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夕惕藏陶及续编 全3册 2014-2016彩图高清

夕惕藏陶及续编 全3册 2014-2016彩图高清

¥17.00Price

夕惕藏陶及续编 全3册 2014-2016彩图高清

  • 夕惕藏陶及续编 全3册 2014-2016彩图高清

    《夕惕藏陶及续编》PDF电子书全3册,由山东画报出版社、中西书局2014、2016年出版,吕金成主编。

    戰國齊陶文近年無論是在齊故都臨淄,還是其他齊地,均屢有新的發現,而沂水陶文無疑是
    其中極其重要的發現之一。就齊陶文的發現而言,當下無疑是繼陳介祺時代之後的又一個高峰,而且出土的數量和地區已經遠遠超過了陳介祺時代,不僅臨淄所岀陶文的數量不可勝計,從新泰陶文、沂水陶文等的相繼發現的規模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余既生此時,長於斯地,故對齊陶文稍有接觸,久之益增,亦如余在《夕惕藏陶·後記》中所言,“但有所獲,恒以傳古爲念,使所聚或點滴有助學人,有裨學界,有益國家”,故而“時思寒齋史料儘早公諸當世”。

    《夕惕藏陶續編》是繼《夕惕藏陶》之後,對沂水陶文的專門著録。全書分爲兩部分:一是
    近年所見尚未公開發表過的沂水陶文實物資料、拓本、照片;二是對發表過的、《夕惕藏陶》之外的沂水陶文一併進行了彙集。因此,《夕惕藏陶續編》是當下對沂水陶文的全面著録和整理。《夕惕藏陶續編》有幸列爲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硏究重點項目、山東師範大學歷山學院科硏提升計劃項目和2016年上海市新聞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要感謝時任歷山學院院長的隋文慧先生對學術硏究的倡導、支持和擔當,感謝中西書局秦志華社長、張榮總編對新發現齊陶文的重視和推介。在編撰過程中,蒙北京大學李家浩教授不棄,逐稿親自審核,反復批校,文中又直接引用了他未公開發表的意見。先生持長者風,懷君子質,敦兮若樸,曠兮若谷,洽學嚴謹,探源發微,獎掖後學,開啟愚鈍,晩生得仰懿範,聆聽教誨,何幸之有!吉林大學古籍硏究所馮勝君先生解惑釋疑,指誤糾繆,令人嘆服。吉林大學吳振武先生百忙之中爲本書題耑,聞玅香室邵晨兄精心爲治“夕惕藏陶”、“夕惕藏陶續編”二印,皆大爲本書增色。石厚堂李永軍兄無私提供諸多重要幫助,真厚道淳樸之士。山東師範大學高佳先生對陶文實物進行精心拍攝,山東博物館衛松濤兄繪製縵圖,同鄉馬文剛兄對陶文實物進行墨拓。友人戊丁兄書裏書外,天水之間,皆不時岀手相援。師友高情厚誼,恩澤施佈;小可愧承甘霖,銘刊於心。然則此間無妄之災頻襲,臨機處變百無一能,惟歎命途多舛,悲窮境漸頹,蘭亭已矣,高潔空許。故於此書之編纂更見淺陋與浮躁。嗟虛!人生無常,心安歸處。尚存幾縷塵緣未了,上天若假時日,仍須旦夕只爭,風雨兼程。

    《夕惕藏陶》是“十二五”山东省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它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作者的研究方法上。作者运用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对所收集的未公开发表过的陶文实物进行全面深入的整理与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有根据而可靠的。其次,它的价值还体现在图文的呈现方式上。它不再像以前的陶文著作那样只有陶文的拓片,而是在配发陶器实物照片、线图、拓片等实物资料的同时,对每件陶器的形制、质地、特征、规格、断代、出土地点、用途等进行了详尽考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夕惕藏陶续编》是沂水所出战国时期齐国官量釜上的刻划陶文的专门著录,共收录沂水陶文865件,其中新刊布的846件,包括照片、拓片、文字摹本和释文等; 附录部分收录已发表陶文的拓片或照片19件。本书是目前著录沂水陶文较多的一部专著,在古文字学、书法艺术史、齐国制陶制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夕惕藏陶续编》是沂水所出战国时期齐国官量釜上的刻划陶文的专门著录,共收录沂水陶文865件,其中新刊布的846件,包括照片、拓片、文字摹本和释文等; 附录部分收录已发表陶文的拓片或照片19件。本书是目前著录沂水陶文较多的一部专著,在古文字学、书法艺术史、齐国制陶制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夕惕藏陶及续编》书目:

    夕惕藏陶 上册
    夕惕藏陶 下册
    夕惕藏陶续编

     

     

     

     


    《夕惕藏陶及续编》出版说明:

    燒製陶器是人類文明進程中重要標志之一。陶文是刻劃、鈐印或書寫於陶器上之文字統稱,
    是古文字材料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戰國陶文。陶文研究非單在古文字學方面,戰國時代盛行“物勒工名”,陶器多存文字,對考證陶器製造、鄉里制度、行政區劃、量具量制及古文字流變等皆有重要價值。自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鄒縣金石志》記載陶文發現以來,陶文著録諸如《盦齋藏陶》《鐵雲藏陶》《季木藏陶》《古陶文彙編》《陶文圖録》等頗豐,然則前人所著“藏陶”今人之“彙編”“圖録”,或受當時條件局限,或無法見之原器,皆僅存文字拓本,於器物形製、質地、銘文位置、出土地點、用途等皆不可知,而令著録陶文之學術價值失之甚鉅。李學勤先生對此喟爲陶文研究“明顯不足之處”。

    余近年稍留意蒐集新岀古銘文陶器,時日既久,集藏漸增。本書係從夕惕齋舊藏銘文陶器
    1514件(今藏山東博物館)中擇其1004件加以整理而成,按時代、用途分爲齊國量器、齊國盛器、秦漢陶器三大類。齊國量器大致以岀土地點分類編排,齊國盛器以陶文所記行政區域分類編排,秦漢陶器又分爲秦代陶器和漢代陶器兩小類。經整理,陶文內容不相重複者計285種,編爲目録。每件陶文以其銘文命名,並加以編號。編號開頭四個拉丁字母爲¨夕惕藏陶”拼音縮寫,其後羅馬數字Ⅰ表示“齊國量器”,Ⅱ表示“齊國盛器”,Ⅲ表示“秦漢陶器”,後以阿拉伯數字表示小類編號、銘號。再後標識,目録與正文略有不同,目録銘號後爲銘文,其後括注阿拉伯數字表示該種陶文本書收録數量;正文銘號後再以阿拉伯數字標識相冋內容陶文序號,其後爲銘文。如第二大類第四小類第一種陶文“楚郭鄉蘆里怡”,目録作“XTCTⅡ04-1楚郭鄉葳里怡(10)”正文作“XTCTⅡ04-1-1楚郭鄉蘆里怡”,XTCT表示“夕惕藏陶”,Ⅱ表示“齊國盛器”04表示“楚郭鄉”,1表示“蘆里怡”,正文此後1表示“第1件”,目録“楚郭鄉鳶里怡”後(10)表示該陶文共收録10件。

    《夕惕藏陶》之編纂,於以下九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
    1.故都臨淄爲主,兼及其他齊域。臨淄爲齊都故墟,金石遺存甲於山左,齊陶文多出於此,大鉨(官印)鈐印多字陽文量器陶銘(如ⅩTCTI0-4-1平門內唑寳左里亳區)爲齊陶文最典型代表。本書所收既有官製量器陶文,亦有推測私用量器陶文。官量陶文而外,私營製陶印記品類眾多,不同鄉里陶文異彩紛呈,各具特色。故臨淄陶文爲本書之主體。臨淄之外,近年新發現了新泰齊陶文(鈐印)、沂水齊陶文(刻劃)、萊蕪齊陶文(鈐印)、膠州齊陶文(鈐印、刻劃)等,其中除新泰陶文、沂水陶文曾少量刊佈拓片外,本書所收録萊蕪陶文、膠州陶文爲首次刊佈,或可引起學界更廣泛深入之研究。

    2.確定行政區劃,明確鄉里歸屬。戰國時期各國多把鄉、里作爲國家政權之基層組織。本書
    以近年新發現齊地戰國製陶窯址、器物類型及陶文全詞爲依據,對夕惕齋舊藏陶文進行了系統整理與歸類。對品類繁盛之“齊國盛器”大致以陶文所記之鄉作爲類别;對王卒、城團、搞問、孟棠等無“鄉”字樣者,暫與鄉併列;對暫未識歸屬何鄉者統列“其他鄉里”。通過新出陶文,對臨淄戰國時代鄉之劃分、里之歸屬増加了新認識,縮小了未知歸屬里之範圍。如“酷里”“北里”此前未知歸屬,據本書所收“繇鄉西酷里五”(XTCTⅡ05-76-1摹本)、“楚郭鄉北里……”(XTCTⅡo4-34-1)可知“酷里”屬“繇鄉”,“北里”屬“楚郭鄉”。並通過與出土地遺址、窯址相印證,使戰國臨淄鄉里劃分更加清晰。

    3.揭示器物形製,復原殘器全貌。運用現代考古學之研究方法審視與整理古陶文器物,以陶
    文內容爲依據,對器物進行排隊,以顯示其内在規律。對殘缺但保存資訊相對完整者,參照同地出土同類器物,運用現代技法進行石膏復原,以顯其原貌(如 XTCT I01-1-1)。對典型器物或重要器物殘存繪製半剖視錢圖等,綜合反映器物內、外部結構與製作工藝(如Ⅹ TCT I OI-2
    1);背面有手指墊痕者選拓出指紋(如ⅹTCTⅠ02-3-1)。部分器物或殘存附以相關資料,以便於對照考證。
    4.測定量器規格,求證進制關係。對全部陶器(或陶器殘存)作了實物測量,標注了實際尺寸(其中陶豆大致有兩類,一類爲高柄豆,柄較高直,其直徑尺寸取最大值;一類爲矮柄豆,柄爲亞腰形,較粗矮,其直徑尺寸取最小值),並對量器復原後進行了容量測定。如“王粧”(XTCTⅠ01-1-1)修復後實測容量230毫升(小米),“公豆”( XTCT I01-2-1)修復後實測容量1200毫升(小米),“公區”( XTCT I01-3-1)修復後實測容量4800毫升(小米)。“王枬”與“公豆”約爲五進制關係,“公豆”與“公區”約爲四進制關係,“公區”與1857年膠縣靈山衛出土子禾子釜(容20460毫升)趨近於四進制關係。進而驗證《左傳·昭公三年》“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爲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之載爲確。對推測爲私量之¨關里玍”缽亦進行了修復測容,並對其進制關係進行了比對。

    5.完形全彩排印,直觀陶文真面。改變清季陶文發現至今陶文著録僅以“拓片集”爲單內容之编纂方式,以銘文朝向陶器全形彩色照片爲主,或佐以俯視圖、外底圖、內壁圖等,明確銘文位置;以陶文局部照片及保留質感信息拓片爲輔,立體凖確顯示字形。圖片尺寸以實物原
    大爲原則,不能原大録出時,適當縮小實物全形照片尺寸,但局部照片與拓片均以原大録出照片與拓片相得益彰,互爲顯現,令讀者如同面對實物,見之真切。作爲對傳統金石學之回望與禮贊,對“公區”量(XTCTⅠ01-3-1)、“城團眾”(XTCTⅡ02-3-1)豆、“關里王”(XTCTⅡ04-30-1)盂等作出全形拓,對“四”(XTCTⅡ10-19-1)字陶豆圈足做出立體拓,以顯前人傳古智慧及今人之承續與光大。

    《夕惕藏陶續編》是沂水所岀戰國時期齊國官量釜上的刻劃陶文(以下簡稱沂水陶文)的專門著録。沂水陶文是繼2002年新泰集中岀土陶文之後“立事”陶文的又一次重要發現,唐存才
    先生考證“出山東沂水城南田野”。

    陶文是指鈐印、刻劃、書寫於陶器質材上的文字,以鈐印、刻劃爲主要形式,書寫陶文較少。
    陶文是文字學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是研究古文宇學、歷史學、考古學的重要資料,在考證文字流變、陶器製造、量具量制,以及鄉里制度、行政區劃等古代社會和經濟、政治制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此外,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書寫方式產生的不同風格的文字,讓人們看到了書法藝術的另一股源頭活水,爲書法創作提供了新的觀照和靈感;以卬章鈐印於陶坯的方式保留下來的鈐印陶文,則以其多姿多彩的分朱佈白和率真質樸、波詭雲譎的印式創造,對篆刻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創作上給人以更廣泛的借鑒和啟迪。

    陶器上岀現刻劃符號和文字的歷史非常悠久,現代考古學界把1960年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遣址中出土的大口灰陶尊上刻劃的、、个(圖1)等稱爲“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或斷爲“早期陶文的上限”。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年代約爲公元前2800—前2500年。

    戰國時代是陶文的鼎盛時期,因此陶文又通常被作爲戰國文字硏究的對象和門類。陶文的發
    現不晩於清道光時期。道光二十七年(1847)吳企寬《鄒縣金石志》載:“莒子恩罐……其腹刻八分體‘莒子恩’三字,罐係道光甲辰(1844)冬日,嶧山故邾城得之。”這是現今所見關於
    陶文的最早著録。山東濰縣陳介褀自同治十一年(1872)始得陶文“陳悍”起,至光緒六年(1880),八年間收得陶文四千餘件,自撰聯語:“陶文齊魯四千種,印篆周秦一萬方。”2006年齊魯書社岀版《陶文圖録》,所收陶文已達一萬二千餘件。而此後十年來新發現的大宗陶文,如臨淄陶文、新泰陶文、諸城陶文、沂水陶文等,又使陶文的種類和數量驟增。在沂水陶文出現之前,已發現的齊國陶文主要是鈐卬陶文,即用鉨印鈐於陶坯之上而後燒製而成;刻劃陶文只是零星出現,刻劃的官量陶文數量就更少。沂水刻劃官量“立事”陶文的大量出現,在陶文研究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在戰國文字研究上亦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刻劃文字對書法藝術也是非常有益的借鑒,這將會隨着沂水陶文硏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清晰地被人們認識到。

    我們判定沂水陶文的國別爲齊國,是基於以下認識:一是戰國時代沂水正處在齊國的南部邊陲,是齊、莒、魯交界之處(圖2),這正是需要大量使用大容量量器的地方(釜是目前所見戰國時代最大一級量器);二是沂水陶文具有典型的戰國齊系文字特徵,从阜之字並从土,如“陳”字从土作“”,“陵”字从土作“陸”,爲齊系文字的特有寫法;三是陶文內容均爲齊國最常用的“立事歲”格式,如“噻吉再立事”(夕拓甲02.09.04)、“立事歲之釜”(夕惕續0401.01)等,且立事地、立事人與確知的齊系新泰陶文岀現了大量的重疊,立事地如葉、誾門、墓易、北郭,立事人如噻寻、唑聆、鏖榑、鏖顔、唑不盧、墜宴等。沂水陶文與臨淄官量陶釜中還
    同時岀現立事人噻向等。因此,沂水陶文屬齊國陶文無疑。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