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辞林 全1巨册 2012高清
中华大辞林 全1巨册 2012高清
中华大辞林 全1巨册 2012高清
《中华大辞林》PDF电子书全1巨册(3000余页),由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华大辞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与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策划的大型辞典《中华大辞林》的简体版和繁体版于近日出版。该辞典由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其他华文地区和国家的权威汉语言学者、专家齐力编纂而成,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在台湾出版繁体版,大陆出版简体版。
《中华大辞林》745万字,共收字头约15000字,收词约18万条,内容涵盖整个华文词汇,是目前华文世界收入语汇最多、规模*、标示歧义、繁简并列、索引多元的大辞林。在收字方面除了常用、次常用的正体字,也有不少异体字,对保留汉字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而收词方面除了汲取传统语词,也收入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其他华文地区和国家的特有语词,以及流行地域较广的方言语词。采纳的语词齐全完备,更能满足读者查检词语的多种需要。词条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有简洁、精炼的释义。书后10个附录资料丰富翔实,如两岸同语词不同义对照表、繁体字与简化字对照表等,以及提供部首、拼音、笔画三种索引让读者选择使用。
《中华大辞林》出版说明: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她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汉语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并长期使用的思想和交际工具,是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它同样是历史悠久,使用者众多。它记载着中华民族的丰富而宝贵的经典文献,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东方文明。汉语汉字,为世界文化增光添彩,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为祖先们创造、运用的汉语汉字感到自豪由于历史久远,语言大师频出,文化典籍浩繁,汉语的语汇极为丰富。也由于使用者众多,分布地区辽阔,加之政治、交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汉语形成了一些地方变体(方言土语)、社会变体,产生了一些或大或小的差异和分歧,即如大陆和港台地区之间,运用的词语就存在着一些显著差异。同物异名者有之,同名异物者有之,国外的同一人名、地名不同译名者亦有之。这些在语言文字的互相交流中自然会形成障碍,造成困扰。
近30年来,随着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居住在海峡两岸以及海外的炎黄子孙之间往来越来越频繁,海外其他族群学习、运用汉语文的人也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感到减少、消除海峡两岸、海内外汉语文所存在的歧异,提高交际效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7年前,台湾五南出版公司董事长杨荣川先生专程来京,与我和几位同行晤谈,深感应该为促进两岸语文交流做些实事。大家一致同意尽快编写出版一本大型辞典为沟通语文歧异服务,并名之为《中华大辞林》。我们几位发起组织编写组,不少同行鼎力支持,从1994年开始编写,经过5年时间,一部收录古今辞汇13万余条的大词典书稿基本完成。后来,五南出版公司又约请港台地区和福建辞书编纂、研究中心的辞书专家编写3万余条词语,完成了现在规模的《中华大辞林》。
辞书,特别是大、中型辞书的编写出版是一个繁复的系统工程,一部辞书间世,一般都会发现差错,留下遗憾。汉语言文字,源流深远,典籍浩瀚,繁难冋题甚多,要为十几万词语释疑解难而又不出现差错实非易事。我本人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几位同行,虽皆为造诣颇深的饱学之土,但也难保所编审的条目都能准确到位,无懈可击。所以,我们在编写中以至脱稿后总是怀有惴惴不安的亦喜亦惧之心。喜的是我们能亲手为汉语文使用者提供一本词典,能为促进其互相交流略尽绵薄,惧的是由于自身的浅薄和疏漏,词典会出现差错,贻误读者。敬望方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我们将感激不尽,发现的错误将于再版时改正。
语言是情意的表达,而文字则是语言的延续。但是语言会受到外在的影响而有所变化,文字则随着语言而亦有所变易。如此,不论是读书或是交流,都会产生某些障碍。
就海峡两岸的同胞而言,本是同文同种、血脉相连,有其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渊源,然而由于政治因素而使得两岸分隔了数十年,在此期间,两岸的语言文字却产生不少的差异。有些是属于地理方言的,如:“土豆”在台湾说的是“花生”大陆却是指称“马铃薯”;有些是新生的事物,两岸各赋予不同的名称,如:台湾叫“奶精”的,大陆叫“咖啡伴侣”;有些出自外语的译注,如:“ Laser”台湾依其音直接就翻成“雷射”,而大陆则依其义而译为“激光”;有些是词语相同而意义不同,如:“脱产”,大陆解释为“脱离直接生产的岗位”,台湾则解释为“为逃避债务而将财产转移或出售”;有些则是从旧词中衍生出新义来,如:“紧张”词原有的义项有二:一为“时势急迫”,一为“情绪不安”,大陆引申出“供应不足”。还有同义异词,如:台湾说的“品质”,大陆变成“质量”,诸如此类。另有字形方面,台湾用的是标准化的“正体字”(标准字),大陆用的是规范性的简化字”(规范字)。二者之间,差异满大。还有字音方面,两岸虽然各自经过严谨的审订,却仍然存有若干的差异。于是造成了两岸文化交流、商业来往,以及外籍人士、华侨子弟学习汉字的障碍。所以必须邀请专家学者,合力编纂一部适用。于两岸以及海外的通用辞典,以排除这些障碍,使情意交流得以畅通。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董事长杨荣川先生,是一位具有教育背景的文化人,以其高瞻远瞩的慧眼,于1988年2月初访北京时,就有这种感受。所以决定要承担这份重任,开始着手筹备。1994年9月先邀约大陆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知名的专家学者,以单耀海先生为主,组成“大陆词语编纂委员会”,开始从事编纂工作。一、首先决定本辞典之使用对象,应属两岸人民以及海外使用华语文地区的侨胞与外籍人土。二、本辞典编纂之规模,应朝大型方向进行。三、选取字头与词条原则上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兼收,但过于浅易、一目了然之现代汉语,如:中学生、晚饭等,以及有敏感性之词语则不收;而“异中求通”之词语则全收。四、字头“正体字”(标准字)与“简化字”(规范字)并列,国语“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并用。不过内文释义皆一律用“正体字”(标准字)。
据此规划,便立即从事字头与词条的筛选,计得字头1.5万字左右,词条约13万余条,由大陆社科院当初参与筹划之专家学者,共同执笔,悉心撰写,经过5年多,总算完成初稿。台湾方面,则聘请台湾大学中文系叶国良教授(前任文学院院长)、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孙剑秋教授。愚则附其末,负责审阅、增补以及总其成之工作。所增补词条,多是台湾民众及学生常见的词语一万余条。为期本辞典能发挥其更大效果,发挥其最大的功能,于是又增聘香港城市大学语言学家郑定欧教授,负责港、澳地区华文流行之特殊词语的编纂与审订。港、澳部分约增补5000余条;东南亚华界部分约增补一万多条。最后,为了考虑本辞典原设计只用正体字”(标准字),可以满足台湾读者之需要,却无法满足大陆庞大读者之需求。于是又与福建人民出版社合作,于2010年7月获得当时社长林彬先生同意,双方取得协议,大陆简化字(规范字)版由该社负责发行。不过自1994年开始编纂的词条,已时隔10余年,历经时空的变换,有些词条已不合时宜,必须更换,因而又礼聘语言学家林玉山教授再次审校,经征得北京原编审人员单耀海先生等之同意,予以调整,删减不合时宜之词条,又增补5000多实用词条,使得本辞典益臻完善,确能在两岸三地以及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作出最大的贡献。
《中华大辞林》感谢大家共同努力,排除万难,终于可以问世了。但在历经17年编纂过程中所感受的甘苦,犹如“寒天饮冰水,冷暖自知”,非局外人所能理解。编辞典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何况编的是两岸三地与东南亚各国华人所需求古今兼备的辞书,其难度是可以想象出来的。而且所有的编辑群,又分属两岸四地,北京、台北、香港、福州,无法集中办事,只好用接力的方式,一站编好再交给下一站,有疑问都无法当面请益,只能靠电话、传真或E-mail来联络。不过这也有好处就是每一词条都要经过一站又一站地审阅,减少差错。其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杨董事长荣川先生,以他一个人的力量,要推动完成这千秋大业,投进的人力物力姑且不说,就以他的雄心壮志,他的锲而不舍的毅力,都不得不令人敬佩。我相信没有一个出版商能忍受一部辞书要经过17年才能完成的事实。他这种智慧、这种远见,绝非一般出版商所能做到的,只有“文化人”才有这份胸襟。因为他曾经在教育界服务过,所以我尊他是“有教育背景的文化人”。这是他对国家民族、炎黄子孙,最大的奉献。
一部收有1.5万个字头,16万多词条的辞书,顾名思义,名之日《中华大辞林》,不亦宜乎!不过,由于时空的关系,即使参与编纂者个个都是饱学之土,但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是以尚乞博雅君子不吝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