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医膏方学辞典 全1巨册 2014高清

中医膏方学辞典 全1巨册 2014高清

¥4.00價格

中医膏方学辞典 全1巨册 2014高清

  • 中医膏方学辞典 全1巨册 2014高清

    《中医膏方学辞典》,由山西科技出版社2014年出版。
    膏药,是中医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膏剂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古老剂型,其历史悠久,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黑膏药开始出现。唐宋时期黑膏药的制备逐渐完善。明清时期膏方治疗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到了近代,由于汤药的发展,膏药的使用大大减少。
    古人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中国膏药是从民间发展起来的,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许多宝贵的膏药方剂,为后人在膏药方的应用上提供了极大帮助。综合古今膏剂大致可分为四类:煎膏、软膏、硬膏、敷药。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理瀹骈文》、《寿世保元》等几十部古今中医著作,在临床治疗中都运用了膏方。鉴于此,我们查阅诸多医籍,从大量的经典膏方中去粗取精,选录这些经典膏药方,编纂成册。
    该书按疾病分类,介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疾病的临床膏药方。书中病名多采用现代医学术语描述,确有不易定名者,按中医病名纳入,以便查阅本书内容丰富,适于临床医师、在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使用。本书以膏药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尽可能采用现代医学
    病名或症状名,并包括一部分中医病名,适当参考中西医对疾病的分类方法,按科分类。


    《中医膏方学辞典》出版说明:
    本书所载常用中药,除处方规定用“生”的、“鲜”的以外,均以采用加工炮制品为宜,特别是毒性较大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南星、半夏等,必须进行加工炮制,以减少毒性,保证安全。
    本书选方中有的需要临时加工的,说明如下
    1.焙:是将药物置锅内、瓦罐内或瓦片上,用文火加热缓缓烘干焙时火力宜小,避免将药烘焦。
    2.烧存性(煅存性):是将植物或动物药加热至焦化呈黑褐色,中心部分尚存留一点深黄色叫作“存性”,千万不能将药烧成白灰,以致失去药效。
    3.煅:如将石膏、硼砂、明矾等药置于锅内或瓦罐中加热,使药物所含结晶水挥发净尽,呈乳白色,取出研细。
    4.醋淬:如花蕊石置炭火上烧至通红,立即投入醋中,花蕊石即很快裂成小块,醋淬之后,比较容易研成粉末。
    膏药的制法
    一、歌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离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热则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
    二、传统黑膏药的制作工艺
    1.药料的提取
    植物油:以质地纯净的麻油为好。且制成的膏药色泽光亮,性粘,质量妤。亦可以采用棉籽油、莱籽油、花生油等,不宜用豆油。取植物油置锅中,微热后将药料投入,加热并不断搅拌,直至药料炸至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为度。炸好后可用铁丝筛捞去药渣,去渣后的油为药油。最好用铜锅,控制温度可用专用高温温度计。
    2.炼油
    取上述药油继续熬炼,待油温度上升到320度(一定要达到温度,很关键),改用中火。炼油的火候:一是看温度计,达到规定温度;二是看油烟,开始为浅青色,渐为黑而浓,进而为白色浓烟,无风时白烟直上;三是看油花,沸腾开始时,油花多在锅壁周边附近,当油花向锅中央聚集时为度;四是看滴水成珠,取少许药油滴于水中,不散开成珠状为度。注意:一定要炼油到滴水成珠,一定要注意防火,防止温度太高。
    3.下丹成膏
    黄丹:又称章丹、铅丹、红丹、陶丹,橘黄色,质重,粉末状,主要成为为四氧化三铅,纯度要求在95%以上。药油炼成后,离火下丹,一般500克油可加250克左右丹,黄丹在下前先干燥并过100目筛。少量加丹,边加边搅动,一定要向同方向搅拌。搅成黏稠的膏体,膏药不粘手,拉丝不断为好,过硬则老,过粘则嫩。
    4.去火毒
    膏药制成后放入冷水,浸泡,每一日换一次水,七日后膏成。
    5.成膏
    取膏药团置于容器中,在水浴或文火上熔化,将细料兑入,搅匀用竹签取一定量的膏药在牛皮纸或膏药布上即可,麝香等特别贵重的药可最后撒上。
    、注意事项
    1.炸药勿太过或不及,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影响膏药黏度。
    2.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剂量大小,温度低影响丹油化合,其色不泽。大火易燃。丹量小则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则膏老,质脆而不粘,贴敷易脱落。
    3.膏药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搅,下丹后要不停地搅,并用扇子或风扇煽动,尽量使油丹化合时产生的气体跑掉,则膏药光亮,粘腻。
    4.挥发性药物、矿物药及贵重药应研成细粉,于摊涂前加入,温度应不超过70℃。
    5.膏药应该是乌黑光亮、油润细腻、老嫩适度、摊涂均匀,无红斑、无飞边缺口,加温后能粘贴于皮肤上且不移动。
    6.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岀现丘疹、水疱,自觉瘙痒剧烈,说明对此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抗过敏治疗。
    7.膏药应密闭,置阴凉处贮藏。
    四、膏药临床应用的特点
    1.疗效显著,见效迅速。膏药疗法作用于局部,局部组织内的药物发挥作用充分,迅速。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局部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用药,非常适合不便服药者或不愿服药者使用。
    2.适应证广,使用方便。只要了解膏药的作用及适用证,禁忌证,病人就可根据疾病,按贴敷方法和要求自行治疗。
    3.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膏药治疗是针对患病部位局部施药的,注意膏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可以避免药物对肝脏及其他器官的毒副作用,因此非常安全可靠。
    五、膏药的作用原理
    膏药多用于肌表薄贴,所以一般都取气味具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率领群药。因此,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去腐、生肌、收敛、活血化瘀、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作用。
    六、膏药的分类
    古今膏剂大致可分为四类:煎膏、软膏、硬膏、敷药。
    1.煎膏:一般是药物经过煎煮、去渣、浓缩,再加蜜或糖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供内服的制品,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便于服用等优点。煎膏剂的效用以滋补为主,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药性滋润,故又称“膏”或“膏滋”。也有将加糖的称为“糖膏”,加蜜的称为“蜜膏”。近年风靡全国的膏方,即为此类。单纯的煎膏根据稠度分干浸膏、浸膏、流浸膏。
    2.软膏:古时称“贴”。是用植物油、蜡腊、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基质,加入药物加热后,提取有效成分;或不经加热,研粉掺入所制成的供皮肤或黏膜应用的半固体剂型。习称“药膏”,又称“油膏”。具有保护、湿润、润滑或局部治疗作用。某些软膏剂中的药物亦可透皮吸收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3.硬膏:通称为“膏药”,系将药物溶解或混匀于适当基质中,摊涂于裱褙材料上,供贴敷使用的一类近似固体的外用剂型,具有局部治疗作用或全身治疗作用。根据基质组成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铅膏药:指药料用植物油炸取成分后,与铅丹化合而成半固体或固体状制品。主要为油酸铅,在加工中由于铅丹的应用比例及加热时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可以得到色泽和硬度不同的制品,色泽为白色、黄色乃至黑色,通常黑色者多。用章丹(四氧化三铅)制成的称“黑膏药”,加铅粉(碱式碳酸铅)者称“白膏药”。最早铅膏载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八—一成膏:“清麻油十三两,莱油亦得;黄丹七两。二物铁铛文火煎滤,湿柳批篦搅不停,至色黑加武火,仍以扇扇之,搅不停,烟断绝尽,看渐稠膏成……”由此可见,南北朝时的铅膏,就是今天所称的基质;后世逐渐发展,在基质上加入主要药物,疗效更为提高。此剂型亦为现时常用剂型之
    ②松香膏:这是一类无铅膏药,系用松香和油脂类为基质,与药物合成的硬膏剂。制作有类似铅膏药的方法,也有捣碾而成的。
    ③橡胶硬膏:又称“橡皮膏”,以橡胶为基质,制作而成的一类含药或不含药的外用制剂。
    ④巴布膏剂:这是以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为骨架材料,添加充填剂、增粘剂、保湿剂、交联剂及交联调节剂制成基质,加入中药提取物后,经摊涂、切割、包装而成的现代外用膏剂。
    ⑤透皮贴剂:以高分子聚合物及高分子控释材料制成,药物可透过皮肤起局部及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类新型制剂。
    4.敷药:古时称“薄”,是将药物粉末,用各种液体调制后,使成糊状及软膏状,敷贴于人体局部或穴位上的一种制剂。又称“薄药”、“敷贴”、“糊剂”。根据敷剂的不同,可分为水性敷药和油性敷药两类。包括临时调剂和制剂制备两个内容
    ①临时调剂:多采用新鲜药材或药材饮片,捣粘或添加溶剂混匀,外敷。
    ②制剂:经加工后的药物粉末包装,或将药物粉末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外用糊状制剂成品。一般固体粉末含量达25%以上,稠度较高。外观类似软膏剂,但其硬度高、吸水性大,不妨碍皮肤的正常功能。另外,现代的“涂膜剂”亦应列在此范畴。涂膜剂是将药物及高分子成膜材料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制成的一种外用液体涂剂。涂于患处,溶剂挥发后形成薄膜,可保护创面,而且可逐渐释放药物而发挥治疗作用。

    《中医膏方学辞典》部分目录:
    第一篇 煎膏篇
    第一章 各科通治
    千捶膏
    万病无忧膏
    万应膏
    万应紫金膏
    万安膏
    万春膏
    万应灵膏
    万金膏
    太乙膏
    太乙保安膏
    云母膏
    内府绀珠膏
    风热膏
    天竺膏
    加味太乙膏
    仙方膏经验方
    玄玄膏
    百病效应膏
    百草膏
    西圣膏
    如圣膏
    芙蓉膏
    灵感膏
    金不换膏
    金不换神仙膏
    金仙膏
    乳香善应膏
    绀珠膏
    膏内细药方
    魏香散方
    生肌散方
    治脏腑热膏
    神效万灵膏
    神异膏
    保安膏
    海犀膏
    通治实火膏
    造化争雄膏
    清肝膏
    清阳膏
    乾坤一气膏
    散阴膏
    琥珀膏
    御验膏
    感应膏
    麒麟竭膏
    第二章 内科
    1.内科通治
    太极膏
    行水膏
    吕祖救世普渡膏
    离济膏
    健脾膏
    清胃膏
    2.积聚痞块
    三品膏
    千捶万应化痞膏
    千金贴痞膏
    万槌膏云膏
    乌龙德生膏
    巴公膏
    化痞膏
    化痞膏
    化痞膏
    化痞膏
    化郁膏
    化癣膏
    红花膏
    克坚膏
    妙应膏
    阿魏膏
    阿魏保生膏
    攻积膏
    攻坚败毒膏
    抓癖膏
    狗皮膏
    帖积块方
    治积聚痞块膏
    神异膏
    消痞膏
    消痞狗皮膏
    秘方消痞膏药
    乾坤一气膏
    痞块神效膏
    紫金膏
    遇仙膏
    癥瘕膏
    3.水臌
    水臌膏
    4.胃痛
    十香膏
    温胃膏
    温中膏
    5.腹泻
    十香暖脐膏验方
    宁和堂暖脐膏
    回春泻痢膏
    狗皮膏
    泻痢膏
    封脐膏
    热痢膏
    通治泻痢膏
    猪毛膏
    温胃膏
    暖胃膏
    膏药方
    6.消食
    化积膏
    杀虫膏
    攻积膏
    食伤膏
    便秘膏
    通便膏
    健脾膏
    暖胃膏
    7.郁证
    开膈膏
    平肝顺气和中膏
    理气膏
    8.内痈
    太乙膏
    五神膏
    神异膏
    9.消渴
    消渴膏
    10.脚气
    脚气膏
    11.阴阳虚亏
    千金不易比天助阳补精膏
    大补膏
    无价宝膏
    心肾双补膏
    阴虚火动梦遗膏
    阳虚精脱不禁膏
    肾虚腰痛膏
    补肾固精膏
    补火膏(又名涌泉膏)
    补肝膏
    助阳补精膏
    附子膏
    金锁固阳膏
    宝珠膏
    保养元气膏
    保精膏
    贴脐膏
    贴腰膏
    洞府保养灵龟神方
    封脐膏
    种子膏
    骨蒸劳热膏
    续气养荣膏
    滋肾膏
    脾肾双补膏
    暖脐膏
    暖脐膏
    暖脐膏
    煨脐种子膏
    毓真膏
    12.心悸
    怔忡惊悸膏
    养神膏
    养心安神膏
    13.头痛
    头风膏
    神效头风膏
    偏正头风膏
    桂麝太阳膏
    摩风膏
    14.中风
    风瘫贴法
    红膏药
    灵验风仙膏
    泰山石刻治风疾膏方
    混元膏
    熊油虎骨膏
    15.伤寒
    七制松香膏
    三阴疟疾膏
    万灵膏
    去湿膏
    敷贴湿气方
    冬疫五仙膏
    回阳救急膏
    阳和解凝膏
    阴痧急救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