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 全5册 2013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 全5册 2013

¥12.00Price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 全5册 2013

  •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 全5册 2013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PDF电子书全4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出版。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全五册)》以影印形式,蒐集张荫桓珍贵诗文手稿手迹或罕见版本多种。有《奏稿》十九篇,《三洲日记》八卷,《戊戌日记》三卷和家书十余通,还有《铁画楼诗钞》五卷,《铁画楼骈文》二卷,《铁画楼诗续钞》二卷,《张樵野诗稿》和张氏选编的书稿等。还附有张氏藏画、绘画等书影。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全五册)》将为学术界研究中国和世界近代史,研究张荫桓诗、书、文、画的成就,提供原始资料。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书目: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第一册:奏稿 戊戌日记 家书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第二册:三洲日记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第三册:三洲日记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第四册:铁画楼诗钞 铁画楼骈文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第五册; 铁画楼诗续钞 荷戈集 张樵野诗稿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序言:

    張蔭桓〖一八三七丨一九〇〇〕,字皓巒,號樵野,廣東南海人。他的一生正是中國社會由封建社會轉變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期。在他生活的六十多年中,中國先後遭受了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人侵,甲申、甲午的多次戰敗,直到庚子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嚴峻的形勢迫使中國的知識分子以及統治集團發生分化,思變者不乏其人。但張蔭桓既不同於張之洞等人的洋務派,也不同於康、梁及譚嗣同等人的維新黨,卻又是一位於清末政治、外交、文埴都逾軼眾流的風雲人物。

    張蔭桓初應童子試不授,遂棄科舉業。同治初年随舅氏往濟南,納貲爲知縣。後憑其才幹和智謀,以爲官有建樹,由道員至按察使,光緒十年《一八八四〕調京賞三品卿銜,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學習行走,號「知外事」。先後出使歐美和日本諸國,兩人總署爲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其間還任過清制規定非翰林進士出身不授的吏部、禮部侍郎。光緒帝銳意推進新政,張氏多有陳奏,得到器重,被命主管京師礦務鐵路總局。因努力新政,薦舉康有爲等,戊戌變法獲罪,發配新疆。義和圑事起,誣以通俄,論斬戍所。光緒一一十七年(一九〇一〕復故官。《清史稿》卷四四二有傳。張蔭桓遺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知名詩人,詞章華贍,詩筆清蒼深鬱。與學者名流如潘祖蔭、李文田、翁同穌、龔易圖、王懿榮、盛昱、端方、黄遵憲等酬唱對應,極一時之盛。其詩作絶大部分爲七言律詩,講究對仗用典,内容廣泛。如《來復集.海圖》詩述中法戰爭時法艦侵佔臺灣基隆事;《不易集.晏海丞自關外回述牛莊戰事》詩述甲午戰爭日軍侵佔東北牛莊事。詩意含蓄深沉,可謂以詩記史。又如《庚癸集.閲兵行》、《風馬集.大明湖觀水雷歌》述清軍士氣有聲有色。此類題材爲清詩中僅有,殊爲可貴。又如《三洲集》,張氏描繪了出使他國的所見所聞,諸如異國建築、風俗、政事及山川景物。這些作品擴大了我國詩歌的表現領域。此類題材除與其同時的黄遵憲外,概不多見。(以上諸詩集均收入《鐵畫樓詩鈔》〕此外,張氏酷愛書畫,且本人也善書畫,故又多題畫之詩作、近有學者以爲,「張蔭桓受地域詩風影響,亦宗三唐,致力於杜甫,五古頗學張九龄,七古則又學蘇軾,而近體亦學王士禎」。同鄉詩友謝郝樵著《白香詞譜箋》,張氏遺爲之校訂,可見張蔭桓詞章於造詣之不凡。光緖五年〔一八七九「張蔭桓任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署按察使,駐蕪湖。蕪湖盛行精美鐡
    畫,甚得張氏喜愛,曾家藏鐡畫梅、蘭、竹、菊四聯屏。調京後,張氏遂築「鐵畫樓I爲居所,並冠名其詩文集。又以家富藏王石谷畫百幀,顏其室爲百谷山房。張蔭桓以簿尉起家,驟躋巍官,終遭變故。對他大起大落的仕途命運,無論生前還是殁後都毁譽參半,以致非但學行淹没不彰,書學畫藝亦俱爲所掩。故雖有文名,但著述流布很少;雖戊戌變法「幕後之大人物」之稱,卻難覓其第一手文献資料。本書的彙編,將爲學界提供張蔭桓珍貴詩文資料數種:《奏稿》、《三洲日記》、《戊戌日記》、《家書》、、《鐵畫樓詩鈔》.....

     

    年近九旬的王贵忱先生不仅是一位久负盛名的收藏家、文献学家,也是著名学者,他对广东地方历史和人物的研究,同样有口皆碑。先生承继乾嘉诸老严谨求实的学风,本着“无信不征”的精神,重视原始资料的搜集,以文献学为基础,从事史学研究。王先生对所藏珍本文献无不仔细考订,在学界的贡献独树一帜;对近代人物张荫桓的研究,就因收藏张氏日记、遗稿等珍贵文献而独步一时,堪称学林佳话。在这个领域,王贵忱先生可谓是继民国学者叶恭绰之后的第一人。新近出版的《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曹淳亮、林锐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所收文献即是叶恭绰、王贵忱两位先生的旧藏。这部原始资料的汇集出版,不仅反映了两代学人搜集整理张氏文献的艰辛历程,也显示出影印文献的独特魅力,对研究一位被历史遮蔽和遗忘的近代名人大有助益。
    叶恭绰关注张荫桓
    张荫桓(1837-1900)号樵野,广东南海人,清季官至户部左侍郎,总理衙门大臣。他曾在安徽做过道员,收藏芜湖所产铁画梅、兰、竹、菊四联屏,运至佛山,故以“铁画楼”命名其斋。现在的人们很少知道他的事迹。一般的近代史著作和通史很少提到他,提到时也是一个屈辱求和的洋务派官员的形象,不算太正面的角色。事实上,历史上的张荫桓并非如此。他虽是捐的官,却才华出众,在洋务活动中大显身手,屡次出使海外,折冲樽俎,活跃于外交领域,是西方人眼中最知外事的清廷官员之一。甲午战争后,张荫桓为光绪皇帝所赏识,经常受到单独召见,咨询疑难;又被帝师翁同龢所依重,周旋于复杂的派系纠葛中,隐操清廷外交与财政大权。民国学者黄浚地称他为“甲午至戊戌间幕后之大人物”,可算知人之论。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光绪皇帝之所以赏识康有为,完全是张荫桓在幕后秘密策划的结果,他甚至在召见时私下向皇帝举荐康氏。对于这个秘密,康、梁一直守口如瓶,后来又片面抛出“翁同龢荐康”之说以混淆视听。政变后张荫桓被革职遣发新疆,庚子年在戍所又被处死,这些都与他援引康有为、支持皇帝变法的幕后活动有直接关联,可惜,世人受到康、梁的影响太大,很少知道张樵野的关键作用。
    民国以来,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张荫桓,番禺叶恭绰先生以乡晚辈的身份对张氏遗文的搜集尤为努力,功不可没。张荫桓死后,子孙不振,遗文散失殆尽,即使樵野生前刊行的《铁画楼诗文集》也存世甚少。叶恭绰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就努力搜集散失的张荫桓文献和其他相关资料。得知张氏门人吴永(字渔川,《庚子西狩丛谈》的作者)保存了三大册翁同龢写给张的书札,经书法家潘伯鹰介绍,叶氏借阅了这批书信,并在给潘的信中写道:
    翁文恭致张樵野各札皆光绪廿二、三、四年时事。廿四年夏文恭被逐,旋兴戊戌大狱,继以庚子,国脉遂棹。愚颇欲将各札逐一考证其本事,而加以评骘,惜精力与资料,两皆不给,只可中止,然甚望有人为之也。吴渔翁钦服樵野,绝非阿好,盖其人实非同时诸人所及,乃夭枉非命,遗文荡然,可叹之至。
    信中对张氏遗文丧失流露出极大遗憾。很多年后这批信经钱穆先生介绍,由吴永后人转让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取名《松禅老人尺牍墨迹》,经高阳整理,于1977年影印出版,现在已是研究张荫桓和晚清政局的重要资料。叶恭绰还在与同乡桂玷(字南屏)的通信中,打探张氏后裔及《三洲日记》书版的下落。上世纪50年代,叶老终于通过阮季湖获得一套完整的《铁画楼诗文钞》。读罢赋诗《读张樵野铁画楼集》云:“一编铁画耐沉吟,论定纷纭直到今。荐祢竟成文举罪,昵元谁识乐天心(翁、孙皆与樵野深契)。瓦全未必荒能破,珠毁堪伤陆亦沉。太息广陵弦久绝,山王(谓若农辈)宁道是知音。”并写小序称:
    康长素之出,实由樵野荐之于翁叔平,翁荐之于光绪,故戊戌变政,樵野实其原动,西太后欲杀之久矣。庚子乱命,与害珍妃同一笔法,事类袁绍之杀田丰。盖自耻失败而永图灭口,且杜翻案耳。樵野之起,不由科第,而才华显露,众多侧目;至其亲家李芍农(即李文田)亦与不谐,故受祸虽烈,而称之者稀,尚不克比于许景澄、徐用仪,亦可伤矣。阮季湖前觅得樵野遗集寄京,偶题此什,以抒所感,亦论近世史者所宜知也。
    叶氏提出“樵野实其原动”的观点,突出了张荫桓在戊戌变法中的关键作用,与近代以来流行的说法有异。他又在《铁画楼诗抄》扉页题写跋文,对张氏与政局的关系多有评价:
    南海张樵野(荫桓),于清光绪间以外省末吏荐至公卿,以才显于世,枢府依为左右手。其时翁同龢与孙毓汶意见不同,有若“牛李”,樵野游其间,皆能水乳。卒以荐康有为成戊戌大狱,那拉氏追恨杀之戍所。其时风气锢蔽,以其不由科目进,众皆轻之。李若农(文田)乃其亲家,且时极嘲诋。至非罪被害,哀之者稀,不获与“三忠”(袁昶、许景澄、徐用仪)同称其道,亦可伤矣。乃其文艺超凡,迥非当时科第中人所及,亦复知者无几。余曩者偶窥鳞爪,极致钦迟,求其刊本,仅得《铁画楼诗续集》,而全豹渺不可得。前数年,偶与阮季湖谈及,以其同籍南海佛山,属其物色。经岁余得之坊市,即此六册也。审各卷中,有校正小签,当系初印本。依封面所署,乃刻于北京。询之厂肆,渺无知者,盖已为绝版之物矣。余十年来所见张与翁、孙手札有数十册,盖几于每日数通,昔人所谓每事必咨,不过如是。而樵野遇事犀烛剑剖,判断如流,诚超过其时流辈倍蓰,不止其荐康南海一事。在当日为历史行动,而卒以此杀身,且罕知者。专制之朝,了无正义公道可言。此其一征。余恒拟仿《过秦论》为《过清论》,卒未暇,此类亦可资举证也。一九五二年六月廿三日盛暑,叶恭绰识。
    跋文虽短,对张荫桓与晚清政局的关系评价极为中肯,非一般史家所能及。叶恭绰先生收藏的这套《铁画楼诗文钞》现归上海图书馆所藏,此次收入《张荫桓诗文集珍本集刊》(以下简称《集刊》)的《铁画楼诗钞》前四卷即是叶氏藏本。
    可居室藏张荫桓文献
    番禺叶氏为广东世家,叶恭绰研究张荫桓多少与留心乡邦文献和推重乡贤的情结相关。比较起来,祖籍铁岭的王贵忱先生寓居岭南60余年,广泛搜集广东地方文献,更多的是为了弘扬岭南文化的朴素情怀。然而,贵老与叶玉虎先生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一定要让世人真正了解张荫桓这个历史人物,知道他所发挥过的特殊影响。所以,张氏文献成为王贵忱先生可居室的特色收藏。20年前王先生曾撰写《张荫桓其人其事》(载《学术研究》1993年第3期)对其所收张氏文献有过详细介绍。
    张荫桓一生没有考过功名,这在科举时代很被瞧不起,所以,他发奋读书,结交名流,谙诗文,精鉴赏,与当时大家比并不逊色多少。樊增祥、王懿荣、李慈铭、潘祖荫、袁昶、黄遵宪、翁同龢、李文田等出身科举正途者,均与樵野常有诗文唱和,军机大臣孙毓汶每得到前贤墨迹画件,必邀张荫桓、王懿荣、张度三人同时鉴赏,各出评语,辨别真伪等第。也许自觉身世不显,张荫桓很注意保存整理自己的诗文。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在京都刊印《铁画楼骈文》二卷、《铁画楼诗钞》五卷。1900年张荫桓在新疆被杀后,他流放途中和反映戍所生活的诗文被门人编辑为《铁画楼诗续钞》,又称《荷戈集》,共二卷,有光绪二十八年观复斋校刊本。张荫桓的《三洲日记》八卷,刊于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年)夏五月,后又有光绪三十二年上海石印本。这些已刊文献,可居室早有收藏。就连多处记载张樵野活动的《庚子西狩丛谈》初印本,先生也几经周折,高价购藏,可见对张氏事迹之重视。
    刊本之外,王贵忱先生还收藏不少的樵野遗文稿本、校本。其一,张氏奏稿十九篇。多为誊清本,个别地方有作者本人的校改,主要是光绪二十二年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谈判《中日通商行船条约》的相关奏折,多为与日方商议之细节,故史料价值较大。其二,《张樵野戊戌日记》稿本。此日记系张氏自印绿格竹纸稿纸,总一百三十一页,原分装三册。始记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正月初一日,止于是年七月初六日,也即日记作者被捕前三十二天,共记213天的行事和见闻,内容涉及戊戌旅大胶州湾租借交涉、英德洋债、新政变法、德国亲王访华等事件都有反映。上世纪80年代,贵老与王大文先生将其标点整理,分四次连载于《广州师院学报》。1999年11月,澳门尚志书舍影印出版《张荫桓戊戌日记手稿》,王贵忱先生重新修订了部分注释。但是,该版本印量少,内地极少见到。其三,《铁画楼诗钞》卷五,初刻校样本和写样校订稿本,二者略有异同。此卷一名《不易集》,因张氏诗集每卷各独立标题书名。后者较初稿增刊九页,存目录二页,正文十一页。此增刊本收诗下限至戊戌年正月,可能因是年政变发生而未能印行,故鲜有知此书者。这些珍贵的稿本,均已收入《集刊》中。
    珍本集刊的价值与意义
    20年前,王贵忱先生就立志出版张荫桓诗文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姜俊俊先生支持下编辑了《张荫桓遗文六种》,后因故搁浅,此次出版的《集刊》正是在此基础上的增补。《集刊》收入叶恭绰藏《铁画楼诗钞》之《庚癸集》、《风马集》、《来复集》、《三洲集》四卷;王贵忱藏《诗钞》卷五《不易集》(含写样本和初样本两种)、《奏稿》十九篇、《戊戌日记》三册、《三洲日记》八卷、《铁画楼骈文》二卷、《铁画楼诗续钞 荷戈集》二卷。其中《铁画楼骈文》后多附两篇骈文《策曹司文》、《岭学报序》,散页,为国内其他图书馆所藏本所无,可能是张氏本人新加入的。
    《集刊》所收张荫桓编辑《骈体正宗稿》,也是王贵老的旧藏。该书是张荫桓选编的一部骈文选编,收其他自己的骈文4篇;其余56篇为誊录清稿,为近人俞樾、龚自珍、周寿昌等人的骈文代表作,其中《李氏谱略论》、《策问》、《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周文勤公神道碑》、《与陈迈夫书》、《与谭仲修书》、《与顾何之孝廉书》、《与王少鹤通政书》、《与沈晓湖孝廉书》8篇未署名,经考订,应为李慈铭的作品。书前另有张选初二编目录手迹数页,可循其编纂思路,似乎计划选编的规模更大。
    此外,《集刊》收录《家书》十通和《张樵野先生诗稿》二十四首,现藏广东佛山市博物馆。《诗稿》中有张氏手迹二首,其余为誊清稿。誊清的诗稿已收入《铁画楼诗钞》卷三《来复集》。王贵老所藏《翁同龢致张荫桓札》含短札18封,另有翁氏《题樵野运甓斋话别图》诗稿5页,也作为附录收入,是研究张荫桓的珍稀史料。
    前些年,在王贵忱先生的大力推动下,任青、马忠文整理的《张荫桓日记》和孔繁文、任青整理的《张荫桓集》相继出版。此次出版《集刊》以影印文献的形式,再次对学界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读者可以看到张荫桓涂改日记的本来面目,以及叶恭绰对《铁画楼诗钞》的批注,这些是整理本无法做到的。
    有史料记载,戊戌政变发生后,张荫桓感到危险来临,曾在家中烧毁书信的等“罪证”,大概今存《戊戌日记》即是幸存之物。日记中有多处涂改痕迹的,从中多少还能看出当时张氏惊恐的心态。对日记中涂去的文字,王贵忱先生曾对着强光辨识出一些,内容十分重要。如戊戌年六月二十九日张氏记“晨起……润台□□□来,□□□□□□□□,筠丈适至。□□□□□□□□□□□□□。”(《集刊》第1册,第516页)王先生发现,将张荫桓删去的文字恢复后的内容是“润台(凌福彭)、长素(康有为)先后来。长素健谈不辍。筠丈(许应骙)适至,规避不及,颇难……”因为戊戌五月康有为曾主使杨深秀、宋伯鲁严参许应騤守旧,许则揭露康有为联络言官,夤缘津要(指张荫桓),互相攻击,故见面颇为尴尬。张氏删改这段文字就是为了掩盖他与康的特殊关系。戊戌日记中还有多处被涂改的内容,如:
    正月初三日 俄、英两使先后至……两使既去,约康长素来见。合肥、常熟、仲山见之,余与荣相续出,晤长素高论□□□。(第1册,第269页)
    五月二十五日 至总署,知有旨康有为、张元济二十八日预备召见。□□□□□□□□□□□□□(第1册,第432页)
    五月二十七日 午初起,饭罢,润台、仲山先后来,乃知常熟有开缺回籍之谕,骇甚……归而日晡。傅相有明日诣谢太后之事,冒雨回园,索留行厨,余□□□□□□□遂留待一宿。傅相、长素、菊生共晚饭毕,□□□□□□□□□劝以早睡,即返卧房。(第1册,第434页)
    这些涂掉的地方内容不易看清,但可以肯定都与康有为及变法活动相关。
    叶恭绰在《铁画楼诗钞》上的批注,量虽不大,也是今天整理本诗文集无法看到的。例如,《虢季子盘歌》“此中满掷千头颅”句,叶恭绰批“此考该盘者所宜知也”(第4册,第155页)。又如《大行皇帝挽诗三十二韵》“龙髯攀靡及,鹃血黯犹啼。竟阙高禖祝,频资冒絮提。偃旗悲海岛,衷缟及渠黎”一段,叶恭绰批“此微词也”。“频资冒絮提”用的是薄太后与其子汉文帝的典故,在此处应当是指慈禧挟持其子同治皇帝以治天下。身为臣子的张荫桓居然敢对慈禧太后有微词,对读者的提示已经很有意义了(第4册,第146页)。
    《张荫桓诗文珍本集刊》的出版,凝聚了几代学人的精力和心血,王贵老的一大夙愿得以实现,嘉惠学界,有益乡梓,对于研究近代史和广东地方文化均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也是文博收藏界值得推重的资料文献。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