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史 全20册/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高清
内蒙古通史 全20册/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高清
内蒙古通史 全20册/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高清
《内蒙古通史》PDF电子书全20册,由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内蒙古无论从地域角度来说,还是从民族内容而论,或是从建制去谈,在中国通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应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问题。但是,在迄今出版的中国通史著作中都没有也不可能作翔实系统的记述。对很多人来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是历史学家也不是人人都详知这里从古至今的历史,至于其他学科的学者,更是了解甚少。在一些断代史或专门史、民族史中,对内蒙古地区历史的评说,姑且不说论点如何,就是史实也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一直认为需要撰写一部时空完整、内容全面、史料翔实、论证精确的内蒙古通史,而且企盼在中国通史中也要把这块历史加进去。这就是我们研究并编撰这部《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内蒙古通史(套装共20册)》的初衷。但是,是不是达到了这个目标,让读者评说、让历史检验吧。
《内蒙古通史》书目:内蒙古通史 第1卷 远古至唐代的内蒙古地区 1
内蒙古通史 第1卷 远古至唐代的内蒙古地区 2
内蒙古通史 第2卷 辽西夏金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1
内蒙古通史 第2卷 辽西夏金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2
内蒙古通史 第3卷 蒙元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1
内蒙古通史 第3卷 蒙元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2
内蒙古通史 第4卷 明朝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内蒙古通史 第5卷 清朝时期的内蒙古 1
内蒙古通史 第5卷 清朝时期的内蒙古 2
内蒙古通史 第5卷 清朝时期的内蒙古 3
内蒙古通史 第5卷 清朝时期的内蒙古 4
内蒙古通史 第6卷 民国时期的内蒙古 1
内蒙古通史 第6卷 民国时期的内蒙古 2
内蒙古通史 第6卷 民国时期的内蒙古 3
内蒙古通史 第7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内蒙古自治区 1
内蒙古通史 第7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内蒙古自治区 2
内蒙古通史 第7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内蒙古自治区 3内蒙古通史 第7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内蒙古自治区 4
内蒙古通史 第8卷 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内蒙古通史 总目索引卷
《内蒙古通史》文摘:
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的历史,史称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处在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经济凋敝的状态之中,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一度沧为殖民地。这一时期同时也是民族民主革命兴起、发展,直至最后胜利的时期,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民国时期内蒙古的历史,除了有与中国这一历史阶段相同的一面,还有其突出的特殊性。北洋军阀、中国国民党对内蒙古的政策,特别是对蒙古民族的政策,始终是触动内蒙古社会的敏感问题;日本帝国主义的所谓“满蒙政策”及其对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侵占,使内蒙古的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化。由此而形成的这一时期内蒙古社会、经济、文化,成为内蒙古历史平台上的特殊现象,特别是蒙古民族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中心内容。民国时期内蒙古历史的另一面,就是人民的觉醒、蒙古民族的觉醒。这是内蒙古社会中蕴藏的主流。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即抓住了这个主流,使内蒙古成为共产党最早开辟工作的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蒙古民族中的第一代共产主义者,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首批少数民族党员;同时,推动了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持续发展和蒙汉各民族的团结斗争;在内蒙古持续不断地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取得了成功。《内蒙古通史》民国卷对民国时期内蒙古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细致、科学地研究和叙述,可谓空前之标志性成果。当然,这不是研究工作的终结,要研究的课题还很多,应该总结的问题也不少,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更为重要。
《内蒙古通史》编著者介绍
金海,蒙古族,
1955年11月生,内蒙古乌审旗人。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1年12月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毕业,留校从事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工作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内蒙古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中日关系史等。兼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内蒙古史学会理事。著有《日本与内蒙古》《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主编《蒙古族^内蒙古正蓝旗巴彦胡舒嘎查调查》、《鄂温克族资料选编》(蒙、汉文各一部〉;合著出版《^内蒙古革命史》〈副主编〉、《蒙古民族通史》(第5卷〉、《内蒙古通史纲要》等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项目《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日本在内蒙古殖民统治政策研究〈1931—194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鄂温克族现代游牧社会文化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革命史》〔副主编〕、《蒙古学百科全书“近现代史卷》(常务副主编〉和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内蒙古近代简史》、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清史丨民族志丨蒙古族篇》等。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等奖〗项、其他省部级奖13项。
一部规模宏大,内容全面,研究方法创新的地方通史将于明年与读者见面。
坐在时报记者对面,74岁的郝维民教授向记者讲述着《内蒙古通史》40年的艰难创作过程。“《内蒙古通史》即将与读者见面并不是我个人的功劳,我们有编撰队伍,还有上一代史学家的研究基础。”郝说。
研究内蒙古的断代史很多,却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内蒙古地区的通史著作问世。《内蒙古通史》将填补这项空白。就是这样一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史作,它的研究和创作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文化大革命的扼杀和80年代的春天
1965年初,中国大地3年经济困难终于结束。经济的复苏带动了学术研究的复苏,《内蒙古史纲》开始编写。郝维民直接参加了编写工作。
基础研究、史料编译,在那个年代,让参加编写的学者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当时参加编写的所有学者都希望能把《内蒙古史纲》作为196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20周年和内蒙古大学建校10周年的献礼。但是,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使学者们的心愿最终未能实现,《史纲》被扼杀在摇篮里,史学研究被迫沉寂下来。
灾难并不能阻挡史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80年代,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史、内蒙古地区史和北方民族史研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研究工作全面展开,学科建设迅速发展,研究成果特别是基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郝维民说:“看到这样的学术氛围我特别激动,我感觉到编写《内蒙古通史》的条件成熟了,至少是人才条件已经成熟。”
创作进程一度被“钱”困扰
以内蒙古大学的学者教授为主,联合内蒙古的考古学者以及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30多位专家学者加入了研究、创作的队伍。有了课题,有了研究人才,再次让郝维民和整个课题组陷入研究、创作困境的是创作经费问题。
1991年,由郝维民申报的《内蒙古通史》课题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项目。但是,郝维民《内蒙古通史》课题组得到的研究经费仅有4000元。
课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创作阵容也非常强大。在内蒙古大学和一些学者的支持下郝维民又进行了3次申请。
好消息终于在2001年传来,《内蒙古通史》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这样的消息让课题组的全体学者感到高兴,因为他们为此得到了6万元的研究基金。《内蒙古通史》的编写工作艰难启动。
2004年5月,《内蒙古通史》的研究和创作成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重大项目,并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内蒙古大学建校50周年献礼。自治区党委、政府下拨研究创作经费80万元,这让课题组所有创作人员心里有了底。
内容、形式创新,意义非凡
据记者采访了解,《内蒙古通史》的编写创作初稿已经完成,进入最后修改阶段。2007年将和读者正式见面,全书分8卷11册,600~700万字左右。时间从远古至20世纪末。空间以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域为主。两条主线索:一是各民族生长、生活的民族历史线索。二是地区发展变革的历史线索。这是即将出版的《内蒙古通史》的基本轮廓。
郝维民非常自豪地说:“即将出版的《内蒙古通史》将多层次、多角度地回答许多原来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使世人认识自治区产生前的历史和产生后的历史。”
历史学科跨民族学科、考古学科、生态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交叉研究。其中一卷专门研究内蒙古的生态演变史,将阐述许多主体和实质问题,有助于借鉴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服务现在和未来。
生态演变史纳入地方通史的范畴,郝维民说:“这在全国各省市的地方通史中都是一次创新。”
《内蒙古通史》的出版将为国内外了解内蒙古,关注内蒙古提供大量可靠的历史根据;尤其是对内蒙古的干部、群众了解内蒙古的历史,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将发挥永久性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