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编年史 全3册 2010清晰
先秦文学编年史 全3册 2010清晰
先秦文学编年史 全3册 2010清晰
《先秦文学编年史》PDF电子书全3册,由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学的第一个高峰,这已是文学史界的共识。20世纪以来众多文学史著作,一开头,总是一章或几章,记述先秦文学,而其编撰框架,大体总分列为原始歌谣与上古神话、《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等,似已成为一个定式。这种章节性的结构,应该说也有其一定特色与长处。而现在由赵逵夫先生主编并具体参与编撰的《先秦文学编年史》,可以说是百余年来先秦文学研究从未作过的第一部编年史著述,体现我们古典文学研究中难能可贵的创新意识与探究学术新知的开拓精神。
《先秦文学编年史》书目:
先秦文学编年史 上册
先秦文学编年史 中册
先秦文学编年史 下册《先秦文学编年史》出版说明:
赵逵夫先生立意作这一项目,也可以说是我们彼此学术交流、研究切磋的成果。我于20世纪80年代末,曾就“文学艺术的整体”这一学术构思,与几位学界友人协商,拟对唐五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作编年史研究,后于90年代初正式起动,1996年完成《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交辽海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1997年8月,《文学遗产》编辑部和黑龙江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硏讨会,我和逵夫先生都参与。会议期间,我即向逵夫先生介绍此事,并希望逵夫先生承一重担,即做先秦文学编年史,并转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曹道衡先生也将着手做汉至隋文学编年史。逵夫先生毅然作出决定,我们两人此后不断书信来往,细研此事,达成一种共识,即我们今后如有一部从先秦一直到清王朝结束(1911年),时间长达数千年的文学编年史,人们就可以按历史线索看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具体历程,这将是我们文学史研究规模宏大的基础工程(我之后将此意写于《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序言中)。
我多年研究古代文学,总认为,除了研讨文学本身,还应扩大范围,注意文学艺术整体。所谓整体包括文学作为独立实体的存在,还应包括不同流派、不同地区可能互相排斥而实际又互相渗透的作家群,以及作家所受当时政治、社会生活与时代思潮的影响。孟子曾对其高足弟子万章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便是他提出的“知人论世”说,对后世很有影响。现代学者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的开头就说:“研究某一时代的文学,至少要知道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他的这篇文章,就是从整体上来把握魏晋文学的。系统的整体研究,这是鲁迅先生很早就建立起来的文学史研究的格局。法国19世纪文艺理论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一书中也提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我在1978年所写的《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序中,还曾引及丹纳此书另一处文,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并非孤立,“有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总体,比艺术家更广大,就是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由此可见,文学艺术的整体研究,古今中外,也早有共识,我们很值得站在新世纪学术发展的高度,作进一步探索。当然,整体硏究,也是多方面的,限于篇幅,这里不详作阐述。我出于个人的研究心得,觉得编年史研究,可能是整体研究中一条较有创新且有实效之路。拙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出版后,董乃斌先生特以“论文学史范型的新变”为题写一书评(《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他认为,作为文学史书,作家创作和作家活动自然是其构成的最大要素,编年史著作即可以提供经纬细密的知识网络,通过一系列作家们的经历际遇、游从交往和诗文创作,就可构建出一幅幅立体交叉而又连续活动的文学时代图景”。
我觉得,这对先秦文学研究更有必要,也更有意义,这部《先秦文学编年史》出版后,学术界和广大读者读后必有深切同感。先秦,自夏初至秦末,近两千年,因此先秦文学就不同于后世的断代文学,有其特殊地位,也应有符合其实际境遇的独特方法,否则就不大可能认识其完整面貌和历史进程。如逵夫先生在《前言》中所述,《尚书》、《诗经》,其时间跨度都各在一千年以上,过去文学史著作都将此两书各作为一章分别论述,就淡化其时间进程。现在《先秦文学编年史》以纵向线索和横向关联,尽量逐年编排,就使这一长时段文学发展演变状况完整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确如我过去曾说过,这样做,可能会引发出现在还想不到的新的研究课题。
如我这次初步检阅春秋、战国卷,确增新感。过去文学史著作,对文学作家、诸子学者,往往各自论述,其生平经历及活动环境,也易互相隔膜。现在我们读这部编年史,就可见到文史哲融洽的大环境。如书中记,庄子生于公元前368年或稍后,屈原生于公元前353年前后,其间相距仅十余年;荀子于公元前325年前后生于赵,宋玉于公元前319年前后生于楚之鄢仅差六年。更有意思的,公元前313年,孟子在齐国,同年屈原曾为楚使于齐;孟子卒于公元前302年前后,而同时屈原则作有《天问》、《招魂》。我不是专门研究先秦文学的,但看了这些记载确有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所说“虽燕、赵万里,而于径寸之内,犬牙相接”(《史通·杂识上》)之感,对文学观念产生一种探索兴趣。
应当说,对先秦文学作编年史研究,学术价值高,而其难度也极大,主要是年代久远,资料缺失,作家生平事迹(包括生卒年)及作品著作时间,众说纷纭;先秦作品的文学概念,也各有歧异。正因如此,逵夫先生为此做了大量、细密的基础工作。1999年,他的这一选题,经过申报、评议,被批准立为国家社科基本项目,他就组织他所指导的博士生、硕土生,围绕这一工程,撰写专题论文。据我所知,他这几年指导的博士论文,有《周初礼乐文明实证》(费海生)、《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时世考论》(邵炳军)、《战国七十年文学编年》(裴登峰)、《颂诗的起源与流变》(韩高年)、《俗赋研究》(伏俊连)、《〈逸周书〉研究》(罗家湘)、《〈国语〉研究》(饶恒久)、《〈管子〉研究》(池万兴)、《先秦儒家文学思想考论》(俞志慧)、《先秦文学思想考论》(徐正英)、《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郭令原)、《(礼记〉成书考》(王锷)、《〈吕氏春秋〉研究》(黄伟龙)、《〈文子)成书及其思想》(葛刚岩)、《〈鬼谷子)真伪及文学价值》(许富宏)、《〈逸周书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周玉秀)、《〈韩非子〉成书及其文学研究》(马世年)、《先秦兵书研究》(解文超)等。我之所以详细介绍这些论文题目,是想说明,逵夫先生确想把先秦文学史上的一些悬案难点及重点问题搞清楚,这都是属于先秦文学文献与理论认识的基础性研究。
同时,我也注意到逵夫先生自已发表的一些论文,也与此有关,如《周宣王中兴功臣诗考论》(《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论〈诗经〉的编集与〈雅)诗的分为“小”“大”两部分》(《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酉周诗人芮良夫与他的〈桑柔〉》(《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问〉的作时、主题与创作动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庄骄事迹与屈原晚期的经历》(《文史》第58辑)、《拭目重观,气象壮阔——论先秦文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论讲史传统的流变与诗赋的正宗地位》(《光明日报》2004年7月7日)、《(晏子春秋)为齐人淳于髡编成考》(《光明日报》2005年1月26日)等。他的《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2002年第2版)、《古典文献论丛》等,也多是对先秦文学文献和有关作家家世、生平、创作及有关政治、军事等活动的考索。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不仅有很好的学术积累,近几年中更是集中精力作了深人的探讨。
另外,听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逵大先生承担了一个教育部项目《唐前诗赋关系研究》,已经完稿,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已接受,就因为后来进行《先秦文学编年史》研究,觉得两者间的问题相互关联,须作进一步深入探讨,故未交稿。2000年,他承担了“西北师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先秦文学基础文本研究”。该项目包括三个子项目:《全先秦文》,是重编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和《全秦文》。听说他计划收集的严氏失收之佚文,未包括新出土甲骨、金石、简帛文字,也为严氏原书的二倍。第二个子项目为《全先秦诗》,计划收集全部先秦歌、谣、颂及铭赞之类的押韵作品,与《诗经》《楚辞》通编,尽量按年代编排,以整体展示先秦诗歌的发展进程。第三个子项目为《先秦文论全编要诠》,是与其博土生合作,并分L将先秦所有文献梳理一遍,摘出有关文学理论、文艺思想及相关美学理论的文字,由逵夫先生圈定,分头进行注释。据说此书约80余万字,2003年已大体完成,人民文学岀版社接受出版,在《先秦文学编年史》统稿结束后,也已定稿交出版社。这三个项目实际上是《先秦文学编年史》的重要基础工作,也可由此作具体指导,使年轻学者掌握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今《先秦文学编年史》全书已完成,有100多万字。在2005年1月国家社科规划办组织的结项评审中,被评为优秀项目,并通报予以表扬。《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简报》2005年第2期通报十项优秀成果,第一项即为《先秦文学编年史》。我也曾见到此期《简报》,《简报》对《先秦文学编年史》的内容、范围、特色、成就,作了全面、准确的评议,特别指出:“这是一项创新性很强、难度很大的研究工作,填补了目前我国文学史研究领域中没有《先秦文学编年史》的空白。”真可以说是历史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