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李碧华作品集 全20册 2001

李碧华作品集 全20册 2001

¥25.00Price
李碧华作品集 全20册 2001
  • 李碧华作品集 全20册 2001

    《李碧华作品集》PDF电子书全20册,由花城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李碧华作品集》书目:
    李碧华作品集1 霸王别姬 青蛇_10659563
    李碧华作品集2 胭脂扣 生死桥_10659348
    李碧华作品集3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诱僧_10659468
    李碧华作品集4 秦俑 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_10659270
    李碧华作品集5 橘子不要哭_10659257
    李碧华作品集6 女巫词典_10659387
    李碧华作品集7 水云散发_10880935
    李碧华作品集8 流星雨解毒片_10880936
    李碧华作品集9 樱桃青衣_10880903
    李碧华作品集10 真假美人汤_10880902
    李碧华作品集11 梦之浮桥_10942860
    李碧华作品集12 泼墨_10999478
    李碧华作品集13 草书_11058545
    李碧华作品集14 只是蝴蝶不愿意_11213772
    李碧华作品集15 八十八夜_10999479
    李碧华作品集16 YP粉圆_10999480
    李碧华作品集17 放血_11225216
    李碧华作品集18 红袍褐子糖_11225221
    李碧华作品集19 还是情愿痛_11225220
    李碧华作品集20 烟花三月_11401405
     

     随着话剧《青蛇》在两岸三地的热演,一向神秘、低调的香港著名作家李碧华又重新回到读者的视野。近日,包括《青蛇》《霸王别姬》在内的“李碧华全新修订典藏文集”上市,该小说集囊括李碧华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最具人气作品,同名电影更是被梅艳芳、张国荣、王祖贤、张曼玉演绎为一代经典。
      作者唯一授权 结束李碧华作品内地十数年未出版局面
      此次出版的李碧华经典小说集收录了李碧华迄今为止全部中长篇小说经典名作,完全以新的面貌呈现。《霸王别姬》《生死桥》等为大家熟悉的长篇小说则以单行本出现,《青蛇》收录了《青蛇》《秦俑》《诱僧》跨越不同时空的三部小说;《胭脂扣》中收录了《胭脂扣》《潘金莲的前世今生》《满洲国妖艳》,讲述三个奇女子的故事;《饺子》收入的是五个都跟吃有关的都市惊情系列短篇小说,新版文集封面设计也非常契合李碧华文字瑰奇诡异的特点,得到李碧华的高度认同。
      此次新版上市结束了李碧华作品在内地长达十年不授权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末,李碧华作品的内地出版方有数十家,出版作品良莠不齐,十多年里图书市场已很难找到李碧华作品。后李碧华授权新经典文化为其作品在大陆地区的唯一出品方,最终结束李碧华小说版权纷乱和内地十数年没有作品出版的局面。
      写“情”高手道出爱情真谛和人性本色
      李碧华作品多年来频频被改编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尤其以影视作品居多。1988年由张国荣、梅艳芳主演的《胭脂扣》,1993年由徐克导演王祖贤、张曼玉主演的《青蛇》,陈凯歌导演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都已经成为时代的经典。
      新经典华语文学总编辑林妮娜表示,李碧华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作品中独特的视角以及对经典的重塑和颠覆使作品具有一种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的张力,既和现实有距离感又贴近人性本色,令读者充满了好奇,不读不罢休。小说融入大量历史、社会、美学、哲学意蕴,内容丰富兼具可读性,这也是李碧华作品魅力所在。
      据悉,李碧华新版小说集全面上市。

    李碧华 ,原名李白,生于香港 代表作品:《川岛芳子》、《霸王别姬》、《青蛇》、《胭脂扣》、《生死桥》 、《秦俑》、《饺子》 李碧华是香港文坛大名鼎鼎的才女,广东人。生长在一个大家庭里,祖父以前在乡下很有钱,有四个老婆,还有妾侍。父亲做中药,住的是祖父的物业,所以李碧华从小生活在那种楼顶很高,有着木楼梯的旧式楼字之中,听闻过很多旧式的人事斗争,这种环境和残余的记忆为李碧华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学生时代便向《幸福家庭》和《中国学生周报》投稿。 她才高意广,行踪神秘,历任记者及电影、电视编剧,并撰写专栏。著有《白开水》、《爆竹烟花》、《青红皂白》、《胭脂扣》、《霸王别姬》、《纠缠》、《秦俑》、《诱僧》、《青蛇》等,多部作品改编成电影。 李碧华擅长写情,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情的执著追求,并融入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意蕴,所以她书中的人物独具一格,故事别出心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为她赢得了“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誉。李碧华说她写作是为了自娱,如果本身不喜欢写,只是为了名利,到头来是会很伤心的,她相信自己的灵感,她创作“从来没有刻意怎么写,所有的景象、联想,见到什么,想到什么,都是在下笔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出来的。”

    最近在看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杂文。又听人提到西西和亦舒的作品,顺便翻来稍稍比较了一下。
    李碧华以最简洁犀利的短句、最浓墨重彩的笔力和最妖异诡艳的文风打造了变化无常的苍凉人世、悲喜挣扎的宿命世途。她喜欢故事新编,将一切规矩道德斩碎,白蛇爱上许仙是贪恋美色,潘金莲搭上西门庆也自有求不得的落索,一切都冥冥之中早又注定,北平上海杭州三地的辗转,从星光熠熠粉墨登场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早已在那日于雍和宫逼仄的斗室中一语成谶,兜兜转转也挣不脱生死桥下的先死后生、死不如生、生不如死。
    她的故事荒诞却以最真实的人性演绎,峰回路转又尽在意料之中。读了一些网上的评论,许多人认为她的作品太过悲观,男主角多半猥琐怯懦,女主角浓情厚爱总是惨淡收场。又有人将她的小说和电影比较,认为小说太次。小说中,蝶衣没有死,只是仓皇老去;白蛇没有死,从雷峰塔逃出穿上喇叭裤又搭上光鲜的人世:这样真实丑陋的尾板,还不如一场戛然而止的悲剧。但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光怪陆离、得意失意都不能尽兴的人间啊。
    不知为何,我从她的字里行间没有读到悲,却有人世的温暖。她的作品里,固然没有光辉普世的主角,即使正面的角色也充满欲望私念,卑鄙不择手段如西门庆和金啸风也有不堪年华老去的悲哀与凄凉。但就是这样真实的人间烟火,反愈发体味人性的脆弱和珍贵。
      李碧华无疑是一个通透的人。通透的女子大多不幸福?听许多人这样评论,我认为这是彻底的悖论,借李碧华的一句话来反驳,”智者是最快乐的。只有‘自以为’是智者的人才忧郁。“从李碧华杂文的字里行间,能看出她并非一个嫉世愤俗、忧郁的人,相反十分热爱生活,真实多彩的生活。因为洞悉世间的丑恶,所以也格外珍惜他人的善意与温情,格外宽恕体谅别人的恶意与愚蠢,“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正好让我想到昨天看到朋友电脑桌面上的一段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内容记不住了,大致意思是自然是广袤而伟大的,你身在其中,无法与他为敌。但可以融入他,与他同在。
      真正看透世情的人不会不快乐,因为他始终乐观,具备隐忍和慈悲的大智慧,相信绝处逢生,于悬崖也能绽放动人的花。
      想先谈一下自己对小说的见解,一家之言,可能比较狭隘。
      记得初中时候看英国文学史,英国人自己写的,首先就提到笛福,后面又提到了简·奥斯汀,将二者都归为里程碑式的人物,影响了后世很多人。老实说,当时是十分不理解的,看过笛福的《鲁宾逊漂游记》,萝莉时期很喜欢简·奥斯汀,她的六本长篇看过五本。因为我一直认为名著是应该具备深刻内涵和深远的时代含义的,应该像鲁迅和红楼梦一样可以逐句品读,像《战争与和平》一样展现一个宏伟辽阔的社会画卷,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有无限延伸的隐喻和内涵。再不济也能有那么一段话是可以让人朗朗上口的。显然在我看来笛福和简奥斯汀的作品都不具备。当然,后来也有人解读,鲁滨逊的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积极进取,简奥斯汀揭示了婚姻的真谛。不能说是牵强附会,因为的确每个故事都能给人启迪,但他们给读者的震撼和思考有多少,见仁见智。
      但是现在想来,当年读他们的书时,当真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熬夜看,上厕所看,走在路上也看。具备这样引人入胜的魅力难道还不能称为佳作?小说不同于散文和诗歌的地方在于它首先是在讲一个故事。能讲好一个故事,并将它讲得高潮跌宕,具有画面感和张力,是小说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点。还不会讲故事先想要通过它教化人,谈论它的深刻含义和社会影响实在言之过早。至于故事的文笔和形式,若它不能帮助讲好这个故事,再精美巧妙也要舍弃。
      说这个是因为看了西西的短篇《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也是她的成名作。如果说李碧华游走于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西西就是彻底的精英文学了(嗯,这是别人对她俩的评价)。我深表赞同,因为这个短篇我没看懂。不是没看懂它讲的什么,而是没看懂它好在哪。当然,我在上文提到的“小说首先要讲好一个故事”显然是个狭隘的观点,毕竟意识流都出现快一百年了,《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互动百科上的评价是“她熔冶了传统和现代之长,转益欧美和拉丁美洲的精髓,结合各种技巧,刻绘这一代人的悲喜,处处令人惊艳。初版二十余年来,是华文文学重要作品之一”。就这样了,因为现在文学鉴别能力不够,她的作品也只看过这一篇,不敢评价她。
      亦舒。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排名。在我这里,我不认为亦舒可以和李碧华相提并论,当然,亦舒的作品看得不多,所以无法做到客观公正。不过我从头到尾也不追求这个,仅仅自娱自乐。
      亦舒的小说还是很久以前看过,有印象的是《玉修罗》和《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故事情节已经很模糊了,女主好像都出身在良好的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谈过几场恋爱,从小到大很多人喜欢,女主独立自主,要求经济和人格独立胜于爱情。玉修罗印象还是挺深刻的,将女主比作修罗。最后一句貌似是,每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都是一个玉修罗,挺有意思哈哈。不知为何,亦舒和简奥斯汀给我的感觉有点像,都是象牙塔上的爱情,从十八世纪的英国乡村变到了二十世纪的香港都市。女主独立自主,有美好的归宿——仿佛独立自主就是为了有美好的归宿。如果要给亦舒的作品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我看来就是顶尖的都市言情。
      曾见过很多女生说读亦舒的作品让她们更加通透,学会独立,爱自己胜于爱男人,不相信男人,诸如此类。对于这一点,我实在难以苟同。纪伯伦说,只有在不谈论自由的时候,才能真正自由。个人愚见,这一点同时适用于独立:只有在不谈论独立的时候,才是真正独立。难道一个女人,她独立的唯一方式是金钱至上,毫不妥协,同时对男人充满防备?若将这一点作为人生信条,不仅徒令自己和周围人痛苦,其实也算不上独立,因为你已失去对金钱的独立。我认为独立应该像呼吸空气一样存在,自由地爱自己所爱,痛自己所痛,没有什么是不能深爱的,你可以全心深爱他;没有什么是不能舍弃的,你可以决绝舍弃他。太过强调理智,其实是不理智——别忘了,人只是血肉之躯。
      最后小结下,小说来讲,我认为李碧华无论是讲故事的技巧还是小说立意都胜师太一筹。但两人文字功力都很棒,从杂文可以看出来,短短几百字,将琐碎小事写得妙趣横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李碧华小说中的宿命论常受人诟病,专栏里也有体现,不过我反而认为是她可爱的地方。
      最后说一下张爱玲和鲁迅两位。虽然这两位是高山泰斗,但我等小民也能拿来耍耍嘴皮子不是?据说李碧华最欣赏的作家就是他们两个,那么我也爱屋及乌来凑凑热闹。
      先说张爱玲。估计每个文艺青年都看过她的作品,也都偷学了一招半式。李碧华对她的评价是:
      “我觉得"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无波,越淘越有。于她又有什么损失?
    是以拍电视的恣意炒杂锦。拍电影的恭敬谨献。写小说的谁没看过她?看完了少不免忍不住模仿一下。搅新派舞台剧的又借题发挥,沾沾光彩。迟一点也许有人把文字给舞出来了。总之各人都在她身上淘,然而,各人却又互相看不起呢,互相窃笑没有人真正领略她的好处,尽是附庸风雅,只有自己是十大杰出读者,排名甚前。
    "张爱玲"除了是古井,还是紫禁城里头的出租龙袍戏服,花数元人民币租来拍个照,有些好看,有些不好看。她还是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断丝连中的藕,炼石补天中的石,群蚁附膻中的膻,闻鸡起舞中的鸡……
    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最先了解张爱玲,不是通过她的作品,而是别人写她的传记,书的名字叫什么月亮来着,记不清了。不同人讲述张爱玲的一生,她的弟弟,她的朋友,她的前夫。值得提的是我妈的评价。我妈当年也看了这书,对她的评价是“这人太有主见,所以命不好,你看,无子无女客死异乡”,又一谬论,不想多说哈哈。奇怪的是流传最广的往往是一些谬论。
      她的小说差不多看了一半。当年将作品集买回家,看到《金锁记》就再也不愿碰她了。后来看李碧华作品的时候,其实是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影子的,体现在精准的比喻描述和一针见血的犀利评论,《青蛇》里甚至有一段是模仿张爱玲关于白月光和朱砂痣的论述。读张爱玲,就像孤身走在北京苍茫的雾霾中,我只看到人性的丑陋和时代的悲哀,大厦将倾大限将至前途茫茫醉生梦死。李碧华的故事也多是悲剧,但有红尘烟火气,故事中的人固然是固执自私的但又甘愿自我牺牲,他们固然常常软弱不争又有奋起直追的一刻,即使最灰败惨烈的命运也曾有短暂的温情的甜蜜的动人时光啊。另外,相比张爱玲繁复精致的描写,我比较钟意李碧华的短句。
      说起来,距离第一次看她已经隔了很长时间了,不知道现在心智够不够强大到可以读张爱玲的后半部?
      受教科书的荼毒,可以自由选择阅读书籍之后,从来不碰鲁迅的作品。最近重新翻阅,才发现鲁迅的小说写得不要太好,怎么好法?虽然标准答案我从小学到高中背了十几年,到今日真正发觉他的好处的时候,反而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他的语言简洁锐利,善用短句。至于杂文,我只能说这位文豪要是活到今天绝对是不可阻挡的网络大神啊,太能喷人了。另外政治因素太多,不喜。
      据说鲁迅受芥川龙之介的影响很大,看过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已加入书单。
      还有老舍,中国当代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以后有时间聊聊对他作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