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全3册 2017高清
¥13.00價格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全3册 2017高清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全3册 2017高清
《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PDF电子书全3册,由凤凰出版社2017年出版。《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著作,唐人编撰《晋书》就多取材于《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套装上中下册)》,宋代以降刻本繁多,自宋末刘辰翁首先批点《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套装上中下册)》以来,直至明清时期,不断有研究者对之加以批、校、注、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世说学”。《世说新语》广泛传播到海外,在日本、韩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以来,留下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对研究“世说学”,研究中华文明的海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世说新语》是研究汉魏晋宋文学、文化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历代对于《世说新语》的评、校、注、论,则折射出传统士人思想文化演进的轨迹。《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套装上中下册)》是对《世说新语》的一次全面性的文献整理研究,包括汇校、汇注、汇评,不仅为学术界提供更为可靠的《世说新语》版本,丰富的汇注、汇评文献,而且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世说学”文献资料,将极大地推动《世说新语》的研究,对于研究汉魏六朝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书目: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上册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中册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 下册《世说新语汇校汇注汇评》出版说明:劉義慶(403-444),南朝劉宋宗室,生於東晉元興二年,爲劉裕弟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因劉道憐之弟劉道規無子,遂過繼爲嗣他幼爲武帝所知,武帝常曰:“此我家豐城也。”①劉義慶13歲時襲封南郡公。義熙十二年14歲,從伐長安,還拜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宋開國初年,他18歲。時劉道規已死,追封爲臨川王,於是劉義慶襲爲臨川王,徵爲侍中。永初三年,生父劉道憐也死了。此後,宋皇室發生内亂,徐羨之、傅亮、檀道濟等身受顧命之托,廢除少帝劉義符,迎立文帝劉義隆。文帝即位第二年,就將時爲南豫州刺史的二哥廬陵王劉義真廢爲庶人。接着於元嘉三年春,以罪陷徐羨之、傅亮而誅之;謝晦舉兵拒命也被剿滅。元嘉十三年,檀道濟也是無罪而伏誅。此外如吴郡太守徐佩之、兖州刺史竺靈秀、雍州刺史劉道真、梁南秦二州刺史裴方明等重臣紛紛被殺,正應了文帝“吾於左右雖爲少恩”的話(《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宋書·宗室列傳》記載:“初,太祖少爲道規所養,高祖命紹焉咸以禮無二繼,太祖還本,而定義慶爲後。”劉義慶和劉義隆都曾過繼給叔父道規,但這不合於禮制,於是劉義隆還歸本宗,後爲文帝。可能是文帝感激劉道規曾經的撫養,對於劉義慶並没有多少猜忌。元嘉六年,臨川王劉義慶爲尚書左僕射,八年秋,解尚書僕射;九年六月,爲平西將軍、荆州刺史;十六年夏,轉爲衛將軍、江州刺史。十七年,以本號爲南兖州刺史;十八年夏,開府儀同三司。二十一年春,薨。劉義慶能够善終,最主要的原因是面對這位刻薄少恩的殘暴君主,目睹一樁樁血案,他謹小慎微地爲人處事,不露任何圭角我們從《宋書·劉義慶傳》裏看不到他的任何政治作爲,而記載他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跨馬”。周一良先生解釋說:“所謂‘世路艱難’,就是指的封建統治階級内部的種種矛盾,特别是指宋文帝劉義隆的猜忌,使諸王和大臣都懷有戒心,惴惴不能自保。”①所言甚確。“不復跨馬”,正是自示柔弱而無覬覦政權的企圖。《宋書》和《南史》本傳記載元嘉八年,“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正透露岀他在文帝時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宋書》本傳說他“爲性簡素,寡嗜欲”,“受任歷藩,無浮淫之過”等等,無疑都爲了謹慎自保。在文帝元嘉時代的宗室,不同的人生態度,其結果是大相徑庭的。宋武帝第四子衛將軍、南徐州刺史彭城王劉義康,於元嘉元年進號驃騎將軍;二年開府儀同三司;三年改爲荆州刺史;六年爲司徒、録尚書事,領平北將軍、徐州刺史;九年改領揚州刺史;十六年進位大將軍,領司徒。但至十七年,改爲江州刺史,解除司徒、録尚書事等要職,轉授江夏王劉義恭,協附劉義康的丹陽尹劉湛和其他親信伏誅。二十二年底,彭城王劉義康免爲庶人。剛極必折,這是彭城王的教訓。武帝的第七子衡陽王劉義季有鑒於此,採取頹廢消沉的人生態度。《宋書》本傳說他“幼而夷簡,無鄙近之累”,“素嗜酒,自彭城王義康廢後,遂爲長夜之飲,略少醒日”;元嘉二十三年,“索虜侵逼,北境擾動,義季懲義康禍難,不欲以功勤自業,無它經略,唯飲酒而已”。沉湎於酒,雖然給了文帝以“不能以家國爲懷”的印象,但又因爲無所作爲,而導致宋室的不競。劉義慶晩年適當元嘉時期,時索虜騷擾還没有嚴重影響到國家的安定。作爲宗室成員,不必顯示出政治野心,加之“愛好文義,文詞雖不多,然足爲宗室之表”(《宋書》本傳),於是他將精力轉向文學。《宋書》本傳記載: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在江州,請爲衛軍諮議參軍;其餘吴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並爲辭章之美,引爲佐史國臣。太祖與義慶書,常加意斟酌。這裏提到了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四人。據今賢考證,劉義慶身邊的文學侍從還有蕭思話、何偃、盛弘之、張暢等。這些文學之士並非都是同時聚集在臨川王州府的。如《宋書·謝靈運傳附何長瑜傳》記載:劉義慶爲平西將軍時,何長瑜爲記室參軍,曾於江陵寄書與宗人嘲諷劉義慶的州府僚佐陸展等,劉義慶大怒,貶何長瑜爲廣州所統曾城令,迨劉義慶薨尚未能還。劉義慶是元嘉九年至十六年爲平西將軍,何長瑜被逐出州府,應該在元嘉十六年之前。而張暢是在元嘉十七年後纔爲臨川王劉義慶衛軍從事中郎的⑩,顯然不同時在臨川王州府。可以肯定的是在劉義慶最後幾年,鮑照在州府。鮑照有詩題爲《臨川王服竟還田里》說明劉義慶去世時,鮑照在州府。此外,何偃、盛弘之等在臨川王州府時間也較長。具體哪些人參與了《世說》的編撰,現在已難以確考。大致來說,鮑照、袁淑、何偃、盛弘之等參與其中,可能性較大。鮑照事蹟,《宋書》附於《劉義慶傳》,其中說:¨世祖以照爲中書舍人。上好爲文章,自謂物莫能及,照悟其旨,爲文多鄙言累句,當時咸謂照才盡,實不然也。”他擅長夤緣和揣測主上心意。至於袁淑,《宋書》本傳說他“博涉多通,好屬文,辭采遒豔,縱横有才辯。……淑喜爲誇誕,每爲時人所嘲”。《宋書·何偃傳》說:“(偃)素好談玄,注《莊子·消摇篇》傳於世。”這些文學侍從可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世說新語》的編撰,但最基本的編撰意旨,當岀於劉義慶。就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一樣,雖出於門客之手,但貫徹了吕不韋、劉安的意圖。《宋書·劉義慶傳》著録劉義慶撰《徐州先賢傳》十卷,又擬班固《典引》爲《典叙》,以述皇代之美。不言撰《世說新語》,當以此書爲雜記小說而輕之不提。《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録劉義慶《世說》八卷,《隋書·經籍志》又著録《集」林》一百八十一卷,劉義慶撰,梁二百卷。《舊唐書·經籍志》著録《集林》二百卷,劉義慶撰。可能經歷五代戰亂而毁,《新唐書》未著録。新舊《唐書》均著録劉義慶撰《後漢書》五十八卷、《小說》十卷」《幽明録》三十卷。編撰史書,在兩晉時期非常興盛。《隋書·經籍志》云:“靈、獻之世,天下大亂,史官失其常守。博達之士,愍其廢絕,各記聞見,以備遺亡。是後群才景慕,作者甚眾。又自後漢已來,學者多抄撮舊史,自爲一書,或起自人皇,或斷之近代,亦各其志,而體制不經。”在劉義慶之前,世上已有了陸機、曹嘉之、干寶、鄧粲、徐廣分别撰著的《晉紀》以及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孫盛的《晉陽秋》等史書。那麽,劉義慶爲什麼還要召集文學才人編撰這樣一部雜記、雜史性質的書呢?除了滿足個人的愛好外,可能還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順應宋初儒學復興的趨勢而在史事編纂上貫徹儒家政治倫理道德觀念。早在武帝永初三年,朝廷就下詔“選備儒官,弘振國學”(《宋書·武帝紀》下),至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朝廷設立儒、玄、史、文四館,以教授生徒。《世說新語》36類首以“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立目,其他32目也有以儒家道德人格論爲衡量準繩的,都體現出重建儒家人倫價值觀的思想。二是接續晉代士人玄談清言的餘緒,從而提升皇室的文化品位,使皇室成員在精神文化上可以向上層士人看齊,參與上層士人的話語言說。劉裕雖然以武力取得政權,但是屬於豪族大姓,最初是爲出身名門的上層名士所看不起的。所以最初的政策是籠絡部分高門士族,提拔寒門士族,同時提升皇室的文化修養。劉義慶“才詞雖不多,然足爲宗室之表”,可見劉宋宗室的文化水凖是不高的,而劉義慶編撰《世說新語》,激揚雅流清言,正是爲宗室樹立表率。世說新語》編撰成之後,很快在朝廷和士人中發生影響。《規箴》第18則¨小庾在荆州,公朝大會,問諸僚佐曰:‘我欲為漢高、魏武何如?’”云云,宋明帝《文章志》辯駁說:“庾翼名輩,豈應狂狷如此哉?時若有斯言,亦傳聞者之謬矣。”(劉孝標注引)顯然是針對《世說》此則而發的。南齊時的臧榮緒,編撰《晉書》,多採《世說》故事。而唐修《晉書》又多取材於臧榮緒《晉書》。因此我們可以梳理出《世說》一些記述在後兩種《晉書》中的沿承,如:《德行》第15則:“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文選·五君詠注》引臧榮緒《晉書》:“阮籍雖放誕,不拘禮教,發言玄遠,口不評論臧否人物。”《晉書·阮籍傳》載:“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方正》第14則:“晉武帝時,荀勖爲中書監,和崤為令。故事,監、令由來共車。嬌性雅正,常疾勖諂諛。後公車來,崤便登,正向前坐,不復容勖。勖方更覓車,然得去。監、令各給車自此始。”《文選·王文憲集序》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曰:“和嬌爲黄門侍郎,遷中書令。舊監、令共車人朝。及嬌爲令,荀勖爲監,嬌不禮勖,常以意氣加之。每同乘,高抗專車而坐。乃使監、令異車,自嬌始也。”晉書·和崤傳》:¨賈充亦重之,稱于武帝,入爲給事黄門侍郎,遷中書令,帝深器遇之。舊監、令共車入朝,時苟勖爲監,崤鄙勖爲人,以意氣加之,每同乘,高抗專車而坐。乃使監、令異車,自崤始也。”《容止》第9則:“潘安仁、夏侯湛並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璧’。”《文選·夏侯孝若〈東方朔畫贊〉》李善注引臧榮緒《晉書》云夏侯湛字孝若,譙國人也。美容儀,才華富盛,早有名譽。與潘岳友善,時人謂之‘連璧’。”《晉書·夏侯湛傳》:“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構新詞,而美容觀,與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輿接茵,京都謂之連璧’。”從這數例即可看岀三者之間叙事的内在關聯,臧榮緒編撰《晉書》時取材於劉義慶的《世說》,這些素材後來又爲唐人編撰《晉書》所採納。最早對《世說新語》進行注釋的是齊梁間的敬胤。明人周嬰《卮林》卷一說:“孝標注多爲敬胤者所淆,敬胤蓋唐人。”但《南史》卷四十九《劉歊傳》記載:“太中大夫琅琊王敬胤,以天監八年卒。”天監八年爲公元509年,其卒年早於劉孝標12年。據汪藻《世說新語考異》引敬胤注,他曾提及卞壺之後卞彬¨今南郡丞”。《南齊書·卞彬傳》載:¨齊臺初建,彬又曰:‘誰謂宋遠,跛予望之。’太祖聞之,不加罪也。除右軍參軍。家貧,岀爲南康郡丞。”據此則可知敬胤的注釋當作於宋齊禪代前後。敬胤與劉孝標二人的注釋,前後相隔時間并不太久。可惜自劉孝標注岀而敬胤注傳世漸微,唐人已無提及,至南宋汪藻始覓得殘本而在《世說叙録》中録其注釋約40條,《太平廣記》等類書中保存若干條,其内容與劉孝標注略同,多廣採異聞,考辨事實。劉峻(462-521),字孝標,平原(今屬山東)人。一生歷宋、齊、梁三朝,爲著名學者、文學家。《梁書》本傳記載他好學勤奮事,“峻好學,家貧,寄人廉下,自課讀書,常燎麻炬,從夕達旦,時或昏睡,藝其髮,既覺復讀,終夜不寐,其精力如此。齊永明中,從桑乾得還,自謂所見不博,更求異書,聞京師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謂之‘書淫’”。在蕭齊時,爲吏部尚書徐孝嗣所抑而不獲用。至明帝時,得到豫州刺史蕭遥欣的隆厚禮遇。然遥欣不久去世,他久而不調。梁天監初,召入西省,與學士賀蹤典校秘閣”(《南史·劉峻傳》。《梁書》本傳又記載:“高祖招文學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進,擢以不次峻率性而動,不能隨聚沉浮,髙祖頗嫌之,故不任用。”乃著《辨命論》以寄其懷,言壽夭窮達,一歸之命,可以使人杜奔竸僭逼之患。此論在當時引起反響,劉沼、蕭瑀等相與辯難。又曾爲《自序》,與東漢的馮衍相比,發洩“逢命世英主,亦擅斥當年”的怨憤。《册府元龜》卷六百八載:“劉孝標,安成王引爲荆州户曹參軍。撰《梁文德殿四部目録》四卷。”荆州户曹參軍是指劉孝標終至此官。他撰《梁文德殿四部目録》當是在“召入西省”得見文德殿藏書時。《南史》本傳記載:“初,梁武帝招文學之土,有高才者,多被引進,擢以不次,峻率性而動,不能隨聚沉浮。武帝毎集文士,策經史事,時范雲、沈約之徒,皆引短推長,帝乃悦,加其賞贇。曾策錦被事,咸言已罄,帝試呼問峻峻時貧悴冗散,忽請紙筆,疏十餘事,坐客皆驚,帝不覺失色。自是惡之,不復引見。”雖然不再被“護短”的梁武帝引見,但“召入西省”,是實有其事的。後因事免官。安成王蕭秀欣賞劉孝標的才學,蕭秀天監七年遷荆州刺史,引劉孝標爲户曹參軍,給其書籍,使抄録事類,名曰《類苑》。《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録劉孝標撰《類苑》一百二十卷。其書今已不存,《藝文類聚》卷五十八載梁劉之遴《與劉孝標書》,稱此書“括綜百家,馳騁千載,彌綸天地,經絡萬品,撮道略之英華,搜群言之隱赜”。《類苑》撰成於何時?《南史》本傳載:¨及峻《類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諸學士撰《華林遍略》以高之,竟不見用。”《華林遍略》,據《梁書》和《南史》的《何思澄傳》明確記述,是“天監十五年敕太子詹事徐勉舉學士人華林撰”。可見《類苑》當撰於天監十五年(516)之前。《梁書》本傳說,《類苑》未及成,復以疾去,因遊東陽紫巖山,築室居焉。爲《山栖志》,其文甚美”,也就是說天監十五年前,劉孝標就因病去官,遊東陽。晚年居東陽(今屬浙江),吴興、會稽人士多從其學。劉孝標注釋《世說新語》大約就是在晩年居東陽時①。唯有此時他纔有閒暇來從事這項浩大的工程,而此前編纂《梁文德殿四部目録》和《類苑》讓他有了充分的知識和文獻儲備,爲注《世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普通二年(521)卒,年六十,門人證曰玄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