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全15册 台版1996清晰 陈志奇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全15册 台版1996清晰 陈志奇

¥30.00價格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全15册 台版1996清晰 陈志奇

  •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全15册 台版1996清晰 陈志奇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PDF电子书全15册,由陈志奇主编,台版1996年出版。

    拙著大學用書《中國近代外交史》 完成後(註),深感整理中國外交史料遠比撰寫中國外交史一類的專書更爲重要、更爲迫切,因而放棄了繼《中國近代外交史》 之後編著《中華民國外交史 》 一書的計劃,決心從事(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彙編》 的輯編H作,前後歷時四年,勉強吿落。
    外交史,爲專門史,硏究或撰述外交史,必須憑藉比較完備的專門外交史料。我國目錄學權威學者袁同禮先生有言:「史料者,史籍之母,有完備史料,然後有可傳之信史。」所謂比較完備的專門外交史料,應指輯編成部或成套而在體裁方面或爲編f或爲紀事本末的外交史料出版物。

    假使沒有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籌辦事務始末》和光緒、宣統兩朝的《淸季外交史料》 這兩套外交史料的傳世,硏究或撰述中國近代外交史,嚴格講來,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中華民國創立八十年 了,至今仍不見有一套比較完備的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出版,因此,硏究或撰述中國近代(淸代)外交史的人就要比硏究或撰述中華民國外交史的人幸運多了。史學界同仁有
    一個共同的感受:「硏究中國近代外交史難,硏究中華民國外交史更難!」坊間名爲(中國外交史》的著作,雖然也有好幾本,但其內容多不出中國近代或淸代外交史的範疇,涉及中華民國外交史的篇幅,f有限,考其主因,就是缺少比較完備的中華民國外交史料。

    美國權威國際政治摩根索(Kans J. Morgenthau)認爲外交是「國家力量的頭腦」( The brains of national power ),外交對國家生存發展的重要性,母待資言。國家拓展外交務,關係成敗的因素,固然非常複雜,精硏國家的外交史,應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否則,盲人瞎馬,十九憤事,顧炎武先生說過:「欲亡其國者,必先亡其史。」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的輯編工作,確然是不能MISS跎歲月的當務之急。

    中華民國的外交史料,絕大部分散見於各種各類非專門性的民間出版品或私人著作,包括報紙、雜誌在內,蒐羅不易,往往像大海撈針一般的費事。至於政府或官方出版的有關公文書,所刊眞正可供硏究的外交史料,反而少之又少。說到公文書,有幾套政府出版的公報應該提及,首先是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03^!的{臨時政府公報》,淸廷授權袁世凱組織共和政府之初,也有《臨時公報》的刊行,二者均刊至民國元年四月而止。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臨時公報》易名爲{政府公報》,發行至民國十七年。不過,這三種公報所載外交史料極少,另外北京政府外交部編的《外交文牘》 一書,倒是有不少專門性的外交史料。民國十年,北京政府外交部創辦《外交公報》 一種,刊行至民國十七年四月而終;但是,雖名爲《外交公報》,所錄用的外交史料,仍然不多,偏重外交行政實務方面。民國十四年七月,廣東陸海軍大元帥府改制爲國民政府後,出版《國民政府公報》(陸海i元帥府亦曾出刊《大本營公報》)。民國三十七年行憲後,《國民政府公報》改名爲《總統府公報》(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南京歷史檔案館編有一套{南京國民政府外交公報》),不過,也只收錄了少許重要外交史料。

    民國以來,政府出版專門性外交史料的公文書,其實只有一套,那就是中華民國外交部輯編的《中外條約輯編》,數年一編,其第一編所刊載的是民國十六年至四十六年間中國與外國所訂的各種雙邊條約及協定,爾後陸續編印至今。還有幾部半官方出版的非外交專門性的史料書籍, 其中卻有f多的外交史料,如中華民國國史館編印的《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主編的《革命文獻》。另外,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編輯委員會(同樣隸屬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主編的{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特別是其第三編戰時外交,爲專門性的戰時外交史料,因係錄自總統府尙未公開的重要檔案,彌足珍贵。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所採擷的史料,除了根據已如前述各種官方或半官方編印的公文書,借重最多的還是民間或私人的著作與譯作(如一九四九年美國對華政策白皮書等),包括報紙(如(民立報》、《申報》、<大公報》、<中央日報》)及期刊(如歷史悠久的<東方雜誌》等)在內。所有外文外交文獻,都是根據美國巴勒特(Ruhl J. Bartlett)敎授編著的《美國外交文獻紀錄》(The Hecord of American Diplomacy, Documents andweadingsinthe History of can foreign delations, 1984 )。

    外交史料汇編,在取材上,必須嚴守「外交」的「專門性j,也就是應以與外國交往有關的史料爲主。不過,「與外國交往有關」的「史料」,範圍相當廣泛,除了條約、協定、議定書、照會、協商、協議、公報、宣言、聲明、談話、函件,乃至於有關圃際會議的議事紀1決議案等一類的文獻,固然十分重要,與這些文獻相關的背景史事資料,以及這些文獻所產生的影響和結果,還包括對這些文獻所產生影響和結果的解讀與評價,都是同樣的重要,而且後者較前者可能具有更高的硏究或學術價値。「外交是內政的延長」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因此,國家的涉$構、制度、人事、法規以及影響其外交政策的各種有形無形的因素,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外交史料。但是,無論如何,外交史料集編的內容,總應與「外交」有關,否則,五毅不分,百味雜陳,就不是很理想的體例了。《簿辦事務始末》 一書便有這些瑕疵。《淸季外交史料》的纂輯者王锼夫先生說:「按道咸同夷務始末記一書,考其體例,有不必存而存者,有應存而不存者。
    J
    《中華民國外交史料汇編》可以說是第一部中華民國外交編年史,在時程上,始於民國元年,終於民國三十四年•,在fit裁上,取法國史館編印的《中華民國史事紀要》 最多,也借鑑了<淸季外交史料》I書,兼採編年史與紀事本末的建構,像《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一樣,r融紀事本末於編年之中」。《淸季外交史料》 與《中華民圃史事紀要》 這兩套書,都是以年爲單元,按月、日秩序分編料彙編之所以取法後者較多,因爲在編輯方法上後者有爲前者所不及的長處
    1、每項史料(事)之前,皆有引敍該史料有關背景、精當勾勒其大要的標題文字,作爲醒目的提示,俾讀者在閱讀該史料本文之前,已可槪略瞭然其內容,以利取捨的考慮。
    2、每項史料之後,多有附錄相關文獻或其他參考資料,作爲該史料的補充與延伸,非常有價値。
    3、每項史料或附錄均分別詳註其依據,符合學術著作的要求,是誠實負貴任的做法。
    不過,《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和{薄辦事務始末>1樣,全書都無目錄,參閱頗爲不便,是其共同的美中不足,也是其都不及< 淸季外交史料>(惜有目錄,未標頁碼)的地方。

    《中華民國外交史料棄編》,在建構格式上,兼採《淸季外交史料> 與<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之長,而取法後者尤多,已如前述。採用條目格式,按年序每年一編,每條史i年、月、日序統一編號,除分條精簡提示,並附相關參考資料,作爲附錄。每條史料及其附錄資料,均一一 詳註出處來源,以便査證。全書計共三十四編,一千六百一十二條目,附錄資料六百二十四件, 分裝十五册,每册分別備有目錄,標明條目與附錄頁碼,易於參閱。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书目: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1册   民国元年至五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2册   民国六年至九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3册   民国十年至十一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4册   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5册   民国十五年至十七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6册   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7册   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8册   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9册   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10册   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11册   民国三十一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12册   民国三十二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13册   民国三十三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14册   民国三十四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  第15册   民国三十四年

     

     

     

     

     


    《中华民国外交史料汇编》出版说明:

    歷史乃人群之龜鑑,時代經驗之总结。回顧世界古文明中,曾燦然大備而與中華文明並駕齊 驅者,計有巴比倫、埃及、印加、馬雅等文化,如今率皆煙消灰滅,徒留遺墟。唯有中华文明歷 久彌新,輝映千古。揆其原因,不外乎:一、中國之典章文物,精意常存,二、中國之歷史完備 ,博大精深,從古竹書紀年載夏以來,—三千七百餘年,自周共和行政以還明白有年可稽者達 二千八百餘年,國史美備,詳密而無間斷,舉世首屈一指。在中國的優良史學傳統裡,多有政治 史、哲學史、學術史,惟外交史爲淸末民初歐風美雨中之產物,稍涉獵中國近代史之國人皆知滿 淸自嘉慶以還,國勢不競,盛極而衰,道咸二朝,外侮迭至,淸廷對外交涉動輒喪權辱國,愛國 志士痛心疾首,乃有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之倡,於是武昌首義,民國肇造,中華民國乃爲亞洲 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國民政府振衰起弊,艱苦奮鬥,掃平軍閥,力抗暴寇,終獲勝利,廢除不平 等條約,百年桎梏|旦解除!傅啓學先生在 《中國外交史》 序言中道:「淸朝外交歷史,係中國
    由一 等國淪爲三弱國之歷史,亦—造不平等條約之歷史。民國外交史則係廢除不平等條約 ,中國由三等弱國進步爲j等強國之歷史。故講述中國外交史,實不能忽略民國史實」,洵爲的论也。

    美國外交史名家、前美國外交史學會會長戴康德敎授(Alexander DeConde )曾言.•「外交是本國政治的反映,而各以其本國的國家利益爲基本動機。所以,外交史的硏究,實與內政的硏究息息相關,爲一體之兩面」。硏究中國外交史亦是如此,中國自鴉片戰爭之後,國際地位日落,幾淪爲次殖民地,列強之巧取豪奪與外交侵凌直接衝擊中國之內政,而中國內政之舉措亦常以外交措施爲轉移,故硏究中國外交史者可發現,中國在面對列強侵略或外力挑—所爲之種種內政舉措或變革,與列強外力的影響因素互動密切,由於牽涉層面旣廣,史料滋繁,浩如煙海, 令人望之束手,誠有「硏究中國近代外交史難,硏究中華民國外交史更難」之嘆。
    民初之際,愛國靑年學者深感列強橫凌之恥,民族意識高漲,發憤撰述中外外交史f在多有。其中以劉彥先生刊印《帝國主義壓迫中國史》,首開外交史硏究風氣之先.,民國十八年,故宮博物院影印{道光朝簿辦夷務始末》 八十卷,其中多爲極密文件,是爲外交史料之首度公布, 嗣後《咸豐朝薄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陸續出刊,三書合併爲(三朝籌辦夷務始末》,此爲中國早期外交文書之大刊布,大大提昇中國學者對外交史硏究之興趣與水準。蔣廷黻先生曾稱:「夷務始末的出版是中國外交史的學術革命」,而蔣先生本人更是中國外交史硏究的創新者,他極力提倡「撰外交史者必須搜羅有關各國之文件。S 一方面之文件來撰寫外交史,等於專聽一面之辭來判訟」。他出版了《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上)、(中)卷、《中國近代史大網《》 及《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見解不凡,發人深省。蔣先生對外交史硏究之另一貢獻,係在淸華大學歷史系訓練了一批繼起之硏究人才,影響深遠。另張忠紱先生爲北京大學政治系主任,曾著《中華民國外交史》,爲紫實之外交史著作。徐淑希先生爲燕京大學政治系主任,曾將「南京大屠殺」期間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向日軍歷次抗議之各項文件輯爲The War Conduct of the Japanese ,將曰軍暴行以第一手資料之方式予以刊布,使曰寇無法抵賴,至今猶爲硏究日WE京大屠殺暴行之必讀之作。蔣、張、徐三位先生均先後爲國家徵召,從事實際的外交工作。蔣廷黻先生首出使俄國,後任中華民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張忠紱先生曾出任外交部美洲司司長,後亦在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服務。徐淑希先生首出使加拿大,後亦爲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之一員,他們學者從政,爲國宣勞。
    政府播遷$0後,外交部於民國四十四年移交一百八十九箱外交檔案予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經—卅餘年之努力,將這批檔案整理彙編成十一種,每種皆包含若干大本,如㈠(海防檔》,九大册•,㈡{中俄關係史料》 ,十五大册;㈢八中美關係史料》,三大册;_{中日關係史料》,十大册等等,爲我國外交史之硏究提供寶貴且豐富之史料。而史料正是歷史硏究之基礎,經過系統化分析並充分檢驗的史料更是紮實硏究歷史不可或缺之要件,我國史學界整理及運用此批外交檔案之成果正是中華民國外交史硏究蓬勃發展之具體證明。

    中華民國自肇建以還,歷經憂患,吃立不搖,一部中華民國外交史正是多少先烈志士所培壅,尊重並硏究外交史正足以璧古而知今,故欲國人對國家民族有深厚之感情,必先使國人對國由已往歷史有深厚之認識r錢賓四先生說:「斷斷無一國之人相率鄙棄其一國之史,而其國其族嫌可以長存於天地之間者」,正是一語而見其精髓。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政治學系、主授外交史-R 國際關係之陳志奇敎授,深體此理,授課之餘,廣輯各種官方及半官方之公文書,與民間私人龙作或譯著及若干期刊、報紙等而成《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彙編》,上起於民國元年,終於民國卅E 年,兼採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全書共三十四編,分裝十五册,體例嚴整,蔚爲鉅作,誠然硏S 中華民國外交史之史料寶庫,亦正係中華民國外交艱苦奮鬥之史跡,足資於鑑往知古之勞。讀甘書益嘆其擇而能精,裁而有要,其書足衣被沾溉,垂于後世,乃爲之序。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