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二辑经部 全14册 2011高清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二辑经部 全14册 2011高清

¥28.00Price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二辑经部 全14册 2011高清

  •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二辑经部 全14册 2011高清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经部PDF电子书全14册,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经部共14册,收集了一批韩国历史上的礼学著述,包括对《文公家礼》解释性著作,如《家礼集考》《家理考证》;对礼仪举措的疑问作解答的著述,如《礼疑类编》《礼疑类辑续编》;对四礼的介绍性著作,如《四礼遍览》《丧礼备要》,形成了一个内容相对完整的礼学著述系列,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李氏朝鲜一朝,朱子《家礼》受到高度重视,被奉为礼学经典,上至宫廷,下至庶民百姓,莫不普遍流传使用,由此掀起的礼学热朝,不但推动了朝鲜经儒在《家礼》的字词训释、版本考证和礼制源流的研究,更伸展至礼仪实践的问题上,他们在融合中国古礼和朝鲜风俗的基础上吸收《家礼》,创造出有特色的朝鲜礼仪传统。本辑还选取了几部日本江户时期有代表的儒学著作,如竹添光鸿《孟子论文》,安井息轩《论语集说》。竹添氏、安井氏均是当时日本儒学的集大成者,博通中国经子之学,均曾注释多种经书、子书,其学说对中国的经学研究也有很深的影响。这也说明了汉籍在域外的流布并非只是表层的收藏,而是被吸收,被利用,融入并影响了当地的文化精神。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二辑)经部 书目: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1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2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3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4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5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6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7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8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9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10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11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12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13册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2辑 经部 第14册
     
     
     
     
    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絲網之路,傳播中國的物質文化;一條是漢籍之路,傳播中國的精神文化。
     
    絲绸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道路,這是舉世公認的。絲绸之路的概念,是十九世紀後期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各國研究者接受了這一概念,並習慣用它來解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但是,現在看來,這一概念有一定的局限。首先,中外文化交流不僅僅是物質互換,還有精神的溝通。絲绸之路概念的緣起,是對東西方商貿交流的研究,對精神文化的關注稍顯薄弱。其次,中外交流不完全是中國與西方的交流,也包括與東方其他各國的交流。儘管到了今天,絲绸之路的概念經過開拓,形成沙漠絲路、草原絲路、海上絲路三個部分,可是仍然無法包容中国與東亞、東南亞諸國交流的内容。再次,中外文化交流與經濟商貿交流的線路,也不完全相同,在歷史時間上也有較大的差異。所有這些,便是我們提出漢籍之路(^^日釓)的原因。
     
    漢籍是中國精神文化的載體,漢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著漢籍傅播的軌跡,尋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應該是當代學者和出版人的責任。這些年,有志於此的學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學者就提出用書籍之路的概念,來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細想來,書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漢籍之路明確,探究的範圍也不應該局限在兩國之間,應該把漢籍之路作為打開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鑰匙。
     
     
     
    漢籍之路的概念發萌於《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叢書的編纂工作。在海外漢籍的版本調査、珍稀文獻的收集整理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漢籍文獻流傳海外的一些特點。一般來說,漢字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結晶,浸潤了東亞與東南亞文化圈。在古代,漢籍的傳播是主動的、發散性的;傳播的途徑點面結合。在近代,漢籍的傳播是被動的、線性的,珍貴的文獻被不平等交易或戰爭掠奪到海外。毫無疑問,漢籍傳播的形式與道路,無法與傳統意義上的絲绸之路重合,而這方面的工作又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這樣,突破絲绸之路的傳統思路,構建研究中國文化傳播與交流新的理論模式,也就成為必然要求。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貿的道路,漢籍之路是一條文化的道路。區別這兩條道路,對於釐清我們概念的誤會,拓展研究的視野,將會有一定的意義。當然,這還有待於學術界的研究,有待於學者們的認同,有待於我們更多的共識。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叢書是國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項目,寫入《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之中。域外漢籍珍本是指國外画書館、研究機構和個人收藏的、國内不見或少見的漢文古籍文獻,内容有三:其一指我國歷史上流失到海外的漢文著述;其二指域外翻刻、整理、注釋的漢文著作(如和刻本、高麗刻本、安南刻本。其三指原採用漢字的國家與地區學人用漢文撰寫的、與漢文化有關的著述。這些文獻内容豐富,涉及中國經學、史學、佛學、道學、民間宗教、通關檔案、傳記、文學、政制、雜記等各個方面,彌足珍貴,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資料,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核心資料,同時是研究歷史上東亞漢語言文化圈的基本資料,是中華文化的珍賁遺產。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了「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對「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性。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政府與民間有多個斥重金回購流失文物的舉措,但是對佚散海外的漢文古籍的回購、複製、整理工作重視並不夠。域外漢籍珍本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叢書計劃出版一套影印古籍,共計八百本,囊括兩千餘種珍稀典籍,應該是當代中國最輝煌的出版工程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流失國外珍稀文獻的搜尋整理,不是一單的文化活動,更主要的目的是通過這項活動,妥善保存中華文化遺產,豐富中華文化内涵,熔鑲中華文化精神,從而強化中華民族的尊嚴,提升國家的形象。同時,佚散在海外的漢籍文獻,由於各個國家重視程度的不同、保護手段的差異,文獻的品相也各有不同,因此,儘快地刊印無法再生的域外漢籍珍本,應該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出版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交往日益頻繁,與許許多多國家互結友好,以漢字為特質的中華文化也得到世界各國文化學術界的重視,整理域外漢籍不僅是國内學者的呼籲,也是國外學者的倡議。在這種良好的條件下,我們經過反復論證,決定在學界鼎力襄助下,編纂出版《域外漢籍珍本文庫》,以留下前人超越時空的智慧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典籍。
     
    毋庸諱言,《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叢書的編纂,也將給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積累豐富的學術資料,給漢籍之路的理論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流失在海外的漢文古籍便是「漢籍之路」閃亮的標識。我國的出版工作者應該弘揚漢籍之路理論,推動漢籍收集出版工作,使中華文化的價值進一步得到世界的認同。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資料搜集與編纂已進行多年,版本調查、編目、複製、、出版等各項工作進展有序。作爲成果的《文庫》將由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自今年始,本叢書將陸續與學者、讀者見面,特應編者與出版者之邀而為序,茲綴數語,以表心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