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彭家山楚墓 全1册 2012高清
¥5.00Price
天门彭家山楚墓 全1册 2012高清
天门彭家山楚墓 全1册 2012高清
《天门彭家山楚墓》PDF电子书全1册,由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2007年1月18日~5月25日,天门市博物馆配合武荆高速公路建设,在天门市皂市镇鲁新村二组的彭家山发掘了19座东周楚墓,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玉石料器和漆木角器。其中*引人瞩目的是M18出土的4件铜镇,其中1件铜镇上有鸟虫书铭文40字。 本报告全面、系统地报道了彭家山楚墓的资料,报告不仅从宏观上对墓葬进行了综述,而且从微观上对每座墓葬资料进行了分述,同时对墓葬的分期与文化因素进行了讨论。《天门彭家山楚墓》为探索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楚文化提供了一批难得的实物资料。 《天门彭家山楚墓》可供文物考古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古文字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者阅读、参考。《天门彭家山楚墓》序言:大约在今年中秋时节,天门市博物馆的几位年轻学者携带着他们的新作一一一《天门彭家山楚墓》初稿来汉拜访我,请我为这部报告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并嘱我为这部报告写上几句。天门境内之石家河文化、风后之都、茶圣陆羽、竟陵派等都是令我向往的。眼前,面对这一摞稿件和几位学子的殷殷目光,我心激动,欣然应允。仔细阅读完报告全文后,令我耳目一新。首先,报告的体例编排谨严新颖,资料报道翔实客观,分类与分期研究也较稳妥。报告对彭家山墓地出土陶器的类型学研究颇有见地,鼎、敦、壶、豆、圜底罐等主要器类的型式分析一是细致,二是准确,表明了作者研究态度的严谨和研究方法的娴熟。考古学发展到今天,其学科体系已相当成熟,田野发掘报告的编写体例也日趋完善,《天门彭家山楚墓》则正可体现这一点。当前,聚落考古方法在墓地研究中的运用尚未普及,而该报告却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分析和探讨整个彭家山墓地的埋葬制度,实属难能可贵。其次,报告内容翔实,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具有明显特点,自身文化特性突出。楚墓陶器的基本组合,日用器多鬲、盂、罐,仿铜陶礼器一般为鼎、敦、壶,鼎、莆、缶和鼎、盒、壶,彭家山楚墓也不例外,但是,器物组合偏重于鼎、敦、壶,鼎、篮、缶很少,与江陵地区鼎、敦、壶,鼎、篮、缶并重的情况有明显区别,此其一。其二,器物形制的特点更为突出。彭家山楚墓的陶鼎,60%以上都是浅腹平底、扁平细高足,且盖上多卧状兽钮。此类陶鼎过去多称之为越式鼎,是楚文化形成过程中兼容的一个百越元素。越式鼎在湖北其他地方均属少数,而在彭家山墓地中却占据主流,这是耐人寻味的。此外,鼎盖上饰卧状兽钮,颇具秦风,在江陵等地的战国墓中均属少见。彭家山楚墓的陶壶,以盘口壶最具特色,且数量很大(约占壶类器的一半)。楚之壶,作盘口者极少,江陵等楚国中心腹地几乎不见。显而易见,天门彭家山的盘口壶是受到关中古老文化或者秦文化的影响所致。还有,彭家山楚墓出土的壶,半数以上为长颈鼓腹的钟式壶,并且盖上均饰高兽钮,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因素。由此看来,彭家山楚墓鼎和壶的文化构成,既有楚器自身的特点,而且兼容了秦和中原文化的因素。考虑到彭家山楚墓时代普遍偏晚,其地又居于汉东,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后,这里很可能成为楚人、秦人以及中原人的杂居之地,几种文化相互交融,所以,就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内涵丰富、极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我们知道,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烈的兼容性,其中,固有的本土的文化也是楚文化兼容的结果。天门尤其是天门北部的皂市地区,其在炎黄时代乃是云梦古国风国所在地,春秋时为郧国,并传春秋时期伏羲后裔须句氏曾在此居住,现仍留有“羲农殿"遗址和“须句氏旧部"及“风后先型、羲皇古都"的石刻碑文。由此看来,当时,这里的本土文化显然已经形成并相当发达,战国时虽被楚兼并和受楚文化同化或影响,但其固有文化因素也应依然有所保留,这也是形成这种彭家山文化面貌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彭家山文化面貌的特殊性,所以,《天门彭家山楚墓》的价值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个人认为,天门彭家山应属于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天门彭家山楚墓》对研究战国后期楚与秦及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江汉地区东周至汉代区域文化的发展与流变、楚文化成分的构成以及楚文化类型分析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对当今楚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有感于此,故为之序。《天门彭家山楚墓》目录:序 郭德维第一章 绪论一、位置与环境(一)地理位置(二)地理环境二、工作概况(一)工作背景(二)工作思路(三)田野工作经过(四)报告编写过程第二章 墓葬综述一、墓地范围与墓葬分布(一)墓地范围(二)墓葬分布二、墓葬形制(一)墓坑与填土(二)葬具、葬式与方向(三)随葬品放置(四)墓葬分类三、随葬器物(一)陶器(二)铜器(三)玉石料器(四)漆木角器第三章 墓葬分述一、甲类墓(一)M3(二)M6(三)M18二、乙类墓(一)M1(二)M2(三)M4(四)M5(五)M8(六)M9(七)M11三、丙类墓(一)M7(二)M10(三)M12(四)M13(五)M15(六)M16四、丁类墓(一)M14(二)M20五、类别不明的墓第四章 分期一、随葬品组合(一)日用陶器组合(二)仿铜陶礼器组合(三)铜礼器组合(四)陶、铜礼器序列对应关系二、墓葬分期(一)墓葬分段(二)甲、乙、丙、丁类墓各期段的年代第五章 结语一、墓葬的文化因素分析(一)楚文化因素(二)地域特点与越文化因素二、各类墓的墓主身份推测(一)甲类墓(二)乙类墓(三)丙类墓(四)丁类墓三、墓葬分类与分期反映的埋葬规律四、彭家山楚墓与楚故都纪南城楚墓之关系五、彭家山楚墓与楚国历史附表附表一 彭家山楚墓墓葬形制表附表二 彭家山楚墓随葬品型式数量登记表附录 鸟虫书青铜席镇初探后记插图目录图一 彭家山楚墓位置图图二 彭家山墓地地形图与墓葬分布图图三 M1椁墙板、挡板平、剖面图图四 M1外棺墙板、底板、垫木平、剖面图图五 M1内棺盖板、墙板、挡板、底板平、剖面图图六 陶鬲、陶盂、Aa、Ab、B、C型陶罐图七 A型陶鼎图八 A型陶鼎图九 A型陶鼎图一○ A、B型陶鼎、陶小口鼎、陶簠图一一 陶敦图一二 陶敦图一三 Aa型陶壶图一四 Aa型陶壶图一五 Aa型陶壶图一六 Ab、B型陶壶图一七 B型陶壶、陶缶图一八 陶缶、陶盥缶图一九 陶盉、陶鉴、陶盘图二○ 陶盘、陶匜图二一 A型陶勺、陶斗、陶器盖图二二 陶璧、陶方座、陶飞鸟图二三 陶飞鸟图二四 Aa、Ab、B型浅盘陶豆图二五 B、C型浅盘陶豆、陶盖豆、陶高柄壶图二六 Aa型铜鼎图二七 Aa、Ab型铜鼎图二八 Ab、B型铜鼎图二九 C型铜鼎(M11∶25)图三○ 铜敦图三一 Ⅲ式铜敦(M8∶5)图三二 Ⅰ式铜壶(M1∶5)图三三 铜壶图三四 铜盉(M1∶38)图三五 铜盘、铜匜图三六 铜匜、铜匕图三七 铜勺图三八 铜剑图三九 铜戈图四○ 铜戈、铜图四一 铜戈图四二 铜矛、A、Ba、Bb型铜箭镞图四三 铜戟(M1∶31-2)图四四 铜戟(M1∶40)图四五 铜车軎图四六 铜车軎、铜马衔、铜盖弓帽图四七 铜镇图四八 铜削刀、铜砝码、铜环、铜镜、铜铺首、铜合页、铜臿图四九 铜器盖图五○ 玉璧、玉佩图五一 石片(M4∶6)图五二 水晶环、水晶珠、琉璃珠、琉璃管、陶胎彩珠、陶胎彩管图五三 漆木车舆、漆木弓、漆木甲图五四 木镇墓兽、木俎、木珠图五五 M3平、剖面图图五六 M3随葬品分布图图五七 M3随葬品组合图(一)图五八 M3随葬品组合图(二)图五九 M3随葬品组合图(三)图六○ M3随葬品组合图(四)图六一 M3随葬品组合图(五)图六二 M6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六三 M6墓坑、盗洞及葬具平、剖面图图六四 M6随葬品组合图(一)图六五 M6随葬品组合图(二)图六六 M6随葬品组合图(三)图六七 M6随葬品组合图(四)图六八 M18平、剖面图图六九 M18随葬品分布图图七○ M18随葬品组合图(一)图七一 M18随葬品组合图(二)图七二 M18随葬品组合图(三)图七三 M18随葬品组合图(四)图七四 M18随葬品组合图(五)图七五 M18随葬品组合图(六)图七六 M18随葬品组合图(七)图七七 M1平、剖面图图七八 M1随葬品分布图图七九 M1随葬品组合图(一)图八○ M1随葬品组合图(二)图八一 M1随葬品组合图(三)图八二 M1随葬品组合图(四)图八三 M1随葬品组合图(五)图八四 M1随葬品组合图(六)图八五 M1随葬品组合图(七)图八六 M1随葬品组合图(八)图八七 M1随葬品组合图(九)图八八 M1随葬品组合图(一○)图八九 M1随葬品组合图(一一)图九○ M1随葬品组合图(一二)图九一 M1随葬品组合图(一三)图九二 M2平、剖面图图九三 M2随葬品分布图图九四 M2随葬品组合图(一)图九五 M2随葬品组合图(二)图九六 M2随葬品组合图(三)图九七 M4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九八 M4随葬品组合图(一)图九九 M4随葬品组合图(二)图一○○ M5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一 M5随葬品组合图(一)图一○二 M5随葬品组合图(二)图一○三 M8平、剖面图图一○四 M8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五 M8随葬品组合图(一)图一○六 M8随葬品组合图(二)图一○七 M8随葬品组合图(三)图一○八 M8随葬品组合图(四)图一○九 M8随葬品组合图(五)图一一○ M8随葬品组合图(六)图一一一 M9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一二 M9随葬品组合图图一一三 M11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一四 M11随葬品组合图(一)图一一五 M11随葬品组合图(二)图一一六 M11随葬品组合图(三)图一一七 M11随葬品组合图(四)图一一八 M11随葬品组合图(五)图一一九 M7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二○ M7随葬品组合图(一)图一二一 M7随葬品组合图(二)图一二二 M10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二三 M10随葬品组合图图一二四 M12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二五 M12随葬品组合图图一二六 M13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二七 M13随葬品组合图(一)图一二八 M13随葬品组合图(二)图一二九 M15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三○ M15随葬品组合图(一)图一三一 M15随葬品组合图(二)图一三二 M16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三三 M16随葬品组合图图一三四 M14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三五 M20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三六 M20随葬品组合图图一三七 M17平、剖面及随葬品分布图图一三八 M17随葬品组合图插表目录表一 彭家山楚墓墓底宽长比值表表二 彭家山楚墓墓道登记表表三 彭家山楚墓壁龛登记表表四 彭家山楚墓台阶登记表表五 彭家山楚墓型式表表六 彭家山楚墓陶器陶质、陶色统计表表七 陶敦侧视器身变化计量表表八 仿铜陶礼器组合表表九 铜礼器组合表表一○ 甲类墓随葬器物组合序列及期段表表一一 乙类墓随葬器物组合序列及期段表表一二 丙类墓随葬器物组合序列及期段表表一三 甲、乙、丙类墓分期与时代对应表彩版目录彩版一 铜礼器彩版二 铜礼器彩版三 铜礼器彩版四 铜礼器彩版五 铜杂器彩版六 铜杂器图版目录图版一 甲类墓图版二 甲类墓图版三 乙类墓图版四 乙类墓图版五 乙类墓图版六 乙类墓图版七 丙类墓图版八 丙类墓图版九 丙类墓图版一○ 丁类墓图版一一 日用生活陶器图版一二 日用生活陶器图版一三 仿铜陶礼器图版一四 仿铜陶礼器图版一五 仿铜陶礼器图版一六 仿铜陶礼器图版一七 仿铜陶礼器图版一八 仿铜陶礼器图版一九 仿铜陶礼器图版二○ 仿铜陶礼器图版二一 仿铜陶礼器图版二二 仿铜陶礼器图版二三 仿铜陶礼器图版二四 陶杂器图版二五 兼类陶器图版二六 兼类陶器图版二七 兼类陶器图版二八 铜礼器图版二九 铜兵器图版三○ 铜兵器图版三一 铜兵器图版三二 铜车马器图版三三 铜杂器图版三四 玉、水晶、琉璃、料、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