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全8册 2017高清
¥24.00價格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全8册 2017高清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全8册 2017高清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PDF电子书全8册,由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以中国历史的断代划分为时间主线,是对自史前至清代的审美意识发展所作的详尽研究,包括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八卷,不仅着重探讨从史前到清代中国审美意识的起源、演化和变迁的历史进程,不同民族审美意识的碰撞和交融以及外来文化的刺激对中国审美意识的影响,而且总结审美意识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展现中国古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创造力与鉴赏力、生命精神以及独特的审美思维方式等,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审美意识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脉络。《中国审美意识通史》书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史前卷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夏商周卷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秦汉卷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隋唐五代卷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宋元卷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明代卷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清代卷
《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出版说明:中国美学史研究起初是在参照西方美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的。多年来,学者们从审美意识史、美学思想史、美学理论史的角度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相关成果。但是,中国美学史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倡导审美意识史、美学思想史与美学理论史互补统一的研究方法。由于审美意识是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的基础,因此中国古代的艺术品、生活用品遗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通过口头传播的神话、传说、民歌、民谣等,一些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遗存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和相关信息,对它们进行解读、分析和概括,对中国美学史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它们将极大地扩大美学研究的范围,弥补文献材料的匮乏对美学研究所带来的限制,有利于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美学研究存在的片面之处、误解和武断现象,并多层面地、相互印证地、更为合理地重构中国美学史。因此,中国美学史研究要充分重视中国审美意识史研究。审美意识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感性具体、具有自发特征的意识形态。它存活在主体的心灵里,体现在艺术和器物中。其中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包含着个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在审美意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诗性特征。历代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等,都是审美意识的活化石。从历代具体的代表性艺术品、工艺品和器物等入手,揭橥审美意识与环境、与主体的关系,以及它在形态上与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的关系,探寻审美意识的源流变迁,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中的精华,将有助于继往开来的审美创造。、审美意识与环境的关系。我们需要从学科的角度对“审美意识”作严密的界定,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才能有利于我们对丰富的审美意识发展史资源进行系统研究。我们对“审美意识”的理解虽然可以讨论,可以百家争鸣,但是作为学科的基础概念,我们必须赋予它基本的学理内涵,必须有基本的共识,才有利于进一步讨论和深入研究。即便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也应该严格地作出界定。只有这样,才能严密地阐释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基本问题,才有利于对中国美学史的全面准确地把握,有利于推动中国美学的健康发展。审美意识是主体由长期的审美实践积累形成的民族优秀传统。审美意识有继承,有扬弃,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感性地存在于人的脑海之中。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历史形成的审美经验,通过艺术品、工艺品和器物等创造物进行交流,得以传世,得以继承。优秀的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创造展现其审美意识,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接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审美意识变迁的洪流。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历程与中国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历史进程是密切相关的,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会在审美意识中直接或间接地得以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审美意识随着整体环境的变化和审美实践的积累而不断变迁和发展。人们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宗教环境和政治环境等,对人的情感的生成和丰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个体自身的和谐。审美意识在与自然、社会及时代的交互往来中孕育出与其他意识迥然相异的发展性特质。自然山水在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自然山水等环境、农牧业与生态等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使华夏民族的审美意识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我们可以走出华夏大地,去异国他乡,但我们身上总会带着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基因。人们对自然的审美乃是对自然的诗性的体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悠久的传统。《文心雕龙·物色》云:“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①强调自然山水对主体心灵尤其是灵感的激发。中国画论也强调林泉之心等,都说明自然山水对我们产生审美意识的影响。王应麟《诗地理考序》云:“人之心与天地山川流通。发于声,见于辞,莫不系水土之风而属三光五岳之气。”②也在强调自然山水对人的情性的影响。《管子·水地篇》曾讲人的性格性情与水等环境相联系。③朱长文《琴史》卷四载唐代赵耶利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杰。”④说明山水地域对民风和个性的影响。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也会在审美意识中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人们在工艺器物、服饰、建筑等领域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体现了独到的审美理想。先民们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各类舞蹈,其仪态、动作,其节奏与韵律等,都是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历代器物等物化形态乃是千百年来审美意识的活化石,其中保存了历代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如在陶器的纹饰中,对鸟、鱼、蛙等各种动物的描摹和组合表明了他们对外在物象的体认,寄托了古人的审美理想。诸如石器时代对石材的选择,赋予色彩以特定的文化意味等,都是审美意识的体现。到龙风图案的建构等,则生殖崇拜、宗教仪式和理想观念等已经较为成熟了。审美意识的传达往往需要感性具体的物象或言语来传达。一切主体的创造物均为主体审美意识的载体和呈现。主体的艺术和工艺创造,作为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表现了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以及创造精神。审美意识更具体、更丰富、更贴切地反映了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并且通过器物等物质形态加以物态化,使时人和后人得以体验、欣赏,乃至激发出创造灵感,形成了一条不息的川流。譬如魏晋时代的药、酒等,都对时风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是文字的书写,也体现了主体的悟性和灵感,更以篆、隶、真、行、草等书法的多样,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不同的器物在造型上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如编织物的纹路由印痕而在陶器上呈现。新石器时代器物的纹饰,由写实塑造向象征表意的方向发展,装饰性特征更为突出。早期的陶器在造型和纹饰上对青铜器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青铜器发达以后,又反过来对陶器的造型和纹饰产生了影响等,使得审美意识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审美意识在长期的变迁中体现了社会性与个性的统一。存活在艺术品和器物中的审美意识,既包括民族的共性及时代的精神风尚,又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个性和特定的情境。审美意识体现特定群体的特征,但总是通过具体的个体得以表现。其中既有民族和时代的烙印,又有个人的独特创造。实际上审美意识都是体现个性的,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着主体的独特审美体验和创造精神。从另一个角度看,审美意识的变迁,是由诸多个体的独特创造推动的。审美意识的变迁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审美个体的创造积累史。每个人的审美意识具有个性特征,个体的创造对群体起着引导作用。对个体来说,审美意识是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特征,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和学习形成的。群体的审美经验及其交流,个体的创造性的积累,是审美意识发展的基础。天才的形式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审美意识。个体的差异与交流,共同推动了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意识中的经验积累是经历个体独特到群体认同,再影响到具体的个体。如此反复,不断向前推进。中国当代的审美意识有时代的烙印,社会意识、时代精神都包含在审美意识中。其中有全球化视野和交流的痕迹,但依然与传统的审美意识一脉相承,血肉相连。不同时代对历代审美意识的研究会有不同的特色和效果,时代风气在审美意识中打上烙印。时代的要求,时代精神的感召,会对美学研究提出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对于资源丰富的审美意识重视程度和审美视角必然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当今的视野下,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交流的深入中,审美意识的研究会与历代思想家面对审美意识截然不同。因此,当下对历代审美意识的研究,与历代思想家的美学研究会有一定的差异。《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清代卷》 目录:绪论一、清代经济发展与清廷财政格局二、清廷极权一统与清代社会格局三、清廷文化政策与清代思想流变四、清代审美意识研究的路向第一章 小说审美意识第一节 清季小说审美概述一、清代小说发展概览二、清代小说及其审美研究三、清代小说审美意识流变第二节 幻境意象·灵异叙事·隐喻思维——《聊斋志异》审美意识系统一、引言:回归聊斋美学研究的审美意识起点二、幻境意象:“出入幻域、顿入人间”的不羁创构三、灵异叙事:“班马之笔、意在作文”的模式鼎革四、隐喻思维:“冥会幽探、曲尽世态”的道本追索五、结语:《聊斋志异》审美意识系统第三节 群体意象·多元叙事·民族思维——《红楼梦》文本审美意识研究一、引言:回归红楼美学研究的文本起点二、群体意象创构:立意高奇,设象寓空三、多元叙事模式四、民族思维特质五、结语:《红楼梦》审美无止尽第四节 士林群像·谐婉叙事——《儒林外史》文本审美意识研究一、文本审美意识:《儒林外史》美学研究的主体重塑二、士林群像创构:《儒林外史》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三、谐婉叙事模式:《儒林外史》叙事艺术的独特魅力第二章 戏曲审美意识第一节 清代戏曲审美概述一、清代戏曲发展概观二、清代戏曲文献与表演及审美研究三、清代戏曲审美意识流变第二节 意象·叙事·思维:洪舁《长生殿》审美之维一、洪异《长生殿》审美研究小史二、洪异《长生殿》审美意象营构三、洪异《长生殿》叙事艺术之美四、洪异《长生殿》民族思维特质第三章 书法审美意识第一节 遗民书法:尚“真”求“趣”的生命情怀一、书体选择及其意象特征二、法度变革及其实践新创三、书学精神及其生命情怀第二节 画家书法:尚“怪”求“变”的书学精神一、书体创新及其意象特征二、法度突破及其书法实践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第三节 帖学:尚“雅”求“正”的经典传承一、取法经典及其正统意识二、法度承继及其新创意识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第四节 碑学:尚“质”求“朴”之书学革命一、书体选择及其取法变革二、法度创新及其意象特征三、书学精神及其审美意识第五节 馆阁体:正统书法“中和”审美基调的异化表现一、书体选择及其审美倾向二、法度承继及其意象特征三、书学精神及“中和”的异化第四章 绘画审美意识第一节 烟客山水:笔墨与图式中的审美传达一、奠基:烟客山水画功画迹小考二、集成:烟客山水的意象符号三、纯粹:烟客山水的笔墨功夫四、经典:烟客山水的图式风格五、化成:烟客山水审美观念第二节 南田花卉:没骨与简逸中的审美诉求一、花坛杠鼎:南田花卉画迹画功及研究小考二、写生集成:南田花卉的意象符号三、师古出新:南田花卉的没骨技法四、意情简逸:南田花卉审美观念第三节 八大花鸟:水墨写意之法与险空悲逸之境一、八大花鸟画迹画功及研究小考二、八大花鸟的意象符号三、八大花鸟的水墨写意技法四、八大花鸟的审美观念第五章 继承·潜变·转型:清代审美意识嬗变小考第一节 集成式继承一、文艺传统:文学艺术的繁荣昌盛二、思想传统:学术思潮的高峰迭现三、文化传统:典籍整理的巨大成就第二节 渗化式潜变一、文学审美:由典雅向世俗二、艺术审美:由正统向野逸三、社会审美:由庙堂向民间第三节 跨越式转型一、西方近代文明的强势冲击二、国人变革维新的文化传统三、晚清近代文化的横空出世参考文献索引后记《中国审美意识通史 隋唐五代卷》目录:绪论第一章 诗歌中的审美意识第一节 格律:严谨整饬一、赓续永明二、严谨之变三、法外之变第二节 意象:以象蕴意一、以情运象二、意象喻理三、色香流动四、骨气奇高第三节 自然观:冲淡平和一、超尘拔俗的人生理想二、孤寂幻灭的人生感慨三、淡化主体的天地趣味第四节 新乐府:裨补时阙一、美刺比兴二、泄导民情三、言浅意直第二章 文章中的审美意识第一节 散文:载道明义一、时代潮流二、复古出新三、刺世寓言四、晚唐小品第二节 变文:引经入俗一、通俗易懂二、义理彰明三、婉转动听第三节 传奇:叙事传情一、意想丰富二、叙述婉转三、俚俗第三章 绘画中的审美意识第一节 唐五代人物画:顿挫传神一、记史肖像二、文人仕女三、吴带当风四、五代进益第二节 唐五代花鸟畜兽画:富贵荣华一、渐获追捧二、肥马花牛三、富筌逸熙第三节 隋唐五代山水画:写意畅神一、青绿山水二、水墨熏染三、皴染两备第四节 墓葬绘画:世俗荟萃一、石刻线画二、墓室壁画三、敦煌壁画第四章 书法中的审美意识第一节 初唐书法:遒丽婉媚一、承隋类王二、欧虞褚薛第二节 中唐楷书:颜筋柳骨一、真卿雄健二、公权铿锵第三节 唐五代草书:感兴而发一、时代潮流二、激荡痴狂三、依法而立第四节 法理:端正典雅一、竖腕而握二、精雕笔画三、布局典雅第五章 乐舞中的审美意识第一节 武乐:壮怀激烈一、悚然强悍的军乐二、惊栗矫捷的剑舞三、猛力快速的健舞第二节 乐舞:文化融合一、南北融合二、对佛道文化的吸收三、文武乐舞的融合四、民族的整合第三节 大曲:程式严整一、结构繁复二、乐阵变化三、器服变革第四节 民乐:大众狂欢一、合歌舞以演故事二、自娱自乐三、雅乐衰微,形式纷呈第六章 建筑中的审美意识第一节 隋唐城池:浩大长安一、恢宏整一二、雍容雅致三、象天而设四、倚北重东第二节 陵寝:因山为陵一、形势宏伟,覆盖广阔二、中轴对称,逐次递升三、秩序井然,等级森严第三节 单体建筑:拱大檐深一、深檐广覆二、素壁丹楹三、巧思机变第七章 “唐三彩”与工艺美术中的审美意识第一节 唐三彩:偶人像马一、器型多样二、多彩的天真三、仿物象生第二节 越邢瓷器:南青北白一、茶道之器二、唐瓷进益三、邢越双峰第三节 金银器:玲珑剔透一、工艺错综二、精致为用三、纹饰日常化第八章 雕塑中的审美意识第一节 乐山大佛:缘情造景第二节 洞窟群雕:柔美静穆第三节 建筑雕刻:写实仿像结语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