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宋云彬文集 全5册 2015

宋云彬文集 全5册 2015

¥12.00Price

宋云彬文集 全5册 2015

  • 宋云彬文集 全5册 2015

    《宋云彬文集》PDF电子书共5册,由是中华书局2015年出版,汇集了宋云彬先生的作品。

     
    《宋云彬文集(全5册)》本书收录著名文史学者宋云彬的论著、杂文、书信、日记等,煌煌五大卷,是宋云彬作品的第一次结集出版。文集第一卷为史论、时论,第二卷为杂文,第三卷为教育论文、序跋、书信和专题著述,第四、第五卷为日记,真切地呈现了作为一个学者、杂文家、民主人士、出版家多重身份的人物,对20世纪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想,全方位勾勒出一幅中国近代史的肖形图卷。
      宋云彬1958年调入中华书局任编辑,参与点校了“二十四史”,他的日记几无间断地记录了这一过程,是了解中华书局局史和“二十四史”点校过程的第一手史料。
     
     
    1. 宋云彬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界、出版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用论著、杂文、日记、书信等真切地记录了那个时代,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2. 宋云彬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宋云彬日记从1958年入局工作到1966年8月15日止,几乎无间断地记录了点校“二十四史”的点点滴滴,本文集也是了解中华书局局史和“二十四史”点校过程的第一手史料。
     
     
    作者简介
     
    宋云彬(1897—1979),著名文史学者、杂文家、民主人士,浙江海宁人。1924年加入过中共,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编纂股长,“四一二”事变后任武汉《民国日报》编辑,兼国民政府劳动部秘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开明书店编辑,主持编辑校订大型辞书《辞通》,主编《中学生》杂志。抗战期间在桂林参与创办文化供应社,编辑《野草》杂志。抗战胜利后到重庆主编民盟刊物《民主生活》。1949年到北京,参加教科书编审工作。1952年回浙江任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1957年被错打成右派,次年调北京任中华书局编辑,参与点校“二十四史”。1979年2月错划右派得到改正,同年4月逝世。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第一、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
    宋云彬日记于1994年征集进馆,2003年入选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近年来,本馆工作人员赴北京、上海、广东、杭州、重庆等收集宋云彬先生的档案资料等,汇编成《宋云彬文集》五卷本,243万字,主要内容有杂文、教论、序跋、史论、注释、时论、日记、书信等。
     
    宋云彬一生追随中国共产党从事进步文化活动,著述颇丰,其文字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很强的可读性。
     
     
     
     
    ★陈乃乾、徐调孚、宋云彬等先生不仅是上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的“开国功臣”,而且也是上世纪我国文化界、出版界很有名望的人物。宋云彬先生在晚年到中华书局从事“廿四史”点校工作期间,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的精神和他那很有“名士风度”的不羁性格,都使我记忆犹新,如在眼前。
      ——谢方
     
      ★《史记》点校本成稿过程非常复杂,由贺次君初点,顾颉刚复点,宋云彬过录重点,聂崇岐外审,凝聚了四位先生的辛勤劳作和智慧学识。宋云彬是当之无愧的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
      ——徐俊
     
     
     
    去年3月16日网上偶买《宋云彬文集》,当时对宋云彬一无所知,买《前辈们的秘密》时就决定了先看《读<宋云彬>的联想》,然后再决定买不买,晚十点半再看一遍此文,刘文平和简炼,明白如话,近特迷他的文字,既然他如此推崇宋云彬,上纲上线到"这套文集是把优秀的、优美的、现代中国的文化传统重新提来了",那我又还有什么犹豫的呢!加上昨天领了140元出差补助,那就下不为例吧!快递12元,自动确认,付款780元。(注:次日晨查知有长篇小说《在密密的书林里》,叙述开书店的故事——是我喜欢的内容,因是革命小说,就怕脸谱化,但即便脸谱化,如在初中时读到,该多好呀!
     
     
    回忆过去买书的经历,有很多当时习以为常的往事,现在已经变得相当陌生,有些更近乎天方夜谭。往昔的岁月,随时间而流逝,有关买书的实质内容和外在形式,也都随时间而演变。不管你喜欢,还是厌恶。
     
    过去在书店里寻寻觅觅,虽然首先是要买到好书,但逛书店、尤其是逛古旧书店,其兴趣和目的,都并不仅仅是买书,并非仅仅是要获取收下某某书籍这样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书店里浏览书籍这一过程。
     
    与你买下的很少一部分书籍相比,在这一过程当中,摩挲翻阅,每次,还能看到更多的书籍;能够看到你虽然很喜欢,但一时还买不起的更好、更重要的书籍。在这一过程中,书店里一排排的书架,犹如一道可以任情徜徉的长廊,你可以随手取下每一册书阅览,从中获取大量知识。
     
    特别是在中国,图书馆的服务,往往很难令人满意;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对待读者的态度,还很让人愤怒,让人痛恨。对比的结果,也就愈加显示出在书店读书的惬意。在书店里读书,一直伴随着我学术的成长,有很多知识,就是这样在书店里获得的。这样的阅读,对扩充知识的范围,尤为重要。
     
    哪怕是校园里规模很小的书店,也会让人在饭后茶馀,驻足其间;更不用说北京中国书店的各家分店,售卖的书籍,品种异常丰富,更让人流连忘返。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的时候,每次到所里上班,都更渴望着在下班的路上,分成几条不同路线,交替轮换,去往不同的几家书店。实际上所谓上班,往往不过个把钟头而已,让领导看看自己尚且健在,然后就在一家家书店里消耗掉几乎一整天时间。
     
    近年,随着网络书店的蓬勃发展,实体书店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存续下去的空间日益缩减,甚至大有走向衰亡的势头。对此,我深感担忧。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愿网上书店,也很快能够像实体店一样,给读者提供阅览的便利。
     
    谈到买书,在这里,我想和各位朋友谈的第二点感想,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买书一定要以用书为目的。现在有很多年轻的朋友很喜欢买书,而且还有很多朋友,年纪还很轻,比如正在上大学,在读研究生,读博士,早早就买下了很多书,这很令人欣喜。不过除了很少很少一部分人,有条件去做藏书家之外,其馀绝大多数朋友,须要切记,我们选择买什么书,买多少书,一定要以适合自己的阅读和利用为首要原则。
     
    不同的人,不同的书,会有不同的用法。像我买下的很多书,有很大一部分,只是在具体做相关研究时才作为史料加以查阅的,不一定顾得上通读。这是历史学研究使用书籍的一个特点,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来说,这是一种稍显特别的用法,但仍与单纯的藏书,有明显差别。
     
    人们买书,恐怕都是想要阅读,完全为藏书而不是读书来购书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买了书,却顾不上读,是一种很大的遗憾。人不管做什么事,时间一长,都有可能产生惯性,买书也是这样。惯性有好处,也有坏处。其坏处之一,就是得筌而忘鱼,一味想要获得心爱的书籍,却忘记了买书的目的;或是再没有精力、兴趣来把起初设定的目标付诸实施。基于这样的惯性一味买书,我觉得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希望各位喜欢书籍的朋友,不要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当然,用书的方式,往往各不相同,譬如,仅仅欣赏书籍印制之美,甚至封面之美、纸张之美,也是一种用途,但这同样需要用心去欣赏,去享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