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全13卷35册 1999清晰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全13卷35册 1999清晰

¥65.00價格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全13卷35册 1999清晰

  •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全13卷35册 1999清晰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PDF电子书全13卷35册,由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出版。
     
    2000年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为纪念国际学术界的这一盛事,总结回顾本世纪我国敦煌学的成就,甘肃文化出版社以宏大的气魄,隆重推出《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按专题分为综述、艺术、考古、文献、历史、文学、民族、宗教、科技、地理、语言文字、石窟保护和敦煌学论著索引共13个专题,计达35册。每卷都有在各自领域内学有所长的专家担任主编,负责论文的搜集与编选。凡属1950年以前的论文悉数收入,1950-1980年之间大陆学者的论文,如无特殊情况,也尽量收录,港台地区作者文章也择其要者予以收录。1980年以后的论文,选择有代表性的收入,《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既注意各学科间的协调,又注意作者群的宽泛。所选文章不代表主编者的意见,不因个人见解而生偏废。每卷都自成体系,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编定卷次、目次,不求统一。要求对所选文章都认真阅读,将原出版物中的错字进行了校正。各卷主编齐心协力,使《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从选编到出版一切工作都进展顺利,已成洋洋数千万言之巨帙,工程浩大,堪称百年来我国敦煌学研究成果的大展示,作为一介终身为敦煌事业而奋斗的书生,怎能不感到欢欣鼓舞呢?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书目: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1    考古卷1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2    考古卷2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3    考古卷3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4    考古卷4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5    石窟保护卷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6    文学卷1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7    文学卷2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8    文学卷3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9    文学卷4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10  文学卷5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11  艺术卷1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12  艺术卷2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13  艺术卷3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14  艺术卷4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15  语言文字卷1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16  语言文字卷2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17  历史卷1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18  历史卷2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19  地理卷1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20  地理卷2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21  民族卷1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22  民族卷2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23  民族卷3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24  民族卷4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25  宗教卷1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26  宗教卷2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27  宗教卷3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28  宗教卷4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29  文献卷1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30  文献卷2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31  科技卷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32  综述卷1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33  综述卷2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34  综述卷3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    35  论著目录卷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出版说明: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封闭了数百年之后,轰然开启,引起全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门堪称国际显学的学问一敦煌学得以悄然形成。其敦煌学是当今世界上一门显学,研究的对象,概括地讲包括敦煌石窟、敦煌文献和敦煌史地(广言之,实即丝路史地)三大领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约有五万余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时千余年。在藏经洞之外发现的敦煌写本也有千余件,另有为数丰富的敦煌汉简、悬泉汉简等。文种除汉文外,尚有吐蕃、回鹈、突厥、栗特、西夏、于闻、蒙古、梵、叙利亚等十余种文字,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宗教、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民族、文学、医学、艺术等等许多方面。敦煌石窟包括以莫高窟为主体的古敦煌郡境内所有石窟,计有550多窟,壁画约5万多平方米,时代上起十六国,下迄元清,绵延1600多年,规模之大,举世无双。单以壁画内容而言,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活动。如:生产劳动、风俗礼仪、帝王将相、贵族妇女、民族关系、使者朝会、商旅往来、音乐舞蹈、衣冠服饰、天文地理、医药科技等等。二者密切相关、互为表里,真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那么,这些文化遗存是何以形成的呢?要言之,它是本土、中原和西域文化的历史积存。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本土文化如北魏敦煌经生所写的文献而外,主要从两方面接受了佛教文化:佛经、佛画,如《贤愚经》就是凉州和尚在于阗参加佛会,将听来的故事集译缮写而藏于敦煌的;同时也从东面传来了中原和宋齐梁陈的写经。隋唐时代,主要从长安传来了大量写经、文献、诗词和粉本。到归义军时期,已形成封建割据局面,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系,主要是本土产生的文化,然而也有东来西往的文献。总而言之,敦煌学研究所涉,上下两千年,纵横三万里,所称“敦煌学”实际就是“中国学”。敦煌研究登上国际学术讲坛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在国内,则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为我国文人和史家所论及。清雍正时汪澄的《游千佛洞》诗中,就曾以“神工劳劈划,匠手巧雕镌”,“大地形容盛,灵光绘画宣”等诗句,备赞敦煌莫高窟艺术。清嘉庆年间的学者徐松,就曾详录敦煌石窟碑文,并辑入其著作《西域水道记》中,成为今人研究敦煌的重要史料。
     
    藏经洞发现以后,首先发现敦煌遗书的重要价值者,是我国的金石家叶昌炽。在他著的《语石》中,不仅录述莫高窟碑石,且对石室遗书作了颇为独到的阐述。自帝国主义分子劫掠藏经洞文物后,我国学者作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有的远渡重洋到欧洲抄录资料,回国后,埋头研究,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出版了不少书籍,对增补史阙、纠正史籍作出了不少的贡献。其中《敦煌掇琐》、《敦煌古籍叙录》、《敦煌曲初探》等等,都是富有学术价值的成果。
     
    在三、四十年代,我国的美术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历尽艰辛,纷纷奔赴敦煌进行考察,对敦煌的古遗址、遗物和敦煌石窟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整理,对其历史、文物及其价值作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对壁画进行了临摹、展览、介绍,发表了《敦煌佛教艺术的系统》等许多较有质量的研究文章。
     
    1949年后,新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担负着保护和研究的双重任务。在研究上最初着重开展了临摹介绍工作,临摹了大量壁画和彩塑。在某种意义上说,临摹是研究的基础,同时又必须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临摹。通过临摹品在国内外的展览,介绍了研究成果,并出版了《敦煌彩塑》、《敦煌壁画》、《敦煌画库》等一批画册,同时,还进行了一些石窟基本资料的抄录和整理。六十年代初期,开始了石窟考古,进行了部分石窟的分期排年和窟前寺院遗址的发掘工作,同时,在石窟内容考证、供养人题记校录和石窟艺术研究上,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果。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在石窟考古、经济史料、敦煌文学等领域,也作了大量工作,出版了《敦煌变文集》、《敦煌资料》、《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敦煌艺术叙录》等大量的资料、目录和论文。但是迎面而来的是十年浩劫,我国的敦煌研究遭到严重摧残,它在国际学术研究队伍的进程中大大地落后了。
     
    1979年后,敦煌研究逐步得到恢复,同时,纠正了过去单纯搞临摹、介绍的偏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扩大了研究领域,在石窟分期、敦煌史地、民族文化、石窟内容考证、佛教思想、石窟艺术、敦煌遗书以及继承民族遗产、推陈出新等方面开展了新的探索和研究。近年来,更打破了过去不敢接触的禁区,开拓了佛教艺术美学思想研究的新课题,并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引起世人的注目,这意味着九十年前出走的敦煌学已经回归故里。
     
    本世纪刚一开始,在中国西北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发生了一件震动国际学术界的大事,这就是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在洞内封闭了将近九百年的四五万件五至十一世纪的古代遗书得以重新面世。这些文献,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中国、中亚乃至印度、波斯、叙利亚、以色列等地区的社会历史情况;除了为数丰富的汉文资料外,还有藏、回鹘、突厥、粟特、于阗、西夏、蒙古等多种语文书写的文献;既有世俗历史文献(如史学方面有法制文书、官府文书、赋役制文书、户籍、田制文书、计帐材料、契约等;科技方面有天文、历法、印刷术、医药著作等;还有文学、语言学、音韵学资料等),也有宗教文献(如佛教、道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典籍),涵盖了中国及丝绸之路沿线诸国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和民族关系等多方面内容。
     
    敦煌地处横贯东西丝绸之路的要冲,来自中原、印度、波斯、希腊的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产生了内容丰富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今存洞窟492所,壁画45000平方米,雕塑2000余身,自北凉始,历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至元代千年沧桑而不衰,堪称中国艺术史之缩影。
     
    敦煌石窟巨大的文献、史地、艺术价值,自其发现之日始,就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一个世纪来,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使敦煌研究成为一门国际显学。
     
    藏经洞打开之后,最早对其进行鉴定、研究的当属当时的敦煌县令汪宗翰和甘肃学台叶昌炽。而大规模的研究则自罗振玉始。
     
    随着敦煌文物的流失,特别是1909年法人伯希和盗劫敦煌遗书之后,身居北京的罗振玉、蒋伯斧、王国维等人在亲睹实物后,大为震惊,遂展开了对这些文献的大规模的研究。罗振玉先后发表《鸣沙山石室秘录》(1909年)、《敦煌石室书目》(1909年)、《敦煌石室真迹录》(1909年)、《莫高窟石室秘录》(1909年)、《鸣沙石室佚书》(1913年)、《鸣沙石室古籍丛残》(1916年)、《敦煌零拾》(1924年)等多种著作。在其影响下,王国维利用敦煌资料进行考古学、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著成《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1920年)、《唐写本切韵残帙三卷》(1921年)等论著。此外,蒋伯斧撰《敦煌石室遗书》(1909年)、王仁俊撰《敦煌石室真迹录》(1909年)、曹元忠撰《沙州石室文字记》、刘复《敦煌掇琐》等相继问世,引起了国人对敦煌文献的重视。
     
    三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欧学者渐多,其中不少人曾赴英、法两国去了解敦煌文献的情况,查抄遗书,拍摄照片,编辑目录,题写序跋,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如王重民《金山国坠事零拾》、胡适《坛经考》、《荷泽大师神会传》、向达《记伦敦所藏的敦煌俗文学》、唐长孺《白衣天子试释》、孙楷第《敦煌写本〈张议潮变文〉跋》、《敦煌写本〈张准深变文〉跋》、姜亮夫《大英博物院敦煌唐写本陆法言切韵考》等,至今都是我们研究敦煌学的重要参考著作。
     
    国内所藏的敦煌文献,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初步系统的整理,相继出版的有陈垣《敦煌劫余录》(1931年)、许国霖《敦煌石室写经题记》(1935年)和《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1937年)等。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与保护,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李丁陇于1937年便跋涉万里,赴莫高窟临摹绘塑。接着,吴作人、关山月、王子云、张大千等也都先后到莫高窟临摹壁画,并撰文介绍敦煌艺术。1943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使敦煌石室的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949年以后,我国敦煌学研究开始有了较好的客观条件,相继出版了向达、常书鸿撰的《敦煌》、姜亮夫撰的《敦煌一伟大的文化宝藏》、藩挈兹的《敦煌莫高窟艺术》、谢稚柳的《敦煌艺术叙录》、任二北的《敦煌曲初探》、《敦煌曲汇录》、王重民的《敦煌曲子词集》、《敦煌古籍叙录》、周绍良的《敦煌变文汇录》、王重民等的《敦煌变文集》、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等,成就很大。不幸的是,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大陆地区因十年动乱而被中断了。
     
    与此同时,台湾地区的敦煌学也开始得到发展,早期成果主要有苏莹辉撰写的《敦煌新出北魏写本历日》(1951年)、《莫高窟造像及功德题名石刻》(1952年)、《敦煌石窟与敦煌千佛洞》(1965年)等。文革期间,当大陆地区敦煌学研究处于相对停滞状态时,台湾地区的敦煌学仍在继续发展。同时,香港与海外华人学者对敦煌学的研究也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
     
    历史推进到八十年代,敦煌学开始在大陆、台湾乃至海外华人学者中都掀起了高潮,涌现出层出不穷的成果,研究面越拓越宽,深度也明显增加,中国逐步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中心。
     
    2000年是藏经洞遗书发现100周年,为了展示和总结100年间中国学者(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及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敦煌学研究的丰硕成果,进行世纪性的回顾与反思;同时,也为了抢救和搜集、整理一部较为完备的敦煌学文献资料,甘肃文化出版社组织出版了《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这一巨著,完成了许多科研、出版单位想做而未能做到的工作。它的出版,必将为下个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敦煌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是中国学者有关敦煌学研究论文的集成,全书分为十三卷,即综述、文学、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石窟保护、科技、艺术、考古、文献、历史、地理及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索引,约2000多万字。每卷都由学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担任主编,负责论文的筛选,然后再由执行主编统筹安排,以免重复,最后由编委会审定。
     
    本书遵循的选题范围和原则是:1900-1950年间的论文,数量较少,且今已难得一见,文献价值很高,故此次尽量全部收齐;1950-1980年间大陆学者的论文,如无特殊情况,也尽量收录,台湾、香港等地作者的论文则择要收录;1980年以后的论文,选择有代表性的收录。选编者的总体思路是力求使《文库》真正成为大容量、高水平的总结性著作。
    在选编时,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客观公允,以质量取文,不以人取文,不以个人好恶而生偏废;
    2.选择面要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使更多的作者有论文入选;论文较多者,根据分类尽量分散到不同卷次中;
    3.各卷按照本学科的特点编排论文,排列顺序可按专题,也可按发表年代为先后。
     
    经过编委会成员共同努力,历经数载,终铸成卷,基本上实现了我们的初衷。《文库》在选材过程中,广泛搜集了涉及敦煌学的大量报刊和图书资料,同时还收录了一批未公开发表的早期稿本、打印本和内部交流资料、统计资料。
     
    《文库》编纂时限跨度大,从初拟计划到最后成书,经历了好几年时间,过程十分坎坷。早期的一些报刊搜求极为不易,编纂者费尽周折;加上早期报刊纸质极差,文字不清,难以辩认,更无法复印,因而只能大量组织人力、物力进行重新抄写,有时还需进行标点。因此可以说,《文库》的编选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早期敦煌学资料的重新整理与抢救的过程,使《文库》不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有较大的资料与文献价值。
     

    当然,由于该书系敦煌学一个世纪成就的总结,涉及的载体很广,有些早期载体后来或者易名,或者停刊,搜寻不易,加之其他原因,使该丛书肯定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望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