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藏儒藏四川大学出版社存149册(非全套)
天下第一藏儒藏四川大学出版社存149册(非全套)
天下第一藏儒藏四川大学出版社存149册(非全套)
《儒藏》是收集保存儒学成果的大型丛书。它荟萃2000余年儒学著作,以系统的著录体例,分门别类地予以整理、校勘和编排。它作为中国古代儒学成就之集成,可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与《大藏经》《道藏》鼎足而三。
但相较于《大藏经》《道藏》,《儒藏》的编成更为不易。大规模地搜集和整理儒学文献,并编制成大型儒学丛书,历史上虽屡有倡议,却始终没能实现,甚至专门而系统的儒学文献著录体系也未曾确立。从明代万历年间起,汇集儒家经学的、理论的和历史的文献,编纂出一套大型丛书,同时研究儒学文献的类别,创立一套新型的适合儒学文献的分类体系和著录方法,一直是历代学人梦想完成的神圣使命。
这样的困局,一直到1997年。四川大学发起“儒学文献调查整理和《儒藏》编纂”工程,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担此大任。
《儒藏》总主编、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舒大刚介绍:“《儒藏》的编纂不是简单的文献汇集和影印,而应该是严肃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在普查、统计和分析研究现存儒学文献性质和类别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儒学史、经学史、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和历史编纂学等知识,参考和吸收佛、道二‘藏’的编纂经验,结合当代学科分类特点和学术研究需要,建立起尽可能系统的、科学的、实用的儒学文献分类体系。”
┝235555_儒藏 史部 历代学案四
┝儒藏 史部 儒林碑传 0_235584
┝儒藏 史部 儒林碑传 3_235587
┝儒藏 史部 儒林碑传 _235575
┝儒藏 史部 儒林碑传 2_235576
┝儒藏 史部 儒林碑传 3_235577
┝儒藏 史部 儒林碑传_235585
┝儒藏 史部 儒林碑传2_235586
┝儒藏 史部 儒林碑传4_235588
┝儒藏 史部 儒林碑传8_235582
┝儒藏 史部 儒林碑传9_235583
┝儒藏 史部 历代学案2_235572
┝儒藏 史部 孔孟史志03_23554
┝儒藏 史部 孔孟史志05_235543
┝儒藏 史部 孔孟史志0_235548
┝儒藏 史部 孔孟史志_235549
┝儒藏 史部 孔孟史志4_235542
┝儒藏 史部 孔孟史志6_235544
┝儒藏 史部 孔孟史志7_235545
┝儒藏 史部 孔孟史志8_235546
┝儒藏 史部 孔孟史志9_235547
┝儒藏 史部 第0册 儒林史传 _3223879
┝儒藏 史部 第02册 儒林史传 2_3223880
┝儒藏 史部 第03册 儒林史传 3_322388
┝儒藏 史部 第06册 儒林史传 6_3223884
┝儒藏 史部 第07册 儒林史传 7_3223885
┝儒藏 史部 第08册 儒林史传 8_3223886
┝儒藏 史部 第09册 儒林史传 9_3223887
┝儒藏 史部 第册 儒林史传 _3223889
┝儒藏 史部 第2册 儒林史传 2_3223890
┝儒藏 史部 第3册 儒林史传 3_322389
┝儒藏 史部 第4册 儒林史传 4_3223892
┝儒藏 史部 第7册 儒林史传 7_3223895
┝儒藏 史部 第8册 儒林史传 8_3223896
┝儒藏 史部 第9册 儒林史传 9_3223897
┝儒藏 史部 第2册 儒林史传 2_3223899
┝儒藏 史部 第22册 儒林史传 22_3223900
┝儒藏 史部 第23册 儒林史传 23_322390
┝儒藏 史部 第24册 儒林史传 24_3223902
┝儒藏 史部 第27册 儒林史传 27_3223905
┝儒藏 史部 第28册 儒林史传 28_3223906
┝儒藏 史部 第29册 儒林史传 29_3223907
┝儒藏 史部 第30册 儒林史传 30_3223908
┝儒藏 史部 第3册 儒林史传 3_3223909
┝儒藏 史部 第32册 儒林史传 32_322390
┝儒藏 史部 第34册 儒林史传 34_322392
┝儒藏 史部 第35册 儒林史传 35_322393
┝儒藏 史部 第39册 儒林史传 39_322397
┝儒藏 史部 第40册 儒林史传 40_322398
┝儒藏 史部 第4册 儒林史传 4_322399
┝儒藏 史部 第42册 儒林史传 42_3223920
┝儒藏 史部 第43册 儒林史传 43_322392
┝儒藏 史部 第44册 儒林史传 44_3223922
┝儒藏 史部 第45册 儒林史传 45_3223923
┝儒藏 史部 第46册 儒林史传 46_3223924
┝儒藏 史部 第47册 儒林史传 47_3223925
┝儒藏 史部 第50册 儒林史传 50_3223928
┝儒藏 史部 第54册 儒林史传 54_3223932
┝儒藏 史部 第55册 儒林史传 55_3223933
┝儒藏 史部 第65册 儒林史传 65_3223943
┝儒藏 史部 第66册 儒林史传 66_3223944
┝儒藏 史部 第68册 儒林史传 68_3223946
┝儒藏 史部 第69册 儒林史传 69_3223947
┝儒藏 史部 第73册 儒林史传 73_322395
┝儒藏 史部 第79册 儒林史传 79_3223957
┝儒藏 史部 第一〇五册 儒林史传 五_李文泽等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_2009.04_P845_3223883
┝儒藏 史部 第一一五册 儒林史传 十五_李文泽等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_2009.04_P854_3223893
┝儒藏 史部 第一二〇册 儒林史传 二十_李文泽等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_2009.04_P834_3223898
┝儒藏 史部 第一二五册 儒林史传 二十五_李文泽等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_2009.04_P839_3223903
┝儒藏 史部 第一五三册 儒林史传 五十三_李文泽等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_2009.04_P899_322393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0_2365577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_2365579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_2365580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_236558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5_2365582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6_2365583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7_2365584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8_2365585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9_2365586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_2365568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0_2365587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_2365588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2_2365589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3_2365590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4_236559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5_2365592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6_2365593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7_2365594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8_2365595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9_2365596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2_2365569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0_2365597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_2365598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2_2365599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3_2365600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4_236560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5_2365602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6_2365603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7_2365604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8_2365605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9_2365606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3_2365570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0_2365607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_2365608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2_2365609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3_236560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4_23656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5_236562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6_236563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7_236564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8_236565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9_236566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4_236557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50_236567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5_2365572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6_2365573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7_2365574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8_2365575
┝儒藏 史部 儒林年谱 9_2365576
┝儒藏 史部 儒林碑传 6,杨仕文,舒大刚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5580
┝儒藏 史部 历代学案 0,舒大刚,杨仕文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556
┝儒藏 史部 历代学案 2,舒大刚,杨仕文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5563
┝儒藏 史部 历代学案 3,舒大刚,杨仕文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5564
┝儒藏 史部 历代学案 6,舒大刚,杨仕文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5567
┝儒藏 史部 历代学案 7,舒大刚,杨仕文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5568
┝儒藏 史部 历代学案 9,舒大刚,杨仕文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5570
┝儒藏 史部 历代学案 22,舒大刚,杨仕文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5573
┝儒藏 史部 历代学案 5,舒大刚,杨仕文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5556
┝儒藏 史部 孔孟史志 ,郭齐,李文泽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5539
┝儒藏 史部 孔孟史志 2,郭齐,李文泽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35540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_235562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4_235565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5_235566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8_235569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_235552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20_23557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23_235574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2_235553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3_235554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6_235557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7_235558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8_235559_舒大刚
┝儒藏++史部++历代学案++9_235560_舒大刚
┝儒藏__史部__儒林碑传__4_235578
┝儒藏__史部__儒林碑传__5_235579
┝儒藏__史部__儒林碑传__7_23558
┝儒藏__史部__孔孟史志2_235550
┝儒藏__史部__孔孟史志3_23555
┝儒藏_史部_儒林年谱__2365578
而科学合理的分类,必须建立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了尽可能多地收录儒学资料,《儒藏》采用“丛书”兼“类书”的办法处理各类文献。对于整部收录的图书来说,《儒藏》是一部大型的“儒学丛书”;就分类辑录而成的专题文献而言,《儒藏》又兼有“儒学类书”的性质。《儒藏》正是“丛书”和“类书”的统一,是“专题丛书”和“专题类书”的合一,“以儒学为主题,以‘儒经’‘儒论’‘儒史’为基本著录体系,将历史上内容繁多、门类复杂的儒学文献系统地搜集和编录起来。”舒大刚介绍,“儒经”基本是儒家“经学”成果的汇编,“儒论”基本是儒家理论即儒学思想的资料汇编,“儒史”则是儒学史的资料集成。儒学的各类文献既得到了系统的著录,各门学术也得到了寻源溯流式的考索。
《儒藏》自2005年首发以来,已得到学界广泛评论与认可。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曾直言:“《儒藏》的编纂,目前已成学界的‘热点’。但平心而论,这几年最早提出《儒藏》编纂构想的,是舒大刚教授。在现今已有的种种《儒藏》的编纂体例中,最早成型、最为系统、最成熟而且最为切实可行的,是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的方案。从目前所做的工作来看,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工作不但做得最早,而且也做得最好。”
创新“三藏二十四目”的编纂体例,采用“影印加点校”“叙录加提要”等方式,既保留了古籍原貌,又订正了原刻本的错误……这些正是“川大版”《儒藏》的显著特点。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对《儒藏》的编纂体例专门做过研究,他认为,川大的编纂体系解决了《四库全书》以“经史子集”编纂可能造成的内容交叉而难以明确分类的弊端,使之类别明晰,互不重叠,一目了然,能充分发挥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说“考镜源流,辨章学术”作用。
翻开《儒藏》,可见在收录、整理、编类和对“史部”文献进行标点、校勘外,还特别注意学术的辨章与文献的述评。为入选各书撰写简明“内容提要”,对作者之生平、著述之源流、版本之流传、内容之梗概,略作评介。仿《四库全书》例,“分之则散弁诸编,合之则共为总目”。在三部、二十四类之前,分别撰有“总序”“分序”和“小序”,讨论儒家学术的源流、各门文献的历史,为读者提供必要的儒学史、经学史、儒学文献史、专经研究史等基本知识……“我希望使《儒藏》这部在一定体系下用图书构筑的‘儒学大厦’,轮廓更为分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25年了,舒大刚亲手起高楼,两千载儒学之成就萃兹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