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湖湘刺绣 全2册湖湘文库 2009 彩图高清

湖湘刺绣 全2册湖湘文库 2009 彩图高清

¥7.00Price

湖湘刺绣 全2册湖湘文库 2009 彩图高清

  • 湖湘刺绣 全2册湖湘文库 2009 彩图高清

    《湖湘刺绣》PDF电子档全2册,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为《湖湘文库》之一。

     
    《湖湘刺绣》作者长期从事湘绣设计和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对湘绣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工艺特性、艺术特色较为了解,并试图通过以历史年代为经,以名匠行状、绣庄兴衰、绣品分析、文化形态的记述为纬,基本勾勒出湖南湘绣千年以降特别是近百年起伏消长的主流风采。 
      
    刺绣是这样一种尴尬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它是农耕文明的一部分,在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中,消失与泯灭得最快的也是民间文化,刺绣亦复如此。百年湖南湘绣,一方面,她在抒写着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一方面,又时刻面临着一边创造一边消亡的宿命。 
      
    《湖湘刺绣》提供的300多幅彩图,基本囊括了体现湘绣主流风采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力图相对完整地展现湖南湘绣的整体风貌。
     
     
     
    《湖湘刺绣》书目:
     
    湖湘刺绣 1
     
    湖湘刺绣 2 湘绣卷
     
     
     
     
     
     
     
    《湖湘刺绣》出版说明: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这是唐代诗人秦韬玉写的i寺句,它描写的是古代妇女从事“女红”时施展技艺的真实情境。中国妇女自古以来有着习做“女红"的传统,正如民间俗语说的:“娶妻貌美,不如手巧。"貌美经不起岁月风霜,而手巧则能造福全家。
     
    本书提及的“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在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或“女功”。“刺绣”是以绣针引彩线,按备好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它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电上,妇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在政治和经济上地位不高,但并没有因此而限制住妇女聪明才智的发挥,相反地结合着生活艺术的创造,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方而将“刺绣文化"提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刺绣的制作不仅丰富和美化了生活,也极大地充实和推进着文化的发展。
     
    刺绣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礼记·郊特牲》:“黼黻文绣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墨子“辞过》:“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管子·七臣七主》:“主好文采,则女工靡。”《汊书卷五《帝纪第五》:“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穀梁传》桓公十四年:“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玉后亲蚕以共祭服,国非无良农,工女也。”
     
    《管子·轻重》乙箱:“大冬,营室中女事,绣绩缉缕之所作也。"前文提到的“文绣"、“女功"、“女工''、“女红''及“工女"、“女事”等,都与刺绣有着密切关联。据《尚书》载,远在四千多年前的中国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周礼“春官司服》中说,周王的冕服,有所谓“希衣”。据郑玄注,希衣即黹衣,就是刺绣的服饰。从河南信阳光山春秋早期黄国墓中出土的窃曲纹刺绣残片上,能看出是用锁针法绣制,绣纹虽已脱落,但能看出当时的刺绣技法已很熟练。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上的战国时期的束刂绣残片,长]4厘米,宽18厘米,针眼清晰,线纹流畅,针法为辫子股绣,针鯽整齐,质地紧密,刺绣工艺之精可见一斑。1958年湖南长沙烈士公园三号木椁楚墓出上的战国鸟纹刺绣残片,绣料为丝绢,针法为辫绣,绣品粘貼于墓棺挡板和壁板上,大部分实物已污损,但仍能看出绣绢上龙云飞腾缭绕的景象,气韵生动,气势奔放。其幅而布局匀称,活泼生动,绣工精细,表现了战国刺绣的高水平。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上了数最众多的西汉刺绣珍品,主要有信期绣、乘云绣和长寿绣三种,其他还有茱萸纹绣、云纹绣、方棋纹绣、铺绒绣和貼羽绣等。其中信期绣纹样单元较小,线条细密,绣工精巧;长寿绣和乘云绣的纹样单元较大,线条比较粗犷,纹绣优美色泽浓艳,绣技细膩流畅。刺绣针法均为锁针法,针和圈距都比战国时的小三分之二多。可见楚地刺绣技艺的进步和发展。
     
    毋庸讳言,从我国古代楚文化区域出土的刺绣艺术珍品看,中国刺绣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地处楚文化地区的湖湘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当是一脉相承的。
     
    本书作者在“湖南古代刺绣"一章中,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珍贵的文物图片,描述了湖湘地区从战国时期至汉代、从唐代至明代这一漫长历史阶段刺绣艺术的发展与演变。直至清代,湖南刺绣随着中国刺绣艺术的发展与成熟,出现了繁荣与鼎盛的景象,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四大名绣"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刺绣艺术如日中天的真实写照。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花费较大的功夫并用较大的篇幅,叙还了湖南从春秋战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刺绣艺术的发展脉络,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将许多前人都未归纳整理过的内容旱现于此,实属难能可贵。而对于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湖湘刺绣(二)湘绣卷》将有详尽的记录,本书只作简要的描述。
     
    湘西上家族聚居的桑植、永顺等地区,挑花艺术是她们的拿手绝活。上家挑花常以白底布面挑绣黑色或蓝色花纹,其品种丰富,形式多样。门帘和帐儋纹样构图庞大、气氛热烈,头帕和手帕贝刂采用玲珑绢秀的几何对称花纹。湘西凤凰、保靖一带的苗绣与黔东南苗族刺绣一样享有盛誉。湘西苗族多以龙、凤、蝴蝶和花鸟为题材,在深色底料上刺绣色彩浓鲜的纹样,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它不同于黔东南苗绣留有先祖神秘图腾崇拜的痕迹,而多少带有与汉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意味。
     
    湘西南通道、新晃等地的侗族刺绣常与挑花并用,尤以绣有太阳花的儿童背骷为特色,与侗族祖先的太阳图腾崇拜有着密切联系。侗族女子还擅长挑绣龙蛇纹、蜘蛛纹、鱼纹、花鸟纹和蝴蝶纹等,表现出組犭广.野趣的自然气息。湖南瑶族地区笃信盘瓠,服饰与刺绣纹样中流露出盘瓠崇拜的印迹。江华,江永等地以高山瑶、平地瑶、梧州瑶为主,在刺绣上追求舟斓、绚丽、繁密的效果。隆回小沙江一带花瑶以挑花围裙著称干世,常见的围裙图案以偶数形式出现,如“对虎"、“对龙"、“对马''、“双风”、“双蛇,'和“双鱼”等,不少动物还用“填心花”和“花包花"的挑花技法,表现出作者的巧妙匠心和“求全"的美好愿望。
     
    湖湘民族民间刺绣既保留着楚汉刺绣神奇、浪漫的风韵,又融人了湖湘劳动人民新的创造意识,反映了爱美善绣的湖湘女子的勤蒡美德和聪明才智,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百花苑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总的说来,湖湘刺绣历经千年,有其辉煌,亦有沉落;虽然几经风霜与磨难,仍旧能抖落历史的尘埃,以健康的面貌和有力的步履朝前边进。在世界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形势下湘绣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一辈的湘绣技艺传承人和湘绣工艺大师脱颖而出,让我们看到了湖湘刺绣发展的美好前景。只要我们能给予刺绣艺人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上的鼓励,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王观坏境,湖湘刺绣艺人便会鼓足饱满的创造热情,献身刺绣事业。湖湘刺绣艺术的再度振兴指日可待。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