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全集笺校 全5册/明清别集丛刊 2010清晰
¥15.00Price
汪琬全集笺校 全5册/明清别集丛刊 2010清晰
汪琬全集笺校 全5册/明清别集丛刊 2010清晰
《汪琬全集笺校》PDF电子书全5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汪琬全集笺校》汇集了现在存世的各种汪琬作品,加以编辑笺校。整理者在校勘文字的基础上,对作品中涉及的人物本事尽可能地做了笺注,同时对其每一首作品的写作时间也做了考订,这可以说是一部最完备的汪琬作品的整理本。另外,《汪琬全集笺校(套装共5册)》的附录极具特色,共分五个部分,内容包括:汪琬的各种传记、两种年谱、各家评论、友朋酬赠之作,及其弟与子的两个集子。这些文献一般比较分散,而且有的流传不广,不易为一般的学者所注意。整理者将其汇集起来编为一集,可以极大地方便人们的使用。汪琬(一六一四-一六九○),字苕文,号钝庵,又号老钝、钝翁、液僊、玉遮山樵,学者称尧峰先生,长洲人。父膺,字符御,号玉淙,天启七年举乡试第二,崇祯七年病卒。汪琬时年仅十一岁。父卒后,家益衰落。明年,随族舅徐淠习制皋业。徐妍,字九一,号勿斋,长洲人。崇祯元年进士,累迁右谕德,以复社眉目名倾东南。汪琬从之间学,复与宋实颖诸才俊相往还。《长歌行送宋既庭》忆云:“吴趋先生爱才名,君为师弟我舅甥”,“此时兴至赋长句,与君濡笔人皆惊。”祯十一年,入长洲县学为附生。时东南社事甚盛,徐淠创二株园文会,汪琬与会,文名渐起。崇祯十七年,北都亡。福王立南京,召徐淠为少詹事,不赴。翌年,清兵南下。闰六月十一日,徐淠自沉虎丘后河。明清易代,汪琬面临着艰难的人生选择,是坚守故国气节,还是顺应时变呢?从汪琬现存诗文中,我们很难看到他的困惑和彷徨,遣大抵是由于其顺治八年前诗文多刊落不存。他的困惑似乎是无庸置疑的,但是生计的艰辛使他未选择与新朝决裂的人生道路,而是主动接受了易代的现实。顺治三年,补廪膳生,参加了当年的秋试。明社既屋,东南文会趋于衰落,复社、几社在其重要人物或死或隐之后,已不复当年的局面。吴中士子慨然欲兴复文社,汪琬与宋实颖、宋德宜、徐干学、徐元文等人在苏州遂发起沧浪会。诸子不相合,顺治六年冬就形成了慎交、同声二社分驰的格局《汪琬全集笺校》目录:前言凡例钝翁前后类稾钝翁自题类稾六则卷一 诗稾一 古今诗一拟唐人诗八首陈正字子昂感遇李翰林白饮酒王右丞维饭僧崔员外颢游侠储侍御光羲兴王龙骠昌龄塞上孟襄阳浩然待友韦左司应物寄旧精卫操行路难长门怨铜雀台吴中感怀子夜歌二首子夜变歌采莲曲二首长相思折杨柳歌二首暮冬有感寓兴寄友白门送人南游与沈留侯游快风阁王授玉读书张园送友北行不及登邓尉山垂虹亭二首秋日送人之秦梅花拟初唐体二首春燕篇杨柳篇游踞湖山坞送刘生人浙采茶题画白鹭九日赠王授玉秀才赠达上人松陵江歌,送计甫草遇金道士故院湖上感怀赠史辰伯歌题露筋庙河神庙河上逢张进士围棊歌寓中值风雨作和程五九成台用原韵长歌行送宋既庭寄舍弟晋九二首送吴处士二首送施进士遇慈仁寺送客扪虱行卷二 诗稾二 古今诗二咏古七首春夜望月初春分司大通桥感怀谢沈编修赠药歌自五月至六月零雨不止,桥署志感寄讯西山隐者送再从侄处默重送处默三首送符明府同王十一赋得江媛吟翠屏送陆巴州之任巴州歌三首送人之越中任赠京卫守府皇帝行幸歌三首题刘刑部苏门图歌登慈仁寺昆卢阁闻刘主事移疾将往苏门赋赠题刘主事春水荡舟图送王十一之任扬州送刘主事,和程五韵二首遥寄吴门友人,题其墨妙轩送人还抚宁走百病行闻吴下故人人山看梅遥寄闻故人游浙东遥寄题画寄赠吴门故人得王十一书,时十一将之任扬州将苔王十一书,埃程五同发西湖歌送友王秀才欲从军滇南,诗以促之访讲僧,听讲法华经同洪仪曹暨族兄湘乡使君饮调薛户部大武送曹持原任西宁咏古二首寄家书二首送友人之楚怀从叔川中送客之江宁送顾助教还苏州送妇兄南还托妇兄致书故人,醉中赋此得均万叔父灵壁信赠程五舍人二首送魏推官之任成都二首送陈给事之任福建送蒋给事之任九江世祖章皇帝挽诗二首刑部侍郎李退庵先生出使南镇奉赠送王六助教往山西,程五舍人往山东,是时裔世祖谧诏出使也感遇无题二首卷三 诗稾三 古今诗三赋得宫人人道二首老将行罢官后携三女南归三首过仲家浅过露筋祠晓发玉钩斜至扬州扬州怀古杂诗六首阻风扬州留别贻上二十八韵冬至……钝翁续稾钝翁类稾别录尧峰文钞别录佚着说铃附录后记关于汪琬:汪琬是清初著名的文人,声誉极高。据顾录《桐桥倚棹录》记载:在虎丘二山门之左,有汪琬先生的读书别业——“丘南书屋”,意在虎丘之南也。这是汪琬的门人所修葺的,圃中圆石,光润可鉴,故又名二十四石圃。其胜处有乞花场、山光塔影楼。汪琬还写有《乞花场杂咏六首》,录二首如下:石子冈头扇惠风,乞花场上午天融。蘼芜绿遍棠梨谢,春在鸣鸠谷谷中。红桥朱塔夹溪山,小立斜阳未拟还。等是暮年开七秩,时流应让此翁闲。汪琬殁后,此处改为汪编修祠。因汪琬晚年隐居在尧峰山,后又将祠移至尧峰山。汪琬(1624—1690年),字苕文,小字液仙,初号玉遮山樵,号钝翁。学者尊称他为“尧峰先生”。汪琬的祖籍是安徽徽州,明代时移居苏州。他父亲是个举人,官至刑部郎中,在三十岁时即病逝。汪琬是在母亲教导下成长的,他聪颖异常,读书十分用功。史载他“读书一目能五行俱下,尽三遍不忘”。由于他勤学苦读,终于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了进士,授户部主事,再迁刑部郎中。后因事受到牵连,降为北城兵马司指挥。虽然降职,但汪琬并不因降职而自卑,仍认真工作。任满后,又升为户部主事;不久,又要他去江宁西新关任职,这职位是个肥缺,但汪琬不想居此肥缺,即以疾病告假回乡。汪琬离职后回到苏州,想寻个僻静之所,以便读书、研究、撰述。于是,他在苏州西部的尧峰山麓购下了卢氏旧园,略加整修,将全家搬了过来,在此闭户撰述,不交世事。汪琬隐居于此,感到心情舒畅,写有《小隐》诗一首,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诗云:踪迹聊将小隐同,尧峰侧畔即墙东。素心托寄烟云外,习气销磨卷帙中。渐废啸歌缘老疾,久疏丝竹为期功。故交都是山王比,叹息无人记此翁。尧峰山也称七子山,绵延于木渎、横泾、越溪、横塘四镇,山色苍翠,风景极好,又远离城市,有山林田野之趣,是隐居的理想之处,汪琬对此很是满意。汪琬是个诗人,他在此大发诗兴,即景生情,写下了《咏尧峰》、《咏山庄》等许多诗篇,在墨客中传咏。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宋德宜、陈廷敬的推荐,试博学鸿词科,汪琬列为一等,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纂修《明史》。他用60天时间,完成了史稿175篇,可见他才思之敏,文笔之快。因在写稿时有许多问题争议不一,又受到总裁叶方霭的排挤,第二年即告病返家,从此不再出仕,潜心著述。康熙皇帝南巡时,知道汪琬有文名,对江苏巡抚汤斌说:“汪琬久在翰林,有文誉。今闻其居乡甚清正,特赐御书一轴。”并赞扬汪琬:“为人厚重,学问优通,且居乡安静,不预外事,是诚可嘉。”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在清初文坛上,汪琬是数得上的一个。他以古文见长,几乎无人可及。因此,追随他的人相当多,但汪琬隐居在尧峰山,离苏州城较远,甚至要想见他一面也不容易。有些人要登门向他求教,感到十分不便,怎么办?有的人就在尧峰山麓买地造屋,与他靠近。王鏊的六世孙王咸中,家住苏州城内,因常要去拜访汪琬,他就在尧峰山麓买了块地,造了一座“石坞山房”,在此居住下来,做了汪琬的邻居,这样,向他请教学问就方便多了。汪琬对《诗》、《书》、《易》、《春秋》、《三礼》等均有研究,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主张“由文见道”,学而致用。他的散文写得很好,行文简练,观点明确,似柳宗元风格,并与侯方域、魏禧合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他的著作十分丰富,有《尧峰文钞》四十卷、诗十卷,《钝翁诗稿》十三卷,《姑苏杨柳枝词》一卷,《尧峰志》六卷,《古今五服考异》八卷等,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