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全27卷31册 2014高清
¥35.00價格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全27卷31册 2014高清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全27卷31册 2014高清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PDF电子书全31册,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作者是王承略。《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末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遣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闾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1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着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着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据《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主编之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教授王承略介绍,该书汇集历代正史、国史艺文经籍志及相关考证与补撰之作共计84部,每一部都择取精善完备的版本作底本,进行标点、校勘,尽量作深层次的整理,为学界提供准确、便捷的读本。全书分为27卷31册,共968.8万字。该书2005年被立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2007年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有学者认为,《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的出版,从二十五史的角度建构史志目录的完整体系,是考察文化思想渊源与流变、古代典籍类别与存亡的重要依据,是原生态学术史、典籍史的直接呈现,对厘清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家底、建立中国古代典籍信息库具有重要意义。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出版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举行。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平秋教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古籍整理与规划处处长杨芳、清华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梁恩忠教授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出版社以及全国多所高校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学典教授、党委书记巴金文分别主持了前后两个阶段的会议。会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献研究所王承略教授介绍了《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编纂情况,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术中心、本书责任编辑马庆洲编审介绍了《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出版情况。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崔富章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乔好勤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徐有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严佐之先生,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吴国武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程奇立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单承彬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以及山东大学方辉、邢占军、林忠军、王新春、郑杰文、杜泽逊、刘心明诸位教授一同出席会议,并作了会议发言。学者们对《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的出版表示祝贺,并从多方面对该书进行了讨论和评价。大家一致认为,《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的收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史志目录汇编的空前之作;《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的出版,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中国文献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划时代的意义。学者们充分肯定了该书的整理质量、校点水平。安平秋教授、陈炎教授等对《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主编工作踏实认真、学术功底深厚给予了表扬。崔富章教授、徐有富教授、程奇立教授、杜泽逊教授就阅读此书谈了自己真切的感受。学者们还对该书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该书对我国古代典籍的普查、对传统学术特别是目录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者也指出《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编纂的过程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取得了人才培养的良好成效。此外,与会学者还就《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的后续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由山东大学王承略、刘心明两位教授主编,是汇编史志目录的鸿篇巨帙。该书汇集历代正史、国史艺文经籍志以及相关考证与补撰之作共计84部,每一部都择取精善完备的版本做底本,进行标点、校勘,尽量作深层次的整理,为学界提供准确、便捷的读本。全书分为27卷31册,共968.8万字。该书2005年立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2007年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重点规划,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获得山东大学人文社科出版基金资助以及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出版资助。从立项到出版,前后跨涉8年。《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从二十五史的角度建构史志目录的完整体系,是考察文化思想渊源与流变、古代典籍类别与存亡的最重要的依据,是原生态学术史、典籍史的直接呈现。《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的出版,对于厘清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家底,建立中国古代典籍信息库,有着重要意义。《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书目: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1卷 汉书艺文志注、汉艺文志考证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2卷 汉书艺文志疏证 汉书艺文拾补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3卷 汉书艺文志条理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4卷 汉书艺文志讲疏 汉书艺文志注解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5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6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7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8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9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10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11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12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13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14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15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16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17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18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19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20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21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22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23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24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25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26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 第27卷《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前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表現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創新是對既有成就的突破,傳承是爲了更好的創新,所以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傳承的目的。没有傳承的創新,是文化的隔断和舶來品的移植;没有創新的傳承,是文化的守舊和前進動力的喪失。中國文化之所以五千年延綿不斷.就在於先賢們自覺地維護着文化的傳承,並不断地進行着文化的創新。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人類寳貴的精神財富,要厘清和研究這一龐大的財富,絶非易事。地下考古、民問調查、文献考辨、思想認知等,都是打開這份寳藏的鑰匙。而文化典籍的清理,學術思想的總結,都離不開一宗珍貴的史料一史志目録。史志目録是一種存在於正史、國史、專史中的目録體裁,或者表現爲後人對以往正史、國史、專史研究的補充形式,其名稱一般叫做藝文志或經籍志。藝文志、經籍志或記載一代藏書,反映一朝乃至數朝的典籍保存和流傳情況,或記載一代著述,反映一個朝代學術文化研究的狀況,或二者兼而有之,即對一代藏書和一代著述皆有所揭示。因爲藝文、經籍志附史書而行,而中國的史書體系較爲完備,所以藝文、經籍志詳盡系統地記録了數千年來的典籍和學術,成爲考察文化思想淵源與流變、古代典籍類别與存亡的最重要的依據,成爲原生態學術史、典籍史的直接呈現,成爲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大宗參考资料。《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编》是專史目録之外史志目録的總匯,匯集歷代正史、國史藝文志、經籍志以及相關考證與補撰之作,從二十五史的角度建構史志目録的完整體系,摸清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家底,建立中國古代典籍信息庫,顯示各個時代各種學術的興起、發展與演變,展現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科技的繁榮,推動史學、目録學、文獻學、圓書史、學術史、文化史、科技史等多個學科領域研究的深化,以求有助於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總结與傳承,有助於揭示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規律和走向,有助於發現、確立和展開一系列文化創新的研究領域。具體地説,《萃編》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二十五史中本來就有的七部藝文、經籍志,即《漢書,藝文志》、《隋書丨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第二,自宋代以來,對這七部藝文、經籍志的考證、注釋與補遺,如宋王應麟的《漢書藝文志考證》,清姚振宗的《隋書經籍志考證》,佚名(疑繆荃孫)的《唐書藝文志注》,清黄虞稷、盧文弨的《宋史藝文志補》等;第三,清代康、雍以來補撰的歴代藝文、經籍志,如清姚振宗的《後漢藝文志》、《三國藝文志》,清秦榮光、文廷式、丁國鈞、黄逢元、吴士鑑各撰的《補晋書藝文志》,聶崇岐的《補宋書藝文志》,陳述的《補南齊書藝文志》,清王仁俊的《補梁書藝文志》,李正奮的《補魏書藝文志》、《隋代藝文志》,清顧檫三的《補五代史藝文志》,清汪之昌的《補南唐藝文志》,清王.仁俊的《西夏藝文志》,黄任恒的《補遼史藝文志》,孫德謙的《金史藝文略》,清錢大昕的《元史藝文志》,等等。第四,宋代國史藝文志的輯本及明、清兩代的國史藝文、經籍志,如趙士烽的《宋國史藝文志輯本》、《中興國史藝文志輯本》,明焦竑的《國史經籍志》,清譚宗浚的《大清國史藝文志》等。以上四部分,收書下限至1949年,共計84部,每一部都擇取精善完備的版本做底本,進行標點、校勘,儘量作深層次的整理,爲學界提供準確、便捷的讀本,大致根據時代和篇幅分爲27卷30馀册,最“統编全書的書名、著者綜合索引。由於史志目録作用重大,二百年來,學界對於史志目録的匯编工作一直十分重視,到目前爲止,有多種成果問世。清嘉、道問,侯康以隋前古書多亡佚,著書者多湮没不彰,欲補撰《後漢書》、《三國志》、《晋書》、《宋書》、《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十書藝文志而自注之,但僅成後漢、三國兩種,賫志而没。日本文政八年〔1825年,當清道光五年、日本學者编刻《八史經籍志》,清光緒八、九年間鎮海張壽榮據以校勘重梓,是史志目録的第一次彙編之作,共收書十部。梁子涵《中國歷代書目總録》著録清陳善《歷代史志書目輯録》九十三卷,南開大學木齋圖書館藏天津延古堂李氏舊藏同治八年抄本,其書今不見,亦屬史志目録較早的匯輯之作。清光緖間刊《廣雅書局叢書》,收録史志目録補撰之作五部。清季目録學家姚振宗畢生致力於史志目録研究,於光緒年間撰成史志目録考證與補撰之作五部,速同《七略》、《别録》輯本,輯集爲《快閣師石山房叢書》,上世紀20年代由浙江省圖書館鉛印出版。民國二十三年,楊家駱编印《歷代經籍志》,收録史志目録17種。民國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上海開明書店年排印《二十五史補編》,1955年中華書局據以影印,其中收録史志目録31種。民國二十五年上海大光書局鉛印《中國歷代藝文志》(又名《中國歷代圖書大辭典》、收録史志目録10種。從1955年至1959年,商務印書館陸績出版《十史藝文經籍志》,排印自漢至明史志目録25種。臺湾高明在臺湾師範大學創辦國文研究所,令弟子李雲光撰《補梁書藝文志》.楊壽彭撰《補陳書藝文志》,賴炎元撰《補魏書藝文志》,蒙傳銘撰《補北齊書藝文志》,王忠林撰《補北周書藝文志》,1957年6月匯印爲《臺湾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創刊號。1996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影印《二十四史訂補》,收録史志目録4種。2009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歷代史志書目叢刊》,收録史志目録73種。《十史藝文經籍志》首次采用舊式標點整理,《歷代史志書目叢刊》給予有史以來最大數量的影印,《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則不僅收書數量後來居上,而且施以新式標點,又注重校勘,可以稱得上是史志目録迄今爲止最大規模的匯輯和整理。來新夏先生在《古典目録學》一書中指出:“如果我們把正史藝文志和經籍志,加上各種補志,再加上《清史稿丨藝文志》,進行整理匯编,那就構成了我國自古以來一部比較完整而正規的圖書總目了。由於各時代的國家目録多已亡佚,因而這一套較爲完整的史志目録便成爲瞭解歷代著述、藏書情況的重要依據。”喬好勤先生在《中國目録學史》中也指出:“如果把原有的正史藝文志和後來的補撰連貫起來,就成了從上古到清初的中國古籍的總目。”隨着杜澤遜先生《清人著述總目》的殺青,《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與《總目》的組合,完全可以造就出先秦至清代三千年的圃書總目,中國古代到底有多少典籍的疑問終於可以給出一個比較準確的回答,對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説,建立起自古以來的圃書文献信息庫,就等於摸清了學術文化的家底,意義之大,自不待言。1917年張爾田爲孫德謙的《漢書藝文志舉例》作序,比較史志目録與官修目録、私家目録的不同,認爲“三者惟史家目録其體最尊”,之所以最尊,是因爲“所重在學術”之故,道出了史志目録的根本作用。儘管史志目録是以官修目録爲藍本,間亦參考私家書目而修撰,但史志目録對官修書目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給予符合史體的改造,《漢書“藝文志》之於《七略》,《隋書“經籍志》之於《隋大業正御書目録》和《七録》,《舊唐書,經籍志》之於《古今書録》,《新唐書,藝文志》之於《開元四庫書目》和《崇文總目》,莫不如此。史體尚簡.不能保留原始的提要,故重在髅現學術源流而已。何況官修目録大多亡佚,惟賴史志目録存其梗概,史志目録對於學術的保存之功,尤值得大書特書。至於補志,以著録所補朝代著述爲要務,更是直接反映和體現了所補朝代的學術研究狀況。我們只要看一下《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就會發現先秦至西漢史學著述的稀少,看一下《隋書丨經籍志》的史部’就會感欺後漢以降史學著述的繁盛;只要比對一下《漢書‘藝文志》的諸子略和《隋書丨經籍志》的子部,就會感受到先秦諸子之學由漢前的極盛到魏晋以後的急劇衰落;比對一下《漢書,藝文志》的詩賦略和《隋書丨經籍志》的集部,就能感覺到魏晋以下文學觀念的轉變和别集、總集编纂的高潮;只要看一下姚振宗的《後漢藝文志》,就會發現東漢真不愧是經學的極盛時代;看一下《新唐書丨藝文志》和《宋史“藝文志》,就會發現唐宋時期地理學的繁盛和道家、道教受重視的程度;看一下張繼才的《補元史藝文志》,就會發現元代《孟子》地位的進一步提高和《四書》研究的昌盛,以及元代雜劇創作的繁榮。《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表現出的史志目録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決定了它可以作爲認識和判断中國學術的一般性指南。“萃编”是“匯编”的意思,不是“精華编”的意思。也就是説,《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儘量努力做到不遺漏。我們在编纂過程中,全力搜求,推出了:些首次面世的史志目録或版本,如清王仁俊的稿本《補宋書藝文志》和《補梁書藝文志》,李正奮的稿本《補魏書藝文志》、《隋代藝文志》、《隋代藝文志輯證》,佚名(疑常轔書)的《漢隋二志存書述略》,孫德謙的殘稿本《金史藝文略》和初稿是給予符合史體的改造,《漢書“藝文志》之於《七略》,《隋書“經籍志》之於《隋大業正御書目録》和《七録》,《舊唐書,經籍志》之於《古今書録》,《新唐書,藝文志》之於《開元四庫書目》和《崇文總目》,莫不如此。史體尚簡.不能保留原始的提要,故重在髅現學術源流而已。何況官修目録大多亡佚,惟賴史志目録存其梗概,史志目録對於學術的保存之功,尤值得大書特書。至於補志,以著録所補朝代著述爲要務,更是直接反映和體現了所補朝代的學術研究狀況。我們只要看一下《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就會發現先秦至西漢史學著述的稀少,看一下《隋書丨經籍志》的史部’就會感欺後漢以降史學著述的繁盛;只要比對一下《漢書‘藝文志》的諸子略和《隋書丨經籍志》的子部,就會感受到先秦諸子之學由漢前的極盛到魏晋以後的急劇衰落;比對一下《漢書,藝文志》的詩賦略和《隋書丨經籍志》的集部,就能感覺到魏晋以下文學觀念的轉變和别集、總集编纂的高潮;只要看一下姚振宗的《後漢藝文志》,就會發現東漢真不愧是經學的極盛時代;看一下《新唐書丨藝文志》和《宋史“藝文志》,就會發現唐宋時期地理學的繁盛和道家、道教受重視的程度;看一下張繼才的《補元史藝文志》,就會發現元代《孟子》地位的進一步提高和《四書》研究的昌盛,以及元代雜劇創作的繁榮。《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表現出的史志目録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決定了它可以作爲認識和判断中國學術的一般性指南。“萃编”是“匯编”的意思,不是“精華编”的意思。也就是説,《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儘量努力做到不遺漏。我們在编纂過程中,全力搜求,推出了:些首次面世的史志目録或版本,如清王仁俊的稿本《補宋書藝文志》和《補梁書藝文志》,李正奮的稿本《補魏書藝文志》、《隋代藝文志》、《隋代藝文志輯證》,佚名(疑常轔書)的《漢隋二志存書述略》,孫德謙的殘稿本《金史藝文略》和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