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港台原版 人类凭什么:觅食者、农民、与化石燃料―人类价值观演进史 堡垒文化
商品简介
《西方凭什么》作者伊安.摩里士
X
艾克斯特大学古希腊文学系教授理查.西福德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史景迁
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克里斯汀.M.柯思嘉德
知名作家玛格丽特.爱特伍
各界思想名家
最华丽的纸上论战
人类价值观大历史
X
古典学.历史.哲学.文学
人类两万年来,社会、经济、政治、道德上的演进,
取决于我们取得能源的方式!
畅销话题作品《西方凭什么》续作,
作者于本书中再度充满野心地讲述某些「野蛮的物质势力」
如何侷限并决定人类两万年来的「文化、价值观、与信仰」
长期价值观变动的基础,是由最基本的力量所驱动――能源。
作者描绘出了人类价值观的宏观历史,并区分了三个接续出现的人类发展阶段之中的广大相似性。在这三个连续阶段中的人类文化,则由逐渐变强的能量捕获生产模式所判定:觅食、农耕、与化石燃料生产。这些连续出现的能量捕获模式「决定」(或至少「限制」)了社会组织的型态,因此也控制了可能成为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每个阶段最后都会选择自己需要的价值观,原因除了人类的创造力,也由于相对成功的社会模式经常向外扩散,并征服其他竞争者。
他以历史、人类学、考古学及生物学等面向出发,整合并加以编织,来说明从人类存在直至今日,我们的价值如何改变,以符合人类的单一过度需求,也就是对能源的追求。
●人类价值观的三种体系:
第一种:觅食价值观
与主要仰赖觅食野生植物与狩猎野生动物维生的社会有关。
比起大多数阶级制度,觅食者们经常更为重视平等,也相当容忍暴力。
第二种:农耕价值观
与主要以人工栽种植物,与驯养动物维生的社会有关。
农民们通常重视阶级制度胜过平等,也较不容忍暴力。
第三种:化石燃料价值观
则汲取转化为煤炭、瓦斯、与原油等化石植物中的能源,增强活体动植物带来的能量。
化石燃料使用者通常都认为平等比任何阶级制度都珍贵,也完全无法容忍暴力
而在作者严谨的五个篇章后,则有三位知名学者与世上最多产也最知名的文学人物之一提供了他们的论点。
艾克斯特大学古希腊文学系教授理查.西福德认为:
摩里士从演化论中撷取的概念,与他对「竞争、量化性、共识与效率」的强调,太全然地接受了我们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的「中心概念」。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史景迁指出:
摩里士笔下的广阔人类发展阶段包含了差异甚大的人类经验,而我们也只能透过更精细的细节才能了解这种概念。
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克里斯汀.M.柯思嘉德则是提出疑问:
「如果人们相信摩里士的理论,他们的价值观究竟会不会继续存在?」以此挑战了摩里士对道德价值观保持的观点适宜性。
知名作家玛格丽特.爱特伍认为:
要将焦点放在我们岌岌可危的未来上,要想像未来,需要的是我们的文学性想像力,而不能只仰赖可量化的资料与学术观察。
最后,则由作者总结并一一回应学者们所提出各种角度的看法,并就此概念向下延伸,说明解释人类的价值观、价值观出处的基本问题,以及该价值观的意味,再提出令人讶异的答案。
作者简介
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
史丹福大学人类与科学学院副院长、古典学院主席、以及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所长。他是史丹福考古学中心的创办人之一,并担任两届的所长。
曾获约翰.西蒙.古根汉纪念基金会、胡佛研究所、国家人文基金会、华盛顿特区的希腊研究中心、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奖学金,曾荣获伯明罕大学及德堡大学荣誉学位。他在2012年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坦纳人文讲座教授有关人类价值的课程。
名人/编辑推荐
「伊安.摩里士又丢了一颗曲球给社会科学。在这本可读性高但令人不寒而慄的书中,他带领我们从史前来到现代,提供我们一种新的人类文化理论,将它与基本经济原理,以及人类如何从大自然获得能源与资源紧紧联繫在一块。这是一本大胆、博学,且具挑衅意味的书。」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作者戴伦.艾塞默鲁
目次
目录
致谢
前言:史蒂芬.马奇多
第一章:每个时代都会取得所需思想
第二章:觅食者
第三章:农夫
第四章:化石燃料
第五章:价值观的演变:生物学、文化、与未来趋势
其他论点:
第六章:理查.西福德:想像「每个时代都会取得所需思想」的意识形态
第七章:史景迁:但事实为何?丈量历史价值观上遇到的限制
第八章:克里斯汀.柯思嘉德:永恆价值观、演变中的价值观、与自我价值观
第九章:玛格丽特.爱特伍:灯火熄灭时:文明崩坏后的人类价值观
回应:
第十章:伊安.摩里士:我对一切的正确观点
注记
参考资料
贡献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