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 全30册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 全30册

¥35.00價格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 全30册
  •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 全30册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生命历程的睿智表达 自由灵魂的深情歌唱
    陈家琪 陈嘉映 陈建华 陈思和 甘阳 葛剑雄 葛兆光 何光沪 何怀宏 江晓原
    雷颐 李公明 李辉 李庆西 林贤治 钱乘旦 钱满素 钱理群 秦晖 孙郁
    萧功秦 许纪霖 徐友渔 余中先 查建英 郑也夫 止庵 周振鹤 朱学勤 朱正琳倾情推荐
    一份执著,一份眷恋;一种信念,一种姿态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精神家园的守护人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
    特殊时代的特殊际遇,转型时期的独特思考
    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三十年心灵史的集中展示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30册书目:
    《白鸥三十载》
    《沉思与反抗》
    《雕笼与火鸟》
    《反思的年代》
    《含章集》
    《河东辑》
    《痕迹》
    《话语之径》
    《脚步集》
    《精神的年轮》
    《敬畏传统》
    《看澜集》
    《另一种理想主义》
    《旁观集》
    《三十功名尘与土》
    《生活与思考》
    《文明就是讲道理》
    《昔我往矣》
    《新旧之变》
    《学思集》
    《寻找他山的历史》
    《压在纸背的心情》
    《燕园学文录》
    《一毂集》
    《与时代同行》
    《远去的文学时代》
    《在风中流亡的诗与思想史》
    《长水声闻》
    《纸上苍凉》
    《左岸的巴黎》
    1.jpg截图02.jpg截图03.jpg截图05.jpg截图06.jpg截图07.jpg
     
     
    内容摘录:
     说来惭愧,当受邀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词,居然是“囊中羞涩”。之所以如此,事后想想,大概有些原因。首先,我这三十年虽然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却从来不算是时代弄潮儿,只有总在潮流中的人,才可能在文字中呈现这三十年的中国风景,而自己从事的是古代历史、宗教和思想领域的研究,那毕竟只是一个远离波涛的领域。特别是,在读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1978年到1984年间,在大量故纸堆和新论著的包围下,基本没有写过“轻松”或“激扬”的文字。尽管我可能是“文革”后第一个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但那些都是枯燥和沉重的学术论文,并不能见证这三十年,特别是改革开始那些年的历史,似乎不宜收在这里,只是找到一些当年的读书札记,既证明大学走出“文革”后的学习风气,也表示那几年自己并未虚度。这些文字既不能带来阅读的“愉悦”,又不能呈现时代变幻的“风云”,显然不符合编这套书的原意,这是我要事先道歉的。此外,是因为自己从来不敝帚自珍,对文字也总是不那么修饰,习惯上往往是写好了就拿出去,在朋友的催促下又常常会编一些随笔的集子,算起来这些年写的各类随笔也已经编了六七个集子。我的习惯是,不愿意把自家那点儿东西反复重编,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因此在不得不编的情况下,就只能尽量挑选一些较少收录于各种集子的文字,可是,苦于没有多少“存货”,思来想去,只好尽量多翻检一些大概没有编集的文章和没有发表过的札记之类“充数”。这样一来,使得现在选出来的文章,根本算不得什么“代表作”,充其量只能是我这三十年文字生涯的一个侧面罢了,这有点儿对不起出版社,更对不起读者,好在这些文字中间,也许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并不那么轻松、多少有些学究的人的半生光景。
    一九七八
    开学琐记——回忆1978年的春天
    那一年开学,不是在通常的9月,却是在3月。“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第一次发榜,第一次上学,一切从头开始,从头开始的事,可以不按牌理出牌。
    收到入学通知书时,刚刚过元宵节,贵州冬天的尾巴很冷,春天的暖意却还没到。说是过节,但那个时候既没有过节的心情也没有过节的气象,正月十五又不观灯,也没有元宵吃,何况是远在苗疆的小县城,傍晚只有几处昏黄的灯光闪烁,街上显得冷冷清清。在单位里看到印了北京大学红色字样的信封,知道有好消息,便风驰电掣地跑回家,和父母一起拆开来看,现在记得的只是,从来喜怒不形于色的母亲,竟然失态狂笑,但我在这笑声中体会到的,是她心里积压多年的辛酸。
    没有办法不辛酸,母亲是多年的中学教师,在天津教过有名的十六中,在北京五十五中带过吴运铎班,当过全国群英会代表,荣幸地和毛主席合过影,随父亲下放到贵州的县城里,在一个很差的中学任教,还是兢兢业业,可是自己的儿子,却因为父母的缘故,十年里,不是在砖瓦厂做砖瓦,就是在农药厂熬肥皂,差一点儿被发配到偏远山里小煤窑里守小卖部,怎么能不辛酸?
    可一纸录取通知书改变了命运。
    行李很简单。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不像现在有的大学生,开学报到的时候,陪同人员浩浩荡荡,随身的行李车水马龙,那劲头儿,只欠了差遣仆人,举个“回避”、“肃静”牌喝道。那时的我们,最多衣服两三套,加上茶缸一只碗一个,揣上一叠子粮票和被父母捏得发热的几张钱,就上了路。不过,我带了一些想象中将来四年中有用的书,像《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也带上了我平时抄书留下的几个大笔记本。带上那些书,是因为录取我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那个时候并不知道古典文献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只是知道要读古书,所以,这些“文革”焚书余烬里残留的书也许用得上。至于带上那几个大本子,是因为舍不得好些年的心血和记忆,在这些本子里,我抄过很多当年出版的内部书,现在还记得的有三类:一是各国历史,像《圣马力诺史》、《匈牙利史》之类的书有好几十本;二是苏联解冻后的小说,像《你到底要什么》、《多雪的冬天》之类,这是当年最爱看的东西;三是翻译的各种政治性读物,我印象最深的是《出类拔萃之辈》。在这之外,笔记本里还抄有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史》和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当然,也抄有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甚至还有当年上海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杂志中关于“宇宙红移现象”、“板块漂移说”的文章。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第一辑共推出16种,包括周振鹤的《长水声闻》、林贤治的《沉思与反抗》、陈思和的《脚步集》、李辉的《纸上苍凉》、葛兆光的《看澜集》、葛剑雄的《后而立集》等。丛书作者均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一批正活跃在当下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学者,他们独特的经历、感受、体悟与思索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都构成了这套丛书独特的精神姿态。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部分书目介绍:
    《敬畏传统》
    陈尚君
    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于唐代文史基本典籍研究用力甚勤。著作有《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籍会证》《唐代文学丛考》《陈尚君自选集》《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等,论文有《杜诗早期流传考》《〈全唐诗〉误收诗考》《再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晏殊〈类要〉研究》《唐女诗人甄辨》等一百余篇。
    自序
    一九七八
    一九七九
    杜甫离蜀后的行止试析
    ——兼论杜甫之死
    一九八〇
    李白崔令钦交游发隐
    温庭筠生年新考
    一九八一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
    一九八二
    杜诗早期流传考
    一九八三
    姜夔卒年考
    一九八四
    《全唐诗》误收诗考(节选)
    一九八五
    欧阳修著述考(节选)
    一九八六
    何谓西昆体
    一九八七
    韩柳交游之始
    一九八八
    唐宋诗词札记
    一九八九
    明铜活字本《唐五十家诗集》印行者考
    一九九〇
    张碧生活时代考
    一九九一
    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钞本《元和三舍人集》
    一九九二
    《诗渊》全编求原
    我作《全唐诗补编》
    一九九三
    《永乐大典》残卷校《旧五代史》札记
    一九九四
    文史考据应有所阙疑
    齐己佚文《龙牙和尚偈颂序》考述
    一九九五
    述《全唐文》成书经过
    《二十四诗品》辨伪答客问
    一九九六
    文史札记一组
    一九九七
    长沙窑唐诗书后
    存世唐诗知多少
    一九九八
    唐代文学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九九九
    清辑《旧五代史》平质
    地方志辑佚之得与失
    ——评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
    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中的石刻文献利用
    二〇〇〇
    断代文学全集编纂的回顾与展望(节选)
    二〇〇一
    中国近二十年唐代文学研究方法的新变
    二〇〇二
    复旦中文系的学术传统
    ——《卿云集——复旦大学中文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前言
    新出石刻与唐代文史研究
    二〇〇三
    唐代墓志中所见的妻妾关系
    在早稻田看书
    二〇〇四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新版弁言
    二〇〇五
    《旧五代史》重辑的缘由和方法
    《全唐文补编》出版感言
    二〇〇六
    五代社会变化的一些迹象
    二十四史启动修订的一些建议
    朱东润先生的治学方法
    ——以《梅尧臣传》为例
    二〇〇七
    欧阳修的从政经历和学术建树
    ——纪念欧阳修诞辰一千周年
    《册府元龟》的校订和利用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〇〇八
    学者宜知所取舍
    ——金程宇《稀见唐宋文献丛考》序
    破镜重圆的原委和真相
    二〇〇九
    古籍辑佚学在数码时代的发展机缘
    ——史广超《〈永乐大典〉辑佚述稿》序
    附录 陈尚君学术年表
    《痕迹》
    朱正琳,1947年生人。1980年33岁考入北大,在外国哲学所攻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湖北大学退休教师。曾出任《东方》杂志副总编(1994—1996),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专职策划(1996—2005),并曾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编辑丛刊《成长文摘》,任主编(2000—2002)。
    著有《砍大山余响》(哲学随感录)、《文事·世事·心事》(散文集)、《还有精神》(散文集)《读书是私事》(书评与随笔集)、《里面的故事》(回忆录)、《读点》(书评与随笔集)等。 <div class="detailText" id="zzjj"> 朱正琳,1947年生人。1980年33岁考入北大,在外国哲学所攻读现代外国哲学专业研究生。198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br /> 现为湖北大学退休教师。曾出任《东方》杂志副总编(1994—1996),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专职策划(1996—2005),并曾与山东画报出版社合作编辑丛刊《成长文摘》,任主编(2000—2002)。<br /> 著有《砍大山余响》(哲学随感录)、《文事·世事·心事》(散文集)、《还有精神》(散文集)《读书是私事》(书评与随笔集)、《里面的故事》(回忆录)、《读点》(书评与随笔集)等。</div>
    目录
    自序
    一九八〇
    我们社会中的人怎样被“模式化”了
    一九八四
    弗洛伊德(评传)
    一九八五
    关于弗洛伊德的人的理论初探
    一九八六
    快乐原则: 性爱形而上学探讨之一——弗洛伊德与叔本华的一个比较
    一九八七
    “放逐在自己家中”的生涯——读《鼠疫》随笔
    一九八八
    “五香街”的性文化
    一九八九
    易北河畅想曲
    月夜乡情
    一九九〇
    还有精神
    读书是私事
    一九九一
    假如我中了Lotto
    话说《三国演义》
    一九九二
    读《围城》多想了一点点
    读《100个人的10年》随想
    一九九三
    理由与借口
    一九九四
    谁是知识分子
    我看传统文化——笔答记者问
    一九九五
    难作“公允”之论
    法西斯与人——《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断想
    一九九六
    《东方》杂志编刊札记: 几个文化视点
    《东方》杂志“编者的话”辑录
    一九九七
    不再沉默——王小波杂文解读
    墙:里面和外面
    一九九八
    现代备忘录(专栏文章一组)
    1. 现代、后现代与软
    2. 传媒、大众与新
    3. 文化、反思与流
    4. 资源、空间与钱
    一九九九
    而今再读《科学家谈21世纪》
    因冰心去世想起
    二〇〇〇
    从关怀到消遣
    二〇〇一
    关于《成长》关于成长
    我怀念成长——《成长文摘》编者手记选录
    二〇〇二
    《东方》:我现在可以说的一些事情
    二〇〇三
    我的心是一块碑
    《不沉默是金——SARS危机引发的言论》前言
    附:《不沉默是金》一书目录
    二〇〇四
    我的饥荒年代
    《三联生活周刊》史前史的一个片段
    二〇〇五
    一个幸运儿的哲学
    太平洋的故事
    二〇〇六
    在“法律下的自由”这个概念的烛照下
    八十年代人的文化关怀
    二〇〇七
    雷蒙·阿隆的精神气质
    执著地关注哈耶克——读《哈耶克评传》
    二〇〇八
    不相信文化这个词
    我已经读了很久
    二〇〇九
    读了一点施特劳斯
    二〇一〇
    读书札记:关于文化
    附录一:不成形状三十年
    附录二:个人三十年大事记
    《文明就是讲道理》
    钱满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美国文明研究。
    著有《爱默生和中国》《美国文明》《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美国文明散论》等;主编《美国当代小说家论》《年轻的美利坚》《我有个梦想》《我,生为女人》《韦斯特小说集》等,发表过不少有关美国历史、文学、政治的论文和文章。
    目录
    自序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
    形而上的苦恼(“卡夫卡和异化”节选)
    一九八二—一九八三
    海勒的神话——评《第二十二条军规》
    一九八四—一九八七
    美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比较约翰逊的《店主的千禧年》和瑞安的《中产阶级的摇篮》
    想象中的对抗——简·亚当斯和辛克莱·路易斯会如何评价霍雷肖·阿尔杰的《穷小子狄克》
    关于《联邦党人文集》第23篇
    防止总统滥用紧急权力的重要性——答“在扬斯敦公司诉索耶案中哪种意见最好?理由?”
    含混: 形式兼主题——《文书巴特尔比》与《绝食艺人》的联想
    一九八八—一九八九
    谈谈文化超越
    爱默生——思想的解放者
    一九九〇—一九九二
    中国情结——徘徊于现代之门
    希特勒现象
    个人主义在现代思维中的意义
    一九九三
    滥用权力的堤防
    一九九四
    守法与犯法
    一九九五
     

  • 飞出笼子去唱
    一九九六
    洪秀全的洋为中用
    一九九七
    个体的死亡正是人类的更新
    一九九八
    美国宪法: 分权、制衡、民主化修正
    一九九九
    在参与中提高素质
    二〇〇〇
    回味美国大选
    二〇〇一
    清教神权的“半约”——新英格兰殖民史片断
    二〇〇二
    从美国的女权运动谈起(讲稿)
    二〇〇三
    克里斯托与新保守主义
    二〇〇四
    纳粹女人的献身精神
    二〇〇五
    美国当代自由主义的困惑
    二〇〇六
    快和慢,我们能把握多少?
    二〇〇七
    美国革命——一个半世纪的前期准备
    亨廷顿 vs 福山
    二〇〇八
    “托管”——私产公用背后的玄机
    二〇〇九
    文明给谁看
    李普曼议政,世界倾听
    二〇一〇
    治者与被治者的对弈
    附录一:东西南北三十年
    附录二:简历及主要著译目录

    《白鸥三十载》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博士。长期从事西方现代哲学研究,先后在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任教。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语言哲学》《从感觉开始》《无法还原的象》《哲学科学常识》等,译著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万德勒的《哲学中的语言学》、J·奥斯汀的《感觉与可感物》等,组织并参与翻译戈尔的《濒临失衡的地球》、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写的《西方大观念》等。
    目录

    一九七七
    是马克思还是费尔巴哈?(译文)
    一九七八
    梦回塔克吐
    一九七九
    人生
    一九八〇
    哲学笔记
    12.19日记
    一九八一
    送杨炳章赴美
    旅行人信札
    一九八二
    此在素描
    一九八三
    克尔凯郭尔
    一九八四
    旅美信札
    论享乐
    一九八五
    游戏
    一九八六
    从感觉开始
    一九八七
    致Daylily信
    一九八八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选
    一九八九
    精神
    一九九一
    闲话清末民初
    一九九二
    何须以“历史”的名义
    一九九三
    致胡老爷
    分殊文化,共同世界
    一九九四
    于天人之际,求自由之真谛——忆熊伟先生(王炜)
    一九九五
    关于记录梦境
    致夏红信
    一九九六
    感人、关切、艺术
    一九九七
    《濒临失衡的地球》选(译文)
    一九九八
    说大小
    一九九九
    梦想的中国
    二〇〇〇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讲义选
    二〇〇一
    闲话希腊
    二〇〇二
    《哲学中的语言学》译者导言选
    二〇〇三
    《语言哲学》选
    二〇〇四
    沪申画廊落成感言
    真理掌握我们
    二〇〇五
    谈谈交流——在“意象武夷”研讨会上的发言
    武夷青龙瀑布
    二〇〇六
    预测与假说
    二〇〇七
    哲学关心的是事物的意义
    二〇〇八
    从建筑说到哲学——在“现象学与建筑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二〇〇九
    《观看,书写》序
    二〇一〇
    “优·敏芭藏香芬芳之旅”欢迎宴会上的发言
    附录一: 初识哲学
    附录二: 自著与译著目录

    《精神的年轮》
    雷颐 祖籍湖南长沙,1956年8月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当数年农民,然后当兵,后又复员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1985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近代史研究》副主编,现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著有《取静集》《时空游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雷颐自选集》《经典与人文》《被延误的现代化》《萨特》《历史的裂缝》《历史的进退》《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何以至此》《历史透镜看今天》等,译有《中国现代思潮中的唯科学主义》《在传统与现代之问》《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等。
    目录
    自序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
    辛亥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十月革命的启示
    一九八二—一九八四
    从冯桂芬到郑观应——洋务思想家试析
    一九八五—一九八九
    传统文化的“虚文”与“实利”
    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五四时期对传统伦理批判的再认识
    从“科玄之争”看“五四”后科学思潮与人本思潮的冲突
    论五四爱国精神
    一九九〇—一九九一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困境——30年代民主与专制论战透视
    傅斯年思想矛盾试析
    “出山要比在山清”——漫话丁文江
    一九九二—一九九四
    文人还会被尊敬么? 
    一九九五—一九九七
    背景与错位——也谈中国的“后殖民”与“后现代”
    “白”与“黑”——伊朗的两种“革命”
    警惕“真理”
    “洋泾浜学风”举凡
    今天非常“法兰克福”——对一种“理论透支”的分析
    一九九八—二〇〇〇
    “日常生活”的历史
    义和团的悲剧
    “天国”悲剧
    警惕法西斯
    二〇〇一—二〇〇六
    泪为谁流——海涅的一次心灵震荡
    “无社会”的悲剧——“巴格达之劫”的联想
    “拯救美国”的“扒粪运动”
    “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与“后殖民主义”
    “后现代批评”与“中国国情”
    扶贫的根本是给农民“国民待遇”
    二〇〇七—二〇一〇
    测谎器的哲学原理
    “声音”故事
    清廷“制造”革命党
    “万岁”故事
    有关“太阳”的故事
    尊孔背后的历史隐喻
    附录一:“阅读社会”与我的思想启蒙
    附录二: 雷颐主要著述简表

    《话语之径》
    李庆西 1951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现居杭州。曾长期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现为《书城》杂志执行编委。
    著有评论和随笔集《文学的当代性》、《书话与闲话》、《寻找手稿》、《魔法无法》等,小说集《人间笔记》、《不二法门》。
    目录
    自述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
    关于曹操形象的研究方法
    一九八二
    《水浒》主题思维方法辨略——兼说“起义说”与“市民说”
    一九八三—一九八四
    文学的当代性及其审美思辨特点
    一九八五
    说《爸爸爸》
    一九八六
    新笔记小说:寻根派,也是先锋派
    一九八七
    古老大地的沉默——漫说《厚土》
    一九八八
    寻根:回到事物本身
    一九八九
    野凫眠岸有闲意——汪曾祺《晚翠文谈》编辑手记
    文学评论或一种学术生活的价值
    一九九〇
    文化、诗学和叙事方式——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阅读笔记
    一九九一
    说粥
    一九九二
    所谓“新写实”
    学院派批评
    关于“文革”题材
    摆脱旧话语——《梁遇春散文全编》编辑手记
    一九九三
    “我在何处”
    “卖缺”之类
    闲书闲话
    一九九四
    晚明裁驿之议
    陈新甲款边事
    从徐志摩与郑孝胥说到徐申如
    一九九五
    《玉剑尊闻》及钱吴诸序
    蹈海何当识鲁连——且说陈继儒
    关于胡雪岩
    一九九六
    大变动时期的惶惑——重读《阿Q正传》
    一九九七
    “今人书话”弁语
    独有宿缘酬未毕——关于李贽的若干话题
    一九九八
    《梁启超书话》叙略
    一九九九
    最后的儒者——关于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想象生伪——以《鲁迅全集·坟》的注释为例
    何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文学史与文人住所
    二〇〇〇
    看警匪片的乐趣
    做梦的乐趣
    二〇〇一
    乌苏里的“内部”文本
    二〇〇二
    二十年目睹书界之怪现状
    图像中的故事
    二〇〇三
    后殖民时代的“无物之阵”
    “翻了个儿的世界”
    文学史: 话语的行踪
    二〇〇四
    《等待野蛮人》编辑手记
    《青春》编辑手记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 八堂课》编辑手记
    《大学文学读本·中国古代文学》导言
    二〇〇五
    《博尔赫斯小说集》编辑手记
    《博尔赫斯谈艺录》编辑手记
    二〇〇六
    一个小男孩的宏大叙事
    “契约时代”的江湖语境——读王安忆《遍地枭雄》
    二〇〇七
    卑微人生的破茧之旅——王安忆小说《富萍》阅读笔记
    二〇〇八
    重读《水浒》札记
    二〇〇九
    “十常侍”乱政
    “寻根文学”再思考
    二〇一〇
    儒林与山寨
    悬置的小故事
    附录一:读书记
    附录二:李庆西作品目录

    《昔我往矣》
    赵园,原籍河南尉氏,1945年2月生于兰州。1969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在河南农村插队,后任教于郑州的一所中学,直至19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班。自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学术工作,先后出版有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著作《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地之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等。1990年代转向关于明清之际思想史的研究,出版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想象与叙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一书获首届“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想象与叙述》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于学术研究之余,赵园还从事散文写作,出版有散文、随笔集《独语》、《窗下》、《红之羽》等。
    目录
    小序
    一九八〇
    郁达夫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小说——兼析《青烟》
    一九八二
    张爱玲的《传奇》: 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
    一九八五
    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
    一九八六
    关于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断想
    一九八七
    有关《艰难的选择》的再思考
    一九八八
    琐语
    一九八九
    回归与漂流
    一九九一
    张承志的“自由长旅”
    一九九三
    雨中
    灯火
    一九九四
    说“戾气”——明清之际士人对一种文化现象的批判
    一九九五
    乡土
    一九九七
    《自选集》自序
    一九九八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后记
    一九九九
    旧日庭院
    二〇〇〇
    梦入天国
    二〇〇一
    《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后记
    二〇〇三
    遥远,遥远——俄罗斯之行琐记
    二〇〇五
    《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后记
    二〇〇六
    贵州一日
    二〇〇七
    说“玩物丧志”——对明清之际士人的一种言论的分析(节录)
    二〇〇八
    《旧日庭院》跋
    二〇〇九
    寻找入口
    二〇一〇
    公共,“整体的连续的美丽”——城市随想(之一)
    安全,令人有认同感的城市——城市随想(之二)
    附录一 被光明俊伟的人物吸引,是美好的事——答《书城》李庆西问
    附录二 学术年表
    《人间学术》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目录

    一九八〇
    正确评价德波林
    一九八一
    人的活动和完整的人性
    一九八二
    马克思的自由观
    一九八三
    人性、爱情和天才
    一九八四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一九八五
    《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前言
    阮籍与尼采
    一九八六
    尼采美学概观
    哲学的魅力——《诗人哲学家》前言
    一九八七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真正的学术要有恒久性和世界性——《博士论丛》总序
    一九八八
    人与书之间
    一九八九
    《尼采与形而上学》概论
    爱书家的乐趣
    一九九〇
    悲观·执著·超脱
    一九九一
    人生寓言
    一九九二
    思考死: 有意义的徒劳
    一九九三
    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读吴宓《文学与人生》
    一九九四
    救世和自救
    一九九五
    作为世界经验的理解和语言——伽达默尔的意义理论
    一九九六
    伦理学和价值层次
    一九九七
    哲学与精神生活
    一九九八
    勇气证明信仰
    一九九九
    中国人缺少什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二〇〇〇
    纪念所掩盖的
    二〇〇一
    孤岛断想
    二〇〇二
    读《圣经》札记
    二〇〇三
    走进一座圣殿
    二〇〇四
    疯癫的不同价值——尼采论疯癫
    二〇〇五
    学术规范化和学者的使命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二〇〇六
    责问今日教育
    二〇〇七
    教育的七条箴言
    为中国今天的教育把脉——评杨东平的《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二〇〇八
    中国今天最需要的是信仰和法治——重新发表《中国人缺少什么》的作者附言
    二〇〇九
    以西方科学传统为镜
    二〇一〇
    《宝贝,宝贝》序
    附录一: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
    附录二:周国平著译出版年表

    《含章集》
    张汝伦 1953年生于上海,哲学士。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南大学中西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德国特利尔大学客座教授、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特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主编。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和思想史。
    目录
    自序
    一九八三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辨
    一九八六
    文化研究三题议
    多元的思维模式和多元的文化
    一九八七
    作品是文学研究的思维中心——兼与刘再复同志商榷
    一九八八
    《张汝伦集》序
    一九八九
    到事物本身
    一九九一
    文化的语言视界
    一九九三
    认真地思想和生活
    一九九四
    大众文化霸权与文化生态危机
    一九九五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张君劢
    一九九六
    生活世界和文化间理解之可能性
    一九九七
    人文主义的大学理念与现代社会
    一九九八
    理解严复——纪念《天演论》发表一百周年
    一九九九
    哈贝马斯和帝国主义
    二〇〇〇
    中西伦理学对话的可能性和条件
    二〇〇一
    恐怖主义的本源
    二〇〇二
    良知先于理论
    现代中国哲学的自觉
    二〇〇三
    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
    二〇〇四
    实践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特质
    二〇〇五
    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其出路
    二〇〇六
    论《哲学贡献》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地位
    再论人文精神
    二〇〇七
    《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二〇〇八
    国学与当代世界
    二〇〇九
    从教化到启蒙——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起源
    二〇一〇
    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
    附录一: 在真理的路上
    附录二: 张汝伦著译目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