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见史料 第1辑 全41册 2007清晰
中国稀见史料 第1辑 全41册 2007清晰
中国稀见史料 第1辑 全41册 2007清晰
《中国稀见史料 第1辑》PDF电子书全41册,由厦大出版社2007年出版。
《中国稀见史料 第1辑》,收海内外现存复本十部以内乃至孤本的明 清史料79种(明代8种,清代42种,民国29种),总计1.93万码,都是海内外图书馆、大学、学术机构非常重视的珍贵史料。其中,Z珍贵的史料,例如:[明] 文征明手稿《京邸怀归诗》民国影印本,[明]《吏部考功司题稿》嘉靖写本(日本京都大学藏),[明]张肯堂《 辞》崇祯刊本(中国台北藏),[清]《令梅治状》康熙刊本(日本大阪大学藏),[清]《香花僧秘典》旧抄本,[清]《靖海纪事》康熙刊本,[清]《奉使琉球诗》雍正刊本,[清]《铁如意馆日记》同治稿本(陈垣藏),[清]《天津一月记》光绪稿本(陈垣藏),单士元遗稿《太平天国史日历》1933年手稿本,[清]《内务府爵秩全览》光绪刊本(单士元藏),[[清]王懿荣撰幷书《福山王文敏公墨迹手札》石印本,[清]陈玉澍撰《后乐堂文钞、文钞续编、诗存》光绪铅印本,[清]《山西汾州府介休县张原村范氏家谱》清末抄本,[民]山西 榆次《常氏家乘》1925年铅印本,[民]《张勲逃匿和兰使馆案外交文牍》1918年铅印本,《江阴社会调查》,1935年铅印本,[民]《收文簿》1944年档案等,是一部具有保存、传播珍贵史料意义的好丛书。
《中国稀见史料 第1辑》书目:明代史料:
京邸懷歸詩[明]文徵明撰幷書 第一册
吏部考功司題稿[明]吏部考功司編 第一~三册
事親述見[明]朱厚煐撰 第四册
新安蕭江宗譜[明]蕭晴春纂修 第四册
明狀元圖考[明]顧鼎臣編,吳承恩、程一楨校,黃應澄繪 第四册
日本風土記[明]侯繼高撰 第四册
鹿忠節公集[明]鹿繼善撰 第五~六册
辭[明]張肯堂撰 第七~八册清代史料:
令梅治狀[清]李成林撰 第九册
靖海紀事[清]施世騋撰 第九册
奉使琉球詩[清]徐葆光撰 第十册
香花僧秘典[清]佚名撰 第十册
欽定萬年書[清]鍾之模編 第十~十一册
太平天國史日曆 單士元撰 第十一册
曾國藩手札[清]曾國藩撰並書 第十一册
水師得勝歌、陸軍得勝歌[清]曾國藩編 第十一册
鐵如意館日記[清]毛昶熙撰 第十一册
天津一月記[清]析津寓公撰 第十一册
陶廬雜憶[清]金武祥撰 第十二~十三册
福山王文敏公墨迹手札[清]王懿榮撰並書 第十四册
內務府爵秩全覽(光緒丙子秋季)[清]內務府編 第十四册
內務府爵秩全覽(光緒乙巳秋季)[清]內務府編 第十四册
山西汾州府介休縣張原村范氏家譜 第十四册
常氏家乘 山西榆次常家纂修 第十五~十六册
竟陵蕭氏家乘全書[清]蕭兆裕、蕭振聲纂 第十七~十八册
會秋堂集[清]宋曹著,(近)趙嶰山輯 第十九册
板橋雜錄[清]詹羽堯撰 第二十册
放鴨亭小稿、環溪詞[清]陸鍾輝撰 第二十册
冰紅集[清]蔣玉棱撰 第二十册
後樂堂集(文鈔、文鈔續編、詩存)[清]陈玉澍撰 第二十一~二十二册
王青巖文集摘錄[近]周夢莊摘錄 第二十三册
倭袍[清]塵影室主撰 第二十三册
亞谷叢書[清]鮑鉁撰 第二十三册
聚錦堂四書述要[清]楊玉緒撰 第二十三册
四書人物類典串珠[清]臧訒齋撰 第二十四~二十六册
鴛鴦針[清]黃曉樓、江素峰評選 第二十七册
登瀛社稿三刊[清]張澐卿評選,蔡清祺校 第二十七册
三畏齋青雲集試帖輯注彚鈔[清]孫鶴汀注釋 第二十八~二十九册
客緣印萃[清]僧意如篆刻,佟季亨編 第三十册
古本事事備[清]佚名增删明本 第三十册
詳註初學文範[清]吳踰龍評選 第三十册
雜事本[清]佚名撰 第三十册
大清搢紳全書[清]佚名撰 第三十一~三十二册
應酬彚選新集[清]極安、嫏嬛主人編 第三十三册
時令疏底[清]佚名撰 第三十三册
救偏瑣言[清]費建中撰 第三十四册
積精篇[清]俞正燮著 第三十五册
痘疹書[清]董維嶽撰 第三十五册
喉科秘書[清]佚名撰 第三十五册
陳蓮舫先生醫案(喉症方治錄要)[清]陳蓮舫撰 第三十五册民國史料:
論說指南 佚名撰 第三十六册
張勲逃匿和蘭使館案外交文牘 中華民國外交部刻行 第三十六册
江陰戰事記 徐再思撰 第三十六册
江陰社會調查 中國國民黨江陰縣黨部社會調查委員會編 第三十七册
逃難記 佚名撰 第三十七册
收文簿 湖北省漢川縣里塘鄉聯保處1944年檔案 第三十七册
蘇北磨擦真相 新四軍蘇北政治部編 第三十七册
市鄉政府暫行組織法 鹽阜區行政公署編 第三十七册
新鹽城 新鹽城報社編 第三十七册
雜務人員教材 新四軍司令部編 第三十八册
特種戰鬥 新四軍司令部編 第三十八册
新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烈士塔落成典禮,追悼彭故參謀長、田故旅長、徐故參議員岫青大會紀念冊 新四軍三師政治部編 第三十八册
新四軍殉國先烈紀念册 新四軍軍部政治部編 第三十八册
建陽縣四年來糧征工作總結 江蘇省建陽縣政府撰 第三十八册
華中局財經會議文件 中共華中局編 第三十八册
兩年來財經工作總結及今後工作方針 曹荻秋撰 第三十九册
怎樣刻木刻 賴少其撰 第三十九册
演唱歌曲選集新四軍江淮魯藝工作團編,視唱講義賀綠汀編 第三十九册
新知識(創刊號、上、中、下) 阿英編 第三十九册
新知識(戲劇增刊) 阿英編 第四十册
兒童生活( 第29期) 第四十册
征途紀實 陳允豪撰 第四十册
黨員讀本 新四軍蘇中四分區政治部、 第四地委宣傳部編 第四十册
一九四四年減租增資總結 中共鹽阜地委宣傳部編 第四十一册
鹽阜教育(復刊 第6期) 鹽阜區行政公署教育部門編 第四十一册
二七模範大會特輯 新四軍 第三師 第八旅政治部編 第四十一册
大眾詩歌 錢毅編 第四十一册
拂曉( 第28期) 中共華中 第七地委宣傳部編 第四十一册《中国稀见史料 第1辑》出版说明:
史料,是研究宇宙過去一切學問不可或闕的前提之一,尤其當海內外學者欲一睹世界各地圖書館、博物館、民間分散收藏的史料,必須耗費一定的經費、時間,甚至耗費了一定的經費、時間也不免徒勞冖因爲當今世界上任何最大型圖書館、博物館,都未能收藏全部史料一,更遑論稀見之史料。因此,如果我社竭盡所能,陸續把存世複本十部以內的中國史稀見史料編輯出版,將使海內外學者以比較小的代偩見到它們。這是我社出版《中國稀見史料》系列叢書的目的之一。
存世複本十部以內的史料,難以抗禦水火蟲兵之灾,如果及時重新編輯出版發行,那麽若干年後,應當有更多的這些世界文化遺産幸存。這是我社出版一中國稀見史料一系列叢書的目的之二。
在稀見的中國史料中,孤本、稿本、秘不示人的官府檔案或前代私人日記之類的史料,其珍貴價值已被公認,至於那些流傳在民間的唱本、日曆、課本、科舉圖書、簿記、政商民間實用圖書、秘密社會會簿之類,基本上被排除在大陸五十多年來關於圖書價值的主流觀點之外,圖書館通常不予收藏,但是隨着海外學術界研究視野的拓展,已成了珍貴史料。所以,如果能够編輯出版之,使之登上大雅之堂,被圖書館收藏,既利於流傳,又利保存。這是我社出版《中國稀見史料》系列叢書的目的之三。
爲此,我社陸續向有關專家約稿,投巨資編輯出版一中國稀見史料》系列叢書。爲了保證這些史料確實是存世複本十部以內的海內外乛稀見一史料,,我社在編輯時,查核各種史料目錄,以及史料本身,剔去非稀見之史料,幷鑒定版本,糾正錯簡,撤下衍頁,指出脫文,訂正提要,力所能及地保證質量,對讀者負責,對自己負責。
願《中國稀見史料一系列叢書的出版,能爲保存、傳播人類文化遺産作出貢獻
當今社會氣象萬千,日趨多元化。史學界自然也不會例外。但是,不管用什麽方法研究歷史,實證是基礎。回顧近百年史學發展史,及當前史學現狀,史學界有三種人:一種是空談方法,或幾句理論走天下,或長途販運,倒賣洋人牙慧,滿口空話,雲裏霧裏,我曾著文形容此輩似《紅樓夢》裏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再一種是不讀原始史料,率爾操觚,將他人著作改頭換面,炮製史學泡沫;等而下之者,更赤裸裸地剽竊,淪爲學界蟊賊。 第三種是秉持“學林探索貴涉遠,無人迹處有奇觀”(亡友隋唐佛教、法律史專家楊廷福教授詩句),從 第一手史料入手,排比考證,鈎沉抉微,探索前人未探索過或探索有誤的領域及問題,苦下功夫,積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功夫,終於出現“奇觀”,誕生重要學術成果、傳世之作。梁啓超、王國維、章太炎、胡適、郭沫若、陳寅恪、陳垣、譚其驤諸先生,正是垂範百世的楷模。他們是中國新史學的奠基者、拓荒者,所開創的從史料考據入手,分析綜合,最後蔚爲大宗的傳統,是中國史學的主流。今天,活躍在史學領域屈指可數的史學大家,無一不是這些杰出先賢的傳人。前述两種人,有的雖然也風光一時,但早已或即將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不及清秋一夢長”。
我在史學界默默耕耘數十載,雖然成果無多,作爲梁啓超的再傳弟子,借用謝國楨師叔的詩句,真是“白頭愧煞老門生”,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無疑的:我牢記陳守實、周予同、譚其驤諸恩師教導,始終重視從 第一手史料入手,研究歷史。我主要研究明清史,但在我的著作中,很少引用《明史》、《清史稿》,因爲我一向認爲,這兩部史書,是 第二手史料,其編撰時依據的實錄、檔册、文集、筆記、家乘、方志等,才是 第一手的、更可靠的史料。以我的長篇學術論文《顧炎武北上抗清說考辯》爲例,有一百多條引文,無一條是《明史》、《清史稿》的,其中康熙間原刻本《山志》、《砥齋集》、《受祺堂詩集》,都是復旦大學圖書館善本部珍藏的稀見書,我是 第一個讀者,對揭開顧炎武在北方活動的真相,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此文先後得到陳守實、周予同、譚其驤、蔡尚思、黃雲眉、謝國楨、王毓銓等前輩的首肯,其中的重要一點,自然也是對我發掘稀見原始史料的肯定,令我終身銘感。
但是,時下商業大潮撲面而來,錢流滾滾,學人要搜集稀見史料,談何容易!即以我的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而論,20世紀80年代,明清刻本,可以借出閱讀、鈔錄、複製,分文不收,鈔本、稿本,也可以瀏覽。只有小學文化,靠自學成才的武新立先生,利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收藏善本書、稀見書,刻苦研究,出版了一本很有參考價值的《明清稀見史籍叙錄》。但是現在,即使我想複製老前輩也是老同事謝國楨先生捐給所裏的明清刻本,也要付錢,且價格不菲。那些“國”字當頭的圖書館、名牌大學圖書館、省市縣級圖書館更互相攀比,把明清刻本每頁複製費漲到50元、60元,最高到80元,而且公然只允許複製全書的三分之一。有的圖書館雖然網開一面,允許全部複製,但是必須立下字據,保證不出版。這種混亂無序的狀態,充分暴露出這些圖書館化全民資産爲小團體所有、奇貨可居、壟斷牟利的行徑,使善本書的讀者望而却步,妨礙了學術的發展,也敗壞了圖書館的聲譽。有些圖書館雖然自産自銷,出版了一些古籍,但是由于不懂史學,最有史料價值的不印,沒有史料價值的却一印再印。顯然,當前國內管理、使用善本書的不合理狀態,亟待改變,從根本上說,有待國家立法,才能打破壟斷,制止亂收費的歪風。所幸在今春召開的“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歷史學家白鋼教授,采納筆者建議,已正式向大會遞交了相關提案,幷有王洛林、陳高華、李君如等十餘位委員聯署,而且提案已轉交全國人大法工委處理,使我們看到了一綫希望。同時,也應當發揚我國學者與出版家聯手,出版各種稀見史料叢書的傳統,千方百計地把珍稀史料發掘出來,爲文史學者及愛好者服務。我雖不學,亦有志於此久矣。
去年春天,我在漳州講學後,承蒙友人陳支平教授招待,在厦門大學小駐,與厦門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明清史同道侯真平先生談及此事,觀點相同,一拍即合,擬編輯出版《中國稀見史料》 第一輯,把明、清、民國三個歷史時期的稀見史料,影印出版,幷對每一本書撰寫學術解題,指出版本源流、收藏情况、史料價值。作爲學者,我們固然重視版本,無論明刻本、清刻本,還是稿本、鈔本,已經編入某些現代叢書或單獨出版的,一律不收,但是我們與純粹版本學家的眼光有別,不是說書越早越好,而更重視其史料價值,例如明刻本的《史記》、《資治通鑒》當然珍貴,但對我而言,幾乎沒有用處,我的書架上有中華書局印本,足可閱讀、引用,而有些清代應付科舉考試的讀本、參考書,歷來不爲重量級圖書館重視,不收購、入藏,但是時下研究科舉制度成爲顯學,這些流傳在民間的書已越來越少,成了稀見書,印出來自有重要參考價值。依版本學家的傳統眼光看來,清末、民國時期的鉛印本,不能算善本書,但在我們眼中,因爲種種原因,這些書存世已稀,而且具有重要史料價值,也應予以編入。至於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戰時期的稀有文獻,無論是鉛印本、油印本、手鈔本,都應列爲新善本,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也都應影印出版,提供給學術界。我與侯先生的這些共識,得到了厦門大學出版社領導的大力支持,决定出版這套叢書,幷很快與我簽定了出版合同。
我幷非藏書家,但寒齋也有幾十種稀見史料,有的是親友所贈,多數是歷年特別是近年在京中、山西、江蘇、湖北等地古董店、地攤覓得,所費不貲。去年十月,在武漢購得幾部稀見史料,興奮不已,剛返京抵家,即接到武漢友人來電,說有多個農民進城擺攤賣古書,次日一早,我又飛回武漢,果然大有收穫。古稀之人,風塵僕僕,甘苦自知。至於在幾所名牌大學圖書館遭受冷眼,一無所獲,心中怏怏,又無可奈何,在這裏不說也罷。“有志者事竟成”,在史學界、文化界友人及圖書館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下,我與厦門大學出版社共同努力,終於將這套近兩萬碼的叢書編成,奉獻給讀者。限於學力,書中解題或有不妥,倘蒙海內外博雅君子賜教,則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