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1-5辑共22册 2006-2010高清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1-5辑共22册 2006-2010高清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1-5辑共22册 2006-2010高清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第1-5辑PDF电子书共22册,由线装书局2006至2010年出版。
古文是經學和文字學上的重要概念。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將古文和小篆、籀文並列,目為三種字體中最古的一種。到清末,金石學家吴大澂提出古文是戰國時代的文字;民國初,王國維進一步認定古文是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文字。近幾十年來,因為戰國文字資料的大量出土,王國维古文是六國文字說被學者普遍接受。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漢人所謂古文作了全面研究。
研究的對象包括《說文》古文、三體石經古文、漢代經注中的古文以及《汗簡》和《古文四聲韻》所引的經書古文。《說文》古文和石經古文的考察合為一章,按《說文》字序排列,分析字形或用法,與出土古文字尤其是戰國文字作對比;漢代經注中的古文包括《儀禮》古文、《周禮》故書以及《周禮》鄭注、《禮記》鄭注、《毛詩》鄭箋中注明的古文,說明其通假或異體關係,與《說文》、出土古文字包括秦漢簡帛文字作對照;最後是選取《汗簡》和《古文四聲韻》所引《周易》、《毛詩》、《周禮》、《禮記》、《論語》、《爾雅》《孝經》、《尚書》九種經書的古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並簡要對比《說文》古文、象文、籀文、石經古文以及出土古文字。
本書對以上材料作了細緻考察後,認為漢人所謂的古文並不單純。漢人所謂古文可以分成兩部分,其大部分是六國文字,小部分是非六國文字。屬於六國文字的古文的主體是戰國齊系文字中的魯文字,同時含有戰國晉系文字和楚文字的成分,也是不單純的。非六國文字成分更駁雜,有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字形,有漢代小學家考定為古文的字形,甚至有編造拼湊的字形。
另外,本書對古文本身包括字形和用字作了全面分析。基於對古文性質的認識,本書對古文經的流傳方式、三體石經古文的來源、《汗簡》和《古文四聲韻》的價值等問題也提出了看法。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书目: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1辑 传抄古文字编(上)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1辑 传抄古文字编(中)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1辑 传抄古文字编(下)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1辑 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1辑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2辑 汉人所谓古文之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2辑 甲骨文商史丛考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2辑 殷墟甲骨文人名与断代的初步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2辑 甲骨金文考释论集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2辑 殷墟花东H3卜辞主人“子”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3辑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 上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3辑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 下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3辑 叶玉森甲骨学论著整理与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4辑 考古发现与《楚辞》校读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4辑 新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4辑 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4辑 豫南及邻境地区青铜文化 上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4辑 豫南及邻境地区青铜文化 下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4辑 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 上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4辑 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 下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4辑 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5辑 金文标准器铭文综合研究以下暂缺: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1辑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语言文字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2辑 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3辑 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 2 册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3辑 青铜器论文索引(2002-2006)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4辑 商代周祭制度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5辑 西周金文动词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5辑 两周金文虚词研究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第5辑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类纂《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出版说明:
金文標凖器銘文,是指青銅器銘文本身直接或間接地表明銅器製作的具體時代,也就是具有明確王世記載的銅器銘文。因其為歴史的真實記録,可以起到系聯其他相關銅器銘文從而對其他銅器銘文進行歷史斷代的紐帶作用,這樣的銅器銘文就可以作為標準器銘文來看待和使用。這就是所謂的標準器斷代法。
對青銅器進行歷史斷代,就是確定岀土的青銅器製作的具體的歷史年代。只有將青銅器製作的具體歷史年代搞凊楚了,才能更好地硏究青銅器銘文所反映出來的歷史史實和時代文化特徵,從而進一步確定青銅器的歷史文化價值。
對青銅器的歷史斷代,從宋代吕大臨的《考古圖》開始,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悠久歷史了。經過歷代學人的努力,不僅對大量的銅器作了時代的認定,而且還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提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歷史斷代方法。郭沫若所創立的標凖器斷代法,就是其中較有影響、較為科學的種。每當一件青銅器岀土以後,學者們都要根據銅器和銘文本身所透露出來的哪怕是極其有限的信息進行斷代。所以說,“歷史斷代本身也是青銅器及其銘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對青銅器進行歷史斷代,意義非常重大。我們曾在《商周青銅器銘文簡論》一書中指岀:¨商、周時期大量的青銅器銘文,不僅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而且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對於研究商、周古代史和古代文化是極其寶貴和重要的材料。但是,如果青銅器的鑄造時代不明,無論是青銅器還是銘文,都只是一堆没有串聯起來的珍珠,它所提供的關於商、周古代史和古代文化資料在時間概念上是籠統的,甚或是模糊的。郭沫若曾指出:‘時代性没有劃分清白,銅器本身的進展無從探索,更進一步的作為史
料的利用尤其不可能。就這樣,器物愈多愈更覺着渾沌,而除作為古玩之外,無益於歷史科學的研討,也愈覺着可惜。隨着人們生產、生活、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埋臧在地下的青銅器時有出土,有時甚至是大批出土。遠的且不說,近的如2003年1月19日陝西省眉縣馬家鎮楊家村一古窖中一次就出土了27件青器,且每件都有銘文,總計約有3000餘字。由於其中一件名為速盤的銘文歷數西周自文王至厲王共12王,與《史記·周本紀》所記全同。兩組速鼎銘文又分别有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的時間記載,專家們經過考證認定其為西周晚期宣王時期製作的銅器。但是,筆者經過對這兩組銅器銘文的曆日記載結合速盤銘文的有關記述,從曆法的角度進行研究,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應該屬於厲王紀年範圍之内即共和行政時期製作的銅器(詳見正文)。
標凖器斷代法雖然所依據的主要是銘文自身所已表明了的時代即西王世,但是,這裏又涉及到幾個密切相關也是目前學術界最熱點的問銅器銘文裏岀現的玊號是生稱還是死謐。這個問題雖然學者們早已進行了探討和研究,但是至今意見分歧依然較大。這是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本文對此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自己的看法。
2.標準器銘文裏所出現的西周諸王,他們實際在位的年數,由於傳世文獻没有明確的記載,所謂共和以前有王世而没有王年,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這也是至今仍在探討卻又頗有争議的問題。筆者對此也作了探討,提出了自己初步的研究結論。有些標凖器銘文中除了出現王名以外,同時還使用月相詞語紀時,這本來為歷史斷代開闢了另一條途徑,為從曆法的角度進行斷代硏究提供了方便。但是,關於月相詞語的確切含義和所表示的具體時間,百餘年來學者們雖然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但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也曾對此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並出版了《金文月相紀時法硏究》一書,作岀了自己的解釋並給出了具體的時間定點。4.此外,與西周年代學研究有關的諸如周公攝政、厲王紀年、共和行政、宣王即位等問題,學術界的看法也不一致。而且,這些問題又是當前西周史乃至西周年代學硏究中的熱點問題,屬於學科前沿領域的硏究課題。在本文中筆者對上述諸問題也作了研究和探討,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由於上述問題的存在,導致前之學者們對西周金文標準器銘文進行的歷史斷代,往往存在前後不同王世的說法。有些争議雖然不是太大,但也不是没有。正因為有争議,所以才有必要繼續進行探討和研究,給出確切的答案。這正是本課題硏究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本書所選之標凖器銘文,其時代即王世的認定,主要是根據銘文自身所透露出來的歷史信息,結合傳世文獻的相關記載以及著者對上述諸問題的看法。其次是參考學者們的意見,尤其是大多數學者的意見。最後所定的具體王世,就是著者基本的看法。
為了使西周諸王世保持連續性,使各個王世皆有銅器銘文可資系聯,在少數王世迄今為止尚没有標凖器銘文可資利用的情況下,則選取一、件具有代表性的准標準器銘文暫為充當。當然,這袛是一種權宜的做法,俟將來有標凖器出土時再行更换。此外,為方便讀者學習硏究,在某些標凖器銘文之後,還附有雖然不是標凖器銘文,但却與本篇銘文密切相關的銘文。如宗周鐘(默鐘)銘文之後附有五祀麩鐘銘文和黩簋銘文,五祀衛鼎銘文後附九年衛鼎銘文等。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是對與標凖器銘文綜合硏究相關的幾個熱點問題的探討和闡述,下編是對標凖器銘文所作的考釋等綜合硏究。下編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標凖器銘文進行隸定,即釋文;二是對銘文作必要的考釋,也就是對銘文中出現的冷僻或特殊字詞作岀探討和解釋。這是本書的重點,原則上是先繁後簡,銘文中經常出現的字詞,如果不是特殊用法,後文再出現時就不再作注,對不同說法一般也不作辨析,僅正面闡述著者的理解和看法;三是結合傳世文獻的相關記載,尤其是運用著者對上編所涉及到的幾個熱點問題的硏究成果對銘文所透露出來的相關歷史信息,特别是時間記載(曆法)方面的信息加以考辨,從而確定具體銅器銘文所屬的具體王世。這是運用王國維創立的“二重證據法'所作的考證和斷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