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窑瓷器 全2册 2011彩图高清
中国官窑瓷器 全2册 2011彩图高清
中国官窑瓷器 全2册 2011彩图高清
《中国官窑瓷器》PDF电子书全2册,由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中国官窑瓷器》将历代官窑中的精品汇集成册,可反映中国官窑瓷器千余年发展的概貌。
官窑的诞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事件。北宋首创官窑,南宋继承完善,辽金元经历沉淀、酝酿,至明清不断发扬光大,以至达到官窑的顶峰,直至封建王朝覆灭。官窑由于集中人才,严格按照宫廷设计进行生产,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不惜工本,选料优良,烧制出大量的优质瓷器,代表了历代瓷器的最高水平,历来为世所珍。本书将历代官窑中的精品汇集成册,可反映中国官窑瓷器千余年发展的概貌。在编写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力图完整地体现中国官窑瓷器的发展历史。包含有两个层面,一是从时代上,上迄唐、五代,下至明清的各个朝代,将中国瓷器的主要发展阶段都囊括其中,既可全面了解瓷器历史的发展脉络,又可对比、鉴别不同时代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所收的部分唐、五代以及辽、元瓷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官窑概念,但它们或由官府监制,或由皇家定制专为贡品者,已经具有了官窑的性质。从官窑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它们是不可缺少的萌发阶段。二是品种全面,包括不同时代的不同窑口,以及不同的品种、类别,如宋代的四大官窑,汝、钧、官、哥,还有作为贡瓷的定窑瓷。明清时期制瓷工艺达到高峰,各种彩绘瓷、颜色釉层出不穷,彩绘瓷有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等;颜色釉品种极大丰富红釉有霁红、郎窑红、豇豆红、金红等,青釉有豆青、东(冬)青、粉青、仿龙泉、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等,蓝釉有霁蓝、洒蓝、天蓝、孔雀蓝等,黄釉有浇黄(娇黄)、淡黄、米色等,绿釉有郎窑绿、西湖水绿、松石绿、秋葵绿、孔雀绿、瓜皮绿等,其他色釉还有窑变釉、白釉、黑釉、厂官釉、紫金釉、茄皮紫釉、金釉、银釉、仿生釉等。几乎所有的瓷器品种都有代表性作品选入,可以说这四百余件瓷器,是中国千余年来制瓷史上历代精品的集萃。第二,选取各个时代最优秀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宋代官窑瓷,烧造时间短暂,流传作品稀少,日前只有海内外少数几家公私博物馆中有收藏,世所罕见。本书所收俱为久已闻名的名品,历代递藏,时代明确,堪称国宝。明清时期官窑发达,作品众多,流传也最为广泛,但最令人称道的如永乐、宣德青花,成化斗彩,康熙五彩,雍正珐琅彩等,当时就被称为“一朝名品”,不仅受到后世追捧,还广被仿制。由于风格特点类似,时代接近,加之仿品众多,明清官窑瓷断代一直被收藏界视为畏途。本书所选均为国家博物馆所藏,或为考古发掘,或为宫廷旧藏,出处明确,流传有绪,均是经过文物专家考证、鉴别已有定论者,时代明确,可作为同类器断代的标准器。
第三,图片说明在描述器物外观的同时,还重点论述其价值特点,并介绍与其相关的知识,在欣赏精美的瓷器时,增长知识。同时,配有附录,将官窑的发展大事记提纲挈领地列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还配之以与官窑有关的名词解释,更助于一般爱好者的欣赏、学习。
《中国官窑瓷器》书目:中国官窑瓷器 唐—明
中国官窑瓷器 清
《中国官窑瓷器》出版说明: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者的伟大发明,虽然其生产的历史较之其他一些传统工艺品,如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等要年轻,但自从其诞生起,就以其美丽的外表,轻薄的体型,优良的抗热性、抗化学性、耐磨性,且不渗水、适宜长期保存等优良品质,以及相对低廉的成本,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并因此逐渐代替上述产品而成为使用最广泛、品种工艺最多样、产品最丰富的品类,直到今天,它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瓷器的生产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果将原始青瓷算在内的话时间更为久远,但它在很长时间内的生产主要在民间。封建社会皇室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拥有者,享受各种手工业产品的最优者。而皇室拥有瓷器的代表即是官窑。“官窑”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现在一般是指由朝廷营建、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所烧制的瓷器专供宫廷使用。官窑的概念是相对于民窑而言的。
在北宋以前,按照后世官窑的概念,真正的官窑并未产生,但一些瓷器的生产或为官府控制,或为皇家贡品,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了官窑的性质。如早期越窑青瓷,由于其实用美观,在魏晋时期几乎成为皇室、官僚和世家大族的专享,三国、西晋的些贵族大墓中大量瓷器的出土,就说明了这点。例如那些塑有亭台、楼阙、佛像、各色人物和禽兽的谷仓(即魂瓶);腹部堆雕猛兽,刻画精细,形状独特的兽尊等,器形复杂,工艺繁复精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显然是供皇家贤族享用的;而各式各样的熏炉,小巧玲珑,是为了适应当时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习俗;细巧优雅的水盂、笔筒、砚以及唾壶和各种明器等,是为满足文人和世家豪族的高雅精神世界而生产的。为了得到满意的制品,势必会有官家的力量介人。浙江绍兴出土的一件三国时期吴国的青釉堆塑谷仓罐,腹部刻有“永安三年(260年)时,富且洋,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万岁未见英”的铭文,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之物。
唐代已经出现了官府督造制瓷业的情况。唐代中央政府设有“少府监将作监”等,专门管理各类手工业的生产,包括制瓷业。《唐律》规定,凡犯反逆罪者,其家人及奴婢皆没为官奴婢,发配到各个官营作坊中劳动。此外,官手工作坊中还征调雇佣工匠。他们的工钱是按实物折工价,劳动强度是强制性的。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雇佣工匠的人数逐渐增多,成为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生产者。在这些官营手工作坊中,专设官督造瓷业生产,对瓷器产品质量严格把关,瓷器开始作为重要的贡品进入宫廷,如越窑的“秘色瓷”、邢窑的“盈”字款瓷,以及定窑的“官”字款白瓷等,民间则不允许使用。因此它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具有官窑性质的瓷器。
北宋前期,汝窑、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建阳窑等都曾负有为皇帝内廷烧造贡瓷的使命。这一历史时期内,虽然已出现官府督造制瓷业的情况,但仅限于“督造”,而未全面介入瓷业生产,也未建立官营的制瓷窑场,因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由朝廷垄断的专属官窑。
北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宫廷将汝州生产优质青瓷的窑场垄断为南宝丰清凉寺一带。宋徽宗时,出于制作怪石盆景的需要,他诏令在河南禹县建立了第二座官窑,专门烧制各式花盆、樽、出戟尊、鼓钉洗等陈设御用瓷即官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州钓台一带。
南宋政权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百废待兴之际,为了满足宫中用瓷以及祭典用瓷的需要,承袭北宋遗制,设立了修内司官窑,传世哥窑器即是其产品,窑址在今杭州风凰山老虎洞一带。之后,南宋又设立了第二座官窑—郊坛下官窑,窑址在今杭州市南郊乌黾山一带。
北宋和南宋建立的四座官窑,设置的时间有先后,存在时间长短不一,产品也各具特色,但有诸多共同点,如搜罗民窑中的能工巧匠,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采用优质原料进行生产;根据宫中需要,时烧时停,因而产品数量少;烧制的瓷器在造型、装饰、釉色等方面,均按照宫廷设计式样进行生产;产品经严格挑选,精良者送进宫中,对落选者加以处理,以防流散;产品世代相传,不作明器陪葬,因此在大量考古发掘中少见出土。可以说,两宋官窑瓷器代表了宋代瓷器的最高水平,特别是其开创的以优雅的器形和釉色为瓷器装饰的方法,为后世瓷器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美学观念宋王朝设置官窑的做法,被契丹族所建立的辽政权采纳。辽道宗大康年间(1075~1084),在其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设窑烧瓷,尽管规模小,烧造时间短暂,但从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分析,工艺水平相当高,足以证明该窑曾经直接为皇室烧造优质瓷器。
元代整体而言,没有一个常设性的完全意义上的官窑。前至元时期(1264-1294)为军旅生活提供必需品而设置的浮梁磁局中,专门设有督陶官但其主要工作是向民窑收税,同时也监管制瓷。泰定时期(1324~-1328)后饶州路总管负责督办中央政府用瓷,如元代军事机构枢密院的专用器铭以“枢府”字样的卵白釉瓷,就具有官窑性质。但元代官用瓷的制作是一种临时性的非常规生产,“有命则供,否,则止”,与宋代的官窑不同。
明、清两代朝廷在景德镇设“御器厂”,汇集全国最优秀的瓷匠,垄断优质的制瓷原料和烧瓷燃料,并以丰厚的资金作保证,一切按照宫廷的发样和要求,不惜工本,烧造出大量至精至美的产品。所烧瓷器专供宫廷使用以及皇帝赏赐,王公大臣皆不可自取,与宋官窑性质相同。可以说,官窑制度在明、清两代达到了完备。
明代景德镇御窑按习惯皆冠以帝王年号,如洪武窑、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万历窑等。平时由饶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逢大量烧造贡瓷时,朝廷都派宦官至景德镇进行现场监督,称之“督陶”。清代从康熙朝开始,朝廷采取旨派督陶官的方式管理景徳镇御窑瓷器生产。督陶官大多由皇帝亲自选派,足见政府对官窑的重视。督陶官为清代官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清代官窑多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著名的有康熙年间的臧窑、郎窑,雍正年间的年窑,雍正、乾隆年间的唐窑等。清乾隆以后,随着清朝整体国力的日趋衰弱,官窑也日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