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中国美术60年 全6册 2009清晰

中国美术60年 全6册 2009清晰

¥22.00價格
中国美术60年 全6册 2009清晰
  • 中国美术60年 全6册 2009清晰

    《中国美术60年》PDF电子书全6册,由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中国美术60年》(19492009)(全6卷)大型学术性画册收录1949年10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期间中国美术各门类艺术作品107幅、插图205幅,以求全面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及其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术60年》所选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包含城市雕塑)
    壁画、漆画、水彩画、水粉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书法、篆刻、“实验艺术”大小共15个门类。

    《中国美术60年》文字内容包括总序、分卷序、各美术门类文论、图版说明、艺术家简介、“中国美术纪年(1949-2009)”、后记等。

    《中国美术60年》分为6卷。第一卷大致收录19491963年之间的作品;第二卷大致收录1964-1976年之间的作品;第三卷大致收录1977-1984年之间的作品;第四卷大致收录1985-1992年之间的作品;第五卷大致收录1993-1999年之间的作品;第六卷收录2000-2009年之间的作品。为集中展现部分门类的整体风貌及考虑到编排上的方便,有些卷收录作品时限前后有所延展:其中书法及篆刻部分集中编排在第二卷、第四卷;年画、连环画集中编排在第一卷;宣传画、漫画、水彩画、水粉画集中编排在第二卷;壁画、漆画集中编排在第三卷。每卷之中,作品按门类集中编排,每个门类作品排序以作品创作年代为主;每卷每个门类艺术作品之前有与之相应的史论性文字数千字。美术作品的尺寸以cm(厘米)计,平面作品为纵x横,立体作品为纵×横×深。

    “中国美术纪年(1949—2009)”,主要涉及国家重大文艺政策,美术院校、机构、团体之创立沿革,相关各门类美术作品的重要展出和学术活动及与美术有关的文物发掘、出土情况,重要美术家卒年等。记录上限起于1949年1月,记录下限止于2009年8月。


    《中国美术60年》书目:

    中国美术60年   第一卷:1949年—1963年
    中国美术60年   第二卷:1964年—1976年
    中国美术60年   第三卷   1977年—1984年
    中国美术60年   第四卷:1985年—1992年
    中国美术60年   第五卷:1993年—1999年
    中国美术60年   第六卷:2000年—2009年

     

     

     

     


    《中国美术60年》出版说明: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传统中国画被画坛内外有些人认为既“不革命”也“不科学”。在初始的几年,民族虚无主义思想使得中国画的创作陷于沉寂。当
    时,中国画中只有人物画以年画的方式活跃于画坛,而山水画和花鸟画则一度被认为不能反映现实而走向谷底。1953年中国画开始出现转机,同年9月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批判了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号召大家认真学习民族艺术传统。作为重要的民族遗产的一部分,中国画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19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画的创作环境相对比较宽松,虽然最受提倡的是情节性的人物画,但山水画和花鸟画也开始受到重视。1956年6月1日,国务院国务会议根据国画界人士的提议,通过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建立中国画院的决议。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1965年改名为“北京画院”)宣告成立,齐白石任名誉院长,叶恭绰任院长。一批有资历的老画家受聘为画师,他们由国家发工资,生存问题由此得以解决。这对推动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画出现了建国以后的第次繁荣景象。但是不久,这个良好的局面就随着1957年5月开始的“反右派”斗争而消失,一些中国画家被打成“右派”,他们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中国画的正常发展受到了阻碍。

    1958年底至1959年初,除人物画外,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创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倡
    同时,为了庆祝建国10周年,创作了一批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中国画,涌现出一些反映时代面貌的佳作。

    1960年代初,针对大跃进所遭遇的严重挫折,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政策,文艺政策比较宽松,艺术家在题材、风格、样式上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文艺的服务对象也从“工农兵”转变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艺术创作一度出现活跃的局面。不过,这一宽松的时期是短暂的,随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文艺界开始了持续多年的批判运动,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中国画坛。

    虽然有狭隘意识形态和频繁政治运动的干扰,建国初期的中国画创作仍然在挫折中向前推进。19491960年代初,中国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最突出的成果体现于表现工农兵的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崛起。深入生活、表现工农兵的时代要求,培养了中国人物画家处理现实题材的能力;正规而系统的素描训练,提高了中国人物画家的写实能力;深厚而悠久的水墨传统,滋养了中国人物画家的艺术修养,提高了他们的笔墨感觉。这三方面的因素促使写实水墨人物画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徐悲鸿的写实教育体系与来自延安的革命写实传统,以及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三者汇合,形成主流思潮,影响全国。写实水墨人物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画人物画之风骚,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物画家,除早在1930年代开拓这一领域的徐悲鸿、蒋兆和外,1950-1960年代的继起者包括以李斛、张安治、宗其香、李琦、姚有多、张仁芝、卢沉、周思聪、杨力舟、王迎春、赵志田、韩国榛、张广等为代表的北京人物画家,以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为代表的“新浙派”人物画家,以刘文西为代表的陕西人物画家,以王盛烈为代表的东北人物画家,还有四川的马振声、朱理存及广东的杨之光等。写实水墨人物画以歌颂共产党和工农兵为主要题材,通过“文学性”的情节描绘,体现人民大众建设新中国的精神面貌,为群众喜闻乐见。从艺术手法上看,它吸取了西方素描的写实技巧,是对传统水墨人物画的一种突破和发展。与写实水墨人物画这一系统有关联的人物画家还有叶浅予、黄胄等人,他们注重写生,通过速写与水墨相结合的方法,拓展了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段。

    徐悲鸿在20世纪三四年代就在写实水墨人物画领域有了优秀的作品问世。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仟中央美院的院长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0年代即产生的“徐悲鸿学派”及“写实水墨人物画”对中国美术及美术教育的影响至今不衰。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9月徐悲鸿逝世,他在此期间几乎没有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但是他的艺术观念和他的写实教育体系对中国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蒋兆和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先后讲授素描和国画人物写生课,他是20
    世纪写实人物画发展历程中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他在教学的同时,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当时许多中国画家正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困惑,而一贯长于表现现实生活的蒋兆和则如鱼得水,他的写实技巧在表现新社会新人物时非常得心应手。1950年代初期,他创作的《母亲的希望》、《给爷爷读报》、《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小孩与鸽子》等受到了大众的好评。1956年春,他参加赴朝慰问团,为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画了数十幅肖像。除了现实题材的人物画作品,蒋兆和还创作了一批历史人物肖像画,如李时珍、杜甫、司马迁、鲁迅等。1950-1960年代蒋兆和的创作也给其他画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但就其本人而言,一贯擅长表现悲剧题材的蒋兆和改以歌颂为基调,创作上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难题。

    李斛1942年考入位于重庆嘉陵江边的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刚从南洋回国的徐悲鸿再度主持艺术系,发现了李斛人物画方面的天赋,对他赞赏有加。当时,徐悲鸿为了实现融合中西的理想,在教学上也推行以中国画的材料进行西洋画写生,挑选了两名学生做重点培养:一为宗其香,一为李斛。他俩追随着徐悲鸿,在素描和中国传统笔墨两方面下工夫。李斛经常带着毛笔和宣纸到嘉陵江边写生,描绘纤夫。

    1940年代后期,他就在中西融合的水墨人物画方面小有成就。1951年,他应徐悲鸿的聘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1962年任人物画科主任,后为教授。五六十年代是他的中西融合画法的成熟期,《印度妇女》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美展”,好评如潮。他在人物画方面的代表作还有《关汉卿画像》、《齐白石像》等。

    叶浅予和黄胄均为非学院系统的人物画家,他们的共同之处还表现在以速写入主水墨。叶浅予的人物画以动态、神韵见长,黄胄的人物画则以场面、气势取胜。

    叶浅予原为漫画家,1942年深入贵州苗族地区写生,开始转向中国人物画创作。1947年受徐悲鸿之聘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速写课、勾勒课。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在教学上,叶浅予继承了徐悲鸿的写实教学体系,但同时又与徐悲鸿有所区别,他既强调写实,又坚持对传统线描的学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积极投身到新年画运动中,创作了《民族大团结》、《北平和平解放》等新年画作品。这批工笔重彩人物画是画家对宋、明工笔画以及敦煌壁画的借鉴成果。1960年代以后,他的创作重心转移至舞蹈人物,将速写与水墨融为一体,创作了批极富神韵的舞蹈人物画,如《印度婆罗多舞》等。

    黄冑是1950年代中期崛起于画坛的成就突出的中国人物画家。他那线条飞动、场面宏大、气势不凡的人物画作品影响了许多青年画家。他将速写与水墨相融,将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相结合,风格独树一帜,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除了写实水墨人物画以外,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笔人物画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在普及运动中,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等普及画种使得传统工笔人物画这一形式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年轻一代的人物画家以饱满的热情歌颂新社会,他们中的一些人创作了当时具有“样板”意义的人物画作品,如姜燕的《考考妈妈》等。

    新工笔人物画的重要特点是表现现实题材,表现手法上或借鉴民间年画、或借鉴西方写实绘画。
    姜燕早年在北平艺专读书时主攻花鸟画,后入华北联大,受新时代的鼓舞而转攻
    人物画,1953年创作《考考妈妈》。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身做主人的劳动妇女成为画家们热衷表现的对象,而扫盲班、农村夜校、冬学等新鲜事物也是绘画中常见的题材。此画表现的就是扫盲运动中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正在接受自己的女儿提间,生动的生活细节刻画避免了画面的图解之弊。此画参加了1953年9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深受观众喜爱。

    1950年代末期,为了庆祝建国10周年,国家组织了一批画家为首都“十大建
    筑”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的陈列布置创作大型历史画。历史题材的创作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突出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在这批作品中,优秀的有刘凌沧的《赤眉军无盐大捷》、《淝水之战》,王绪阳的《黄巢起义军进长安》,贲庆余的《瓦岗军开仓散粮图》,许勇的《戚继光平倭图》,陆鸿年和伍必端的《李自成进北京》,王济美的《清代纺织工场图》,亚明的《石壕吏》等。
    刘凌沧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尤其善于表现历史题材。作于1959年的《赤眉军无盐大捷》从赤眉军起义中一个激烈的战争场面入手,表现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画面场景宏大,人物众多。画家以工整精细的笔法刻画了神情各异的人物形象,兼以小写
    意的笔法表现草木和远山,工笔和写意相得益彰。
    1950年代中期,山水画家和花鸟画家们开始在创作中寻找与现实的结合点。1955年前后,美术界开展了大规模的写生活动,新的山水和花鸟画开始涌现出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1958年冬至1959年春,美术界展开了关于山水和花鸟画能否反映现实的热烈讨论,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绘画艺术既要有直接为政治服务的作品,也要有间接为政治服务的作品:画种不同(如人物画和花鸟画),要求就不能硬求一致。”
    批传统功力深厚的山水画家,在五六十年代努力贴近生活,赋予作品以新的时
    代意义。黄宾虹晚年的作品已经进入笔墨高度自由之境,浑厚华滋之个人风格也呈现无遗。傅抱石在五六十年代行万里路,在大量写生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优秀山水画作品如《西陵峡》、《待细把江山图画》、《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以及访问东欧写生作品等。
    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花鸟画家们从写生出发,努力创造明艳丰盈、积极向上的
    新花鸟画在传统写意花鸟画领域,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陈半丁、郭味蕖、王个簃、吴茀之、诸乐三、唐云、朱屺瞻等人均创作了反映时代精神的写意花鸟画作品。齐白石在1950年代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艺术深受民众喜爱。其花鸟画质朴清新,意趣无穷,巧妙地融文人气和乡土味于一体,成为一代中国画大家。其弟子李苦禅笔力浑厚,气势不凡,是写意花鸟画的杰出代表。
    融合中西的花鸟画,以徐悲鸿的马和林风眠的孤鹜最为杰出。徐悲鸿将严谨造
    型、微妙的眀暗、抒情的笔墨融为一体,创造了家喻户晓的“徐悲鸿马”的形象。林风眠以诗意的情怀表现夜空中的水鸟,表达自己内心深沉的孤寂。他们为中国花鸟画开辟了一条新路,影响了吴冠中、黄永玉、王乃壮、刘巨德等许多画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