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说文解字探原 全10册 2013高清 罗君惕著

说文解字探原 全10册 2013高清 罗君惕著

¥20.00Price
说文解字探原 全10册 2013高清 罗君惕著
  • 说文解字探原 全10册 2013高清 罗君惕著

    《说文解字探原》全10册,由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字书,对于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一部辞书的范围。在收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决心光大许慎所言之精论,订正许慎所言之谬误,廓清同代之疑团。由此开始撰《说文解字探原》。”
    本书首举甲金篆隶字形,次辨文字本义、后起义以及文献中的误解,次以本义与字音相比,说明某字得声之由,分出古音近音或误读。本书尤重对会意兼形声字的发明。
    作者手编索引,详细注明重文及互见之字,不仅检索方便,且使索引本身即成一部简明字典,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罗君惕先生(19051984),别号艮厂,生于江苏镇江。蒙古族人,本姓那。海上著名文字学家、书法家。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英士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著有《说文解字探原》《中国汉文字和汉文字学的源流》、《汉文字学要籍概述》、《秦刻十碣考释》等。

     

    《说文解字探原》目录:

    第一册
    罗君惕自
    说文解字探原自序
    撮 凡
    说文解字探原目
    说文解字探原第一上(一一至二六七)
    说文解字探原第一下(三一至六五三)
    第二册
    说文解字探原第二上(七一至一四)
    说文解字探原第二下(一一一至一二六七)
    说文解字探原第三上(一三一至一五三六)
    第三册
    说文解字探原第三下(一五三六至一八六四)
    说文解字探原第四上(一九一至二二四一)
    第四册
    说文解字探原第四下(二三一至二五五三)
      说文解字探原第五上(二六一至二八一七)
    说文解字探原第五下(二八一八至二九五五)
    第五册
    说文解字探原第六上(三一至三二四九)
    说文解字探原第六下(三三一至三四五八)
    说文解字探原第七上(三五一至三六五二)
    第六册
    说文解字探原第七下(三七一至三九三一)
      说文解字探原第八上(四一至四二五三)
    说文解字探原第八下(四三一至四三五三)
    说文解字探原第九上(四四一至四五三一)
    第七册
    说文解字探原第九下(四五三二至四六七四)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上(四七一至四九四九)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下(五一至五二四九)
    第八册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一上(五三一至五六二九)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一下(五六三至五七五九)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二上(五八一至六四)
    第九册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二下(六一一至六三三七)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三上(六四一至六六五三)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三下(六七一至六八五七)
    第十册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四上(六九一至七六)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四下(七一一至七二七五)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五上 文解字
    说文解字探原第十五下 文解字後
    说文解字探原引用籍目
    一 字及其有著作
    二 籍及其有著作
    三 子及其有著作
    四 百家及其有著作
    五 史及其有著作
    六 地理及其有著作
    七 政及其有著作
    七 别集集及其有著作

    说文解字探原字部首目
    说文解字探原通
    说文解字探原分及索引

     

    《说文解字探原》前言:

    《説文解字探原》,羅君惕撰。羅君惕先生〖一九〇五—一九八四、别號艮厂,生於江蘇鎮江。蒙古族人,本姓那。先後任教於暨南大學、英士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學院。另著有《中國漢文字和漢文字學的源流》、《漢文字學要籍概述》、《秦刻十碣考釋》等。其生平、學術思想以及本書撰述之經過、大旨,詳見本書卷首所附《羅君惕自傳》。.

    《説文解字探原》手稿凡七十五册,羅先生據手稿分册及分册頁碼编製了索引,今據以影印出版,在總頁碼之上也依次標示了手稿的分册數及分册頁碼,以「④」號間之,以便檢索。如口部「啐」字,索引中標示爲「八.二七」,表示該字在手稿第八册的第一十七頁,即可按尋「④」號上之標碼,在七七九頁檢索而得。

    《説文解字探原》出版得到羅君惕先生後人與學生的大力支持,謹此致謝。


    《说文解字探原》作者罗君惕自传:

    羅君惕,别號民厂,蒙古族,屬巴岳特部鑲黄旗,本姓那,於前清光緒三十一年:.月〈一九〇五年四月),生於江蘇省縝江市。祖父名惠元,字子籙,爲京口駐防軍左翼協領兼護理都統辛亥革命時,祖父棄官避難泰州市,改姓羅父名承謨,字紹籙,爲秀才,善書法。我自八歲起,即從父讀書寫字,依次臨拳顔真卿、柳公權、蘇軾諸大家之字帖。年十五,入泰州淮東巾學肄業,進而學金石古籀篆隸,又學爲舊體詩與山水赉,頗得老輩稱許II年十九,入吴淞中國公學大學部商科肄業,課餘仍^學金石詩詞書畫其時,由友介紹從江陰曹家豸先生學詩詞,又由曹先生介紹得見金石書畫大家吴昌碩先生、大學畢業,獲商學士學位,失業家居」年二十一;娶妻張雯岫,爲大姑母之長女,亦蒙古族,屬札魯特部。年一一十五,前中國公學教授黎照寰先生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召我爲文書主任,凡十一一年。其時,先後加入上海中國畫會與北京考古學社,遂得交南北書畫家與文字學家。中國公學董事有梁啓超、蔡元培、于右任諸氏,而于氏以書法名海内,我曾以所書鐘鼎文請教於于氏,于氏掀髯點首言:「近二十年來無此作也。」〖一一十年指中華民國成立一一十年〕上海書畫家馬公愚當遗書與我,謂:「公之害温穆雅馴,弟傾服已久矣〃」其後曾以書畫各一幅,參加日本東京書畫展覽會。我於大篆,頗喜秦刻,碣文。十碣文舊稱石鼓文,向來皆斷爲周宣王大蒐岐陽之文字~自宋代起,始有謂秦代刻石者,如鄭樵謂在秦惠文之後,始皇之前;鞏豐謂在秦獻公之前,襄公之後;震鈞、馬敘倫均謂在秦文公之時,,郭沫若謂在秦襄公之時;馬衡謂在秦穆公之時。我則同於鄭氏之説。嘗以十碣與籀文、大篆(即詛楚文、盟和鐘、秦公設X小篆(即秦始皇、二世之刻石如蟫山碑、會稽刻石、、琅琊刻石,權量詔書及《説文解字》〕比較,其結構與籀文同者八十三,與大篆、秦刻石同者六十一,與許書同者則有一百一,但其文之字體團扁,與籀文、小篆迥異,而與大篆則全同;其文之結構比較簡易,與籀文多異,與大篆、小篆則多同。詛楚文、盟和鐘、秦公設皆秦惠文以後,始皇以前之物,是以知之.若其詩則佚詩也,因此曾撰《秦刻十碣考釋》一稿,曾將《時代考》一篇於一九三五年刊登於《考古》期刊第三期〔容庚主編〕。任職餘暇,除撰述外,仍自修舊業,又閲讀五經諸諸子〃於是發生兩個問題,即:自古文、籀文而至行書、草書,字體迥殊,此何由而變?字書所載字義與諸家所注經子,其解釋亦有不同,又何由而變?我百思不得其解,而欲問亦無從。最後以爲非研究文字學,不得解决。此我從事文字學之動機也

    欲知字體字義之變,當研究文字學,然欲研究文字學,又當讀何書乎?曾讀《隋書,經籍志》,彼謂文字學當包括形體、意義、聲音三方面是也。今所存最古之字書而包括此三方面者,惟東漢許慎所撰之《説文解字》而已,乃取而讀之。初並句讀亦有不知,疑惑更多不解。於是又取段玉裁之《説文解字注》、桂馥之《説文義證》、朱駿聲之《説文通訓定聲》、王筠之《説文句讀》而讀之,後又泛覽各家之書,有必要則記之。其所記者有五:一,許氏説解之謬誤者;二,我所不知而各家均未論及仍不能解决者‘,三,各家有獨到之見解者;四,各家所説不同而未能斷其是非者;五,自己之心得體會。如此者四年,所獲較多,始有撰稿之意,但其書名與體例均未能定也凡四易稿,始定名爲《説文解字探原》〔以下简稱《说文解字探原》,而其體例則悉依《説文解字》。《説文解字》首列字形,次釋字義,次定字音。故《说文解字探原》亦首以其所列篆書與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鐘鼎文、大篆以至隸書等相比較,而分出正字、或體、訛字與簡字;次以正字與字書、詞書、韻書以及經籍、子史、文集等等注釋相比較,而分出本義與後起之義或誤解等;次以本義與字書、詞書、韻書、毛詩、楚辭以及漢魏晋時代之韻文所注之音相比較,説明其字從某字得聲之理由,而分出古音、近音或誤讀。凡關於字體者,以甲骨文爲第一類,金文爲第一一類,石文爲第:類,餘者爲第四類;凡關於字義、字音者,以字書、詞書、韻書爲第一類,五經爲第1一類,諸子爲第一「類,
    群史爲第四類,各家文集爲第五類,餘者爲第六類。後人著作,,各以類從文史兩類,苟非必需,皆斷自漢代。此外,凡形聲、表聲之字必兼表意,故許慎有「亦聲」之解,宋朝王聖美有「右文」之説,鄭樵亦有「聲兼義」之論,但均未悉言之。此稿則詳加稽詮,務盡獲其兼義。

    一九三七年抗日戰争開始,其後四年,此稿方撰至「言」部,我被迫内遷。乃自上海至金華,在日寇轟炸之下,隨東南聯合大學籌備委員會西至福建建陽。议會主任何炳松聘我爲秘書兼先修班國文教員。越年,又聘我兼任暨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遂獲交大畫家潘天壽,常合作書畫,均爲同事奪去,而著作之事乃暫停。一九四二年八月,我又調任浙江英士大學國文教授兼校長室秘書。英士大學設在泰順,有美術科,潘天壽教國畫,我教詩詞書法。一九四六年十一月,我復員回上海交通大學,力辭其他職務,專任國文教授,兼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國文教授,餘暇仍繼續撰述。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我不教國文一科,改教新文學。一九五一年實行院系調整。交通大學廢除語文課,我被調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文系教授。一九五三年四月,由政務院任命爲上海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