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国文化通史 全10册 2009清晰

中国文化通史 全10册 2009清晰

¥20.00價格
中国文化通史 全10册 2009清晰
  • 中国文化通史 全10册 2009清晰

    《中国文化通史》PDF电子书全10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中国文化通史》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发展规律,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本书力图突出“通”字,纵向上,全书各卷之间脉络贯通,于沿革流变中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横向上注重时代精神对文化现象的整合,注重诸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本书将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也注意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书不仅写汉民族的文化,同时也重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各民族间的文化互相渗透、交流与融合。

     

    《中国文化通史》书目:

    中国文化通史    先秦卷
    中国文化通史    秦汉卷
    中国文化通史    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文化通史    隋唐五代卷
    中国文化通史    两宋卷
    中国文化通史    辽西夏金元卷
    中国文化通史    .明代卷
    中国文化通史    清前期卷
    中国文化通史    晚清卷
    中国文化通史    民国卷

     

     

     

     

     

    《中国文化通史》出版说明: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欲理解中国文化,舍其历史无由。而欲理解中国文化史,界定文化的概念,梳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特质及其研究状况,又是十分必要的。爰作是序。

    文化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概念,迄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请各国学者讨论什么是“文化”,也未取得共识。据统计,有关文化的概念,多达数百种,人们见智见仁,莫衷一是。从西方的历史上看,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古代。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古老的文化概念,是由约两千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提出来的,它从拉丁文译成英文是“ culture is thephilosophy- or cultivation- of the mind”。汉译为“文化是心灵的哲学(修养)”。其中 cultivation本义是耕种,引申意为耕种一栽培一培养一修养。这可谓哲学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并视文化是一个趋向品德修养终极目标的动态的创造过程。

    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有代表性的是艺术的文化概念:“文化是艺术的总称。”它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提出来的,强调文化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自由的创造。第三个时期是19世纪。其间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一是英国若名学者阿诺德在1869年出版的《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一书中提出的:文化就是追求我们的整体完美,追求的手段是通过了解世人在与我们最有关的一切问题上所曾有过的最好思想和言论……引导我们把真正的人类完美看成是为一种和谐的完美,发展我们人类的所有方面;而且看成是一种普遍的完美,发展我们社会的所有部分。

    这是心理学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包括文学艺术中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陶冶心灵,追求社会完美与和谐的过程;二是另一个英国著名学者泰勒1871年在《文化的起源》中提出的人类学的文化定义。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的定义第一次强调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和“文化是整个的生活方式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20世纪初社会学家提出了社会学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个多义词,我们这里是在包容较广的社会学含义上使用它,即它是指人造物品、货物、技术过程、思想、习惯和价值观念,它们是一个民族的社会遗产。这文化包括所有习得的行为、智力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经济的、道德的或精神的价值系统。一种特定文化的基础是它的法律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识和教育。

    此一定义第一次强调价值观念和价值系统,是文化内涵的核心。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视野的拓展,人们进而在生物学乃至在整个字宙的范围之内,探讨文化问题。例如,生物学的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不同物种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项目”主持人、加拿大学者谢弗,则进而提出了宇宙学的文化概念:“文化一般是指物种,特殊地是指人类观察和感知世界,把自己组织起来,处理自身事务,提高和丰富生活,以及把自己安置在世界上的那种方式。”

    由上可知,西方文化概念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拓展与深化的。据统计,1920年前只有数种不同的文化定义;但是到1956年,就已多达150余种,也集中说明了这一点。其中,如果说阿诺德的定义是对古代以来文化认识的集大成的话;那么泰勒的定义强调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和“整个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学家强调文化内涵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与价值系统,则更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构成了今人理解文化的现代基础。这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文化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至于其后新说迭起,尤其是生物学的、生态学的、宇宙学的概念的出现,固然反映了人们视野的开拓,但是文化的概念既囊括了物种与宇宙,实渐泛化了,以至于无从把握。

    从中国历史上看,“文明”一词的出现要早于“文化”。《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文化”一词虽然也是古已有之,但它被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和概念加以使用,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在秦汉时期,儒生编辑的《易·贲卦》的《彖》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但“文化”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词。西汉的刘向在《说苑·指武》中将“文”与“化”联用:“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不过,这里的“文化”仍非一个完整的词,而各有独立的意义,“文”指文德,“化”指教化,即借文德行教化。其后,晋人的诗文中出现了完整的“文化”词。如束晳的《补亡诗》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句;王融在《曲水诗序》中则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至此,“文化”显然已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和概念,开始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其含义包括文治、教化和礼乐典章制度。这与西方古代哲人强调“文化”的内涵在于趋向品德修养终极的目标,是相通的。语汇是随着社会生活和时代的变动而变动的。在西方,文化的概念所以于近代以后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变动,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分不开的。反观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余年,沉沉一线,“天不变,道亦不变”。与此相应,已有的“文化”一词,古色古香,其内涵也无甚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社会因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而解体,且日益走向世界,语便渐生变动。在一些新的语汇出现的同时,更多的语汇增加了新的内涵。就“文化”一词来说,其新义的增加尤其是人们自觉重新探究其内涵,界定其概念,则要晚到20世纪初。梁启超诸人的观点具有代表性。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①梁漱溟则谓:“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②胡适也指出:“文化( culture)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③他们都强调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复杂的整体(“共业”)和“生活的方式”,这显然是接受了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

    所以,尽管国际上对文化迄今未能形成统一的界定,但泰勒的定义实已构成了人们进一步探讨文化问题的现代基础。同时,在此基础上,除主张文化泛化者外,人们也毕竟形成了相对的共识,即认为文化可分作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来理解。梁启超曾说:“文化这个名词有广义狭义二种,广义的包括政治经济;狭义的仅指语官、文字、宗教、文学、美术、科学、史学、哲学而言。”④就已经有了此种见解今天我们可以作进一步表述:广义的文化就是人化,即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东西构成了文化。具体讲,它包括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文化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狭义的文化就是指精神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意识、情感、意志、价值、信仰、知识、能力等等人的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物化的形态或外烁的成果,如典籍、语言、文字、科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风习,等等。

    对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人们也颇存异议,但从总体上看,大致有种理解:一是学术界一般将“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进入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即是与“文化”并无直接瓜葛的学术上的专有名词;二是“文化”与“文明”同义。美国学者亨廷顿说:“当谈论文明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什么呢?种文明就是一种文化存在。”①他显然是将“文化”与“文明”视作同义词,等量齐观。故所谓“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人们通常也称作“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是“文化”与“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称,但前者是动态的,后者则是静态的。陈安仁说:“文明是指静的状态而说,文化是指动的状态而说。”②张崧年也曾指出:“文化是活动,文明是结果,也不过一事的两看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