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文化全方位解读共11册全套浙江大学2019
良渚古城遗址的入遗成功,让社会对良渚燃起极大的热情。读懂良渚的根本目的,是尝试使阅读者了解每个人自己身上文化基因的来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考古专业知识的通俗转化,也成为大众传播领域尤其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共11本的“良渚文明丛书”,能给读者带来什么——
俯仰之间,解构良渚文明
时空是有力量的,它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相连。
在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际,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良渚文明丛书”。这套大众科普读物,是省文物局“面向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保护研究成果应用及转化”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方向明在丛书总序中这样写道——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光年是距离单位,宇宙深处星星点点射向我们的光线,来自遥远的过去。原来,时空的穿越,不过是俯仰之间。”
我们选取了丛书编写中的几个片段,试图在俯仰之间,重新认识那片美丽洲渚,穿越5000年的辉煌文明。
俯
让考古学术走出深闺
这套丛书自发行之日起,便备受关注。它包含《神王之国:良渚古城遗址》《土筑金字塔:良渚反山王陵》《法器与王权:良渚文化玉器》《内敛与华丽:良渚陶器》《工程与工具:良渚石记》《图画与符号:良渚原始文字》《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良渚时代的中国与世界》《良渚遗址考古八十年》《何以良渚》《一小铲和五千年:考古记者眼中的良渚》等11本书。
如何将“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明,从最适宜的角度介绍给读者?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鲁东明在首发式上介绍,“良渚文明丛书”内容涵盖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图画与符号、良渚生活用器、良渚玉器、良渚环境与动植物等方面,力求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将这些浩如烟海的资料加以梳理,并非易事。
浙江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陈丽霞回忆道,出版社从去年10月开始组建编辑团队,为了拉近与考古专业领域的距离,编辑们请一线考古专家推荐了参考书,同时收集了作者们以前出版过的相关图书内容。编辑团队还邀请了考古所研究员同时也是该套丛书的作者之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进行了一次讲座。
编辑期间,丛书样稿修改、完善了至少三次。“我们先与作者展开会议讨论,初步设定了丛书的大致内容、体例,并就图书出版的整体规划,达成一定的意见。但是11月上旬,经社级论证初步意见反馈,当时丛书的题目不够市场化,也未形成统一的丛书风格。编辑经与各对接作者讨论后,对11本图书的书名重新进行了拟定。”陈丽霞说,就连丛书标识的设计、封面图案的选择,设计师都经过多次修改。
通过这些努力,一套不同于以往的良渚考古丛书,架起文化遗产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这是国内第一套以重要考古遗址为对象、一线考古学者执笔的面向大众的丛书,专业度和权威性兼具;丛书内容涉及古城遗址、反山王陵、玉器、陶器、原始文字、动植物等,再现了良渚时代的生活场景;从书中每本书的图片在200到300张之间,采用四色印刷,很多图片都是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作为一套面向大众的科普类读物,它比学术专著更通俗易懂、易于传播。
不久之后,这套丛书能更加全面更加立体化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更好地在国内甚至是世界传播。目前,丛书的电子书正在加紧制作中,预计7月底正式上线,届时会陆续登陆亚马逊Kindle、阅文、京东、当当等平台。
仰
让古老文明走向未来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1本书的作者写出了不一样的良渚。
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工作站站长陈明辉是《良渚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的作者。这本书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
“几乎每一个到过良渚的人,都会问,良渚文明何时产生?何时消亡?它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陈明辉发现,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阐释,是让考古学术走出深闺、走向公众的“突破口”。
关于时空的疑问也令陈明辉好奇——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在今天,这一时期的国内外古代文明,依然有太多的谜题需要去解答。
于是从2014年开始,陈明辉开始用对比研究的方式,深入探索同一时期的文明。他饱读国内外的书籍、学术论文,从国外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都成为他的研究对象。直至2018年夏天,“良渚文明丛书”开始出版编辑工作,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也得以集结成册。
“希望这些客观的介绍,能够为大家了解良渚所在的时代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良渚本身。”陈明辉说。
在良渚工作站的这些年,陈明辉发现,来良渚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他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受教育程度正在不断提升,书籍为良渚走向公众、面向未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良渚是一个很全面的古城遗址,它有太多值得研究、挖掘的内涵。”陈明辉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在考古发掘、国际化传播、科技考古等方面都将有新的突破,而这些文明成果也将不断以书籍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通过阅读,人们将越来越接近一个真实的良渚。”
润
让传统文化沁入心灵
“良渚文明丛书”出版的意义,甚至超过了书籍本身。
方向明是《土筑金字塔:良渚反山王陵》一书的作者。他在丛书首发仪式上说:良渚考古,自1936年前辈施昕更算起有八十余年了,智慧和执着的江浙沪考古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用手中的铲子告诉大家,良渚有五千年历史,良渚的中心在良渚古城,那里是东亚最早的具有早期国家形态的都城。
“良渚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玉文明,良渚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的社会,良渚文明对中华文明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晔完成了《内敛与华丽:良渚陶器》一书。他认为,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就是“高富帅”:说它“高”,是因为其文明化程度高,已经有了清晰的国家形态 ;说它“富”,是因为它已产生集资源与财富于一身的强势政体;说它“帅”,是因为它的都城气势恢宏,它的玉质礼器精美绝伦。“通过陶器,我们能够感知良渚先民的生活状态、生活品位和生活态度。所谓‘一物一世界’,以陶器为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良渚世界。”
近年来,“良渚”成为一个热词。各类媒体对良渚古城和良渚文化的介绍宣传甚多。这些介绍多集中于考古发现的过程、呈现的迹象及其性质判读,都是“果”的介绍。
王宁远所著的《何以良渚》,旨趣在于“因”的解析:试图厘清良渚文化出现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良渚基层聚落、中等聚落和良渚古城的形态、结构及其背后的社会组织结构,以及意识形态中以玉器为载体反映的信仰和权力机制进行分析,尝试去掉枝蔓,沿最清晰的逻辑主干叙述良渚社会的面貌和结构框架。
……
传播“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从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历程,到良渚时期古环境与动植物信息;从代表良渚文明最高等级墓地的反山王陵,到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良渚高等级玉器。
这些书籍与文字,仿佛是闪烁着文明曙光的星星,正穿越时间长河,沁入人们的心灵。
《五千年良渚王国》用儿童视角科普良渚文明
童真童趣,诠释良渚秘境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分社社长楼倩最近被一本良渚童书“刷屏”了朋友圈。7月初,由她担任责任编辑,由良渚古城的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领衔执笔的绘本《五千年良渚王国》,在各大书店上架。
和市面上其他良渚文明科普读物不太一样的是,这本书是写给7岁以上的孩子们看的科普绘本,是第一本针对孩子的良渚文明科普书。书中没有充满距离感的专业语言,而是把良渚人和文明,用童趣的语言、充满美感的画面、严谨的态度呈现给孩子们。从“水”“城”“玉”三个核心关键字入手,此书重点向孩子介绍了世界上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大的城址、中国独有的“玉器时代”等良渚文明特点。
“从动物、植物、矿物、环境,到陶器、玉石器、漆木器、农业、手工业等,展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活生生的五千年的良渚世界。”刘斌表示,尝试为孩子写童书,是希望为考古科普尽些力。
这本书的灵感,要从三位浙大中文系98级毕业生说起。作者余靖静毕业于浙江大学,在新华社做记者之时,曾参与2007年良渚古城、2016年良渚大型水利工程等考古发现报道。刘斌曾谆谆教诲她:“作为新华社记者,你有责任向公众传播考古成果。”余靖静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
她的大学同窗好友曾奇琦,现在是浙江科技学院动画系系主任。2017年,曾奇琦在美国访学期间,发现国外的少儿绘本十分发达,想到国内原创绘本较少,于是萌生了创作绘本的想法。恰好,她俩的另一位大学同窗好友楼倩,毕业后进入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已经是资深编辑,正在寻找合适的少儿创作作者。
2018年1月中旬,楼倩、余靖静、曾奇琦三人聊起杭州有两张文化“金名片”,在专业领域非常“牛”,但科普程度较低。其中之一就是良渚文明。选题通过以后,余靖静联系了刘斌坐镇,刘斌欣然应允。考虑到目前有关良渚的历史记载几乎没有,相关知识全靠考古发掘鉴定,三人觉得知识普及加趣味演绎的形式更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
作为资深童书编辑,楼倩认为,目前国内原创的高品质历史普及绘本并不多见,良渚主题的童书更是可以填补市场空白。大家研究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内外知识普及类绘本,曾奇琦明确了采用中国传统画风加现代漫画相结合的形式。
“我以前画插画,有时会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来增强艺术表现力,但是这本书不同,所有内容都要尽可能还原史实,不能随意发挥想象力,同时又不能被严肃的史料拘束,还得有趣生动、有创意才能吸引小朋友。”曾奇琦说。先民捕鱼用的鱼镖、渔网,他们坐的船只有多大、穿的是什么衣服、戴的是什么头饰,都要经过考据。“经常是心里面有了想法,但迟迟不能落笔。”曾奇琦说,初稿经常被刘斌纠错,“‘狩猎’那个章节,器皿里盛放了一些食物,我一开始照着资料画,就被刘斌老师指出我原先画的器皿不是用来装肉的。”
“我每画一张,都会问儿子:配色喜不喜欢、这样讲故事够不够吸引人。书里‘捕捞’章节里,有两颗小螺蛳,有几段充满童趣的对话,就是从孩子那里来的灵感。”曾奇琦说。原来的文稿中,对玉器制作者这一部分的设置大概只有2页,现在因为孩子的兴趣点和求知欲,成书中已扩展至6页。
在画风上,曾奇琦借鉴了20世纪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向《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等国产经典动画片学习。她把敦煌壁画、汉画像砖艺术及其他古代装饰图案艺术融入创作中,采用水墨宣纸、青绿主色,整本书颇有江南风味。
“和时间赛跑”,又是另外一大“难”,所有人都是兼职创作这本书。刘斌身为所长,工作十分繁忙。但在百忙之中,还是带三人去看莫角山、瑶山、反山、水坝老虎岭段等遗址,介绍考古所当前的各项研究进展,深度讲解良渚神徽的含义。
曾奇琦平时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很重,只有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才有可能进行绘本创作。同时,她对良渚了解相对较少,要补课的量最大。在创作的最后冲刺阶段,好几次她都是凌晨两点还在微信里与团队人员核对细节,早上6点多又出发去学校工作。
绘本面世后,受到了许多孩子的好评。有家长说,7岁的孩子原来不太喜欢看书,拿到这本书却爱不释手。有家长说,马上读初一的孩子早起连饭都不吃,一直在看这本书。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说,他自孩子长大后,就没有看过少儿版的图书了,“但这本书拿到手,我却一口气看完了”。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张玉杰写了两千多字的书评,誉其为“这个夏天最值得期待的童书”。
top of pag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