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集 全10册 2014
¥22.00Price
汤一介集 全10册 2014
汤一介集 全10册 2014
《汤一介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1日出版。
第一卷《哲学家与哲学工作者》本卷收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所写的已刊或未刊论文,表现了作者在1949年前对哲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在1949年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极左思潮影响,一个中国学人从想当“哲学家”而最终只能做一个“哲学工作者”的历程。第二卷《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文化大革命”后,作者力图摆脱极左思潮的影响,努力追求以真正哲学思考的方式进行研究。本卷以玄学家郭象为中心全面论述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书中通过魏晋玄学范畴的研究来寻找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梳理了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了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入分析了魏晋玄学到唐初重玄学发展的原因。第三卷《早期道教史(增订本)》本卷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深入研究,肯定了“宗教”和“非理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将道教提升到学术层面来探讨,期在重新建构道教思想体系。书中指出,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不同于儒家与道家,但其思想源流却又离不开这两家,它从一开始就是以儒道互补为特征的。书中还特别讨论了道教仪式和它的组织形成,并从四个角度入手讨论了当时的佛道之争。第四卷《佛教与中国文化(增订本)》本卷是作者在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书中讨论了印度佛教传入与当时玄学、儒家、道家的关系和争论,介绍了隋唐时期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发展的历史及其主要思想,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没有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发生战争的内外原因,考证了与佛教相关的部分文献等,并收入了作者对《心经》的通俗讲义。书中注重从佛道比较的视角来研究佛教,展现出佛教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第五卷《在儒学中寻找智慧》本卷是作者在儒学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展现出作者对儒学现代意义所作的思考。书中探讨了儒家思想第三期发展可能性问题,阐述了作者长期思考与关注的儒家哲学中的真善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普遍和谐、内在超越性、内圣外王之道、道始于情、和而不同等理论问题,并分析了之所以编纂《儒藏》的原因、意义等问题。第六卷《思考中国哲学》本卷是作者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书中勾勒了作者研究哲学的历程,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等核心问题,提出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是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种力量所形成的张力制约下前行,从中国现代哲学的探索与创新角度指明了中国现代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论构想,最后还缅怀了中国现代哲学家对中国学术的贡献。第七卷《面对中西文化》本卷是作者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化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以及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从中国学术界出现的“文化热”现象反思了文化多元发展的必然性,并通过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评扩展了这一反思,论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必定会对双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意义,也抒发了作者对现实文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感受。第八卷《有话要说——序跋和致辞》本卷收入了作者为自己和他人写的序跋,以及在一些会议上的致辞。是作者在特定情形下要说的话,展现出作者在许多问题上的独特视角与思考。第九卷《深夜一盏灯——散文和随笔》本卷收入了作者所写的散文与随笔,分为“在进退两难之间”、“我爱我家”、“北大,我的精神家园”、“所感、所思、所忆杂录”、“需要有不同的声音”、“文化随笔”、“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中国的‘老天爷’”等七个部分,其中追忆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家庭生活、在北京大学的学习与工作,并记录了平时的所思所感以及文化随笔等。最后两部分内容分别出自作者与人合著的《生死》、《天》两部随笔集。第十卷《和记者谈心——记者的访问记》本卷收入的是记者们对作者的访谈、报道,以及学界对作者研究的相关论文等,由此可从生动活泼的口语或他人的视角等来了解作者及其思想。汤一介,1927年生,湖北省黄梅县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06年获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主要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主编有《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儒藏》(精华编)、九卷本《中国儒学史》等。《汤一介集》书目:汤一介集 第10卷 和记者谈心 记者的访问记汤一介集 第8卷 有话要说 序跋和致辞汤一介集 第9卷 深夜一盏灯 散文和随笔汤一介集 第6卷 思考中国哲学汤一介集 第7卷 面对中西文化汤一介集 第5卷 在儒学中寻找智慧汤一介集 第4卷 佛教与中国文化 增订本汤一介集 第3卷 早期道教史 增订本汤一介集 第2卷 郭象与魏晋玄学 增订本汤一介集 第1卷 哲学家与哲学工作者前言:我这一生可以说是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的。年轻时我喜欢读中外文学著作。由于读了一些名著,我对人生、社会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我常常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于是,我选择哲学系,希望能了解到中外哲学家思考的哲学问题及其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为了积累知识和教好课,我购买了不少书,有五万余册。当然,我认真读的书也就是几百册,其他翻翻而已。在开始写作时,我大体上就是从思考的问题展开的,但此后因环境的变化,思想被一条绳子束缚住了,走了三十年的弯路,把最可能有创造力的时光白白度过。我想,这不是我一个人遇到的问题,而是一两代学人遇到的问题。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他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学术历程中是有“自我”的,但在50年代后则失去了“自我”,只是到80年代又找回了“自我”。因此,严格地说,我是80年代才走上学术研究的正轨。在80年代后,我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矛盾:作为哲学家还是哲学史家两个虽有联系但却很不相同的方向,我是向哪个方向发展呢?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个问题。因此,在七十五岁以后,我一方面主持编纂《儒藏》,另一方面仍然在思考和研究一些哲学问题。当然,我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创构一有重大意义的哲学体系。但思考哲学问题的习惯,使我还是在关注某些哲学问题,只要有时间我就把这些问题写作成文,作为我思想的记录,也希望得到同行的响应和批评指正。《汤一介集(共10册)》是已故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作品集,收录了汤一介先生初入学界至今的著述和演讲等,全面展现了汤先生的思想轨迹与学术贡献,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国现代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儒、道、释三家学说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文集分为十卷,依次为:《哲学家与哲学工作者》、《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早期道教史(增订本)》、《佛教与中国文化(增订本)》、《在儒学中寻找智慧》、《思考中国哲学》、《面对中西文化》、《有话要说》、《深夜一盏灯》、《和记者谈心》,是内容最全原标题:汤一介集作者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理事;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儒学十论及外五篇》《返本开新》《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生死》(中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等。《汤一介集(共10册)》是已故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作品集,收录了汤一介先生初入学界至今的著述和演讲等,全面展现了汤先生的思想轨迹与学术贡献,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国现代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儒、道、释三家学说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文集分为十卷,依次为:《哲学家与哲学工作者》、《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早期道教史(增订本)》、《佛教与中国文化(增订本)》、《在儒学中寻找智慧》、《思考中国哲学》、《面对中西文化》、《有话要说》、《深夜一盏灯》、《和记者谈心》,是内容最全、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汤先生文集。每卷都配有多幅彩色插图,记录了汤先生从求学时代至今的生活点滴,为读者展示一个生动鲜活的学者形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贺耀敏称,这部文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六十年来的思想演变过程,是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与探索。“文集全面展现了汤先生的思想轨迹与学术贡献,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国现代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儒、道、释三家学说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人民出版社编审金春峰认为,在民族伟大复兴和转型的时代,最需要的是引领时代文化前进的精神产品,特别是哲学产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是思想的思想,是对全部文化精神生活进行前瞻与反思的思想。“《汤一介集》正是具备了哲学之上述品格的著作。”金春峰认为,汤一介是当今时代名副其实的中国哲学家。“哲学家?”汤一介自谦地否认了。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该是他所处时代的引领者,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导师,“我认为也许可以把自己定位于一位‘哲学问题的思考者’或‘哲学学科的爱好者’”。汤一介希望能有充分“学术自由”的客观环境,充分体现“百家争鸣”的大局面,这样或者真的可以出现引领世界哲学发展的“哲学大师”。文集中的散文集《深夜一盏灯——散文和随笔》,书名呼应了废名的诗句“深夜一枝灯”,以表达对废名这位“心明澈如镜,容不得一丝杂质”的“真人”的尊敬。书中对父母、亲人、师友的怀念与追思,皆温柔敦厚,亲切真实,体现了汤先生的为人,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我想继续再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参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在《汤一介集》的新书发布会上,87岁的哲学家、思想家汤一介如是说。《汤一介集》共十卷,300多万字,收录了汤一介开始学术道路以来至今的著述和演讲等,展现其思想轨迹与学术贡献,也折射出我国现代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我这一生可以说是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的。年轻时我喜欢读中外文学著作。由于读了一些名著,我对人生、社会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我常常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于是,我选择哲学系,希望能了解到中外哲学家思考的哲学问题及其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在本书前言中,汤一介介绍自己选择哲学的原因。十卷的《汤一介集》包括《哲学家与哲学工作者》、《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早期道教史(增订本)》、《佛教与中国文化(增订本)》、《在儒学中寻找智慧》、《思考中国哲学》、《面对中西文化》、《有话要说》、《深夜一盏灯》、《和记者谈心》。除第一卷外,其余均为汤一介自1980年代以来的学术思考、随笔访谈,每一卷卷首均有作者自序。在汤一介的自我判断中,他认为自己在1950年代后失去了学术研究的自我,从一个怀抱“哲学家”梦想的人,变成了一个“哲学工作者”:“走了三十年的弯路,把最可能有创造力的时光白白度过。”对于自己的学术成果,汤一介自谦为“知道自己不可能创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哲学体系。但思考哲学问题的习惯,使我还是在关注某些哲学问题,只要有时间我就把这些问题写作成文,作为我思想的记录”。而在清华国学院院长陈来看来,对外而言,汤一介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哲学界对外交流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中国哲学界在海外影响最巨者。对中国哲学界而言,汤先生则总是力主提出大问题、大方向,推动学科的进步。“汤先生不仅关注文化建设的传统资源,也关注传统复兴事件的背景,这既是他对学术责任的承担,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中国学术共同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童世骏昨日发言称。在昨日会上,汤一介以20分钟的发言回顾了自己至今的哲学研究方向。在1980年代,汤一介比较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真善美问题,二是中国哲学的框架问题。汤一介表示,1980年代上半叶,因为对牟宗三“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说法有所保留,他开始从其他角度思考中国哲学的主题。“真善美”便成为他的思考角度:不仅在1984年发表了《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更在198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哲学大会上,指出中国哲学的主题和精义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别与真善美相对应。1980年代下半叶,汤一介则根据余英时“内向超越”的启发,思考中国哲学的传统框架问题。相对外在超越的西方哲学,而中国哲学的取向则是内在超越。汤一介认为,东西方哲学的差异,可以说是人生境界的问题,但人道还应提升到天道的高度来认识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因此我提出和谐问题。内在超越如果落实到实践上,人的自我道德的提升,就是在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实践,如果不落实,则没有实际效应。内在超越是一个中心,往上提升到和谐,往下落实到政治、社会实践,这三个问题构成中国哲学的框架。”汤一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