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全8册 2018高清

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全8册 2018高清

¥18.00Price

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全8册 2018高清

  • 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全8册 2018高清

    《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PDF电子书全8册,由中华书局2018年出版。

    中華書局一九七四年版點校本宋書,用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元明三朝遞修本、明北監本、毛氏汲古閣本、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金陵書局本、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互校,擇善而從。此次修訂改以百衲本爲底本,重新校勘。
    修訂所用通校本及簡稱如下:
    1,三朝本:中華再造善本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宋元明遞修本;
    2,南監本: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二年南京國子監本;
    3,北監本: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六年北京國子監刻清康熙二十五年遞修本;
    4,汲本: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明崇禎七年毛氏汲古閣本;
    5,殿本: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
    6,局本: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一年金陵書局本。

    修訂所用參校本及簡稱如下:
    宋元遞修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宋元遞修本(存三十七卷)。
    修訂本以原點校本爲基礎。原點校本對底本所作的校改,此次修訂全部重新覆核,凡點校本已經釐定及改正、原校勘記準確無誤者,悉予保留,並依照修訂總則要求,適當統一體例。原校勘記或可補充材料及論證者,慎重斟酌,予以增補。原校勘記有誤或無須出校者,予以改寫或删除。原點校本所作校改,總體得當,大多已爲讀者接受,爲求前後銜接,校勘尺度適當放寬。

    原點校本採用「不主一本,擇善而從」的校勘方式,對擇善而從所定文字,多有不出校記説明來源者。修訂本嚴格遵循校勘規範,凡底本不誤者,遵從底本。底本有誤而據他本改動者,出校説明。

    此次修訂以版本對校爲基礎,充分利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適當參考相關文獻及類書等資料

    校勘記主要包括改字出校和異文校兩種形式。凡因底本訛誤及衍、脫、倒等而增删改正者,一律出校説明;凡底本疑誤,而無版本及早期書證爲據者,一般不更動底本,於校勘記中詳細説明;凡底本不誤,而版本異文或他書異文可通者,出異文校予以説明。少數明顯的版刻訛誤,隨文改正,不另出校記。

    底本中部分專名前後不一,如地名之「姑孰」「姑熟」、「湖熟」「胡孰」、「泰山」「太山」,古書中常常混用。原點校本已據後出版本釐定,修訂本悉予遵從,不另出校。底本中劉宋及南齊帝王、南齊文惠太子等諱名闕字,原點校本已補填其名,修訂本亦予遵從,並於首見處出校。

    修訂本基本沿襲原點校本之標點、分段,少數標點、分段不妥或疑誤者,酌情予以改動。

    宋書校勘研究成果極爲豐富,如清代有趙翼廿二史劄記、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孫虨宋書考論、王念孫讀書雜志、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王懋竑讀書記疑、洪頤煊諸史考異、成孺宋州郡志校勘記、牛運震讀史糾謬、張熷讀史舉正、李慈銘宋書札記、丁謙宋書夷貊傳地理考證、郝懿行晉宋書故等,近代以來有張森楷宋書校勘記、張元濟宋書校勘記、楊守敬校譚其驤補宋州郡志校勘記校補、蘇晉仁論沈約宋書八志、丁福林宋書校議、吴金華宋書校點本札迻、宋書校點續議、胡阿祥宋書州郡志匯釋、宋聞兵宋書詞語研究、真大成宋書校證等。引用諸家之説,限於體例,未能一一標明出處,統一編製主要參考文獻,附於書後。

    《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卷六七謝靈運傳,原點校本校勘記中多有「一本」之異文。我們在宋書各通校本及參校本之外,又核對了多種謝靈運集版本,仍未查明此異文來源。鑒於原點校本所録「一本」異文多爲今人採用,修訂本校勘記一律保留。該卷校勘記所引沈启輯厲曆本謝康樂集,簡稱「萬曆本謝康樂集」,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謝康樂集,簡稱「百三家集本謝康樂集」,兩本同者,合稱「謝康樂集|

    《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卷一三礫痣四、卷四六趙倫之傳卷尾,皆附有幾行小字,乃宋嘉祐時人鄭穆所作之校語,爲底本所原有,仍予保留。

    《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的總目,爲原點校本重編,修訂本基本沿用,只對少數訛誤及不妥之處予以改動、調整,每卷卷目也作了相應的改動、調整。


    《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书目:

    宋书  第1册  卷1-卷13
    宋书  第2册  卷14-卷22
    宋书  第3册  卷23-卷34
    宋书  第4册  卷35-卷41
    宋书  第5册  卷42-卷58
    宋书  第6册  卷59-卷72
    宋书  第7册  卷73-卷84
    宋书  第8册  卷85-卷100

     

     

     

     

     

     

    《宋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出版说明:

    《宋书》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南朝梁沈约撰。记述了自东晋后期刘裕兴起、刘宋立国至灭亡前后七十多年的历史。

    刘宋是南北朝时期第一个南朝政权。晋安帝元兴二年(四〇三),桓玄代晋称帝,国号楚。次年,北府兵将领刘裕等率众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和广陵(今江苏扬州)两地起兵,攻灭桓玄,名义上恢复晋朝的统治,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晋恭帝元熙二年(四二〇),刘裕受禅建宋(历史上又称刘宋),改元永初,仍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凡八帝,历时六十年,至宋顺帝昇明三年(四七九),萧齐代宋,刘宋政权灭亡。刘宋之初,西有汉中,东与北魏夹黄河相对,后期疆域退缩至淮河、秦岭一线,与同时期统治北方的北魏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刘宋国史的修撰,始于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四三九),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书》,草立纪传,止于武帝功臣,篇牍未广。其所撰志,惟《天文》、《律历》,自此外,悉委奉朝请山谦之”。此后山谦之、苏宝生等陆续参与编撰。“谦之,孝建初又被诏撰述,寻值病亡,仍使南台侍御史苏宝生续造诸传,元嘉名臣,皆其所撰”(《宋书》卷一〇〇《自序》)。在苏宝生前,裴松之也受诏“续何承天国史,未及撰述,二十八年,卒”(《宋书》卷六四《裴松之传》)。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四六二),徐爰领著作郎,“因何、苏所述,勒为一史,起自义熙之初,讫于大明之末”(《宋书》卷一〇〇《自序》)。其中臧质、鲁爽、王僧达等传,为孝武帝刘骏亲撰。《隋书·经籍志二》著录“《宋书》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现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中,尚保存有徐爰《宋书》的零篇残段。泰始三年(四六七),徐爰为宋明帝刘彧斥退,刘宋国史修撰随即停止。

    南齐永明五年(四八七),齐武帝萧赜命沈约修撰《宋书》。沈约以何承天、徐爰等人旧作为基础,删除他认为不当列入的晋人传记,补充宋永光(四六五)至宋齐禅代“阙而不续”的十余年史事,用将近一年的时间,于永明六年二月完成纪传七十卷。其《上宋书表》云:“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七帙七十卷,臣今谨奏呈。所撰诸志,须成续上。”(《宋书》卷一〇〇《自序》)沈约《宋书》八志三十卷,以何承天所撰为基础,对“证引该博”之处“即而因之”,对“有漏阙及何氏后事”则“备加搜采,随就补缀”(《宋书》卷一一《志序》)。志的完成时间史无明文,但据《梁书·裴子野传》“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既行,子野更删撰为《宋略》二十卷”,可知永明末《宋书》已经全部完成。但在八志中,《符瑞志》改称“鸾鸟”为“神鸟”,乃避齐明帝萧鸾之讳;《律历志》改“顺”为“从”,乃避梁武帝父萧顺之之讳;《乐志》称“邹衍”为“邹羡”,则是避梁武帝萧衍之讳。由此或可推测,《宋书》的最后定稿,在齐明帝建武元年(四九四)萧鸾称帝之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的天监元年(五〇二)之后。

    与沈约同时或稍后,记述刘宋史事的著述还有孙严撰《宋书》六十五卷、王智深撰《宋纪》三十卷、裴子野撰《宋略》二十卷、王琰撰《宋春秋》二十卷、鲍衡卿撰《宋春秋》二十卷。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关于刘宋一代的史书,较为完整流传至今的仅有沈约的这部《宋书》。

    沈约(四四一—五一三),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梁书》卷一三、《南史》卷五七有传。《宋书》卷一〇〇《自序》,详叙其家世及撰史经过。沈约出身于世族之家,其祖沈林子,为刘宋开国功臣,仕至辅国将军,留心文义,颇有著述。其父沈璞,曾官淮南太守,元嘉三十年(四五三),以奉迎武陵王刘骏(即位后为孝武帝)不及时而被诛。其时沈约十三岁,“约幼潜窜,会赦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梁书》卷一三《沈约传》)。沈约历宋、齐、梁三朝。宋时官至尚书度支郎,入齐后历官著作郎、中书郎、尚书左丞、五兵尚书、国子祭酒。齐梁易代之际,沈约力劝萧衍受禅称帝,梁朝建立,封建昌县侯,历官尚书左仆射、尚书令等职。梁天监十二年(五一三)卒于官,年七十三,谥曰隐。

    沈约自幼“博通群籍,能属文”。南齐时,受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亲遇,出入东宫,参与四部图书的校定。齐武帝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礼贤好士,沈约为府中嘉宾,与后来的梁武帝萧衍同在“竟陵八友”之列。史称其“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谢玄晖善为诗,任彦昇工于文章,约兼而有之”(《梁书》卷一三《沈约传》),是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坛领袖。沈约一生著述甚丰,除《宋书》一百卷外,尚有《晋书》一百十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今仅《宋书》存世,余皆亡佚,明人辑其文集九卷。

    《宋书》记述刘宋一代史事,涉猎广博,史料丰富,唐刘知几谓“年唯五纪,地止江、淮,书满百篇,号为繁富”(《史通》卷三《书志》)。后世于沈约《宋书》,赞誉者为多,但评价也有争议。

    清赵翼批评《宋书》引录文辞过于繁冗,“凡诏诰、符檄、章表,悉载全文,一字不遗,故不觉卷帙之多也”,“《南史》于《宋书》大概删十之三四,以《宋书》所载章表符檄,本多芜词也”(《廿二史札记》卷一〇)。但今天看来,这也使大量原始文献藉此得以存留,如《武帝纪》三卷载《侨人归土断疏》、《禁淫祠诏》、《兴学校诏》等诏令、策文、奏疏、符檄三十余篇,反映出晋末宋初的历史状况和刘宋初创基业的过程,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又如《乐志》记述汉晋以来宗庙雅乐舞曲的源流以及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之各种乐器的形制,“自郊庙以下,凡诸乐章,非淫哇之辞,并皆详载”(《宋书》卷一一《志序》),保存了许多汉魏以来的乐府歌辞。

    刘知几以沈约《宋书》八志“上括魏朝”为病(《史通》卷四《断限》),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沿其说,谓其“兼载魏晋,失于限断”。沈约自述《天文》、《五行》两志云:“何书自黄初之始,徐志肇义熙之元。今以魏接汉,式遵何氏。”(《宋书》卷一一《志序》)可知沈约乃承旧志,非其自创。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云:“揆以班马史体,未足为疵。”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一论《宋书》诸志云:“至沈约比次汉魏以来,最为详悉,唐人取之以补《晋记》,然后历代故实可得而推。”明清以来学者对《宋志》的断限普遍持肯定评价,顾炎武谓“陈寿《三国志》、习凿齿《汉晋春秋》无志,故沈约《宋书》诸志并前代所阙者补之”(《日知录》卷二六),《四库》馆臣认为“推原溯本,事有前规”,“约详其沿革之由,未为大失”(《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五)。今人亦多赞同宋以来的肯定意见,余嘉锡云:“若沈约《宋史》,上括魏朝,盖因《三国》无志,用此补亡,斯诚史氏之良规。”(《四库提要辨证》卷三)唐长孺则高度肯定《宋书》八志“不但补阙,亦且溯源”,“其志大体系何承天之旧,诸志之中,地志远胜《晋志》,固有定评,《礼》、《乐》特为详该”(《魏晋南北朝史籍举要》)。《宋书·律历志》收录曹魏杨伟《景初历》、宋何承天《元嘉历》、祖冲之《大明历》全文,反映了当时数学与历法应用的最高成就。《州郡志》详记南方地区自三国以来的地理沿革,以及东晋以来的侨置州郡分布情况和各州郡户口数,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宋书》八志三十卷,篇幅占全书将半,上溯魏晋,补前史未备,是《宋书》独具价值之所在。

    沈约承袭徐爰旧史,于晋宋易代之际,多为刘宋避讳,如:晋恭帝本为刘裕所逼而逊位,而卷二《武帝纪》却称禅让,刘裕数番推让方即位,并封恭帝为零陵王,“俨然唐虞揖让光景,绝不见有逼夺之迹”;晋恭帝被杀,“其悖逆凶毒为自古所未有”(《廿二史札记》卷九),但卷三《武帝纪》却记“零陵王薨,车驾三朝率百僚举哀于朝堂,一依魏明帝服山阳公故事。太尉持节监护,葬以晋礼”,亦不见谋害痕迹。又沈约奉齐武帝萧赜之命修史,多遵齐武帝旨意。袁粲忠于宋室,被齐高帝萧道成所杀,沈约拟立《袁粲传》,先探问齐武帝。齐武帝说“袁粲自是宋家忠臣”,沈约才敢给袁粲立传。沈约原本多载宋孝武、宋明帝“诸鄙渎事”,齐武帝知道后,派左右对沈约说:“孝武事迹不容顿尔。我昔经事宋明帝,卿可思讳恶之义。”(《南齐书》卷五二《文学·王智深传》)于是沈约多所省除。事涉宋齐革易之处,《宋书》多为萧齐回护,对齐高帝萧道成颂扬备至,“其于诸臣之效忠于宋,谋讨萧道成者,概曰反,曰有罪”,“其党于道成而为之助力者,转谓之起义”(《廿二史札记》卷九)。另外,《宋书》列传编次多依门第,传中往往缀列亲族,对门阀士族成员普遍语多溢美,对少数声名不佳者也不免曲饰。尤其是沈约在《自序》中叙及本家先人事迹,多遮掩讳饰,宋人晁说之批评沈约“巧自回隐矫诬”(《嵩山文集》卷一二《读宋书》)。

    值得一提的是,沈约为《宋书》志传撰写了多篇序、论,或说明史例,或表达己见。如列于八志之首的《志序》,概述志的源流和《宋书》志的缘起,阐明汉晋志书的承续关系。又如《谢灵运传》传末史论,叙述自诗骚之后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作者关于诗歌声律的主张,是南北朝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