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史》 全9册2011
《中国儒学史》 全9册2011
《中国儒学史》 全9册2011
早就看到这套由汤一介主编的北大版《中国儒学史》的广告,一直等待出版问世。直到最近才在网站上看到了书的目录。这套书定价较高,难以全部购置,只得优先选择最急用的《先秦卷》。我原先没有想到先秦卷的主编会是王博。即使看到了书,也还是吃惊不小。因为在印象中,王博先生的主攻方向似乎在道家,不在儒学。不似宋元卷的作者陈来,明代卷的作者张学智等先生都是在该领域耕耘多年的名家。不过,我对王博的学问还是挺看重的。而且人也长得帅气,67年出生的他,看上去像三十四五。上个月底在人大简帛会议上还见到他,据说已经是北大哲学系主任了,依然风度翩翩。今天收到书之后,下午就放下手头的书,把该书读将起来。读,也只能选最感兴趣的读。该书的结构较之一般的儒学史不同,第一章首先交代“前儒家的一些重要观念”,显然值得肯定,我理想中的先秦儒学史就应该有这一章。第二章才是“孔子与儒家的成立”,由九节组成,分别是:人类情怀与政治冲动,礼:以为政和修身为中心,礼之本,作为爱的仁,命与天命,经典,士、君子与圣人,孔子与儒家,《论语》的编纂。可见是先分析孔子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畴如礼,仁,天命等等,然后才涉及历史层面。其中我所看的就是最后一节。王氏提出了《论语》之外的“子曰”的来源于可靠性问题,也正是我最近在设计进行整理的问题。关于《论语》成书,也是我近来正在谋划的一篇大文章。我觉得在简帛文献的提示下,先前的很多论断都有重新讨论的必要。我们可以深入思考《论语》的成书问题。第三章讲“早期儒家的开展”,四节分别是:孔子弟子的分化,曾子及其学派,子张氏之儒,子游氏之儒。这一章恰恰是我博士论文的核心所在,我也特别关注。读了其前三节。尤其是子张之儒的部分,有不少与我不谋而合的地方,也有我所未能涉及之处,当然也有我所不能同意的地方。如他点出子张与子思的密切关系,便正是我所考证得出的一点新见。而他认为世子当与子张关系密切,则尚未我所注意,我则认为世子与子思关系紧密,与子游关系密切。而王氏则推论郭店简与陈地儒学有关,即与子张之儒有大瓜葛,则属于大胆推测了。第四章讲“郭店竹简的意义”,共有五节,分别是:郭店竹简《缁衣》研究,《五行》与子思五行说,五行与四行,人伦与天道,早期儒家的仁义说。对于郭店简我自然十分重视,对于王博的意见也有所了解,这次算是较为系统的看了他对《缁衣》的分析,有不少值得重视的见解,当然也有不少不敢苟同之处。第五章讲孟子,第八章讲荀子,中间的第六七章讲“《易传》与易学”、“《诗学》与经典诠释”。我首先看的就是第六章。这一章其实就是王博原来观点的再整理,他对易传成书的看法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卦爻辞的弹性的分析也十分精彩。第七章论出土文献与经典诠释,其中涉及到《孔子诗论》、《五行》、《中庸》、《民之父母》等篇与诗学的关系。我最想看的就是第一节,不过没有来得及下手。
不过,对于这样的儒学史也并非无可非议。从总体上看,体例虽然有所改变,但是依然呈现儒家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形态,儒学与先秦社会的关系,儒学与先秦文化的关系,都罕见踪迹,则是一种缺憾。如果仅仅从哲学与思想的角度理解儒学的发生与演变,不免狭隘,难得其实。另外,虽然这部先秦卷基本上多是作者的独到见解,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也就显得章节有些杂乱。限制了作者按照正常的思路去论述,而是受制于作者自己的研究所得。因此有些应该论述的地方反而没有体现,不该长篇大论的地方则喋喋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