讳言。那么,斯坦因领受英印政府什么使命呢?“其目的系借考古迹为名,偷绘我国地图",“名为考古,实则暗中盗窃吾新古物转运英国”。此外,还有一条就是收集各种情报。斯坦因在《沙埋契丹废墟记》前言中,曾提到他到新疆和河西地区探险的目标和性质,但却未将上述三条包括在内。其实这缄口不言的三条,才是他探险的真实目标和性质,并在四次探险活动中不遗余力坚决贯彻执行之。正因为如此,斯坦因才被英国和印度政府奉为“英雄",并获得英王授予的印度王国武士勋位和爵士勋位。正是以此为基础,其学术成果才被褒奖有加,他才有机会获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和皇家亚洲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以及牛津和剑桥大学赠予的名誉博士学位等一系列殊荣。所以斯坦因到新疆探险绝不是纯学术活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执行英印政府使命的政府行为色彩。他利用学术为英印政府的帝国主义政策服务,所以“命运之神”才对他“格外垂青”。第二,靠谎言和骗术,并以行贿官员收买走卒等不正当手段而横冲直撞于新疆大地。对于上面提到的三条,中国政府和地方当局早有察觉。因此,诸如对斯坦因的活动要“随时侦察",“应即查明禁阻"、“遵照部令严行禁阻通行”,“严密监视其行动,不准到处勾留",“请饬属防范,严加监视”等,不绝于书。但是,斯俎因仍然我行我素,到处横行。就是因为当时中国贫弱,吏政腐败,官员贪污成风。斯坦因正是乘此,由英国外交机构出面利用外交手段打压中国政府和地方当局;并以“为发扬中国古时威名",“但求古路,不论考古搜集之事"等名义进行欺骗;同时还用钱物贿赂各级官员,收买走卒为其张目(斯坦因著作中每有流露)。以第四次考察为例,斯坦因就拿出6刃美元“为运动新省官员费用”,斯坦因甚至明说“只要拿些钞票行贿新疆官吏无不行的”。所以负有监视之责的一些官员,往往以“并无测绘及违约情事"等谎报平安。有的官员甚至以斯坦因有'英、美两政府后援",不能用“无关实际之考古问题徒伤国际感情",准斯坦因考察“毫无不妥”,“务请当机立断”,“免误事机";如若不准,“何以对国人”等言词要挟上级政府。这些丧失民族尊严和国格的腐败官员为虎作伥,是沙漠珍宝流失的我方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当局虽然已认识到斯坦因以“多谋善窃著闻世界",惯于巧取豪夺”,其人“老猾”、“行踪诡秘”,他的话“全系谎言,不足置信",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政府软弱无能,惧外、媚外,加之这些腐败官员与斯坦因沆瀣一气,从中作梗,致使斯坦因以及其他列强探险家大量劫掠我国西部文物珍宝,扬长而去。第三,到处收集情报,散布攻击和分裂中国的谬论。斯坦因利用考古和地理考察的名义,深人新疆各地。所到之处广泛收集当地政府、驻军、民政、民族构成、民情、民俗、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情报,对敏感地区还进行体质人类学考察与测量;广泛收集各地气候、水文、物产(包括矿物标本,甚至采集沙子和土壤标本)等方面的情况并绘制高精度地图。凡此所为,有的可以与考古和地理考察挂钩;但是,从斯坦因各种著作中反映的情况看,上述资料早已大大超出学术需要的范畴。除上所述,斯坦因在著作中将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在大量考察材料面前不能否认自古以来中国在新疆行使主权的历史事实,但是为英帝国妄图分裂中国领土张目,宣扬新疆古代是白人的家园,新疆古代文化西来说,汉人是外来民族,并极力贬低汉文化在古代新疆的地位和作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此,当时中国官方机构也早已知晓,指出斯坦因侮辱中国,“轻薄中华民族之议论,尤堪发指”;对斯坦因“谓我只知有旧中国,我不管什么是国民党的少年中国之喊叫",“外国人应不理会”中国,“以前外国人与中国学术团体接洽合作皆是无聊,而且上当。新疆并不能算是中国领土,中国并无中央政府,新疆又不开化,我的老经验依然适用,只要拿些钞(票)行贿新疆官吏无不行的。中国民族的生命已临最后之一日”等谬论。总之,上述情况表明,斯坦因为英帝国主义染指新疆和分裂中国,而充当先行者。第四,以偷绘高精度地图为己任。斯坦因的三次探险均由英属印度勘探局出资,提供先进设备,配备优秀测绘人员,对所到之处偷绘详细地图。从斯坦因著作中可明确看出,他对测绘地图竭尽全力,比考古探察还要上心。为测绘地图他本人或派员均实地勘察,凡山川等各种地貌,山口险隘,古今军事要地和要塞、古今交通线(包括古今军事道路和小路)、交通枢纽、烽燧(烽燧线即是古代军事警戒线)、驿站,古今城镇和居民点,各种水源的位置,水草分布状况等等,地图上无不应有尽有。斯坦因测绘地图主要集中在第二、三次探险时期,所绘地图囊括地域之广、涉及腹地之深、其详细和精确程度之高、地图数量之多,远远超出考古和地理学术考察之需要(在《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中刊布的地图,仅是其所绘地图的一部分),具有不折不扣的军事价值。在列强诸国探险队中,大规模偷绘地图者只此一家,这大概就是“大英帝国理所当然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沙埋契丹废墟记》前言)的真实含义。对斯坦因偷绘军事地图,当时中国政府也非常敏感。在有关斯坦因新疆探险的档案史料中,涉及其偷绘地图的公文最多。档案史料中明确指出,斯坦因到新疆的目的是“偷绘我国地图”,他的活动“当不离军事范围”。斯坦因所到之处,“窃伺关系军务要险地段",“察看险要地方暨照绘地图”,“派人分往各处测绘",“测绘险要"。“其受印度政府命令来华测量",“自印度人新、甘之军路详细测绘以去";斯坦因“携百余万元之巨款,奉印度政府之使命,领测探之专员,结果如何,念之不寒而栗"所以当时中国政府一再发出“注重国防”,对斯坦因“严加监视”,“绝不能任其自山行动”,“禁止测绘在案”之类命令,不绝于耳。但是,由于前面第二条所述原因,斯坦因偷绘军事地图有禁不止,“此诚吾国家莫大之损失”第五,大肆盗掘破坏古遗址,疯狂劫掠大批文物。斯坦因的足迹遍布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天山以北东部地区。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斯坦因几乎盗掘了汉唐时期所有重要的古遗址和遗迹,使遗址和遗迹造成严重破坏,所出遗物也几乎被席卷一空,全部劫往印度和英国。对此,当时的中国政府指出:“古物保之国境乃尊主权之道”,斯坦因“盗取我国先民遗迹,蹂躏我国固有主权,实为吾族人士一大愤慨",“此诚吾国家莫大之损失”。因而一再下令不准“斯坦因窃挖古物,测量地形,用副中枢,注意国防,保卫文化之至意外",并要求地方政府“派员严密监视,不得有发掘古物及携带出境”之事发生。最后,由于屡禁不止,故在斯坦因第四次探险时,当时的中国政府只能被迫采取“将其驱逐出境",“庶几主权、国防、国宝皆得保全"之策。但是,斯坦因究竟劫掠多少古物出境,当时中国政府根本不清楚。有的官员也只能笼统地报告“唯查该游历需用车辆、驼只、马匹甚多。询悉每考查一处,举凡一草一木、石块片瓦之属莫不装载而归,是以需用如此甚多"。此类报告虽然语焉不详,但也反映出斯坦因在明目张胆地进行洗劫。关于斯坦因劫往印度和英国的中国古代文物,至今尚无完整的统计。仅从他在著作中披露的情况看,就已触目惊心。此外,斯坦因在河西敦煌等地以及内蒙额济纳旗黑城等地也大肆盗掘和劫掠,其中尤以对敦煌石室宝藏的劫掠最为臭名昭著。斯坦因在《西域考古图记》第二十二章“藏经洞的发现"、《沙埋契丹废墟记》第六十五至六十九章中,详细描述了他及其帮凶蒋师爷如何巧施阴谋诡计,编撰故事,鼓动如簧之舌,欺哄愚昧无知的王道士,以几个小钱步步紧逼王道士上钩,诱骗宝藏,并津津乐道他们如何瞒天过海,在夜色中一次次偷走大量精品。最后装满24箱(一箱的重量相当于一匹马的负荷)写卷、5箱绘画等艺术珍品,全部运往大英博物馆(斯坦因说此后法国伯希和到藏经洞时,藏经尚有巧〕余卷,绝大部分被其劫往法国。后来斯坦因第三次探险时,又从敦煌石室盗走部分精品)。斯坦因开盗窃敦煌石室宝藏之先,他与伯希和盗走敦煌石室宝藏的行径,是人类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震撼了中国,也使世界为之震惊!总之,遭斯坦因劫掠之后,新疆汉唐时期的遗址大都遭到破坏,遗物几乎荡然无存,敦煌宝藏国内也仅剩少许。可以说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斯坦因乃是中国西部古遗址(斯坦因窃取石窟寺的文物比德国人少,暂不包括在内)最大的盗掘和破坏者,是劫掠中国古代文物的第一大盗。《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第1卷)》目录:中译本序前言第一章 从克什米尔到帕米尔第一节 吉尔吉特路和克什甘加河谷第二节 中国与吉尔吉特的历史关系第三节 中国对吉尔吉特和通向克什米尔道路的控制第四节 吉尔吉特和罕萨的古迹第二章 萨里库勒和到喀什噶尔的道路第一节 萨里库勒的地理位置和人种分布第二节 关于萨里库勒的早期中国文献记载第三节 萨里库勒的历史遗址第四节 从萨里库勒到喀什噶尔第三章 关于喀什噶尔的历史记载第一节 喀什噶尔的旧称第二节 汉代的喀什噶尔第三节 唐代的新疆地区第四节 唐代关于喀什噶尔的记载第四章 喀什噶尔的古代遗迹及莎车和叶城绿洲第一节 库尔干梯木和克孜勒德拜的佛塔第二节 汗奥依附近的遗迹第三节 叶尔羌(莎车)绿洲和城市第四节 中国文献记载中的叶城第五章 叶城至和田之路:古代地形和遗迹第一节 沿着沙漠到和田第二节 皮山绿洲第三节 喀克夏勒的塔提第四节 墨吉的古代遗存第五节 从墨吉到和田绿洲第六章 和田绿洲:地理和人口第一节 绿洲的地理特征第二节 和田的农业和工业第三节 和田的人口:分布和特点第四节 和田的人口:体质特征和种族起源第七章 关于和田历史记载第一节 早期有关和田的文献和和田的名称第二节 关于和田的传说第三节 从汉朝到隋朝的中文记载中的和田第四节 唐朝时的和田第五节 晚期中文记载中的和田第八章 和田绿洲的古代遗址第一节 牛角山的山丘第二节 约特于的文化地层第三节 古都城遗址第四节 在约特干和和田获得的文物第五节 玄奘描述的佛教场所第九章 丹丹乌里克遗址第一节 前往遗址的沙漠之行……第十章 从丹丹乌里克到尼雅河第十一章 尼雅河尽头以远的古遗址第十二章 安迪尔废墟第十三章 喀拉墩及搜寻玄奘的媲摩第十四章 阿克斯皮尔与热瓦克废墟第十五章 离开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