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编元稹集 全16册 2015清晰 元氏长庆集

新编元稹集 全16册 2015清晰 元氏长庆集

¥25.00Price

新编元稹集 全16册 2015清晰 元氏长庆集

  • 新编元稹集 全16册 2015清晰 元氏长庆集

    《新编元稹集》PDF电子书全16册,由三秦出版社2015年出版。
     
    《新编元稹集》共收入元稹诗文作品2566篇,是原有传世《元氏长庆集》的二点六倍,基本恢复了《元氏长庆集》的本来面目。是花费作者36年心血纂成的关于元稹一生作品的诗文集,纠缪了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的错误记载。商榷了鲁迅、陈寅恪、岑仲勉等名家的权威结论,提出了与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许多新观点,客观描绘了元稹53年的历史本来面貌,破解了中唐历史上的不少谜团,解决了学术界关于元稹研究中一直无法自圆的诸多问题。傅璇琮先生评价本书是“一部迄今全、*、可信、权威”的元稹作品校勘整理本。
     
    本書稿《新編元稹集》以存世之馬本《元氏長慶集》爲底本,底本見諸《四庫全書·元氏長慶集》。凡元稹之詩文,均以底本原貌為依據,不以後世之規定任意改動元稹之詩文;如底本有錯誤或後世對底本文字有不同意見,均在“校記”、“箋注”中加以說明或介紹。元稹詩文,見諸《元氏長慶集》者僅僅是一部分;其餘散佚在《元氏長慶集》之外的完整篇目分别見諸《才調集》、《全唐詩》《全唐文》以及日本花房英樹《元稹研究》轉録的《千載佳句》、陳尚君《全唐詩補編》等;斷句殘篇見於諸多古代諸多文獻;據諸多文獻推得元稹已經散失詩文的題目或篇目數量,一併輯佚在《新編元稹集》之内。
     
    參校文獻儘量廣泛,不僅《元氏長慶集》存世諸版本參與校勘,元稹詩文留存在其餘古代文獻之内的作品,也一併參與校勘。其中本書稿工作底本的馬本《元氏長慶集》、楊本《元氏長慶集》、宋蜀本《元氏長慶集》蘭雪堂本《元氏長慶集》、叢刊本《元氏長慶集》,分别簡稱“馬本”、“楊本”、“宋蜀本”、“蘭雪堂本”、“叢刊本”,以節約篇幅;其他如《全唐詩》、《全唐文》、《文苑英華》,因出現頻率較高,爲了節約篇幅,也一律簡稱爲《全詩》、《全文》、《英華》。
     
    箋注分注與箋兩個部分,注文根據唐代社會的諸多現實,再結合元稹的生平,放在作家一生創作道路之中給出解釋,儘量詳盡通俗。書證則遵照專家學者“孤證單行,難以置信”的教誨,借鑒有關詞典“孤證不立”的優良傳統,對每一個詞語的解釋,均採用兩個書證加以證明,力求避免單文孤證帶來的詞義歧義,力求避免註釋者不求甚解的隨意,力求更確切更恰當解釋有關詞語;箋文則結合元稹生平的實際,結合筆者三十五年來的研究心得體會,有感則發,無感便罷,隨時隨地,不限長短。拙稿《新編元稹集》編次打亂原有《元氏長慶集》之卷次,也不遵詩歌與文章分開編年之舊規,而是將集内詩文與集外詩文完全按照創作時間先後爲序次混合編年。每篇詩文編年之前,毫無例外先列舉《元稹年譜》、《元稹集編年箋注》、《新編元稹年譜》編年理由及編年意見,然後舉證批評三書錯誤的編年理由與編年意見,再列舉我們的編年理由與編年意見。羅列各方意見及編年理由的目的,僅僅在於對《元稹年譜》、《元稹集編年箋注》、《新編元稹年譜》原著者多年硏究成果的尊重,同時也方便讀者的認真而自由地比較異同,以便讀者客觀地理性地得出自己的科學結論。因爲《元稹年譜》、《元稹集編年箋注》、《新编元稹年譜》三書之名稱,在本書稿中頻繁岀現,爲了節約篇幅,三書依次簡稱爲《年譜》、《編年箋注》、《年譜新編》。我們又在書後列有《元稹詩文編年對比表》分列本書稿興《元稹年譜》、《元稹集編年箋注》、《新編元稹年譜》同的編年意見,以方便讀者進行總體對照。
     
    古代文獻常常將他人的詩文誤爲元稹的詩文,又將他人的故事誤爲元稹的史實,這類詩文與故事,一般難於附録於具體的元稹詩文之中,故特設“辨倡”一欄,正本清源;與此相反,古代文獻有時也將元稹的詩文與故事誤爲他人的詩文與他人的故事,拙稿則在有闢元稹的詩文中辨明真相。在古代,一般稱詩歌為“首”,其他散文、韵文為“篇”;其實在古代漢語中,“首”也含有散文、韵文之“篇”的含義;本書稿是詩歌和散文、韵文的混合編年本,因此仿照《文苑英華》、《唐文粹》體例,一律稱“首”。關於字、詞、句以及標點符號的處理原則,則按照公認的古籍整理常規處理。
     
     
    《新编元稹集》书目:
     
    新编元稹集  第1册
    新编元稹集  第2册
    新编元稹集  第3册
    新编元稹集  第4册
    新编元稹集  第5册
    新编元稹集  第6册
    新编元稹集  第7册
    新编元稹集  第8册
    新编元稹集  第9册
    新编元稹集  第10册
    新编元稹集  第11册
    新编元稹集  第12册
    新编元稹集  第13册
    新编元稹集  第14册
    新编元稹集  第15册
    新编元稹集  第16册
     
     
     
     
     
     
     
     
     
     
     
     
    《新编元稹集》出版说明:
     
    元稹,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病故於唐文宗大和五年(831)。祖籍河南洛陽,出生在長安。元稹八歲喪父,家境貧寒,從母師學,刻苦不已。十三年間,三登科第:亦即貞元九年(793),十五歲的元稹明兩經及第,釋褐入仕;貞元十九年(803),二十五歲的他登吏部乙科第,授職校書郎;元和元年(806),二十八歲的詩人應制舉之選,名列第一,拜職左拾遺。從此元稹與白居易一起“名人聚耳,迹升凊貫。出交賢俊,入侍冕旒”。元稹最終成爲唐穆宗的翰林承旨學士與宰相,進入李唐統治集團的高層核心。可惜爲時都極爲短暫,不久即岀貶爲同州刺史,轉任浙東觀察使。六年之後,奉詔回京,拜職左丞。時未滿月,又被排擠外貶武昌軍節度使。第二年,亦即大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元稹難冒着難忍的酷暑,巡視水灾氾濫的轄區,突然暴病殉職於武昌軍任上,享年僅僅五十三歲。
     
    綜觀元稹的仕途,應該說是坎坷不平的。他一生曾五受誣陷五遭貶謫:即元和元年(806)元稹任左拾遺時,因直言敢諫而招怨宰臣杜佑,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謫爲河南尉;元和四五年間(809-810)詩人在監察御史任上平定東川八十八家冤獄,又舉發洛陽權貴、藩鎮、宦官的違規之舉與跋扈之行,招來諸多權貴的極度不滿,在被詔回京途中之敷水驛,與借故尋釁的宦官仇士良、馬士元等人發生激烈衝突,無辜遭到毒打的元稹,反被唐憲宗與執政杜佑誣爲“務作威福”而出貶江陵,元和十年(810),弄權宦官頭目吐突承璀及其黨羽仇士良再度將元稹調離平叛淮西的前縫,貶斥僻鄉荒壤的通州,在貶地江陵與通州,前後長達十年;長慶元年(821)元稹在翰林承旨學士時,裴度無意或有意受“巧者”王播的挑撥,誣陷元稹交結宦官魏弘簡破壞河朔平叛,從而降爲工部侍郎;長慶二年(822)任職宰相期間,詩人受害於李逢吉勾結宦官魏弘簡、劉承偕等人誣陷元稹“謀刺裴度”的陰謀,貶謫同州與浙東八個年頭;大和三年(829)元稹在尚書左丞時,又被宰相李宗閔等人指控爲“經營相位”而被迫岀鎮武昌。
     
    元稹雖然數次身居輔君匡國的要職,擔負濟時爲民的重任,但爲時都極爲短暫,接踵而至的即是被誣陷、被打擊、被貶職。其中擔任要職時間最長的是監察御史,時歷一年;最短的是尚書左丞,位未逾月。五次要職累計時僅兩年又三個月,而元稹前後貶謫則長達二十年,占其全部政治生涯的百分之九十。綜觀元稹的一生,雖然他長期被貶謫,但從未消極退避,始終積極用世,用元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修身不言命,謀道不擇時。達則濟億兆,窮亦濟毫厘”,這與白居易所奉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有着明顯的不同。我們認爲積極用世、匡國濟民是元稹思想的主流,貫穿元稹政治活動的始終,值得我們充分肯定,也應該給予高度的歷史評價。
     
    元稹對中唐文學的貢獻,同樣不容否定不容抹殺:橐所周知,在我國古典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三次文學發展的高潮第一次即周、秦之交的戰國時期,第二次爲唐宋之時的“三元”—即開元、元和、元祐——時期,第三次則出現在明代萬曆和清朝乾隆之間。而文學發展至中唐的元和時期(806820),詩歌創作再度昌盛,古文運動與新樂府運動進入高潮,制誥文得以積極的變革,而傳奇繁榮,變文流行,曲子詞由民間步入文壇,戲劇開始起步,古典文學在中唐得以全面發展:傳統的文學樣式—詩歌與文章,其中也包括制誥文——追求着進行着新的變革,新的文學樣式——傳奇、變文、曲子詞、戲劇—有的開始起步,有的則已走向繁榮。長期以來我國文壇上僅僅詩與文並行的單一局面已告結束,在我國古代文學園苑裹已出現了多種文體同時湧現的全新局面,形成了百花競放、萬紫千紅的喜人圖景。
     
    據《新唐書·文藝傳》的總體描述,在唐代文苑裏元稹與張說、蘇颋、權德輿、李德裕等人並列其中,成爲“一世冠”。如果僅僅從詩歌而言,元稹將列名唐代八大詩人之中,與杜甫、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的詩歌並列。我們以爲,這些評價無疑真實地反映了歷史的公正的認同。
     
    回過頭來我們再讀讀近一百年來出版的許多“中國文學史”著作,又有哪一部文學史能够像兩《唐書》的《文苑傳》、《文藝傳》那樣高度評價元稹的文學貢獻?如果再將近百年以來任何一部“中國文學史”對元稹毁言批評遠多於譽評紹介以及對王維、杜甫、李白、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人幾乎全盤肯定的論述加以相比,期間的對比將更加鮮明,讀者的感慨也許將會更多。
     
    史書已充分肯定元稹、白居易在中唐文壇上的貢獻以其及主盟者的地位,詩友白居易亦詳盡地描述、真諴地推許元稹詩文在當時文壇所起扭轉一代文風的巨大作用。元稹,這樣一位中國唐代著名的歷史人物,曾對當時的政治、經濟,特别是文學作出過自己的重要貢獻,在唐代及以後都有着不容否認的積極影響。然而千年以來却很少有人對元稹的生平及其政治思想、經濟理論、文學作品、文學理論、文學頁獻進行過科學的考察、認真的研究、系統的闡述和積極的評價;不僅如此,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學術大家、名家不經過嚴肅的思考、認真的研究、踏實的考證,人云亦云,諸多極不負責任的所謂“結論”也就隨隨便便地强行加到了元稹的頭上,胡說元稹“勾結宦官”、“依附藩鎮”、“獻詩升職”、“鑽營相位”、“破壞平叛”、“拋棄鶯鶯”、“自寓張生”、“玩弄薛濤”、“薄倖婦女”、“文章晦澀”、“詩歌直露”…可以說把元稹塗抹得一無是處,面目全非。元稹含冤千年,始終不見有人爲元稹的冤情系統翻案、全面辯白,真可謂“元稹當年功續,學界誰與評說”?這也許就是我研究生學習期間决定硏究元稹的朦朧動機吧!歷史的真相常常被歪曲,但不應該永久被歪曲;歷史的真相常常遲到,但泱不能長期缺席,這或許就是本人堅持三十五年研究元稹方方面面的意義所在吧!
     
    從一九七八年開始,本人有幸師從唐圭璋、孫望兩位國學大師攻讀唐宋文學。在兩位導師的指導下,最終確定了我的元稹課題的研究方向。數十年來堅持不懈,本人撰寫了七十多篇論文,發表了不同於他人的諸多新見解,力求恢復元稹的歷史本來面貌。本人元稹的研究,得到了兩位導師的由衷認可與一再鼓勵,得以堅持始終,努力前行。二○◎八年,本人在河南人民出版社結集出版《元稹考論》(六十五萬字)與《元稹評傳》五十九萬字)兩書,對元稹進行全面的認真的歷史回顧,抨擊貶低歪曲元稹的許多不實之辭,給歷史人物元稹以科學的客觀的評價。
     
    對拙稿《元稹評傳》與《元稹考論》兩書,傅璇琮先生曾熱誠爲之作序,並給予高度的評價,其《元稹評傳序》興《元稹考論序》云:“這兩部書是我們現在唐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值得關注的學術新著。之所以說‘值得關注’,是因爲吴偉斌同志的研究頗有特色,這兩部著作之考證、評論,及其所得結論,對唐代文學硏究,古典文學硏究,能起學風思考的作用……除文學創作外,元稹還應該是中晚唐之際積極參與政事改革的實踐家。但從晚唐五代開始,直至二十世紀,有關記述元稹的史傳、筆記、年譜、專著、論文,多將其評爲‘勾結宦官’、巴結藩鎮’、反對革新’、‘拋棄鶯鶯’、‘玩弄薛濤’等等,不止人品卑劣,且貶其詩歌淫豔、晦澀,幾乎已成爲共同結論。在唐代作家中,其生平事迹記載之差謬,文學創作評價之錯訛,未有如元稹者。這種不正常現象却未受到重視。對這千餘年來似已成爲公論的曲解,要加以辨證,是要有勇氣的……吴偉斌同志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爲首次否定元稹‘勾結宦官'說,首次否定‘張生自寓’說,確表現他年輕時就極爲難得的學術探索和創新的勇氣……這是至今爲止最爲全面客觀的一部元稹評傳之作。特别是記述元稹在通州、浙東、武昌等地的遊歷,及與當代詩文名家的文學交往,頗有勝讀之感。”又郁賢皓先生在《光明日報》上所撰之文《撥迷霧澄懸案》有言:“(吴偉斌同志)以詳實的證據、周密的論證,對元稹的生平事迹進行了全面的考論,訂正了《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書中的不少錯誤記載,對魯迅、陳寅恪、岑仲勉等名家的權威結論有較多的商榷,提出了與傳統說法不同的許多新觀點,從而勾勒出元稹的歷史本來面目,破解了中唐歷史上的不少謎團,並解决了學術界關於元稹評價上一直無法自圆其說的諸多問題。可以說,這是兩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著作……兩書互相補充,互爲印證:《元稹評傳》全面展示了元稹生平的各個方面,是《元稹考論》論述元稹的堅實基礎。而《元稹考論》解决了元稹的諸多重要問題,是《元稹評傳》闡述元稹一生事迹的有力支撐。”
     
    而即將問世的拙作《新編元稹集》在輯佚、校勘、註釋、箋證、編年、辨倡等方面認真研究,深入探討,既遵循古典文學研究原有的優良傳統,又力争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拓展。我們在《元氏長慶集》原有篇目的基礎上,將元稹詩文篇目數擴展至原來的二點六倍。《新編元稹集》力圖在《元稹評傳》與《元稹考論》的基礎上,努力顯示元稹存留世間每篇每毎句的真諦,進一步詮釋與論證元稹詩文的方方面面,認真匡定每一篇詩文的具體寫作時間,努力還原元稹三十九年詩文創作的“路縵圖”,徹底揭示元稹生平與元稹思想的歷史本來面目。如果天假餘年,我們還想將已經初步成稿的《元稹年譜》《元稹續考》推岀,與《元稹評傳》、《元稹考論》《新編元稹集》起,合成個人一千多萬字的《元稹研究文集》,全面評說元稹的當年功績。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