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 全1巨册 2017高清
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 全1巨册 2017高清
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 全1巨册 2017高清
《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PDF电子书全1巨册(1600余页),由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
《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系统地汇集了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材料,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查检,并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对通假字所反映的上古语音现象进行分析,对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帛书中的通假字作分类研究,是一部全面反映战国秦汉简牍帛书通假字的工具书。
我對簡帛古書通假字的整理和研究,始於1998年郭店楚簡公佈之後的一個想法,2001年初決心正式啟動,沒想到在這個領域一做就是十七年。一路走來已是滿目風塵,一身疲憊。
整理和研究通假字,我的體會其實就是在尋找通假字的真相。我確信自己找到井整理出了很多真相,但由于能力和學識局限,有可能雜入了很多假相并放弃或遺漏了很多真相,這是一件十分令我遺憾的事情,亦十分期盼學界前輩和方家批評指正。
新資料在不斷湧現,學術硏究也在不斷前進,研究成果自然也需要不斷完善和充實。我自2013年從華南師大調到華東師大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以來繼續從事簡帛古書通假字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本書即是之前編著的《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一書的升級。學無止境,我本人未來也許還會繼續從事出土簡帛古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所以也許今後還會有修訂版或升級版問世。《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出版说明:
2008年,筆者編撰的《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一書是對楚帛書、信陽簡、郭店簡、九店簡和上博簡(第一冊一第五冊)這五種材料中通假字的彙編整理。α012-年,筆者編撰了《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該書爲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編,該書在前書的基礎上増補了上博簡(第六冊一_第七冊)以及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等十五種秦漢簡帛古書中的通假字材料,并吸收了學界當時的最新硏究成果,對前書的部分觀點做了修訂。本書又在前書的基礎上增補了上博簡(第八冊一第九冊)、清華楚簡(第一冊一第六冊)天水放馬灘秦簡、嶽麓書院藏秦簡(第一冊一第四冊)、北京大學藏漢簡(第一冊一第五冊)以及銀雀山漢簡(第二冊)的材料,并吸收當前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對前書的部份觀點再做修訂。
這裏就與本書編撰有關的兩方面問題做些說明。本書的資料來源及所使用的底本
本書所取材的資料分爲兩類,一類是戰國楚簡帛,另一類是秦漢簡帛。戰國楚簡帛資料來自以下六種:楚帛書、信陽簡、郭店簡、九店簡、上博簡和清華簡。其中,信陽簡原有兩組,第一組爲書籍(學界一般認爲是《墨子》逸篇),第二組爲遣策本書僅收第一組。爲方便整理,本書在編撰過程中使用以下著作爲底本:
1.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
3.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中華書局,2000年。
5.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岀版社,2003年。
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岀版社,2005年。
10.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岀版社,2007年。
1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4.清華大學岀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
15.清華大學岀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中西書局,2011年。
16.清華大學岀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凊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中西書局,2012年。
17.清華大學岀土文獻硏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中西書局,2013年。
18.清華大學岀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中西書局,2015年。
19.清華大學岀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中西書局,2016年。
在本書的按語中,有關戰國楚簡的部分涉及《老子》、《緇衣》《五行》和《周易》等書(或篇)的版本問題。其中,《老子》中的“今本”是王弼本、傅奕本、河上本、嚴遵本這四種本子的合稱,凡以上四種本子用字相同者,就稱“今本作某”;如以上四種本子用字不同,就稱“某本作某”。由於條件所限,對以上四種本子,筆者並未核檢原書,而是轉引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和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二書。《老子》帛書本來源於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硏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五行》篇的帛書本來源於龐樸《帛書五行篇研究》(齊魯書社,1980年)《周易》的帛書本來源於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3期,阜陽漢簡本來源於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岀版社,2004年)《緇衣》和《周易》的今本均來源於阮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秦漢簡帛資料來自以下十八種:青川木牘、睡虎地秦簡、關沮秦漢簡牘、龍崗秦簡、天水放馬灘秦簡、嶽麓書院藏秦簡、張家山漢簡、馬王堆帛書、阜陽漢簡、北京大學藏漢簡、虎溪山漢簡、銀雀山漢簡、孔家坡漢簡、大通漢簡、漢長安城未央宮漢簡、敦煌懸泉月令詔條、尹灣漢簡和武威漢簡。爲方便整理,本書在編撰過程中使用以下論著作爲底本:
1.四川省博物館、青川縣文化館:《青川縣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牘—一四川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2年1期。
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2001年。
3.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關沮秦漢墓簡牘》,中華書局,2001年。
4.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崗秦簡》,中華書局,2001年。
5.孫占宇、晏昌貴:《放馬灘秦墓簡牘》,陳偉:《秦簡牘合集》,武漢大學岀版社,2014年。
6.朱漢民、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壹)》,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7.朱漢民、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貳)》,上海辭書岀版社,201年。
8.朱漢民、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
9.朱漢民、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肆)》,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
10.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
11.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
12.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叁]》,文物出版社,1983年。
13.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
14.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3期
15.张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繫辭〉校讀》,《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6.陳松長、廖名春:《帛書〈二三子問〉、〈易之義〉、〈要〉釋文》,《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7.陳松長:《馬王堆帛書〈繆和〉、〈昭力〉釋文》,《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8.胡平生、韓自強:《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9.文物局古文獻硏究室、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蒼頡篇〉》,《文物》1983年2期。
20.文化部古文獻硏究室、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年4期。
21.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章題、〈春秋事語〉章題及相關竹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2.韓自強、韓朝:《阜陽出土的〈莊子·雜篇〉漢簡》,《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三聯書店,2000年。
23.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24.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硏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5.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26.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27.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28.湖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懷化市文物處、沅陵縣博物館:《沅陵虎溪山一號漢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1期。
29.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
30.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文物出版社,2010年。
3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
32.陳公柔、徐元邦、曹延尊、格桑本:《青海大通馬良墓岀土漢簡的整理與硏究》,《考古學集刊》第五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3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未央宮》,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6年。
34.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敦煌懸泉月令詔條》,中華書局,2001年。
35.連雲港市博物館、東海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文物研究所:《尹灣漢墓簡牘》,中華書局,1997年。
36.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武威漢代醫簡》,文物出版社,1975年
37.武威地區博物館:《甘肅武威旱灘坡東漢墓》,《文物》1993年10期。
38.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武威漢簡》,文物出版社,1964年。以上論著,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繫辭〉校讀》在原釋文中“胃”直接寫作“謂“印”直接寫作“聖”、“闆”直接寫作“闔”、“斿”直接寫作“游”、“輟”直接寫作“繫”等;陳松長、廖名春《帛書〈二三子問〉、〈易之義〉、〈要〉釋文》在原釋文中“胃直接寫作“謂”,“朕”直接寫作“勝”、“”直接寫作“悔”等。凡此,本書均據原文寫出原字,用“()”注明通假字或異體字之本字。陳公柔、徐元邦、曹延尊、格桑本四位《青海大通馬良墓岀土漢簡的整理與研究》的原釋文使用簡體字,且未注明通假字,本書中關於這批材料的通假字多據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硏究室、大通上孫家寨漢簡整理小組《大通上孫家寨漢簡釋文》(《文物》1981年第2期)補岀。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武威漢代醫簡》的原釋文無標點符號,本書據張延昌主編《武威漢代醫簡注解》(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6年)加注了標點符號。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硏究所《敦煌懸泉月令詔條》所録材料原本不屬於岀土簡帛文獻,但因其内容亦与書籍有關,文字通假現象亦十分普遍,故本書亦予以收録。在本書的按語中,有關秦漢簡帛的部分亦涉及《老子》、《周易》(含《六十四卦》和《繫辭》)、《詩經》和《儀禮》等書的版本問題,其中,《老子》之通行本即王弼注本。《周易》《詩經》、《儀禮》之今本均來源於阮刻《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孫子兵法》之今本來源於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中華書局,1999年)。
本書正編部分按語中所提到的“整理者”,即以上論著中釋文與注釋部分的原作者。本書通假字字例,凡與“整理者”意見相同者,均直接引録,不作說明。凡與“整理者”意見不同者,或有必要加以補充說明者,加按語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