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古文字类编(增订本) 全2册 2008高清

古文字类编(增订本) 全2册 2008高清

¥8.00Price

古文字类编(增订本) 全2册 2008高清

  • 古文字类编(增订本) 全2册 2008高清

    《古文字类编(增订本)》PDF电子书全2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古文字类编(增订本)》分一、二、三编,分别为古文字、合体文字与未识徽号文字。
      
    第一编通分四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商周时代的金文;商周时代的陶器、石刻、竹简、帛书、盟书、玺印、泉货文字以及少量的秦文字;最后一栏为《说文》所录篆书、古籀文等。每栏所收文字都按时代先后为序,以便考察每字的形体演变。为便于识读,眉端标注通用繁体楷书。
      
    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字出现于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与战国时代的其它文书,延至秦篆即基本被淘汰,故此编分三栏。
      
    第三编为未识徽号文字,字形均较古老,一般是由一至数字组成的族徽或名号,此种文字仅见于商周时代的甲骨和金文,故只分二栏。
     
     
    作者简介:
     
      高 明 1926年生,祖籍天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56年留校任教,协助唐兰先生的教学工作,并师从唐兰先生学习古文字。研
      究方向为古文字学、考占学、古文献学。着有《古文字类编》、《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征》、《帛书老子校注》等书,并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涂白奎 1954年生,河南潢川县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系副教授。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占系商周考占专业古文字方向,师从高明先生学习古文字。199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占文献学。在《中国史研究》、《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古文字类编》出版说明:
     
     
    《古文字類編》於一九八〇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至今已近三十年了。其間,隨着全國經濟建設的蓬勃發展,考古工作也取得巨大的收穫。地下出土的大量的古文字資料不僅開闊了學界人士的眼界,更拓展了研究內容,提高
    了辨識古文字的育旨力。由於新資料與新識字的增多,現狀大爲改觀。而舊本《古文字類編》已經不能反映古文字的豐富面貌和學界的新成果,這就是我們要改編和增補的初衷。
     
    《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仍爲三編。一、二編爲單體文字、合體文字,第三編則由微號文字改爲未識徽號文字。各編體例基本襲舊本,但爲保證資料的可靠性,不再收錄葡時的翻刻本。因此,舊本所收此類字在這次增訂時被悉數刪去。至於古代文獻中,如魏二體石經、《汗簡》、《古文四聲韻》所錄古文往往可補《說文》之闕,而對古文字的釋讀有所發明,故增訂本收錄相關字形以爲附注。
     
    古文字形體同字異構者頗多,若皆數錄人,實所不能,亦無必要。祗是舊本所收失之於過簡,不足以反映古文字形體的豐富面貌及變化規律。這次增訂相應地增加了對異構字的收錄,以滿足讀者的需要。
     
    本書各欄所收文字,基本㈣界所認可之已識字,並—後世字書。故,各字首端字頭一般使用通用繁體字,而不作隸古定,以方便讀者。少數字,學界或有考釋,且義理有可循而不見於字書者,則據形隸定。至於某字或存一家之言,而學界尙未形成共識者‘暫不收錄‘節將來“㈣的聯丁,是與河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梗涂白奎共同完成的。賴了此書,工作量很大,費時甚多。尤其是對於單字的選擇與取捨,頗費精力。我們彼此也時有分歧,往往因一字之釋而反覆討論,甚至經過多次爭論,才能取證確定。
     
    本書的增訂得以順利完成,要感謝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先生。過去,舊本《類編》曾得到他的支持,這次增訂又得到他的鼎力相助,爲我們提供資金,解決了增訂工作所需的費用。還要感謝北京大學中文系李零教授在審閱初稿時,提供了很多寶貴的意見‘爲本書增色良多。
     
     
     
    《古文字類編〉原是作者爲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生講授古文字學時編寫的《古文字學講義》中的第二章一《古文字表》。當時考慮:本門課程的講授,除使學生在理論上有所瞭解之外,還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單字和一些不同時代的形體。於是根據教學規定的時數和要求,編制了一份包括商代甲骨文、兩周金文和秦朝小篆等幾個不同時代字體的二欄字表。以單字計,不足一千,但毎一字最少附有五六種形體。《古文字學講義》於
    1974年由北京大學影印。經過幾年的試用,認爲這種分欄式的字表對學生學習很有幫助。不足之處是字數太少,並且缺+戰國部分。從漢字整個發展過程看,中間斷了環節。因此不少同志建議,應適當補足這兩點欠缺,
    把(古文字表》從講義中分離出來,各自成書。打倒四人幫之後,作者即開始從事這項工作。經過三個半年頭的日夜奮戰,終於將《古文字表》改編—在的《古文字類編》。
     
    《古文字表》僅收已認識的字,不收待問字。《古文字目》仍根據這一原則,將《字表》擴展爲三編。第一編由原來的三欄改作四欄:第一欄爲商周時代的甲骨文:第二欄爲商周時代的金文;第三欄增添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石刻、竹簡、帛書、載書、符節、璽印、陶器以及泉貨文字等:第四欄爲秦篆。增收的文字相當於舊字表的五倍,以單字計爲三千零五十六字。有些單字同時和不同時的異體可多達一二十種,最少的也有三四種。連同重文統計,共計一萬七千零五種形體。第二編爲合體文字,合體文盛行於商周時期,延續至秦即被淘汰。故此編僅分二欄,共收三百零四種,連同重文共計五百三十六種。第三編爲徽號文字,多是由一個或幾個單字組合而成,字形皆較古老,僅出現在商代和西周,故此編僅分二櫊,共收五百九十八種,連同重文共計九百四十二種形體。
     
    甲骨、金文、璽印、陶器等文字,過去皆有專著,各自搜集的文字均分歸正編和附錄。如一九六五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的《甲骨文編》,收入正編的字爲一千七百二十三個,其中已識並見於《說文》的祗有九百餘字。1959年容庚先生增訂的《金文編》,收入正編的金文共一千八百九十四字。1939年羅福頤編著的《古璽文字徵》,收入正編的印文竺六^零七字。1936年顧廷龍編著的《古陶文孴錄》,收入正編的陶文共三百三十一字。丨964年金祥恒編著的《陶文編》,正編收字也僅有四百九十八文。至於古代泉貨重文很多,單字更爲有限。以上各書即使是收入正編的文字,其中也有許多僅能隸定,並不能辨識。如將幾方面能識的字數加在一起,減掉彼此相重的字數,實際能夠認識的,約有二千三四百字。經―次搜集,現已認識的字超過了三千,說明近些年來這方面的工作,確實獲得不少成績。-方面由於全國各地考古工作的廣泛發展,補充了許多過去從未見過的新資料;另一方面,經過廣大學者的努力,進一歩辨識出許多過去所不能認識的字。這本書雖然不能對過去古文字研究的工作進行小結,腿,翻可識字數的職,的麵示出近年來故字的職進。
     
    本書的任務是將大家的研究成果收集一起,分類編次,供留心古文字的同志參考。但在編選當中,不能不反映作者的主觀意見。因此難免因水準所限,遺漏了一些更有成就的硏究成果,而把一些不甚可靠的意見吸收進來。凡屬此類問題,當由作者負責。關於新出土器物的出處和研究,書後附有《引書目錄》,簡注就不再一一說明。據目前掌握的資料證明,漢字的起源,最早可以迫溯到五千年前。但是真正作舄^錄漢語的工具,祗能以商代的甲骨文爲最早。可以這樣講,直到目前,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而且是相當成熟的漢字,但它不
    是最原始的漢字。在商代甲骨文之前,還應有一段相當長遠的發展歷史。
     
    最早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但並不是所有的漢字都如此。其中有些字還可能追溯得更遠,而有些字出現得則很晚。這說明每個漢字都有它自身的發生和發展歷史,彼此並不完全一樣。本編通過分欄分期編次,很自然地顯現出許多漢字的發展過程和演變情況,可以從中討論總結許多帶有規律性和普遍性的理論問題。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