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 全2册 2013高清
¥7.00價格
中国陶瓷史 全2册 2013高清
中国陶瓷史 全2册 2013高清
《中国陶瓷史》PDF电子书全2册,由齐鲁书社2013年出版。
《中国陶瓷史(上下)(精)》(作者方李莉)是第一部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和全球性的学术眼光完成的《中国陶瓷史》。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一部《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史(上下)(精)》是一部中国瓷器的贸易史,一部中国陶瓷的技术以及文化不断向外部世界扩展的历史,而且这种扩展是双向的,中国在传播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向其他的文明学习,而所有的文明都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接触及交流中发展的。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发展的国家,其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及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另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一体的文化互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构成了中国陶瓷史发展的特色。而且陶瓷器对于中国人来说,其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器用,也是礼仪生活、宗教生活、文人生活甚至制度生活中的器用。《中国陶瓷史》前言:许多年以前,笔者就有一个愿望,希望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工艺美术史与工艺美术理论,为此,笔者于1996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就申请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那里接受人类学的基本教育和训练。四98年出站以后,笔者一直从事艺术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并长时间在景德镇开展田野考察,以景德镇手艺人的制瓷历史及生产劳动作为研究案例,观察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重构。后来笔者又承担了国家有关西部人文资源的重点研究课题,到西部研究陕西的民间艺术,包括陈炉镇的民间陶瓷又到贵州研究长角苗人的文化生活与艺术遗产所遭遇的资源化过程等。大量的田野实践,使笔者对于艺术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的互动关系,包括艺术与社会价值观及时代审美取向的关系,艺术中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相互促进等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许多新的理论思考。于是,笔者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愿望,那就是将艺术人类学的视野扩展到工艺美术史的写作中,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写工艺美术史。当然笔者不敢挑战整个的工艺美术史,只是想从一门专史人手。而在所有的工艺美术史中,笔者最熟悉的就是陶瓷史。笔者曾经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美术系,后来考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史论系攻读工艺美术史论方面的博士学位,后来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那里选择了景德镇民窑作为博士后研究期间的研究对象,出站报告的题目是《传统与变迁一一一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接着又写了《景德镇民窑》和《飘逝的古镇一一瓷都旧事》,三本书近一百万字。中国元明清以后的陶瓷业发展中心在景德镇,尤其是明清以后景德镇几乎是一花独放,其他的窑口基本位居次要。对景德镇陶瓷业发展历史及现状的研究为笔者与《中国陶瓷史》打下了初步的基础。1997年,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导师一一田自秉教授要撰与一套《中国工艺美术通史》,他将陶瓷史部分的撰与任务交给了笔者。笔者花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稿,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工艺美术通史》一直未能出版。2007年,齐鲁书社向笔者约稿,正值笔者完成了关于西部的课题的研究,于是在原稿的基础上,笔者又花了几年的时间,经过几次修改,终于将其完成。以上的叙述要表达的意思是,首先笔者希望这是一部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来与成的《中国陶瓷史》;其次,这部书的初衷是成为《中国工艺美术通史》的一部分,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是陶瓷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以及形成这些艺术特征的种种原因,包括历代的皇权、文人以及陶瓷艺人是如何将自己的精神追求、审美爱好投射到这一凝聚了丰富色彩的器用上的。如何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将陶瓷作为一门手工艺术来理解与观察,这是笔者所专注和致力的重点。作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我们“需要知道艺术的生产地、艺术的制作者,艺术的用途、艺术的功能,以及它对制作者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在艺术的文化语境中对其进行研究"在文化语境中研究具体的艺术品和艺术行为是许多人类学家所关注的。正如哈彻尔所指出的:“我们在博物馆和艺术书籍中看到的来自美洲、非洲或大洋洲的大部分艺术品,实际上曾是更大的艺术整体的一小部分。举个最为显明的例子,一副面具,它所属的艺术整体还包括服饰、穿戴者的行动、音乐,以及整个表演。这种表演可能会持续几天,并且包含大量艺术品。甚至可能像在普韦布洛族一样,是持续长达一年的仪式周期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只将一副面具自身看成艺术品,就难免会把我们的文化标准强加到上面。因此,我们要想获得艺术品的深层意义,而非满足于所提供给我们的零星片断,就有必要认识到,我们需要试着化零为整,构想其艺术语境与文化语境。”[2]其在这里弭调的实际上是一种整体研究法,这种整体研究法,反对将艺术品孤立于文化之外、孤立于社会之外。盖尔也认为艺术人类学应该集中研究艺术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社会语境,他将艺术人类学界定为与艺术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理论研究,视艺术为有着自主能动性的社会中介。通过以上的理论叙述,我们看到的是,陶瓷史的研究,不应该只是对一种器物或工艺美术品的研究,还应该将其研究视野扩展到文化的语境以及社会的构成与发展的领域中。由于有以上的思考背景,笔者虽然和其他《中国陶瓷史》的作者一样,会对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品种、隴瓷造型、陶盗装饰、陶瓷釉料、陶瓷的工艺技术等做主要的描述,但最终注重的不仅是这些描述的本身,而且有这些现象形成的背后的种种动因。这部《中国陶瓷史》最重要的是在每一章的概述部分和结语部分。笔者会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陶瓷造型、陶瓷装饰、陶瓷釉料、制瓷技术所形成的不同特点的内在原因,结合当时的自然环境、政治背景、文化因素、市场需求,以及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还有不同时期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经验的变化等在陶瓷艺术上的折射和反映来展开种种的分析。当然,还有关于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官窑与民窑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雅文化与俗文化之间等的互动关系的探讨。而这些探讨就是希望能将陶瓷史中的种种现象集零为整,进而理解其艺术语境及文化语境所构成的种种社会因素是如何作用于陶瓷本身,并由此显示出同时代陶瓷艺术风格特征的。正如列维一斯特劳斯在他的《结构人类学》一书中所指出的,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等是语言符号系统,人类的习俗、仪式与社会行为等则是文化上的符号系统。语言过程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形式,这种文化形式正是我们人性的本质。[〗也就是说,列维一斯特劳斯提醒我们注意,有可能存在着一种文化的“语法”,其意思就是谁都会说话,但未必谁都知道语言背后的语法。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寻找文化背后的语法。作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来说,不仅要向读者描述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和文化的整体面貌,还要向读者说明陶瓷艺术发展背后的规则及动因,并由此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种种特征与内涵。为此,笔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将其归纳出来与读者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