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 全2册 2013高清
世界现代史 全2册 2013高清
世界现代史 全2册 2013高清
《世界现代史》PDF电子书全2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
《世界现代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包罗万象,研究对象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学好世界现代史,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背景,需要学习了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地理学、国际关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档案文献和基本史料,而且还要学会鉴别史料,准确、全面地解读史料中的信息;还需要熟练掌握英语等多种外语工具,广泛地获取外文资料,及时了解国外的研究动态,学习借鉴其他学科和国外的研究成果。
《世界现代史》书目:
世界现代史 上册
世界现代史 下册
《世界现代史》出版说明:世界现代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历史的最新发展。世界现代史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隶属于世界史一级学科。
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对象
世界现代史以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就是从全世界全人类的角度,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综合研究和考察1900年以来世界发展的历史。这里有两个基本的限定:从时间上说是从20世纪的起点即1900年起至今;从地域上说,包括全世界。世界现代史不同于国别史、地区史和专门史,它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以全局的视野阐释世界历史演变的过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之所以把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展步入全球融合的时代;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了最新成果—列宁主义,预示着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的时代即将来临;帝国主义列强将世界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亚非拉被压迫民族普遍觉醒,形成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潮流。所有这些历史动向和因素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显示出世界现代史不同于以往历史的鲜明特点。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相比于绵延数千年的古代史、跨越几个世纪的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的。在这一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社会主义不仅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而且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反对奴役成为时代洪流,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全面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贏得独立,并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主要力量,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力量;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世界多极化日趋深入,全世界愈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历史潮流。
新中国成立前,世界现代史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学科体系。出版的少量关于世界现代史的著作,以翻译西方世界现代史成果为主,缺乏中国学者自己的观点,西方中心论色彩明显。而且,这些著作主要是叙述政治史和欧美各大国的历史,极少讲述经济史、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更缺乏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历史的叙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研究主要是向苏联学习,按照苏联的学科体系,着手探索建设新中国的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学习借鉴苏联史学的研究成果,翻译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著作和教材。同时,中国史学界也开始大量搜集整理世界史的文献资料,陆续编写一些地区史国别史教材。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世界现代史研究和教学逐步摆脱苏联影响,转向独立发展。一些高校的历史系开始合作编写世界现代史教材。这些教材既反对西欧中心论,也反对苏联中心论,对亚非拉国家特别是中国在世界现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些教材始终只限于在若干高校中试用而未能公开出版。
改革开放后,世界现代史学科发展迎来了春天。学术界思想大解放,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时期编写的教材,不仅内容广泛,史料翔实,全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整体上研究世界历史的总体运动,评析世界现代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阐明世界现代史的基本脉络和演进过程,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世界现代史学科体系,世界现代史逐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进入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作为一门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新学科,世界现代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世界现代史的学科发展,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实践提出的许多新任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术界多数观点认为,世界现代史的演进,应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分为上下两个时期,即世界现代史上半时期和下半时期。
(一)世界现代史的上半时期
世界现代史上半时期的历史,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同时又充满危机、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的。
20世纪初,以相对论、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新高度,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新水平。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不断,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列强间的各种矛盾也日益激化,帝国主义战争一触即发,整个世界动荡不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开展,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创造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缔造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一布尔什维克党。1905年,俄国爆发革命。此后,俄国处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孕育着新的高潮。同时,亚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和改革风暴,猛烈冲击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英国、法国等老牌帝国主义的优势地位开始动摇,美国、德国和日本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推行“世界政策”,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英德矛盾极为突出,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逐步形成。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巴尔干火药桶,两大军事集团随即开始了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从1914年一直持续到1918年,造成了数千万人员伤亡和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极大地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美国和日本损失轻微,获利极大。
20世纪初,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在俄国集中爆发,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1917年,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成功进行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诞生后,冲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与遏制,成长为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空前活跃,匈牙利和德国先后发生了革命,土耳其等国也爆发了民族独立运动。1919年,共产国际建立,有力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为分赃和维护既得利益而构建的世界体系。这一体系客观上带来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再加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使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短暂而脆弱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然而,这一体系并未平息列强之间的矛盾与争斗,反而使资本主义世界酝酿着更大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进而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垄断资产阶级竭力寻求摆脱危机的对策。美国的罗斯福推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直接干预,以图通过改良来克服危机,稳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政权,通过扩大军事工业生产、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来摆脱危机,从而在欧洲和亚洲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战争策源地。英国和法国,由于国内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严重,经济实力下降,并企图将德意法西斯“祸水”引向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了绥靖政策,企图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来换取与对手的妥协。
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特别是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普遍萧条,更是显示出苏联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后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苏联的帮助下,德国、匈牙利、中国等国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印度、土耳其、朝鲜、越南、埃及,以及一些拉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径,美国等西方列强釆取了绥靖政策。1936年德、意、日结成轴心国。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扩大到欧洲。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苏、中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经过艰苦战斗,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终于打败了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席卷了世界上60多个国家、地区和80%的人口,造成8000余万人伤亡、4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德、日、意法西斯对人类犯下了滔天罪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近50个国家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结成广泛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取得了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胜利,拯救了人类文明。
(二)世界现代史的下半时期
在世界现代史的下半时期,人类在经历了战后重建和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变曲折复杂,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社会经济变化剧烈,进入90年代后,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深化,和平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二战”后初期到50年代,苏联动员全国力量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并很快发展为世界强国。社会主义也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在反对资本主义阵营围堵和遏制的过程中,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阵营岿然屹立,并不断发展壮大。资本主义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尤其注重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福利建设,以恢复经济、缓和社会矛盾。然而,这些调整都是在不动摇资本主义制度根基、不改变资本主义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二战”中经受了锻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利用帝国主义国家在“二战”中受到极大削弱之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20世纪50年代,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通过召开万隆会议、开展不结盟运动和建立七十七国集团等,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战”结束后,美国打着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从政治
经济、军事等方面全方位遏制苏联和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导致了冷战的发生和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苏联等社会主义各国对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艰难的探索这些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没有形成充满活力的经济政治体制,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为特征的“苏联模式”日益僵化,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迟缓,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加之苏联领导人奉行与美国在全球争霸的政策,使国内外矛盾不断激化,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进入80年代以后,为了缓和国内外矛盾,推进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苏联几任领导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釆取了新的内外政策。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领导人之后,经济改革依然未见成效,在政治改革中又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苏共的领导地位,最终断送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初期,由于缺乏经验,不同程度地照搬和仿效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这种政治经济体制自身有缺陷,且不适合这些国家的国情,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各国先后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这些国家的探索都未取得成功,最终在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和错误政策的影响下,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有步骤地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此期间,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1956年,中国转人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挫折和失误,但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显著成就,奠定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并在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社会主义制度再次彰显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