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珍稀《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共8部分共278册 朝华出版社

珍稀《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共8部分共278册 朝华出版社

¥169.00Price

珍稀《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共8部分共278册 朝华出版社

  • 珍稀《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共8部分共278册 朝华出版社

    珍稀《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共8部分共278册 朝华出版社,由朝华出版社出版;朝华出版社隶属于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对外新闻出版机构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是一家出版中外文图书的综合性出版社。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主要辑录了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1928年(北洋政府结束)之间的代表性文献,包括思想、学术、文学、史学、出洋考察、革命等领域,丛书集中体现了“启蒙性”和“西学东渐”的特点,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原刊本的形态,选目约二百种,分四辑出版。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集中了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是早期“开放的中国”的思想依据。集中了新型知识分子整体觉醒时期的重要著作,对近代思想流变的探源有重要价值。集中了这一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改良家的精华作品,是后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收録的文獻大致上可以分爲三個階段,其中龔自珍、張之洞、魏源、郭嵩憲、薛福成等人的作品可視爲「早期啓蒙』,康有爲、梁啓超、黄遵憲、嚴復、林紆等人的作品可視爲「中期啓蒙」,胡適、魯迅、蔡元培等人的作品可視爲『晚期啓蒙』。當然,這種劃分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大部分啓蒙思想者隨着時代的變化,其思想在不斷進步。縱觀整個近現代史,可以發現,要求變革不是在某一個領域,由某一類人發起和完成的,而是全社會的要求。變革,已經成爲全社會的共識。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岭云海日楼诗抄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节庵先生遗诗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浩歌堂诗钞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定庵文集上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定庵文集下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吕碧城集上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吕碧城集下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湘绮楼诗文集1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湘绮楼诗文集2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相绮楼诗文集3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相绮楼诗文集4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日本杂事诗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古小说钩沉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嵇康集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南湖东游草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舒艺室诗存:索笑词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散原精舍诗别集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瓶庐诗稿上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瓶庐诗稿下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荟蕞编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孽海花下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绘图后聊斋志异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上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下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增补绘图官场现形记上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增补绘图官场现形记中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增补绘图官场现形记下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曾文正公诗文集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人境庐诗草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中国六大文豪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秋瑾女侠遗集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左文襄公文集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马氏文通上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马氏文通下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宋元戏曲考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曲录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饮冰室诗话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石遗室诗话上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石遗室诗话下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艺概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东塾读书记上册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东塾读书记下册 (*代替*)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浙东筹防录

    ………………

    ………………

    ………………

    ………………

    ………………

    ………………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出版说明:
     
    中國自一八四。年鴉片戰争以來, 傳統的農業文明在西方的堅船利炮轟擊之下徹底被顛覆, 有擔當的知識分子苦苦追尋, 思索社會改革的途徑。從最初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梁啓超語),他們發現要『強國富民』,首先要「開啓民智」, 祇有民衆擁有了獨立思想和批判精神, 國家纔能實現真正的强大。在此後一百年的時間裏(一八四0 — 一九四九), 思想者們從社會變革深入到國民性的改造, 用每一部作品見證着中國近代化的遞變歷程。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 《清末民初文獻叢刊》正是收録了這一時期的作品, 大部分書籍都是早期版本,有着極高的文獻研究價值。,
     
     
    清末的中國經歷了「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 李鴻章語) , 大清王朝面對西方列强的艦炮, 表現得驚慌失措。尤其是鴉片戰争, 使『天朝帝國萬世長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野蠻的、閉關自守的、與文明世界隔絶的狀態被打破了」(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一批士大夫知識分子, 尤其是在歐美諸國擔任使臣或者游歷的知識分子最先覺醒, 着眼于對西方國家的考察, 進而反省本國政治制度的劣勢, 可以視作『啓蒙」的端倪。如曾擔任駐英公使( 兼任駐法公使) 的郭嵩壽在《使西紀程》中以口記的形式記録了自己對歐西諸國的觀感, 他在考察了英國的政治制度之後, 發現英國政府官員收入超過三百磅者與普通老百姓一樣同等納稅, 他説: 「此法誠善, 然非民主之國, 則勢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國長久, 君民兼主國政故也。』他明確提出了『民主』, 在國家的管理問題上, 人民也有參與的權利。他在該書中所披露的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優于大清帝國這一事實觸動了保守派的神經, 立刻遭到保守派群起而攻之, 進士何金壽彈劾他「有二心于英國, 欲中國臣事之」, 他家鄉湖南的民衆對他更是痛加詆毁, 以至于滿城揭帖, 誣蔑他『溝通洋人』, 在這種群情汹汹的情况下, 朝廷最後卜旨將《使西紀程》毁版, 從而使該書成了禁書。然而, 書雖被毀版, 却不能堵死民衆的傳播與閲讀的途徑, 上海的《萬國公報》依舊連載該書, 張佩綸曾説: 『朝廷禁其書, 而新聞紙接續刊刻, 中外傳播如故也。』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啓蒙是時代的需要,盡管清政府發諭旨禁了該書,民衆乃至一些朝廷大員却依舊在私下閲續,以便瞭解外部的世界。進步的社會是開放性的,任何企圖「閉關鎖國」的努力都意味着歷史的倒退,祇有開放,與整個世界文明保持同等的步伐,纔能實現真正的強國之夢。當大批知識分子走出閉鎖的國門,親歷了文明的洗禮之後,也就把啓蒙的智識帶回了中華大地。容關的《西學東漸記》,梁啓超的《新大陸游記》,崔國因的《出使美日秘日記》等一大批作品介紹了海外諸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雖然這些作品在認識上仍然帶有時代的局限性,然而却是那時最爲珍貴的聲音。
     
     
    另一方面, 在學術上, 中國文化母體内「經世致用」思想與資産階級思想相結合,也唤起了變革,以康有爲、梁啓超爲首的改良派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革新以實現變革。康有爲的《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就是借經學之表論資産階級學説之裏的昔作,康有爲的弟子梁啓超更是通過《新民説》一書提出國民性改造。與早期啓蒙者『師夷長技」的器物文明引進不同,梁啓超上升到形而上的精神領域,從文化心理上更加徹底地進行變革。梁氏是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一個橋梁式的人物,被譽爲「輿論之驕子,天縱之文豪」,其影響力不但在學術領域,同時還在文學領域,他所倡導的「詩界革命」得到了譚嗣同、黃遵憲、丘逢甲等人的響應, 黃遵憲的《日本雜事詩》,丘逢甲的《嶺雲海日樓詩鈔》都體現了這種主張。這一主張要求反映新的時代和新的思想,用「我手寫我口」( 黃遵憲語) 的方式直抒胸臆,對長期占詩壇主流的擬古主義、形式主義産生了巨大的衝擊,解放了寫作者的心靈和頭腦。
     
     
    與社會變革同步的是早期對西方思想著作的翻譯,這裏面影響最大的是嚴復,他翻譯的《天演論》《社會通詮》等書直接孕育了民國一代的知識階層。魯迅、胡適等人在文章中都曾提到《天演論》對他們思想所産生的震撼。與嚴復略有不同的另一位翻譯家是林紆,他的譯作雖然參差不齊,但却在更細膩的心靈層次對讀者産生影響,許壽裳曾回憶, 他和魯迅都熱衷于林譯的小説, 如《巴黎茶花女遣事》《黑奴籲天録》《迦茵小傳》等作品。
     
     
    辛亥革命之後,進步社會思潮成爲主流,比之清末思想啓蒙者『求存」的追求,民國以來的知識階層深入到了更加細微的肌理,一方面呼喚社會變革,另一方面進行點滴的建設,革命并不能使所有的一切一蹴而就,在更加深廣的領域,事物的改變是由微觀而宏觀。通俗地説,比之于革命,建設的意義更大。如《中國商業史》《中國教育史》 《中國倫理學史》 《中國哲學史大綱》 《中國小説史略》等一大批作品都是進行系統的梳理與建設的理論作品。其中,以胡適和魯迅二人的影響最大,他們的作品一紙風靡,從而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主力人物。
     
     
    《清末民初文獻叢刊》收録的文獻大致上可以分爲三個階段,其中龔自珍、張之洞、魏源、郭嵩憲、薛福成等人的作品可視爲「早期啓蒙』,康有爲、梁啓超、黄遵憲、嚴復、林紆等人的作品可視爲「中期啓蒙」,胡適、魯迅、蔡元培等人的作品可視爲『晚期啓蒙』。當然,這種劃分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大部分啓蒙思想者隨着時代的變化,其思想在不斷進步。縱觀整個近現代史,可以發現,要求變革不是在某一個領域,由某一類人發起和完成的,而是全社會的要求。變革,已經成爲全社會的共識。
     
     
    從清末民初的文獻中,我們能够發現一種豐富性。這些作品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外交、宗教、心理、情感等方方面面,從内而外地淨化着中國兩千年以來的封建積習。它不祇是對社會的改造,更是對人心靈的重塑;它首重國家社會之建設,同時亦重靈魂心智之唤醒;它是宏大的,也是微觀的;它是嚴肅莊重的,也是活潑靈動的;這些作品結構精巧,思想內容深刻,擁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對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國夢有重大意義,是近現代中國一百年來最宏富的智識與情感的寶藏。因此,整理這些文獻作品,無論是出干資料保存的目的,還是爲圖書館提供資料副本,都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特定時代下的文獻,當它一旦形成( 既指草擬,創作的完成,也指其成爲一個載體) ,就不可再複製了,也就意味着它將面對消亡。對. —文獻資料而占,越接近歷史事件發生的時代記録,越具有研究價值。文獻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它祇會消亡,血不會增多。盡管文獻本身的文字可以保留下來,井進行傳播,却失去了當時的時代氣息。當時的作品可能在技巧上,文字的成熟度上不及當代,但它所負載的信息,創作者的情感都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也就是説,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影印的版本有三個特點, 第一是擁有文獻的『原始性』; 第二個特點是一未邰改動的』;第三個特點是『歷史的原貌』。所謂『原始性』,也就是説,它是第一手資料,而非轉述的,回憶形成的;『未經改動的』,是指未被篡改、删節、挖補的;「歷史的原貌』是指在影卬製作過程中,完全依照文獻的原來模樣……這樣製作出版的作品,無异延續了文獻的壽命。
     
     

    近現代思想史上的一個最重大的思潮就是『開放』,從林則徐的「開眼看世界」到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都是在倡導一種開放式的胸襟。而《清末民初文獻叢刊》最有魅力的部分就是『開放』這一主題,祇有融入到世界文明發展的進程中,中華文明纔能歷久彌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