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 全1巨册 2016高清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 全1巨册 2016高清

¥4.00Price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 全1巨册 2016高清

  •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 全1巨册 2016高清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PDF电子书全1巨册,由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是一部对古代文化类词汇作同义系统训释的专著,也是一部训释古代文化词语的专科辞书。共分264组(篇),分系国家、经济、人体、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什物等八大物类。辨释1300余词,考正词义400余条。训释中,先简证其同,再运用文化语言学和系统辨考的方法,从书证、实证两方面着力训释诸词的“同中之异”。版曾荣获杭州大学董建华文史哲基金、浙江省教委、省语言学会、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及一等奖。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在同义词和文化史的系统中辨考词义。全书1300余词,构成264组同义词(偶及相关词),每组成为一篇辨考文章;若干意义相关的篇章汇成一个物类,全书八大类。本书所收列的同义词,一般以见于上古至汉魏的书面文献为主,也参见同时期的出土文献材料。有些词条出于文化内容和说明词义演变的需要,将同义的时域延伸至南北朝以后,最晚至明代。如高粱一组。
     
    每条(组)的同义以一个词义(义位)为基准,选取该词义在一定时域的主要同义词
    若辨考中涉及该条相关词,其尤重要者也列入条目,前冠以“○”识之。故“○”后词非该条同
    义词。所列词,以古代文献常见字为正体,凡文献有见的该词之异体字、通假字、古今字,在
    该词后加括号列出。每条(组)同义词即是每篇题目,题下文前出全篇提要,归纳本篇辨释结论,清晰、明
    确表示本组诸词的同义点与同中之异。每篇文首立“【同义】”,征引文献训诂材料证诸词一义之同;如缺乏训诂材料就概括径表其同义点
     
    每篇【同义】后立“【辨释】”,从文化与语言两端辨析考释诸词一义中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之异。此为每篇重点。从实际出发,其易者略之,难者辨之,尤难者考之,以说明“是什么”与“为什么”。一篇辨释中,一般不涉一词所辨义之外的他义;少数也有简略涉及,多作为辨释的论证之需。
     
    无证不言,证皆有据。辨释中,所引文献证均按今校本、善本逐条检核。文化史证,考古文物证采自文化史、考古文物文献,择要在篇末“参考文献”中列出;其中有引语者,径在引文后括号注明所据书页码或章节。参考语言方面论著、资料,处理方式亦同。“同义”与“辨释”中引录的大量经、史、子、集文献包括注疏材料,自是每篇研究、取证的对象,虽皆经校核,一般不在“参考文献”中列目,以免赘复。
     
    引证格式、术语“各从其主”。一般传世书面文献证,一遵大型语文辞书引证例式。出土资料:甲骨文用习见的专书简称;金文用器名;简牍用专书编号,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入所引据论著。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出版说明:
     
    传统训诂学如何继承与发展?如何建立科学的现代训诂学?这是众多的语言学者一直在孜孜探索的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文化诸学科研究的繁荣,这古老学科的“破旧创新”就更为迫切。现在,蔚为大观的古代口语词、近代汉语词汇的训释与研究,正在日益填补传统训诂的空白;琳琅满目的对传统训诂之专题、专书、专人的理论总结与探讨,正在不断揭开古老“小学”扑朔迷离的面纱。这是当今训诂领域两股可喜的时代浪潮。然而,探索还要继续。
     
    首先是训释对象问题。古代口语词近代汉语词汇方面的训释成果表明:这方面是现代训诂的新领域、新路径。但如果以为唯此才是当今训诂的坦途,以为传统训诂从毛、郑至段、王“高峰”,已硕果累累,后人只要用科学语言理论去总结与利用就行,这就不甚妥当了。根据语言反映文化的不平衡性,作为全部词语总和的词汇,可分两类:有不同程度文化意义的文化词语和无特定文化意义的通义词语。前者是语言反映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数量远过于后者,二者至少是2:1。传统训诂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为了通经致用而对两类词语兼训并诂,总体上达到了语言与文化的朴素结合。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恰恰是它对文化词语训释的成绩,远不及通义词语,其中失诂、浑诂、偏诂、误诂者尤多;即便是正诂,也往往语焉不详,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这可以从古文字、历史、文化史等领域对文化词语不少精彩的训释成果得到证明。而在当今语言训诂的本体领域,虽然曾出现了如姜亮夫《楚辞通故》、王学奇等《元曲释词》之类对包括文化词语在内的词汇全面训诂的精湛力作,但由于“纯语言”研究的影响,较多的训释,往往排除那个“2”(文化词语),只训那个“1”(通义词语),即唯训张相所谓的“语辞”;一涉文化,辄视为旁骛。结果出现诸如文化义失训、文化义与通用义互讹、脱离历史变化训文化义、避难就易、强生新解等弊病,也造成方法上的简单化,往往将训诂变成仅是搜集、比较词语文例求其“公约数”的模式。同时,对传统训诂之专题专书、专人的理论研究,也因常常撇开那个“2”,遂难有新的突破。由此可见,对文化词语的训释,是传统训诂没有解决、当今训诂更为忽视的重要方面,因而也是当今对传统训诂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文言书面词语,还是口语词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都应当高度重视各种文化词语的训释。如果从文化语言学看,其重要性更为清楚:在语义训诂领域,文化语言学必须以文化词语为研究对象,它的发展与文化词语训释的成绩互为因果。
     
    方法论是对传统训诂继承与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若干年来,不少学者总结了以形训、义训、声训为中心的传统训诂方法以为今用,这是必要的。但现代训诂在方法上也需创新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训话方法—“系统辨考”词义的方法,至今未为人张目。盖训诂的中心任务是训释词义。由实践而知,凡是正确的训释,其义必是独特的“这一个”:纵向观,是该词本义引申义网络中的一目;横向观,是该义的同义、类义群体中的一员;整体观,则是纵横两种系统交又的坐标点。现在,纵向的单体系统已为人熟识,但横向的群体系统却未为人措意,从未有人将同义词辨析列入训诂的基本方法。其实,传统训诂已见此端倪。训诂发轫之典《尔雅》及尔后的雅系之属,将词义分类并按同义、类义聚列,决非偶然,从中正可窥见古人从系统训义的朦影。然而,《尔雅》等长于求同,短于辨异。而影响所及,现在的古汉语同义词辨析多是不顾词义的系统性,人为地将二、三同义词归为一组,以整个词(不以一个义项)为单位,分项述说诸词本义不同、引申义不同、语源不同、语法功能不同、感情色彩不同之类,至于相同义中的不同,则几乎是零;若汇聚一定数量的同义词组,则纯是笔画或音序的数量组合,不能形成义类的网络。这样的辨析,对于语义训诂自然是不急之务。实践证明:同义词,是具有不同“义象”(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的同中之异)共同表示一个义位(词义)系统的词群。每个多义词的每个义位,原则上都可以有自己的同义伙伴;整个词汇,可以构成以义位为基准、横向组合的分类词汇系统。因此,要准确训释某义,一定要为初训义找出其同义词群,将它置于同义词的系统中,予以辨析考察,从而确定“坐标点”,获知其准确的“义象”,规正义解,训释才最后告成。这一操作过程,无论是文言词的解诂,词典的列义,口语词、近代汉语词汇新义的抉发,均当有之,概莫能外。可以设想,如果坚持运用“系统辨考”的方法,那么,一些大型语文词典、口语词和近代汉语词汇训释中的模糊浑义的问题,也许不会像现在一样严重,而且还可发现纠正一些误诂、偏诂。毋庸置疑,从纵横两种系统训义,特别是通过同义词系统辨考词义的方法,正是对传统训诂方法论的继承与发展。当然,若训释文化词语,方法更为复杂,必须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做新的探索。可惜,在这方面,迄今的训诂学研究更未引起重视。
     
    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对传统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现代训诂学的建立,必须通过训诂实践不断探索。本书,就是个人试图系统辨考文化词语的小小实践。书中每一个同义词组按一个义位列入主要同义词,从2个至16个不等,平均一组5个;先简证其同,然后用文化语言学和系统辨考的方法,从书证、实证着力训释诸词的“同中之异”。训释中,按其难易轻重主次的不同,辨之证之释之考之。若干同义词组(篇)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文化物类(也即按每一物类文化结构来配组立目)。全书凡262组(篇),分系八大物类,辨释1300余词(词义),考正词义400余条。以其将古代文化词作为训释对象,分类、分组辨析考释文化词义,故名曰《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
     
    本书筚路蓝缕,加之学殖陋薄和其他种种原因,无论辨考词义的力度,发掘文化内涵的深度,组类结构的系统性等方面,自感均未臻完善,只是一块引玉之砖。我希望由此引出串串璀璨的美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