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全101册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全101册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全101册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PDF电子书共101册(含索引),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之一。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来新夏主编,学苑出版社2006年出版,电子版格式PDF,全101册。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出版说明: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是一部從清代刊印的硃卷中摘録清代科舉人物家族背景資料而编成的大型資料
書。旨在爲學人從事清史研究提供大量、原始的清代人物傳記资料,免去躬親翻檢之勞。
硃卷分兩種:一是舉子的試卷彌封後由謄録生用硃筆重新謄寫的卷子,其目的是使考官無法辨認應考生的字迹以防止做弊;一是考取功名者將自己的試卷按照規定版式刻印成一册,刷印數百上千份,分送師長親友,這是清代特有的一種風氣,這種刻印的試卷雖係墨印,亦稱爲硃卷。本書收綠的硃卷是後者。硃卷通常包含三部分内容:其一爲考生履歷,備録本人簡歷、本族譜系(含母系、妻系)及師承傳授(如受業師、問業師、受知師V,其二是科份頁,載有本科科份、中式名次、考官姓氏官階與批語、該房原薦批語;其三爲考生的文章(所謂『八股文』),有全刊者,也有選刊得意之作者。就硃卷的履歷而言,其比官刻的登科録、鄉試録、會試録以及同年齒録等所載資料要詳細的多,猶如一部家譜的縮寫。而作爲考生的檔案,其記録的世系情况在某種程度上比家譜要真實確切。此外,大量舉人、貢生甚至某些進士史傳不登,即有所載,也鲜有母系、妻系及師承傳授的記述。因而,硃卷的履歷是值得重視、頗爲有用的傳記資料。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上海圖書館曾將所藏八千餘種硃卷匯編爲《胄代硃卷集成》,交付臺灣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影印出版。該書收録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填補了清代科舉研究方面的一項空白,足資參証。不過,如果用作查閲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資料的工具書,尚存不足之處:一是書爲臺灣出版,大陸流傳未庚;二是部頭過大,達四百二十册之多,不便翻檢;三是該書所收僅爲一家藏品,未及館所藏,故失收存世品種尚多,即使已收録者遺存在一些家傳資料殘缺的情况(書中標示『履歷缺』者便是〕。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所收资料以上海圃書館館藏原刊硃卷爲主〈對其中一些『履歷缺』者據他本進行了替换、補充,對無法補充者則予以剔除〕,加上國内數家大型圃書館等藏品,以原件可辨認且有可採之處者爲擇録標準,每種硃卷僅取其履歷、家族资料部分〖指前半部分,即所謂的「三代履歷』),而删其應試文字部分〔指後半部分,即所謂的『八股文』),摘编成書。本書收録清代科舉人物約計一萬人,包括中舉本人及其家族主要成員在内合計約數十萬人的简要傳記資料。從這一點來看,本書遣可以充當萬括種家譜來使用。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收録的清代科舉人物家傳资料,均據清刻硃卷原件影印,以中舉本人爲條目單獨進行编輯,約六百頁爲一册,分册裝訂,每册單起頁碼。全套書編有《人名四角號碼索引》为主索引,另配有《索引人名首字筆畫檢字》和《索引人名首字拼音檢字》兩個副索引,为方便檢索,單獨裝訂一册。需要説明的是,清刻硃卷分佈極爲廣泛,收藏情况復雜,囿於實際條件,目前還不可能全部收齊。同時,包括《清代硃卷集成》在内的一些硃卷,缺失個人家傳資料部分;有些硃卷雖然有個人家傳资料部分,但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殘缺或難以辨認。鑒於本書的收録宗旨,這些材料此次也未予收録。彌補這些缺憾,還有待今後做長期艱苦的努力。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資料收録工作由上海圃書館、天津圖書館共同擔綱,由國内多家大型圖書館等收藏單位、個人協作完成,
特别是得到了國家清史编纂委員會的指導和資助,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限於水平,本書遺存在不少缺漏和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是以清代刻印本《朱卷》为主要收录范围。在说《朱卷》之前,先科普一下清代科举制度。清代科举制度规定,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用墨笔书写的试卷叫墨卷,然后再由专门誊录的人用朱笔誊写,不书姓名,只编号码,使阅卷者不能认识笔迹,这种用朱笔誊写的卷子,叫作“朱卷”。而那些考中的人,把取中的文字以及自己和父、祖辈的传记资料刻印成小册子,分送师友亲朋,这种刻印成的卷子,就叫《朱卷》。
朱卷履历中所记载的,不仅是清代应试举子本人的传记资料,更重要的是其家族的世系史料。把本家族凡有科举功名者全部列入,因而也是研究清代科举家族最完整的原始资料。据统计,清代有进士二万六千八百八十八名,每名进士和举人一般都有一分朱卷,加上通常人们都将贡生的贡卷也归入朱卷一类,从理论上说清代至少有朱卷十八万份以上,大大超过《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人物,可以极大丰富对清代人物的研究,成为清代社会史研究的新资源。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收了一万一千名应试生的履历,以清代科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为纵线条目,以科举人物及其家族主要成员的“三代履历”资料为横向内容,每一位科举人物为独立的一个条目(该条目与其前后的条目在排序上没有内在关系)。
这套书的作用一是查找清代科举人物的传记资料,包括姓名、字号、中的科名、受业师等资料;二是查找清代科举人物家族中每一位主要成员的传记资料,包括姓名、字号、官职、著述、族系关系等基本情况;三是充当《家谱》使用。
另外,为了便于使用,此书编制了人名索引,以科举人物姓名的汉语拼音音序进行编排。为便于从其他角度进行检索,于人名索引之前,编制了人名字头的笔画和四角号码检字。
开卷有益: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称为“童试”,也可说是预备性考试。考生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由州、县长官主考,通过以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第二步称为“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也叫“大比”,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因为考期定在农历八月,故又称“秋闱”。考官一般由皇帝临时任命,多由进士出身的京官和教官担任,主考多是翰林出身。乡试通过者称为“举人”。
第三步称为“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辰、未、戌年之春季农历二月在京城举行。故又称为“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会试录取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第四步称为“廷试”或“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御史监试。殿试只试策问一场,要求考生当场交卷,然后送读卷官审阅。殿试并不淘汰,参加殿试的贡士均能获取进士资格。殿试考中称“甲榜”,出榜分为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为状元(又称殿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一般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一般授翰林院编修。
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又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
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
据清王之春所著《椒生随笔》载,唐朝以来“连中三元”的共有13人。为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清朝的钱棨、杨继昌。
小说戏曲中动不动就是某秀才连中三元,有那么容易吗?比中彩票还难吧?
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事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春季,在北京举行会试。在众多的举子当中,居然有一位两鬓苍苍、年已103岁的老人,广州府三水县的陆云从。道光皇帝赐予国子监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