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 全1巨册 2008清晰
¥6.00價格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 全1巨册 2008清晰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 全1巨册 2008清晰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PDF全1巨册,由苏大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189万字,收集了21500余条词目,大体时间断限上溯唐代下及清代乾隆前后。主要内容涵盖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版刻名词。包括各种版本的名称、印刷用纸、款式、装帧,也包括一些书业用语,如边准、朱丝栏、黑口、鱼尾等,从中可以窥见版刻的时代变迁。二是刻字工人。在古代,刻字工人虽然站在图书生产的第一线,但作为普通的手工劳动者一直是不被人注意的,也很少有专门的记载。本书中收录了万余条关于刻字工人的词目,主要记录他们所雕刻的图书,填补了史料空白。三是历代刻书家、抄书家。侧重于宋、元、明三代,也包括少数清代稀见的和有学术价值的书籍的刻印者和抄写者。刻书家往往是古代书籍的出版发行人,这为书籍或出版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四是版本书目。收录了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题跋,并简介其内容和使用价值。例如,辞典介绍了宋刻本的八大特征,为人们鉴定版本真伪提供了依据;指出研究明清两代雕版印刷可以参考《武进陶氏书目丛刊》等。另外,本辞典的资料来源既有原本或影印本,也有各种参考工具书,书后附列了从清乾隆38年(1773)武英殿聚珍本到2005年部分版本方面的专著、书目共计248种,是研究我国古籍版刻的珍贵线索。《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出版说明:我国古代刻书、印书、抄书极为兴盛发达。雕版、版刻是印刷术的渊薮,而印刷术是我国贡献给全人类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然而,有关书籍版刻方面的资料和知识,一直缺乏专门而全面的搜集和系统整理。作者瞿冕良先生生于1924年,是我国清代常熟著名藏书家瞿氏后人。从1977年起,瞿先生便开始积累和研究古籍版刻资料,1999年2月《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初版印行于世,2001年获第四届国家辞书奖一等奖。《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内容更新更全,增添了近2600条词目、40万字。尤其是增加了许多国外藏书单位所藏的中文善本书的资料,特别是一些稀见的或国内已不见图书的原刻本的情况。如作者在后记中提及的明代《简文编》一书,国内认为原书已佚,却不料在国外发现了原刻本。这些发现无论是对本书还是对我国的古籍整理工作,无疑都是有很大价值的。再如,辞典对翁同龢的介绍,初版用500余字,介绍翁氏刻印本、抄本和稿本的情况;增订本用800余字介绍同类内容,稿本篇目由13种扩充到42种。同时,增订本还吸收了1999年到2005年*研究发现。《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考订更加周详,除对原书的错漏失误进行修正外,对资料、书目进一步考其渊源,辨其正误。作者对郡庠本、郡斋本、建宁本、朝鲜本等各种官刻本和地方刻本都作了详细的考订和恰当的评价,使读者不但知其历史渊源、刻书情况,还知其优劣。作者的资料来源,除间接来自前人的记录和收集,如各种读书志、藏书目录、善本书目提要等,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作者的亲眼所见——原刻本或影印本,因而书稿中有许多对前人记录错误的订正。对一些抄书家、版刻工人,作者虽发现有误,但由于资料有限,或没有第一手的资料,因而以待考或存疑的形式出现在书中,对读者而言,查而不得无疑是一种遗憾,但从中可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既不全信前人之书,也不随意妄下论断。这样的表述,辞典中时有所见。辞典中留存的待考和存疑之处,正是后来者探索前行的路标。《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以人名、室名、丛书等为主,兼及单本古籍,实际内容是图书,版刻工人词目主要介绍其参加刻过的古籍;抄书家、刻书家、藏书家词目主要说明其所抄、所刻、所藏图书;以室名为词目的,介绍的仍是其主人所抄所刻所藏之书。因此,书中保留大量的我国古籍书目,包括很多善本图书的资料,其中不乏他书提之甚少或没有提及过的资料。另外,对明代嘉靖以前的刻本,作者都尽可能查明行款著录之,以方便读者查考版本。这些不仅使本书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也能为目前国务院正在组织的古籍整理和善本书目的挖掘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在刻工著录方面,数逾万条,不仅搜罗数量多,而且根据具体情况作了致密的分析,如刻工姓名用同音字代替的问题,刻工署名的省略问题,合刻署名的问题,署名倒刻的问题,等等,这种分析,对于利用刻工鉴别版本问题,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刻工姓名用同音字代替,大约是因为刻工署名,只是在于计算所刻字数以便计算工酬,以及便于正文的质量检查,所以署刻姓名往往不甚介意而随便用同音字代替。但这很容易误一人为二人,如明嘉靖间翻刻本《范文正公集》刻工唐麒又作唐其;嘉靖间刊本《方山先生文录》刻工何钿又作何田;元兴文署本《音注资治通鉴》刻工黄子益又作黄子一,李光奕又作李光亦;元大德本《北史》刻工黄均用又作黄君用;明洪武本《元史》刻工何泽之又作何宅之,嘉靖本《邵武府志》刻工陈添祥又作陈天祥;万历本《子汇》刻工杨文炳又作杨文丙等都是。还有一人署名有两种以上署法的,如宋庆元本《太平御览》刻工刘阿戒又作刘介或刘阿介,杨岳童又作杨岳或杨岳同;元兴文署本《音注资治通鉴》刻工余子恭又作余子弓或余子共;宋本《碛砂藏》刻工谢天骥又作谢天记或谢天寄,这又可能误一人为三人了。刻工署名,不只是以同音字代替,姓氏也有用同音字代替的。如元至正本《宋史》刻工程宜甫,又作呈宜甫,是以呈字代程字;元大德本《北史》刻工吴明甫,又作吾明父,是以吾字代吴字;宋庆元本《太平御览》刻工任成又作壬成,是以壬字代任字;明洪武本《元史》刻工蒋与增又作将与增,是以将字代蒋字;《碛砂藏》中刻工龚日华又作弓日华,是以弓字代龚字;洪武本《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刻工鲍与道又作泡与道,是以泡字代鲍字;等等。此外,如南宋中叶刻工裘裕,在《古文苑》吴渊后序版刻上署名裘裕,而在版心上署名求裕;在其他所刻书中,如《周易注疏》、《唐书》、《扬子法言注》、《宋书》、《南齐书》、《梁书》、《魏书》、赣州本及明州本《文选》等书上,则都署名求裕。这大约是裘字笔画较繁,因以求字代裘字。这与傅姓刻工傅字多作付字、陆姓刻工陆字多作六字,是同样的情况。刻工署名省略情况,也有多种多样,而以省略姓为常见。也有的省略名中的第一字,有 的省略名中的第二字,有的将已省略的名字又行简化的。省略名中第一字的如《元史》刻工 翁子敬,又署名为翁敬,苏仲达又署名为苏达;至于名中带“阿”字的,很多把“阿”字省掉,这 在庆元本《太平御览》中的刻工是屡见不鲜的,如张阿丙之与张丙,王阿杏之与王杏,李阿顶 之与李顶,赵阿感之与赵感,都是省去“阿”字的例子。省略名中第二字的,如庆元本《太平 御览》刻工孙阿剩有省称为阿剩,也有省称为孙阿的;《元史》刻工朱祥卿有省称为朱祥的, 钱卯孙有省称为钱卯的,杨茂卿有省称为杨茂的;嘉靖本《方山先生文录》刻工张邦本有省 称为张邦的。省略名中一字后而另一字又行简化的,如大德本《南史》刻工朱敬之,有的省 称为朱敬,有的敬字又省去“文”旁而作朱苟的,可谓相当复杂了。还有刻工的姓,仅刻半边,如大德本《南史》刻工张姓或作弓;刻工徐进卿单署徐,徐又 省作余;刻工何甫或署何,何又或省作可。刻工二人合刻的书,有的姓氏合刻在一起,这又很容易误二人为一人,如万历本《睡庵 稿》刻工有汪徐、徐潘、胡朱、汪蔡,两人的姓联在一起,当是合刻工人之署名。但也有不易 辨认的,如春云、云春、徐凤祥,如不査对其他刻工,便不易发现其为两人合署,所谓春云或 云舂者,乃是汪云、汪春二人合刻的署名;徐凤祥者,乃是徐凤、徐祥二人合刻的署名。又如 徐焴万竹山房本《唐文粹》刻工有刘桕、李本,版心有刻桕本者,亦当是二人合刻的署名。这 种合刻署名,需要经过仔细査对,才能肯定,如庆元本《太平御览》刻工有郭赵,颇似二人合 刻之署名,然本书刻工中另有郭阿赵其人,则郭赵当是郭阿赵之简称。刻工署名还有倒刻的情况,如宋本《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四,其版心刻工有寿三张者,书中仅此一见,但书中有刻工张寿一、张寿二,则“寿三张"当是张寿三之倒刻,与张寿一、张寿二应是兄弟行。又如《南齐书》卷十补版刻工有郑子和其人,还刻过《文献通考》和《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魏书》补版,而《南齐书》卷九补版中又有刻工“郑和子”,此亦当即郑子和的倒刻。在影刻书中,往往也将刻工照样覆刻,这是忠实于原书,确是一件好事。但影刻书对于刻工署名的覆刻,可能认为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有时便疏忽致误。所以根据影刻本著录刻工时,不能不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如庆元本《太平御览》的缺卷,补以喜多村直宽之活印本,活印本为覆宋本,其中刻工就刻误不少。又如杨岳(杨岳童之简刻,见前)之误作“扬岳",程庆二之误作“程庆于",王郭一之误作“王敦一",徐壬之误作“徐士”,李之误作“李璀”,范开之误作“花弗"等。当是由于形近致误,或者原本模糊而翻刻致误。刻工署名,还有自造字的问题,如宋乾道本《豫章黄先生文集》刻工中屡见“李"之名,在末卷又有作李僞者,可以肯定“李僖"即李,这个“亻矿字乃是刻工的自造字。又如《碛砂藏》中《小品波罗蜜经》刻工有翁森,把翁字的上“公"下“羽"掉换了位置,变成“鎣。字,此亦刻工自造之离奇字也。仅就刻工署名这一点,冕良同志作了这么详细的分析,真可谓目光如炬,心细如丝了。这不过是仅举一例,其他类似的情况,在本书中并不少见,读者自会在使用时看到,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