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

¥32.00價格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

  • 中国书画全书(修订本) 全20册 2009

    《中国书画全书》PDF电子书全20册,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出版。(原书为影印,PDF文件清晰度一般)
     
    《中国书画全书》对于中国书画艺术来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现代化的视野,将源于内部的困境和源于外部的压力,统一为强劲理性支配下的革新思潮。
     
    《中国书画全书》收錄下限至淸代。人錄者爲曾單獨成書的書畫史' 論' 技法' 著緑等專著。金石碑帖專著,除選用有關《淳化閣帖》、《曲亭序》研究的少量典籍外,一般不錄。但爲保持原書完整,對書畫專著中涉及金石或無關書畫之內容,則不作刪削。圖譜形式的書畫古籍,一般不收;個別有重大影響者,僅錄文字部分。凡所摹存的印文及古文字,均改排通行字能。
     
    某些名篇,雖曾獨立成書,但爲其他大型專著反復錄存,本書不再重錄,僅于書目線索引中列目備査。同一書中凡因錯編誤刻而重岀之片段,則予刪除。所收各書,如遇前人批語'題跋等手迹資料,視其學術價值,必要畤用夾注形式加括號刊人正文有關處。
     
    《中国书画全书》所據底本,博采慎擇,力求選用初刻本、足本、手稲本、精刻精校本。人錄各種,均經廣搜版本,互爲校勘。凡文字上有重大出入或有乖史實之處,則用夾注形式加括號出校,或附案語説明。唯古籍輾轉引鈔,往往文字互异,莫可窮誥,故除個別明願錯誤徑予纠正外,一仍舊貫,不作更改。
     
    《中国书画全书》分冊以時代爲序。分册中入錄各本以作者及成書先后排列。少数巨篇,爲免于割裂,則或獨立成一分册,或排于各代分册之後部。凡真偽疑似之書,率由舊章。佚名之作,亦以前人成説歸屬。
     
    《中国书画全书》用通行繁體字斷句排印。除遵例保留原書中諸如人名' 地名' 篇名' 專用術語等异體字外,一律按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頒布之標準體處理。對原刻錯訛衍脱、 歧義纠缠而又無從究證者,則仍其原狀而不妄斷。
     
     
     
     
     
     
     
     
     
     
     
     
     
     
     
     
     
     
    《中国书画全书》总目录:
     
    ●第一册
    01、古画品录(谢赫)
    02、梁元帝山水松石格(萧绎)
    03、续画品(姚最)
    04、笔法记(荆浩)
    05、画山水赋(荆浩)
    06、墨薮(韦续)
    07、法书要录(张彦远)
    08、历代名画记(张彦远)
    09、续书品录(李嗣真)
    10、唐朝名画录(朱景玄)
    11、贞观公私画史(裴孝源)
    12、山水诀(王维)
    13、山水论(王维)
    14、后画录(沙门彦悰)
    15、寺塔记(段成式)
    16、山水诀(李成)
    17、益州名画录(黄休复)
    18、墨池编(朱长文)
    19、印典(朱象贤)——按:目录缺载
    20、圣朝名画评(刘道醇)
    21、五代名画补遗(刘道醇)
    22、图画见闻志(郭若虚)
    23、林泉高致(郭煕、郭思)
    24、画记(郭思)
    25、六一题跋(欧阳修)
    26、东坡题跋(苏轼)
    27、山谷题跋(黄庭坚)
    .
    ●第二册
    01、放翁题跋(陆游)
    02、广川书跋(董逌)
    03、广川画跋(董逌)
    04、东观余论(黄伯思)
    05、鹤山题跋(魏了翁)
    06、后村题跋(刘克庄)
    07、海岳题跋(米芾)
    08、宝章待访录(米芾)
    09、书史(米芾)
    10、海岳名言(米芾)
    11、画史(米芾)
    12、德隅堂画品(李廌)
    13、翰墨志(赵构)
    14、宣和书谱(内院奉敕撰)
    15、宣和画谱(内院奉敕撰)
    16、思陵书画记(周密)
    17、云烟过眼录(周密)
    18、志雅堂杂钞(周密)
    19、续书谱(姜夔)
    20、宝真斋法书赞(岳珂)
    21、山水纯全集(韩拙)
    22、声画集(孙绍远)
    .
    ●第三册
    01、书苑菁华(陈思)
    02、书小史(陈思)
    03、兰亭考(桑世昌)
    04、兰亭续考(俞松)
    05、皇宋书录(董史)
    06、负暄野录(陈槱)
    07、金壶记(释适之)
    08、画山水诀(李澄叟)
    09、华光梅谱(释仲仁)
    10、松斋梅谱(吴太素)
    11、画继(邓椿)
    12、画录广遗(张澂)
    13、悦生所藏书画别录(佚名)
    14、竹谱详录(李衎)
    15、墨竹谱(管道升)
    16、写山水诀(黄公望)
    17、衍极(郑杓)
    18、法书考(盛熙明)
    19、图画考(盛熙明)
    20、翰林要诀(陈绎曾)
    21、图绘宝鉴(夏文彦)
    22、古今画鉴(汤垕)
    23、学古编(吾丘衍)
    24、画继补遗(庄肃)
    25、云烟过眼录续集(汤允谟)
    26、书法钩玄(苏霖)
    27、书经补遗(吕宗杰)
    28、字学新书摘抄(刘惟志)
    29、绘宗十二忌(饶自然)
    30、书画目录(王恽)
    31、写像秘诀(王绎)
    32、元代画塑记(佚名)
    33、墨竹记(张退公)
    34、书史会要(陶宗仪)
    .
    ●第四册
    01、书画传习录(王绂)附书画续录、梁溪画徵录(嵇承咸)
    02、法书通释(张绅)
    03、珊瑚木难(朱存理)
    04、铁网珊瑚(朱存理)
    05、文待诏题跋(文徵明)
    06、书辑(陆深)
    07、墨池琐录(杨慎)
    08、书品(杨慎)
    09、画品(杨慎)
    10、名画神品目(杨慎)
    11、法帖神品目(杨慎)
    12、钤山堂书画记(文嘉)
    13、图绘宝鉴续编(韩昂)
    14、书诀(丰坊)
    15、童学书程(丰坊)
    16、四友斋书论(何良俊)
    17、四友斋画论(何良俊)
    .
    ●第五册
    01、孙氏书画钞(孙凤)
    02、中麓画品(李开先)
    03、国朝吴郡丹青志(王穉登)
    04、书画跋跋(孙鑛)
    05、画笺(屠隆)
    06、画说(莫是龙)
    07、画禅室随笔(董其昌)
    08、眉公书画史(陈继儒)
    09、妮古录(陈继儒)
    10、竹懒画媵(李日华)
    11、竹懒墨君题语(江元祚)
    12、味水轩日记(李日华)
    13、詹东图玄览编(詹景凤)
    14、绘事微言(唐志契)
    15、书法雅言(项穆)
    16、寒山帚谈(赵宧光)
    17、张氏四表(张丑)
    18、清河书画舫(张丑)
    .
    ●第六册
    01、真迹日录(张丑)
    02、醉鸥墨君题语(项圣谟)
    03、书法离钩(潘之淙)
    04、书史会要续编(朱谋垔)
    05、画史会要(朱谋垔)
    06、郁氏书画题跋记(郁逢庆)
    07、帖笺(屠隆)
    08、大书长语(费瀛)
    09、书法粹言(汪挺)
    10、书指(汤临初)
    11、书法纶贯(宋啬)
    12、朱卧庵藏书画目(朱之赤)
    13、画麈(沈颢)
    14、画引(顾凝远)
    15、绘妙(茅一相)
    16、画评会海(周履靖)
    17、画禅(莲儒)
    18、湖州竹派(莲儒)
    19、无声诗史(姜绍书)
    20、平生壮观(顾复)
    .
    ●第七册
    01、古今法书苑(王世贞)
    .
    ●第八册
    01、珊瑚网(汪砢玉)
    02、式古堂书画彙考(上)(卞永誉)
    .
    ●第九册
    01、式古堂书画彙考(中)(卞永誉)
    .
    ●第十册
    01、式古堂书画彙考(下)
    02、书画史(佚名)
    03、十百斋书画录(佚名)
    .
    ●第十一册
    01、庚子销夏录(孙承泽)
    02、闲者轩帖考(孙承泽)
    03、清晖赠言(王翚)
    04、王奉常书画题跋(王时敏)
    05、赖古堂书画跋(周亮工)
    06、读画录(周亮公)
    07、湛园题跋(姜宸英)
    08、墨井画跋(吴历)
    09、南田画跋(恽寿平)
    10、江村销夏录(高士奇)
    11、书画总考(高士奇)
    12、江村书画目(高士奇)
    13、书画记(吴其贞)
    14、大观录(吴升)
    .
    ●第十二册
    01、苦瓜和尚画语录(原济)
    02、大涤子题画诗跋(原济)
    03、清湘老人题记(原济)
    04、七颂堂识小录(刘体仁)
    05、绘事备考(王毓贤)
    06、画筌(笪重光)
    07、书筏(笪重光)
    08、漫堂书画跋(宋荦)
    09、麓台题画稿(王原祁)
    10、雨窗漫笔(王原祁)
    11、好古堂家藏书画记(姚际恒)
    12、大瓢偶笔(杨宾)
    13、虚舟题跋(王澍)
    14、翰墨指南(王澍)
    15、拙存堂题跋(蒋衡)
    16、书法论(蒋衡)
    17、续书法论(蒋骥)
    18、读画纪闻(蒋骥)
    19、天瓶斋书画题跋(张照)
    20、天慵庵笔记(方士庶)
    21、绘事发微(唐岱)
    22、寓意录(缪曰藻)
    23、画梅题记(查礼)
    24、砥斋题跋(王宏撰)
    25、读画录(王樑)
    26、学画浅说(王概)
    27、学画杂论(蒋和)
    28、吴越所见书画录(陆时化)
    .
    ●第十三册
    01、浦山论画(张庚)附二十四画品(黄钺)、东庄论画(王昱)
    02、国朝画徵录(张庚)
    03、汉溪书法通解(戈守智)
    04、承晋斋积闻录(梁巘)
    05、评书贴(梁巘)
    06、芥舟学画编(沈宗骞)
    07、国朝画识(冯金伯)
    08、墨香居画识(冯金伯)——按:目录缺载
    09、海虞画苑略(鱼翼)附补遗(鱼元傅)
    10、越画见闻(陶元藻)
    11、快雨堂题跋(王文治)
    12、论画脞说 附补遗、梅隐草堂题画诗(叶以照)
    13、画筌析览(汤贻汾)
    14、国朝画传编韵(姜怡亭)
    15、卧游随录(朱逢泰)
    16、玉尺楼画说(金恭)
    17、虞山画志(郏抡逵)
    18、历代画家姓氏便览(冯津)
    .
    ●第十四册
    01、书法正传(冯武)
    02、绘林伐材(王宸)
    03、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梁章钜)
    04、明画录(徐沁)
    05、曝书亭书画跋(朱彝尊)
    06、论画绝句(宋犖、朱彝尊)
    07、书画缘(沈辰)
    08、墨缘彙观(安岐)
    .
    ●第十五册
    01、御定历代题画诗(陈邦彦)
    .
    ●第十六册
    01、历代画史彙传(彭蕴灿)
    02、别下斋书画录(蒋光煦)
    03、自怡悦斋书画录(张大镛)
    04、国朝书画名家考略(晏棣)
    05、清仪阁题跋(张廷济)
    06、国朝院画录(胡敬)
    07、南薰殿图像考(胡敬)
    08、南宗抉秘(华琳)
    09、契兰堂所见书画 附名人书画评(谢希曾)
    10、听帆楼书画记(潘正炜)
    .
    ●第十七册
    01、听帆楼续刻书画记(潘正炜)
    02、画耕偶录(邵梅臣)
    03、藤花亭书画跋(梁廷枏)
    04、迟鸿轩所见书画录(杨岘)
    05、归石轩画谈(杨翰)
    06、梦园书画录(方濬賾)
    07、虚斋名画录(庞元济)
    .
    ●第十八册
    01、虚斋名画续录(庞元济)
    02、红豆树馆书画记(陶樑)
    03、闽中书画录(黄锡蕃)
    04、墨林今话(蒋宝龄)附续编(蒋茞生)
    05、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李玉棻)
    01、穰梨馆过眼录(上)(陆心源)
    .
    ●第十九册
    01、穰梨馆过眼录(下)(陆心源)
    02、宋元以来画人姓氏录(鲁骏)
    03、辛丑销夏记(吴荣光)
    04、平津馆读碑记 附续记、再续、三续(洪颐煊)
    .
    ●第二十册
    01、寒松阁谈艺琐录(张鸣珂)
    02、习苦斋画絮(戴熙)
    03、潘氏三松堂书画记(潘奕隽)
    04、须静斋云烟过眼录(潘世璜)
    05、笔啸轩书画录(胡积堂)
    06、知唐桑艾(宋伯鲁)
    07、金石文字记(顾炎武)附补遗(潘耒)
    08、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钱大昕)
    09、画林新咏 附补遗(陈文述)
    10、怀古田舍梅统(徐荣)
    11、小山画谱(邹一桂)
    12、墨梅人名录(童翼驹)
    13、读画闲评(俞蛟)
    14、书画书录解题补(吴辟疆)
    15、题画诗钞(王愫)
    16、广堪斋藏画(毕泷)
    17、书画心赏日录(沈树镛)
    18、刘湄书画记(王礼)
     
     
     
     
     
     
     
     
     
     
    《中国书画全书》出版说明:
     
    對于中國書畫藝術來説, 二十世紀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畤期。現代化的視野, 將源于内部的困境和源于外部的壓力, 統一爲強勁理性支配下的革新思潮, 衝擊着所有與之相關的人。随着衝擊程度的日益加深, 這個曾經占據廣袤的時間和空間, 曾經發放迷人的魅力和光彩, 曾經營造偉大的民族藝術精神和人文氣象的自足髄系, 正以日益鮮明的傳統面目,離我椚漸漸遠去。
     
    僅以歷畤性觀點來看待這場變革, 無疑是膚淺的。漸漸遠去的書畫傳統, 牽連看一種文化的品格,一種生存的方式,一個獨特而完整的世界。我們在疏離它的同時,其實也在趨赴和接納另一種文化品格,另一種生存方式,另一個完整的世界。用「西方的」或「外來的」前置詞來指稱後者, 固然有嫌偏面, 但祇要抛開狹隘民族主義的立場, 便不無承認它作爲動源上的舶來性質。正是這個主要基于社會學而不是本他論的原因, 使我們成了兩個世界的承傳者。我們一隻脚管上了陌生的甲板, 一隻脚仍然踏在古老的船舷上, 兩脚之間汹涌设湃的波潘,使人再也無法像過去那樣悠然自得地用單性狀的原則去處理問題了。
     
    以西方與中國對舉,潛伏看非對等性比較不可適的的危險。且不説每當我們視中國爲民族性極強因而具有獨特價值的文化實體畤,其實隱含着將西方多民族、多國度的文化當作統一來對待的潜在動機,僅就其所依據的觀察基點而言,便極易掉進以西方之今日對照中國之古昔的陷阱。當然,更大的麻煩,還在于「現代」這個既表現爲時序尺度又表現爲文化形態的複合槪念,幾乎無所不至地影響着我們的價值判斷。儘管我們可以説,現代風性并不是西方人的専利,現代性與民族性也并非彼此對立,至于現代化,更非意味春僅有一種既定形態,一種理想方式。然而,即使撇開初始效應上的舶來性質不論,現代屬性的現存依據和未來指向,仍然基于一種超民族、超國度的開放的世界共通性,而與某民族、某國度的封閉概念相違异。因爲這個深層原因,無論我們反思傳統還是正視現實,都難以迴避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心理矛盾。一方面,傳統與現代的二分法,已經突破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古今或新舊月指稱的中性詞義系統,而成爲寓有明確褒貶傾向的極性詞義系統;另一方面,對傳統與現代的弃取,又基于一個阻斷和改變着本土歷史自然進程的特殊社會條件,不得不在除舊布新、瞿往開來的同時,直面一個接受新文明亦即意味着原有文明萎縮失效的嚴峻命運。現代的生産方式,現代的生活方式,現代的價值觀念,現代的思想方法,作爲中華民族「感應型」而非「自發型」的選擇,從一個迥异于往常經驗又不同于西方情狀的新起點上,加緊了每一個人的神總。中國書畫藝術的現代性轉換,作爲時代的使命,不容迴避地推到了我們面前。
     
    我們并不保守。我們引進了鋭利而迅捷的鋼筆,以取代柔切而從容的毛筆。我們重鑄了一 個白話的世界,而將數千年的文言世界留給了歷史。中國書畫也許破天荒第一次真正作爲獨立自足的藝術展現岀自身個值。陰躇滿志的新一代書書家們,既吮吸着傅統的營養,又沐浴着現代的陽光,激發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創新熱潮。然而,問題的複雜性在于,這個迥异往常經驗乂不同于西方情狀的新起點,將我們拋向了没有任何現成路標可資參照的漫漫征途。我們可以引進异邦的普通方法,即永遠無法將其思想溶入自己的血液;我們可以發揚傳統的獨特精華,却又已經喪失了卷育這種精華的社會土壊。非得在傳統的富修之中承受現代的貧困,非得在風阻湼槃的無情遺弃之中超升再生之境,作爲自没同時也是被設的命運,將伴隨我們從傳統世界走向未來世界的整個變革過程。
     
    應該説,書畫藝術的有效信息,從來没有像今天這樣普及。現代傳播手段有足夠的能力將傳統精華和域外經驗輸送到每一位需求者面前。書畫藝術的本體化程度,也從來没有像今天這樣深入。社會分工的細密化為勢激蕩起大批以藝術爲己任的虔誠奉獻者。然而,一 個無可比擬的先决條件是,書在活動在古代一直作爲現實生活的普遍需要而存在,如今却祇能在以養術爲目的的象牙之塔中攀蟾折桂,整個社會不再會像以往那樣,用敏鋭而熱烈的感應神總來領受它的超越力量了。
     
    文化更新不可能離開現存的條件機制而自主地完成。所有成功的更新,無不是對現存條件機制的適應。與此同時,文化更新也不可能離開既有的傳統而獨立地完成。所有成功的更新,無不是對既有傳統的結合。時至今日,與其説我們缺乏對時代潮流的適應能力,毋事説,我們更缺乏對傳統本根的溝通意識。我們借靈了西方的文化框架,但不知道如何保持自己的優長;我們引進了現代的生存模式,却無法將它建築在既有的高度之上;我們改造了慣常的藝術機制,則難以賦予新形式以有效的負載;我們憧憬着劃畤代的創造性成果,又往往在一系列的自我悖論中困惑徘徊,無所適從。
     
    籠統地歸咎于缺乏傳統经验,無疑是輕率的。如同種族對于後代,傳統畢竟是我們賴以生成的基礎所在。它不僅作為綿延無盡的但值淵厳,滋養着不同需求的個人,同時還通過群體記憶的途徑,不斷地解構與重構、離异與回歸,影響者人們的集船行爲取向。易言之,一旦稱之爲傳统,就必將以其既作用于現存客觀條件、又作用于主跑認知結構的雙重效應,深深銀人時代的鏈環。可是不能不看到,傳統從來就不是一個自我完形的、作爲價值依據或者行爲模式的存在實做,而是一種經由特定的現實需求和知識儂系所選擇、所關釋的歷史産物。也即是説,傳統的存在是客觀的,但賦予這種存在以現存意義的,則是某種依賴于相關主值的理解和接受而把握歷史的具1 過程。伶桧在這個接受和理解的關鍵問題上,我們對本土藝術傳統的隔膜程度,反而遠遠超過了理應更爲陌生的西方藝術思維。
     
    中西文化的交匯,或者説中國文化的外向型發展,不管岀于被動還是主動,偶然還是必然,都會在客観效應上形成一個以開放心態作爲基調的反思傾向。就地球上的文化碰撞而言,這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廣泛最徹底的解構與重構過程。中國文化由此被推上了全面反思和重新定向的歷史境遇。延嫡了數千年的一統綱常廢弛了,我們可以相對自由地穿梭于自身傳統與外來傳統之間,進行各取所需的比較和選擇。儘管藉以證明文化種族的內在基因,如同我們的黑頭髮與黃皮膚一樣,仍與傳統一脈相承;我們還能夠在鋼筆的實用天地中保留一塊毛筆的審美飛地,在傳統書畫概略化的點綫、墨汆、空白面前,感受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魅力;但随着白話世界對文言世界的全面取代,傳統文化中最獨特' 最精推'最更藉的部分,已經變得依稀難辨了。觀念和方法的現代化,使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接受和理解,處于随意延伸指謂範圍和附會异質事物的尷尬境地,仿佛一個兩性人,因其雙重體會的高度自由而喪失了自己的堅實存在。尤爲麻煩的是,如同日本' 土耳其那樣利用傳統個值符號的權威合法性來締造轉型社會稔定秩序的成功變験,對于中國并不適用。政治運行機制' 社會道德規範和文化學術信仰的三位一體,使得開放心態下的中國人,難以擺脫反傳統思潮與文化失範循環遞進的痛苦折磨。作爲世界上唯一擁有從未中斷過的古老文明的國度,如今對傳統文化保留之少,却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民族。
     
    立足于本體文化内部的反思,與置身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反思,具有質的區別。前者由于受傳统磁場的統攝,再鋭利的思想鋒兜,會在前後牽引的思維慣性中磨損削弱,再響亮的人格個性,會在無所不在的群明規範中互滲耗散,因此很雉達到較爲徹底的程度。「祇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的整合關係,使空間上的社會性認同和時間上的承傳性定勢糾結爲富于彈性的網羅,疏而不漏地籠罩着所有衝决性努力。而置身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反思,則有望取得一種「却顧所來徑,蒼蒼植翠微」的超脫立場。它不僅無須顧慮被反思的文化本身是否承擔開明的承諾,并且可以借石攻玉,藉此戦彼,用多向度的動態觀照方法,刊落那些爲思維定势所遮蔽的盲點、爲歷史情結所僭固的陋習,從而充分發揮來自人類心理深層的靈性孽動力量。但是,在問題的另一面,置身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反思雖然有利于促成客觀性、超然性' 批判性,却也容易流于膚淺和割裂,至其甚者,邃有刈蓍遺簪、指鹿爲馬之虞。而立足于本體文化内部的反思,則能夠深膜淺揭,達其根本。中國傳統文化看眼于人倫秩序與宇宙秩序和諸并育的内向型品格,比起外向型超越方式的西方文化來,更需要這種內部的反思作保證。
     
    祇有深入虎穴又出得虎穴的人,维能真正得到虎子。從這一意義上講,歷史的僥幸伶好落在我們這個畤代。現代化的追求,使我們具備了遠比「不識鹿山真面目,祇缘身在此山中」的前人更爲有效的批判和變革傳統的能力;去古未遠,又使我們對傳統世界的感應和認識明顯地優勝于「此情可待成追憶,祇是當時已惘然」的後人。如何不失時機地把握住這種僥幸,將是歷史對我們的考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