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 全13册 2013高清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 全13册 2013高清

¥18.00Price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 全13册 2013高清
  •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 全13册 2013高清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PDF电子书全13册,由故宫出版社2013年出版。
     
    《清代帝后玺印谱》讲述明清帝后玺印是故宫博物院十分特别的一类收藏品,对研究明清文化史、思想史、艺术史、篆刻史及宫廷史都具有重要价值,并引起书画鉴定、书法篆刻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皇后玺印一直深藏于皇宫大内,世人很难目睹,仅部分散见于皇宫收藏的古代书画、典籍及皇帝御笔之中,为系统研究、鉴赏带来许多困难。目前紫禁城出版社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道光、慈禧、宣统印谱编辑出版,其中康熙玺印120方,乾隆玺印982方,嘉庆玺印1993方,道光玺印337方,咸丰玺印27方,宣统玺印51方,慈禧玺印156方。著名的清二十五宝也收录其中。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书目:
     
    清代帝后玺印谱  1 总目录
    清代帝后玺印谱  2 国宝卷
    清代帝后玺印谱  3 康熙卷
    清代帝后玺印谱  4 雍正卷
    清代帝后玺印谱  5 乾隆卷 1
    清代帝后玺印谱  6 乾隆卷 2 
    清代帝后玺印谱  7 乾隆卷 3 
    清代帝后玺印谱  8 嘉庆卷 1
    清代帝后玺印谱  9 嘉庆卷 2 
    清代帝后玺印谱  10 道光卷
    清代帝后玺印谱  11 咸丰卷
    清代帝后玺印谱  12 慈禧卷
    清代帝后玺印谱  13 宣统卷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玺印谱》出版说明:
     
    就現今所留存的清代文物而言,帝后里印雖然屬於一個比較小的藏品門類,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反映有清- 代制度史、文化史、思想史' 藝術史' 宫廷史的重要物證,在相關的研究領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紫禁城出版社( 今故宫出版社——編注) 繼出版《明清帝后寶璽》大型圖録幾年之後,現在又推出《清代帝后童印譜》,這是迄今爲止有關清代帝后重印資料規模最大' 最全面的一次披露。道裏將專門收録清代帝后璽印的《寶藪》以及每個皇帝御用璽印的情况作- 介紹,希望能爲讀者閲讀此書提供一點相應的背景資料。
     
    一、清代《寶飾》及其價值
     
    和歷朝皇帝一樣,清代諸帝都裏作有或多或少的御用璽印,這些童印材質多樣,雕刻精細,代表了當時的工藝水平,加之又是皇帝經常鑒賞鈴用之物,故成爲十分重要的宫廷文物。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替,皇帝璽印多有流失。就清代皇帝御用璽印而言,順治以前留下來的極少,而康熙以後雖留存較多,但仍是殘缺不全。要想全面具體地了解每位皇帝御用璽印的歷史狀况,唯有將實物與《寶藪》相互參照才有可能。
     
    所謂「寶藪』,即皇帝御用印的印譜,是將皇帝御用印收集鈴蓋,裝訂成册,以流傳後世。在清代以前并無『寶簌』之名,也未見有將皇帝堂印製作印譜的記載:「寶藪」一詞應是乾隆皇帝的發明,寶製製作也發靭於乾隆時期。
     
    根據乾隆皇帝所作《匣衍記》記載:『匣衍記有三,一以誌交泰殿所藏御用國寶,一以誌端凝殿所藏御用朝珠,一以誌壽皇殿所藏御用諸重。……復於乾隆四十六年冬,敬將聖祖、世宗常用諸璽,及朕自青官至御極以來數十年中所用諸璽,製爲寶數匣,并豫裝空册,亦訂爲二十五層,貯於壽皇殿,以備將來依次存貯簽用,世為法守。」( 《清高宗御製文餘集》卷一) 據此可知寶蔽的編纂製作始於乾隆四十六年( 一七八一年) 。當時製成的寶藪雖然只有康熙' 雍正、乾隆三帝的,但乾隆帝却命工匠製作了多個空寶藪册,以備后繼者使用。嘉慶以後諸帝都沿襲這一成例,每當新帝即位,都要將大行皇帝的御用璽印收集在一起,統一保存,并製作《寶族》留存。沿至清朝滅亡,各個皇帝基本都有《寶蔽》存世。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康熙、乾隆' 嘉慶' 道光、咸豊' 宣統及慈禧的《寶範》,成爲研究清代帝后璽印最爲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清代帝后《寶載》基本是每位皇帝一册,經摺裝,除慈禧和宣統《寶籤》外,其餘各帝《寶藪》的裝潢基本一樣,前後夾板用褐地黃萬字紋錦裝裱,前夾板中間留出石青色地長方形牙口,內嵌四條螭龍,螭龍中間嵌「寶藪」二字。內芯爲宣紙裝裱成的冊頁形式,每開依據所鈴寶I 的大小鈴蓋數量不同的御用璽印,大的每開一方、 兩方,小的每開六方、九方或更多,每册《寶簌》的開數依據皇帝御用重印的多寡而定。整個《寶藪》在銘蓋之前顯然經過精心籌度,每開預先在上下左右劃出細痕,作爲鈴印的坐標,因此《寶蔽》上的印文端正規矩,不偏不斜。只有極少數是事先鈴蓋在另一張宣紙上,剪下後再貼到《寶藪》上去的,個別不太清楚的則稍作暈染修補。
     
    《寶薇》收録的所有印文都是用原印直接鈴蓋上去的,且絶大部分印文鈴蓋清晰,品相極佳,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按照慣例,清代每位皇帝正式製作的《寶藪》一般只有兩三份,或存於宫內,或與寶璽一起存放於景山壽皇殿。作爲當時所存的皇帝御用璽印較爲完整的匯編,清代《寶數》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是鑒定清代皇帝御用璽印真僞的重要依據。清代每位皇帝製作的御用重印数量多寡不二 但到底製作了多少,其大小、印文、質地、紐式如何,由於檔案的缺失都無從查考。尤其是近代以後,中國陷於内憂外患之中,皇帝御用寶璽有的從宫裏散出佚失,想單從現藏實物全面了解皇帝御用寶堂的全貌已不太可能。而這些《寶簌》則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收録了盡管不是全部但是絶大部分的皇帝I 印,成為公認的黎定清代皇用重印的重要依據。
     
    其次是鑒定皇帝御筆書畫真僞的重要依據。清代皇帝都十分重視自身文化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書畫是其中的必修内容,政事之餘經常揮毫潑墨,留下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最後大多被裝裱成册、卷、軸等不同形式保存起來,其上多鈴蓋寶童。由於歷史原因,清代皇帝的御筆書畫作品有的也同樣散落出宫,現在逐漸現身於社會收藏界。對於這些御筆書畫作品真僞的判定,驗證其中所鈴御用童印是否爲真迹是一個重要方面。而《寶蔽》正可與之相互比勘,從而確定作品上鈴蓋的印文是否爲真迹,并進而爲這些作品價值的判定起到重要作用。第三是研究清代皇帝思想的重要資料。《寶簸》中所著録的御用1 印的許多璽文都經過皇帝欽定,就其內容而言,隱含着深刻的寓意,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産物,在反映帝后思想方面的作用是不能忽視的。正如乾隆皇帝所説:『夫天子宸章,擇言鋳堂,以示自警,正也。」這些璽文或出自被封建帝王奉爲天條的儒家經典,或出自歷代詩文中的名篇佳句,或出自皇帝自己所作的詩文,都是有感而發的,真實地反映了皇帝們的情趣和喜好,與皇帝當時的思想和行爲有着密切關係。翻閲這些《寶藪》,使我們真切地到一代帝王的思想軌迹和心路歷程。
     
    二 二十五寶
     
    在浩瀚的中國古代文物中,倘若真要從中找出最能代表皇帝權力的物件來,恐怕非御寶莫屬。御寶是國家和皇權的象徵,秘藏於皇宫之内。在民間,想一睹風采而又無法實現的願望,加之種種誘人的傳説,使之變得撲朔迷離,神秘異常。其實,御寶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歷史上都有製作,只不過大多隨着王朝的更替盡被損毀而已。只有作爲中國封建制度最後階段的淸朝的御寶基本完好地保存了下來,這就是清代乾隆皇帝欽定的『二十五寶」,清代在乾隆以前,一直没有明確的關於御寶的定制,代表皇楂的國家御寶根據統治的實際需要隨用隨製,因此,清前期御寶的藪目是不斷變化的。乾隆帝繼位之後,右文稽古,表章經史,取得了蔚爲壯觀的成就。在他統治期間,依據實際統治的需要,對國家各種制度重新釐定改革,形成了一套程式,後世多沿襲不改,因而乾隆朝所製定的重要典章制度遂成爲有清一代的固定模式。在御寶制度方面,乾隆帝亦汰繁就簡,匡誤釐新,進行了頗有建樹的工作。
     
    首先,乾隆帝對他繼位以前的御寶情况進行了一系列考察,指出了以往對國寶失實的記載和錯誤的認識,尤其是《大清會典》中的某些錯誤。如在記載失實方面,乾隆發現康熙朝《大清會典》記載共有御寶二十九方,宫内收藏六方,內庫收藏二十三方,但實際上,乾隆時已有御寶逹三十九方之多,并且都貯藏在交泰殿中,《大清畲典》中記述的御寶數目和收藏地點都與實際狀况不符。同時對某些御寶的認識也有錯誤的地方,比如《會典》中説『皇帝奉天之寶』就是傳國璽,兩郊大祀及聖節官中告天青詞使用,就是錯誤的,與歷史事實根本不符。因爲淸代大祀只用祝版而不用寶,聖壽節時宫中也從未有過告天之事,道完全是暴修《會典》諸臣的想當然。更有甚者,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一璽也儲於交泰殿内,而且還放在正中,乾隆認為『於義未當』。由此可見,至乾隆初年,清代國家御寶制度已比較混亂。記載失實,用途不明,認識錯誤,實有重新釐定之必要。
     
    基於此,乾隆十一年二七四六年) ,乾隆皇帝對交泰殿所藏的前代三十九方皇帝御寶重新考證排列,將御寶總數定爲二十五方,仍舊貯存在交泰殿中,井製成寶諸,以流傳後世。重新排定後的二十五寶比以前《大清會典》所記簡化了許多;每一方御寶後都注明了用途和使用的範圍,情况如下:
     
    『大营命之寶』,以章皇序;『皇| 天之寶』,以章奉若;『大清嗣天子寶』,以章繼繩,『皇帝之寶」,以布詔赦;『皇帝之寶』,以肅法駕,『天子之寶」,以祀百神;『皇帝尊親之寶」,以薦徽號;『皇帝親親之寶』,以展宗盟;『皇帝行寶』,以頒賜賁;「皇帝信寶』,以徵戎伍,「天子行寶』,以册外赞;「天子信寶』,以命殊方;『敬天勤民之寶』,以飭覲吏;『制誥之寶』,以諭臣僚;「敕命之寶」,以鈴誥敕,『垂訓之寶』,以揚國憲,『命德之寶』,以獎忠良;『欽文之重』,以重文教,「表章經史之寶」,以崇古訓;「巡狩天下之寶』,以從省方;「討罪安民之寶」,以張征伐,『制馭六師之寶」,以整戎行,『敕正萬邦之寶」,以誥外國,『敕正萬民之寶」,以誥四方;『廣運之寶』,以謹封識。( 參見《清史稿》卷一。四卷)
     
    二十五寶各有所用, 集合在一起, 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的各個方面。發布軍政誥令, 需鈴用與之相關的御寶, 體現出皇帝御寶使用的嚴肅性。乾隆皇帝在重新厘定御寶制度時, 之所以要將象征皇帝權力的御寶數目定爲二十五, 用乾隆自己的話説就是:「定寶數之時,密用姬周故事,默禱上蒼,祈我國家若得仰蒙,總佑二十五代之長。』乾隆帝并没有去空想大清皇統萬代永昌,只是希望能够二十五代,這是非常實際的想法。
     
    乾隆十三年( 一七四八年) , 乾隆帝又指授懦臣製定滿文文字的篆法, 并及時將滿文篆法推廣應用到寶印上。原來, 在乾隆十一年( 一七四六年) 所定的二十五寶中, 只有青玉「皇帝之寶」爲滿文篆書,其餘的二十四寶都是漢文篆書,滿文楷體。爲了使御寶寶文中的滿、漢文字字體取得一致, 乾隆特別頒詔給內閣: 『國家寶重, 朕依次排定, 其數考二十有五,向兼清漢文。漢文皆用篆體,清文有專用篆體者,亦有即用本字者。今國書經朕指授篆法,宜用之於國寶。內有青玉「皇帝之寶」,本系清文篆文,乃太宗時所貽,自是以上四寶,均先代相承,傳爲世守者,不宜輕易,其檀香「皇帝之寶」以下二十一寶則朝儀綸靖所常用者,宜從新定。清文篆體,一律改鉄。』( 《大清會典》卷六三) 根據這一論旨,內閣遂將各寶寶文中的滿文遵照指授篆法用玉箸篆先寫出草稿,呈給乾隆帝御冤審批,皇帝批准後由欽天監選擇良辰吉日,到時將御寶從官中交泰殿取出改刻。這樣,乾隆十一年所定的二十五寶中,除青玉『皇帝之寶』爲滿文篆書,『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爲漢文篆書,滿文本字之外,其餘二十一寶的寶文全部改刻爲漢、滿篆書的形式。
     

    二十五寶平時秘藏於紫禁城交泰殿内,儲存於寶箱内,每寶貯於一箱,整齊排列在交泰殿御座兩側和背後。整個箱架外罩織金龍紋錦套。箱架為木質朱漆,四足三彎腿,腿間花牙雕二龍戲珠紋,上面四周有欄杆,接頭用銅鍍金飾件鋼合。大寶箱木質朱漆,黃綾裱裏。上蓋正中嵌銅鍍金火焰寶珠二正面爲彩繪正龍,其餘三面皆彩繪雙龍戲珠,正面上部刻填金『乾隆年製』四字。大寶箱內有小寶箱,也是木質,四周爲素金漆,黄綾表裏。小寶箱內有印池,依據御寶大小而製,印池內有寶褥、寶墊,御寶即放置在寶褥內。整個結構與乾隆所説的『襲以重盥,承以舞几」正相吻合。使用時由內閣請示皇帝,經許可才准予使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