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全2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4高清
¥7.00價格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全2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4高清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全2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4高清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PDF电子书全2册,由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之一。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由张立文著,本着中国哲学“自己讲”、“讲自己”的自觉和信心,紧扣核心话题、诠释文本、人文语境三大原则,展开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至当代哲学思潮代表人物哲学思想的考察和梳理,从而全影式地勾勒出中国哲学思潮的历史发展脉胳,旨在探讨构成中国哲学各时期的哲学思潮是如何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华哲学思潮未来走向以及中华哲学在当代的理论思维形态。《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部分目录:前言绪论一、哲学与哲学思潮二、标志中国哲学创新的三规则三、中国哲学的哲学规定四、实现中国哲学转生的和合学五、《国语》诠释文本的选择六、中国哲学思潮史的分期第一编 先秦元创期的道德之意哲学思潮第一章 哲学思潮的人文语境一、巫术与礼乐文化二、德、力、富兼人三、道术裂而不断第二章 “六经”为诸子依傍的诠释文本一、“六书”与“六经”二、诸子之学的开新三、文本诠释的特点第三章 《周易》的阴阳之道一、上古时代的三易之法二、政治决疑的功能三、保合太和的道术宗旨四、与时偕行的理论思维五、民族精神的塑造六、中华思维的孕育七、对自然科学的影响第四章 “五经”道德论一、何谓时代哲学思潮二、潜哲学的巫术文化三、“绝地天通”的改革四、礼乐文化的主导五、信仰体系的改革六、道德之意的追求七、《易经》论道德八、《尚书》的道德价值理性九、《诗经》讲德论道十、《周礼》的德性道艺第五章 道家的道德之意一、道学之所谓道学二、道家与《归藏》易三、人学的精神价值四、可道与恒道的追究五、理想人格的追求六、道儒为中国哲学的两轮……第二编 秦汉奠基期的天人相应哲学思潮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发展期的有无之辨哲学思潮第四编 隋唐深化期的性情之原哲学思潮第五编 宋元明清造极期的理气心性哲学思潮《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前言:一天,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与孔子在一起,孔子问他们的志向:子路、冉有认为自己去治理国家,只需三年光景,可使这个国家人人有勇气且富足,并懂得大道理,修明礼乐;公西华亦认为自己可以做祭祀或盟会的司仪。唯独曾点与他们不一样,他说他的志向是暮春三月,穿着春天的衣服,陪同五六位朋友、六七个小孩,在沂水边洗澡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唱着歌,一路走回来。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胸次悠然,气象高洁,与天地万物同流,令人羡慕,令人赞叹!多少个暮春之时,推窗观望,和煦的阳光轻轻地抚摸着小区的草木,“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风送来阵阵的花香,迎春花怒放、白玉兰盛开,回报着春光的温馨一然而我既没有曾点那样的心境,去沐浴高歌;也没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能随心所欲。若依年序来说,我已走过了76的岁程,本应觉解生活价值,享受人生愉悦。然而,我这笨鸟本应先飞,却由于气血不足而难飞。所以,只得舍弃从心所欲的潇洒、享受生活的乐趣,不得不殚精竭虑于《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的研议和费尽心血地撰写,以求得一孔之见,不负先辈之望。不知不觉中乌飞兔走,已延误了该项目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结项时间。当然我也可以按时完成,可以整理一下我五十多年来写的《中国哲学史》讲稿和专题讲座的稿子,就可结项。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变动不居,“为道也屡迁”,虽“终日乾乾”,但需与时偕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境域都与以往大异。特别是中国哲学创新标志的发现与和合学哲学理论思维体系的建构,增强了中国哲学“自己讲”、“讲自己”的自觉和信心。因此,我完全撇开了《中国哲学史》的旧讲稿,另起炉灶,重新思议中国哲学之所以成潮及潮起潮落的内外因缘,各哲学思潮之间连接传承的规律性,各哲学思潮核心话题、诠释文本、人文语境为什么和怎样变化,各哲学思潮如何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思潮未来走向,以及中国哲学在当代的理论思维形态,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的情境下,作出回应。这就不能照着西方哲学之谓哲学讲,也不能接着宋明理学哲学讲,而只能按照中国哲学自己的特性、品格、神韵、方式的实际,自己讲自己的中国哲学,这是古希腊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逻辑延伸。“认识你自己”就得直面中国哲学思潮生命智慧的“本来面目”;“讲自己”要求讲述自己对“话题本身”的体贴与体悟。为实现“认识你自己”、“自己讲"、“讲自己"中华的哲学的“话题本身",《和合学概论一一一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展示了中华的哲学的“本来面目"的理论风采与逻辑魅力。和合学没有停留于战略层面,满足于构建形态,而是渐次进人和合形上学筑基开垦,开通和合学“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理论思维逻辑道路,通过情、势、理雄厚史德的全息延拓的和合历史哲学,真、善、美的追究与前提批判的和合价值哲学,言、象、意或史、诗、思的和合澄明与解蔽除结的和合语言哲学,以及立、达、爱艺术化解的和合艺术哲学的安顿,使其珠联璧合,与和合生存世界、和合意义世界、和合可能世界圆融无碍。“和合起来"的和合生生道体的虚性、空性、无性品德,是虚拟化的逻辑系统。在对象语言里,“和合"二字表述逻辑命题中的谓词,是自由的逻辑函项,即“某某是和合的"。“某某"内可以充实任何主词,形成约束的逻辑命题,如“人类文化是和合的"。因此,“和合”不是实体性的存在,只是实体的本真存在方式。换言之,尽管我们处处时时都可感悟到和合的效用和威能,但我们不能像指物一样指称某个实体名之为“和合"。用诗化语言讲:“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和合恰在灯火阑珊处”。在元语言里,“和合”二字是自由的和合逻辑函项的表征符号,充当形式话语的主词,如“和合是中华文化的本根和源泉”。在逻辑语形学上,“和合”是形式命题的主词,仿佛是实体或主体。元语言里作为主词的“和合”,只是虚拟化的实体或本体,即和合逻辑函项的名字(字之曰和合\强名之曰“和合生生道体”或“和合之道”。“和合”的名词化叙述,并不表明和合是实质性的本体存有,而仅仅表征“和合”是虚拟化的逻辑结构或逻辑系统。反思哲学是一个追问、求索的无止境过程,其立言方式,既可有古希腊的理性化形式逻辑系统,也可有古中华的自然化实质逻辑系统,亦可有古印度的文学化超越逻辑系统。思想哲学必有其逻辑系统,立言未必都用抽象概念和形式逻辑,批评中华没有思想体系、逻辑系统,是以西方思想哲学为价值中心以观的结果,是要削中国哲学自然语言及其实质逻辑之“足”以适西方哲学符号语言及其形式逻辑之“履”,以证西方哲学的普世性。《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以中国的哲学“自己讲"、“讲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的哲学的逻辑系统和概念范畴(名字〉体系,以凸显中国哲学之为哲学的卓越爱智、独特品性、崇高道德、神妙神韵,与西方哲学之为哲学相异。写哲学史,中西各有各的写法,或写成中西人头史,或哲学问题史,或哲学范畴史,或哲学认识史等。各是其是,是人所是。哲学思议的对象是哲学,中国哲学思潮史的研议对象是体现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思潮,而不是某一个人的哲学思想。一个时代之所以思而成潮,必有一个凝聚这个时代思潮的哲学核心话题,才能成为那个时代哲学家所共同思议和论辩的话题;无共同思议和论辩的哲学核心话题,就不能蔚为思潮。尽管各个哲学家对时代哲学思潮的核心话题理解、体贴、诠释各异其趣,而呈现为多样的风采、丰富的内涵、多元的结构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但各哲学家自觉不自觉地为时代哲学思潮的核心话题所吸引,而参与其思议和论辩,不离其时代哲学思潮的核心话题之左右。一个时代哲学思潮核心话题的创生,既是哲学内在理论思维逻辑演化的理势,也是那个时代所面临的自然、社会、人生、心灵冲突危机的因应,其化解时代冲突危机之道的核心话题也随之转生,于是新的哲学思潮便从旧的哲学思潮中孕育激励,而开出新生面、新思潮。哲学思潮不离时代精神的反思,时代精神的反思不离哲学思潮,两方面的合力,把哲学思潮推向高潮。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万物皆变,“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变的过程可以看成是由一连串的不存在组成的,因为当你再次踏入水时,已非前水。“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论语丨子罕》曾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由而感悟到自然、社会、人生、事物都在流变之中,一切在流变,哲学在流变,和合学在流变途中。唯变所适,适应哲学自身流变的需要,适应时代精神流变的需要,哲学的生命智慧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中华的哲学才能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由其流变生生,便从先秦道德之意思潮、两汉天人相应思潮、魏晋有无之辨思潮、隋唐性情之原思潮、宋元明清的理气心性思潮,以至和合之辨思潮,构成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