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清真大典 全25巨册/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 2005高清

清真大典 全25巨册/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 2005高清

¥42.00Price

清真大典 全25巨册/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 2005高清

  • 清真大典 全25巨册/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 2005高清

    《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 清真大典》PDF电子书全25巨册,由黄山书社2005年出版。


    《清真大典》以保存歷史文獻、方便學術研究爲宗旨,彙編自元代至民國時期的中國 伊斯蘭教歷史文獻約二百種,總計爲二十五册。《清真大典》以收錄文獻爲主,對于底本蛊可能地擇善選用,但爲搶救蛊可能多的歷 史資料,凡有價值者,均蛊數收集,影印刊世,以免缺憾。

    《清真大典》的編排分類大致爲:《古蘭經》刊刻本、抄本•,選本、漢譯本•,先知傳記、 聖訓選解•,教法簡本、禮儀制度;教義著譯、啓蒙淺說、修道原理、贊詞歌訣•,雜學 常識、小經文獻•,.釋疑指迷、衛道論辯•,天文醫藥、史地記栽•,家譜方志、碑銘寺誌 等。

    《清真大典》收錄文獻以漢文著譯和資料爲主,酌收少數阿拉伯文本。如《古蘭經》 選用阿拉伯文刊刻本和抄本各一種,附有現代漢譯本供對照參考之用。此外還選有《古 蘭經》選本等少數古抄本。本編收錄少數現代抄本和鉛印本。因破损污漬、文字模糊、底灰濃重等原因,底本影印後不易辨識,故重新排印,以利使用。本編爲中國伊斯蘭教歷史文獻彙幕的首次嘗試,無論是宗教文化還是典籍文 獻’均取其廣義。因涉及領域廣泛’搜羅典籍齊全’文獻内容豐富,史料價值珍貴, 故稱大典。

    《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是国内第一部汇集国内存在的各主要宗教的历史文献的大型影印古籍丛书,全书共180册,分为《藏外佛经》、《三洞拾遗》、《清真大典》、《东传福音》和《民间宝卷》五编,收录截止至20世纪初的历代宗教典籍、碑铭、文书等一千一百余种。编辑方针是不与已出版的宗教古籍重复,因此,《藏外佛经》和《三洞拾遗》只收佛教、道教的藏外文献,《民间宝卷》兼收文学宝卷,而《清真大典》和《东传福音》则是首次系统、全面汇编伊斯兰教、基督教(含天主教、新教及东正教)的历史文献。各编所收均采自国内大学或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其中多有濒于失传的珍稀孤本,或首次面世的重要文献资料,堪称网罗宏富,珍本荟萃,其学术价值和文献意义不言自明。

     

     

     

     

     


    《清真大典》总目录:

    1 宝命真经三十卷附马坚古兰经译文
    2 古兰经附仝道章古兰经译文
    3 宝命真经赞
    4 亥帖译音
    5 宝命真经直解
    6 可兰经
    7 汉译古兰经
    8 古兰译解
    9 白话古兰天经译解
    10 古兰经译解
    11 可兰泽译附传
    12 古兰经大义
    13 古兰经选本译笺注
    14 大亥帖
    15 汉阿对照古兰经选
    16 亥听
    17 侯赛尼大辞典
    18 天方至圣实録年谱
    19 至圣宝録纪年校勘记
    20 至圣宝训附认己省悟
    21 圣谕详解二卷
    22 至圣千字赞
    23 天方诗经
    24 穆圣的感应
    25 穆罕默德言行録
    26 穆罕默德圣迹録
    27 至圣宝喻
    28 穆罕默德传
    29 修真蒙引
    30 天方典礼择要解二十卷附一卷
    31 教款捷要
    32 五功释义
    33 真功发微
    34 清真必读
    35 清真礼拜撮要
    36 真德弥维礼法啟爱合编
    37 谟闇必哈臺内附遗言受寐
    38 穆信玛提
    39 教规浅说
    40 教义说斋戒
    41 清真指引
    42 车哈雷凡速
    43 汉译耳木代
    44 欧母戴图络伊斯兰全集
    45 教典辑要
    46 穆士塔格
    47 礼法问答
    48 礼拜必读
    49 信仰问答
    50 选译详解伟嘎业
    51 清真大学
    52 正教真铨 清同治十二年锦城宝真堂藏版重刊本
    53 正教真诠 民国二十年中华书局刊本
    54 希真正答
    55 归真总义
    56 四篇要道译解
    57 归真要道译义
    58 清真指南
    59 克里默解启蒙浅说
    60 天方性理
    61 天方正学
    62 四典要会大化总归合印
    63 醒世箴附天理命运说
    64 性理本经注释
    65 清真指南要言
    66 汉译道行究竟
    67 昭元密诀
    68 道耀经译
    69 天方字母解义
    70 天方三字经幼译 附续天方三字经
    71 天方三字经注解浅说
    72 天方端蒙教门串语正解
    73 祝天大赞真经附至圣赞、五更月
    74 祝天大赞集解
    75 天方蒙引歌
    76 天方四字经
    77 清真醒世篇
    78 七孔僊桥
    79 十二等复生
    80 清真醒迷歌
    81 穆民劝善歌
    82 清真言
    83 穆民学要
    84 正教须知
    85 清真揭要
    86 天方奇异劝善録
    87 经汉杂学摘要注解
    88 经汉注讲黑听
    89 清真释疑
    90 清真释疑补辑
    91 据理质证
    92 辩理明正语録二卷
    93 四教要括
    94 省迷真原
    95 醒迷归真
    96 指迷考证
    97 正教理论
    98 清真居士年谱
    99 清真学理译著
    100 清真解义
    101 大同原理
    102 清真要义
    103 增订再版清真要义
    104 清真教之研究
    105 教典诠释
    106 七篇要道
    107 警戒阿臨宣言略
    108 中国伊斯兰教碑铭集成
    109 真境昭微
    110 天方道程启径浅说
    111 清真根源
    112 清真要言
    113 觉乐经附清真九品图一卷
    114 清真安乐谱
    115 纲常
    116 醒世归真
    117 真境花园
    118 临夏拱北溯源
    119 穆罕麥斯
    120 哲罕耶道统史传
    121 哲赫林耶道统史小集
    122 哲赫忍耶道统史略
    123 回教蓝山道派哲赫思葉源流记
    124 沙沟诗草
    125 胡子老太爷史略及家谱
    126 四季清
    127 经学系传谱
    128 北京牛街冈上礼拜寺誌草稿
    129 完璞氏藏槁
    130 莎车府誌
    131 瀛涯勝览
    132 西洋朝贡典録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33 西洋番国誌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134 朝觐途记
    135 埃及九年
    136 麦加巡礼记
    137 回回药方
    138 天文 象宗西占
    139 回回历法释例
    140 西域历法通径
    141 明译天文书
    142 七政推歩
    143 回回历解
    144 七政算外篇
    145 皇朝大统万年二历通议西历合编
    146 历法新书
    147 天方教历考
    148 天方历源
    149 回回历
    150 回历纲要
    151 赛典赤家谱
    152 古润金氏宗谱
    153 泉州回族谱牒资料选编
    154 辽宁回族家谱选编
    155 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编
    156 马启西诗联
    157 甘肃临潭清真西道堂之史略
    158 马启西先生创教殉难史
    159 清真信源精华
    160 清真修道撮要
    161 回教浅说
    162 回教臆语
    163 清真问异论
    164 默罕默德的宝剑
    165 伊斯兰教概论
    166 伊斯兰教概说
    167 和平的宗教
    168 伊斯兰教上卷
    169 回教哲学
    170 回教认一论
    171 和平之使命
    172 回教与尊孔
    173 人道天道汇编
    174 穆民宗仰福音记
    175 满华回教
    176 天方大化歴史
    177 回回原来
    178 清真教考
    179 回教考
    180 回教考略
    181 中国回教史鉴
    182 中国回教史研究
    183 中国回教史
    184 回族民族运动史
    185 回教法学史
    186 回教教育史
    187 回回
    188 醒回篇
    189 回回民族问题
    190 回回通考録
    191 清真诗经
    192 小经回教必遵
    193 小经谈比海
    194 天方性理本经注释
    195 禹贡回教专号 顾颉刚 冯家昇编 民国二十五年第五卷第十期
    196 禹贡回教专号 顾颉刚 冯家昇编 民国二十六年第七卷第四期

     


    《清真大典》出版说明:

    伊斯蘭教進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按學界通論,據《册府元龜》等史籍所載,以唐永徽二年(65i年)大食始遣使朝貢作爲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標志。據贲論之, 唐宋時期進入中國的穆斯林,不論是商賈工匠,還是使節士兵,均爲僑居中土的「蕃客j,其後裔稱r土生蕃客j甚至r五世蕃客j。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伊斯蘭教在中國尚是教名未定,教義不明,不見于典藉,亦無漢文著譯,基本上是锆民的宗教。蒙古西征後,東西交通大開,中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來華,成爲中國社會的一部分。他們在元代稱r回回j,屬色目人,政治地位較高,r仕于中朝,學于華夏, 樂江湖忘鄉國者衆矣j (王禮麟《原集》卷六《義冢記})。因此,時人評論說:r今回回皆以中原爲家,江南尤多』(周密《癸辛雜識績集》),元代各地也普遍興建了清真寺,形成回回遍天下的歷史格局。來華的穆斯林中不乏才俊英杰,帶動雙方的學術文化交流,有的帶來伊斯蘭世界的天文曆算、醫學藥物、火炮建造等科技文化, 而有的則崇儒學、通經書、能文善詩,精于書畫,爲中國文化帶來瑰芹獨特的氣質,增添絢麗斑彩的一頁,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在伊斯蘭教得到普遍俜播的同時,却 難見翻譯經典、閣揚教的記栽,僅于碑銘之中偶見一二。至明代,回族等穆斯林民 族形成後,以漢語爲共同語言,同時爲保持民族文化傳統,改變『經文匮乏,學人寥 落』的現狀,開始倡興經堂教育,幷用『書字』翻譯經典教材,培養一批批著名經師, 在陝西、金陵、山柬、雲南、甘肅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學派。數十年後,自明末開始, 從東南至西南有一個持續至清末,歷時約三百年的漢文著譯運動。在漢文著譯運動中, 既涌現出一批『博通四教J的穆斯林學者,如王岱輿、張中、伍遵契、馬注、劉智、 馬復初、馬聯元、藍煦等,也刊刻問世許多稱爲『漢文經典>—的伊斯蘭教著譯,如《歸 真總義》、《四篇要道》、《歸真要道》、《清真指南》、《天方性理》、《天方典禮》、《四典 要會》'《大化總歸》、《天方正學》、《清真釋疑》等。這些漢文著譯的目的,是要r本 韓、柳、歐、蘇之筆,發清真奧妙之典j, r不但他教之人無所疑議,即教中之游移 莫定者,亦可感發其天良,堅定其志氣,永守祖訓于不衰j (《清真釋疑.馬廷輔 序》)。r不但使吾教人容易知啤即儒教諸君子咸知吾教非揚墨之道也J (《四典要會. 馬兆龍序》)。也就是說,在教内要改變『教義不彰,教理不講J, 『于教禮之義旨趣味則未識J的狀况,使穆斯林通過漢文著譯更容易地閱讀經文典籍,遵奉教規禮儀, 排斥异端,維繫正统的信仰。對教外,則『以中土之漢文,展天房之奥義J,將f天方經語略以漢字譯之,幷注釋其義焉,證集儒書所云,俾得互相理會,知回、儒兩教道本同源,初無二理J (《天方正學•自序》),即增進主體社會對伊斯蘭教的了解,减少種種不必要的隔閡和誤解。可以說,這是歷史上中國穆斯林民族社會經濟發展後產生的文化自覺,既是振興傳统信仰,自强圖存的宣傳活動,也是主動與主體社會和主流文化溝通、交融的護教活動。

    明清時期的漢文著譯是中國伊斯蘭教歷史文獻的核心部分。其中最具現實意義的,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蘇非神秘主義爲基礎的伊斯蘭教認主學,即新教義學,與格物致知、窮理蛊性的宋明理學相會通,稱『天人性命之學J ,或『理學J ,如王岱輿的《清真大學》、《正教真詮》,劉智的《夭方性理》、《真境昭微》,藍煦的《天方正學》、馬復初的《四典要會》、《大化總歸》、《漢譯道行究竟》等。一是以伊斯蘭教法與儒家禮儀或社會倫理相附會,稱r敬慎持身之道J或『禮法J ,如劉智的《天方典禮擇要解》、馬注的《清真指南》、伍遵契的《修真蒙引》、余浩洲的《真功發微》、馬復初的《禮法啓愛》等。在著譯中,穆斯林學者一方面申明,他們都是r采精挹萃,辑數經而爲一經j (《天方性理•袁序》),『其中理道,悉本尊經,參以典籍,不敢自徇胸臆, 毫髮增損,間于諸家』(《正教真經•自叙》)。同時,他們又表示,『回儒經書,文字雖殊而道無不共,語言雖异而義無不同j (《天方正學•自序》)。在著譯中,r恍然有會于天方之經,大同孔孟之旨也j (《天方性理•自序》),『中西151*此性理j, r教雖不同而天人之理無不同j (《性理本經幕譯.序》),『雖裁在天方之書,,而不异乎儒者之典,遵習天方之禮,即猶遵習先聖先王之教也。聖人之教,東西同,今古一j (《天方典禮•自序I)。當時的官員儒生也有人爲書作序而對此大加贊赏,認爲在諸教之中, 『獨清真一教,其說本于天,而理宗于一,.與吾儒大相表裏。j r其教亦不廢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序,而潔已好施,更廣吾儒所不足j (《正教真詮叙》)。『其倫禮綱常,猶然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也.,其修齊誠正,猶然孝、弟、忠、信、禮、義、廉、節也.,其昭事上帝,有所謂念、禮、齋、課、朝五者,亦猶然顧鍉明命,存心養性,以事天也。夫然後知清真一教,不偏不倚,直與中國聖人之教,理同道合,而非异端曲說所可同語者矣j (《天方禮經序》)。由此看來,這些『以儒詮經j、r附儒以行j的『回儒j,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中,f遵中國之理,引孔孟之章j ,融洽、會通中國傳统文化的概念、素材和義理,用來闞發伊斯蘭教的教理奥義和教法制度,成功地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出色地推動兩種文化的溝通和结合,使之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爲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一筆彌足珍貴的遣產, 不僅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奔向社會主義小康的中國人民具有借鑒作用,而且也爲尋求文明對話,建設國際新秩序的世界學術界日益重視。

    伊斯蘭教文化與儒家文化都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世界性文化,在歷史上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過燦爛輝煌的貢獻。伊斯蘭教傳入時所帶來的伊斯蘭文化,不僅豐富和增進中國固有的傳统文化的繁榮,也在近千年的不斷衛撞、溝通和融合中產生一支色彩絢麗、別具一格的中國伊斯蘭文化。這一文化作爲t華傳统文化的一部分,蘊含極爲珍貴的内涵。由本書編纂的文獻資料觀之,從經文譯解到小經雜學,從教義闞釋到啓蒙讀物,從天文曆算到贅學藥物,從禮法教規到蘇非性理,從史地記述到碑銘方志,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寬泛,顯著地反映了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结合的深度和廣度。.比如,本書所收的《寶命真經三十卷》馬聨元刻本,北京藍靛廠清真寺藏清抄本,都是有代表性的《古蘭經》刻本和抄本。又如《天文象宗西占》和《回回曆法釋 例》兩種明抄本,更是世所罕見的學術資料。還有劉智的《天方性理》,不僅是部重要 的宗教典籍,而且也是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首次明確揭示人的感官活動和感知心理的 生理基礎,提出大腦『總覺動』概念的心理學文獻.,馬歡《瀛涯勝£》,鞏珍《西洋番 國志》、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三書,皆以隨同鄭和下西洋的親身經歷者所記爲據, 對沿途所經各國疆域、風土等『靡不詳载j,尤其有關伊斯蘭教傳播情况,是東南亞、 南亞和西亞宗教史的珍貴史料。三書都是有關中外關係史的重要文獻。再有,《克裏默 解啓蒙淺說》、《經學系傳譜》、《北京牛街岡上禮拜寺志》等都是新近問世的古籍,可 補中國伊斯蘭教史料之不足.,《清真根源》、《清真奥旨》、《沙溝詩草》、《馬啓西詩聯》、 《七篇要道》等爲中國伊斯蘭教門宦教派人物的第一手思想资料,而《哲赫忍耶道统 史略》、《鬍子老太爺史略及家譜》、《道统史傳上下集》、《庫不林耶譜系(大灣頭門宦)》 等則爲深入研究提供了史料依據。僅就以上粗略例舉,展示的本書内容一角,已是珍 品雜陳,眩人眼目,如能認真整理,深入發掘,必然珠寶叠出,喜不勝收。由此可以 斷言,本編文獻的收集出版,對于了解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正確理解宗教和民族的關係,特別是伊斯蘭教和我國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關係.,探索伊斯 蘭文化的特點,尤其是伊斯蘭教與我國主體社會和主流思想的會通和融合,穆斯林學 者在歷史上所作的難辛努力,幷對推動宗教學的學科建設,撰寫中國宗教史、中國伊 斯蘭教史、中國民族關係史、中國回族史、中國思想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都有不 可替代的價值。

    現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歷史證明,随 着經濟建設的高潮到來之後,必定會出現一個文化繁榮時期。爲了迎接寸華文化新的 復興,我們需要做好大量的前期工作。收集、整理和影印、出版中國伊斯蘭教的歷史 文獻,就是其中的一項小工程。同時,廣泛全面地收集歷史資料,系统深入地研究伊 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歷史,對于正確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推動宗教適應杜會和服 務社會人群,消除盲目狂熱的極端傾向.,加强信教群衆之間的團结,反對民族分裂, 共建和諧社會;引導和調動宗教組織和廣大信教群衆投身現代化建設,早日全面贵现 小康目標,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