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古注 上中下全3册 齐鲁书社2013
《十三经古注》PDF电子书共3册,由齐鲁书社2013年出版。
《十三经古注》共二百九十卷,由金蟠、葛燕编订,历时三年,于崇祯十三年告竣。汉晋古注分别为:《周易》十卷(含略例一卷),王弼、韩康伯注;《尚书》二十卷,孔安国传;《毛诗》二十卷,毛亨传;《仪礼》十七卷,郑玄注;《周礼》四十二卷,郑玄注;《礼记》四十九卷,郑玄注;《春秋左传》三十卷,杜预集解;《春秋公羊传》二十八卷,何休解诂;《春秋谷梁传》二十卷,范宁集解;《尔雅》十一卷,郭璞注;《论语》二十卷,何晏集解;《孝经》九卷,郑玄注;《孟子》十四卷,赵岐注。前九种保留了陆德明音义。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不研读十三经而奢谈中国文化,无异痴人说梦。十三经所蕴含的的巨大文化价值自不待言。时下也有许多十三经的现代人解读,但是,要真正的了解十三经,还是要读古人的注释才是正道。清人阮元编的《十三经注疏》是较好的读本,但是篇幅巨大。要精读一遍,实在不是件容易事。而《十三经古注》比《十三经注疏》在内容上则简洁得多。是书繁体竖排。字大可读,正文约相当于4号字,注解的文字约相当于5号字,所以可读性很强。非常适合诵读和研习。仅有美中不足的是,是书开本很大,16开,如果要日常携带的话,那就得准备一个很大的书包,而普通的书包显然不能承担这一重大任务。这也算是一种遗憾吧。当然,16开的书也不是不好,或许中华书局出版的本意是,希望16开的十三经给人一种厚重感。而这种厚重感则被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讲注疏》发挥到了,也是16开,厚厚的五大本,每一本的重量比砖头还要重很多。也许出版社不愿意看到人们能够很随意或者很轻易地携带《十三经》,毕竟繁体竖排、古版本的《十三经》承载的文化太重了。所以,出版社也就如此厚重地以大开本、大砖头的形式出版十三经。不过,这一套《十三经古注》的版式比以前出版的《十三经注疏》终究是一个很大进步了。至少,这套《十三经古注》被分成了十一册出版,至少,每一本都不像《十三经注疏》那么的结实了。这是一个大进步。试想,未来的某一天,中华书局再次出版《十三经古注》或者《十三经注疏》时,能够以32开出版,分册出版,同时,也要把正文的字大一些,正文4号字,注释小四号字,繁体竖排,原滋原味的以古版印刷,那才是较大的进步。
《十三经古注》序言:提起「十三經」,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十三經注疏》。的確,將注疏合4一起,使用起来很便利,但是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篇幅巨大’幾乎不可能通讀’一般只能查檢和翻閱。疏的内容數倍甚至數十倍於經文的篇幅’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去掉唐宋人的疏,只保留經文和漠晋古注,則整套十三經將簡潔輊便得多。
昔賢早巳注意及此’宋元以来’有各種「十三經古注」的刊刻。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華書局出版《四部備要》’便是既收「十三經古注」’也收「十三經注巯」’正是考慮到了婧者的不同II求。今人有暸解19學、閱鑕原典的願望’伹是苦於時間有限,對於像十三經這樣的大部頭圖害’就迫切需要一部篇幅適中的版本。而不帶疏的經文加古注本’恰好符合了速種要求。遣憾的是,迄今爲止,「十三經古注」遣没有一套經過嚴格整理校訂的合用的現代版本。經過比較’我們認爲《四部備要》中的「十三絰古注」具有幾個相對的明顯優勢:第一’這是一個近代的排印本’全部用精緻的聚珍仿宋版排印’版式美觀悦目;第二,經文和注文全部有断句’經文加圚團,注文用黑點’方便閱婧;第三’底本選揮精善’校刻認寘’錯訛很少。鑒於此,我們决定利用《四部備要》的洋裝澌句本進行彩印。
唐宋以來’自有《十三經》之稱’流行的《十一一:經》版本多為註疏合行1山東省圃畫館藏明崇禎年問永愤堂本《十三經古註》I反傅統惯例,為方便讓者使用和檢索’刪汰繁冗的唐宋註疏,衹保留漢晉古註。其删繁就简之用心’誠如编訂者在凡例中所説:「夫經學今盛械矣。而不能家諄戶設者’疏之灝漭故也。慕者苦於辦,辦者苫於謓,謓者苦於竞,竞者苦於習,習者苦於傳1盍統夫註之要約也……」是以简約成爲該害的I大特點’其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註疏本卷帙浩繁所帶來的闲播「永懷堂本《十一―經古註》’共二百九和卷’由金蟠、葛菡编訂,歴時三年’於崇禎十三年告竣。漢晉占註分別為:《周易》十卷〈含略例I卷〗’王弼、韓康伯註;《尚書》二十卷’孔安國傳;《毛詩》二十卷’毛亨傳;《儀捎》十七卷’鄭玄註;《周槽》四十二卷’郞玄註;《禮記》四十九卷,郫玄註;《春秋左傅》三1-卷,杜預集解;《春秋公羊傳》二十八卷,何休解詁;《春秋骰梁傳》二十卷’范甯集解;《坩雅》十一卷’郭璞註;《論語》二十卷’何晏集解;《孝經》九卷’鄞玄註;《孟子》十四卷’趙岐註。前九種保留了陸德明咅義。此次影印以山束省岡吉館藏永愫堂本《十三經古註》為底本’並梳理出原刻本三處缺漏,分別為:《周褙》卷十三「以歲時徴野之賦贡」後缺「逍人」條(本書七五一.頁):《槽記》卷四十「投壺」末「取半以下為役壺禮盡用之為射禮」後缺文至卷末(本畜二一八九買);《阑稚》卷一缺第十九頁(本書二〇六|頁》。缺漏部分’依據阮元《十三經註疏》本’以排印的
形式補於全書之末。